《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时间:2024.4.2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判断。

2、通过比较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悟孟子文章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

教学难点

1、体悟孟子的论辩艺术。

2、通过文本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导结合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指导

1、知人论世(检查学生课后预习的情况,老师根据情况作补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宁、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书全面反映厂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课件展示)

王好( )战 谷不可胜( )食 数( )罟( )不入洿( )池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谨庠( )序之教 然而不王( )者 弃甲曳( )兵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河内凶 .

(2)邻国之民不加少 .

(3)弃甲曳兵而走 ..

(4)或五十步而后止 .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4、熟读课文,基本理解课文的意思。

依注解经,学生自读、自译,可结合参考书,老师点播重点字词、句式。

(二) 导入课文

以标题导入。标题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如何呢?(“民不加多”)

(三)赏析文本,探讨“民”义(“民”是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

1、理解梁惠王之“民”义(设定情境)

(1)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梁惠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明确:不会。原因:第一,“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没有稳定的生活,梁惠王所做只是暂缓之计,没有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第二,“王好战”,意味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第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意味着君主不解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

(2)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为什么?

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引导学生思考,揣摩语句后的深意)“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看中的自然是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饥荒之地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显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是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补充资料:孟子曾三次见梁惠王。第一次,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日:“贤者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课文是第三次。(可以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梁惠王之“民”,明指全体老百姓,暗指青壮年男子。“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实际上已包含了两层含义,在听者看来,是指全体老百姓,但梁惠王这个与孟子一见面就谈“以利吾国”(利,盖富国强兵之类,朱熹注)的“好战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壮年男子。

2、理解孟子之“民”义(设定情境)

(1)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能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吗?谁可以招致天下之民呢?

明确:可以,孟子。孟子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孟子心中之“民”与梁惠王心中的民事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广、概念清。文中,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具体而明确。孟子之“民”应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正因为二者对“民”的理解不一样,才有不同的行为主张。

(3)孟子之“民”义与梁惠王之“民”义,谁更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明确:孟子之“民”。孟子之“民”包括老稚、青壮年,老稚是青壮年的牵挂,青壮年是老稚的依靠。梁惠王之“民”只包括青壮年,青壮年要厮杀于战场,至少应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肯在战场上尽忠职守。所以,孟子的“全民”思想才真正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和长治久安。

(四)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1、孟子的哪些构想是你所希望看到的?

明确:首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物质生产,它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保证了老百姓的生存权。其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要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要让百姓也享受到富贵人家所能享受的“帛”和“肉”,实际上就是身份平等权。第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说在物质的基础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水平,这保证了老百姓的受教育权。孟子的这些构想可以让百姓不仅活下去,而且还能活得好,活得有意义、有品位。他能让百姓不仅享有生存权,而且享有身份平等权、受教育权。这些都是“民”应该拥有的权利,同时也是梁惠王推行“王道”的重要办法。

2、孟子的王道思想是怎样的?

明确:孟子的王道思想应包括两方面,即“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归属感。“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指数增高了。

3、“王道”与“民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孟子虽然提出了“王道”的思想,但落脚点却是“民本”思想。只不过他是要借助“王道”达到“仁政”的目的。“王道”的根本不在于坐拥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那颗匡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

(让学生齐读5、6段“不违农时”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要读出气势)

(五)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品战喻。

1、孟子为什么要用“战喻”来讲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

明确:拿战争打比方说事一方面能激发梁惠王的兴趣,另一方面能直抵问题的实质。孟

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明白了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民加多”,梁惠王尽心于民的目的无外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君主是一样的。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同时“战喻”具有讽刺梁惠王好战,并非真正爱民,却希望“民加多”。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中的“此”指代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此”指代的是“五十步笑百步”。逃五十步者和逃百步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逃跑的人。(梁惠王——“逃五十步者”,邻国——“逃百步者”)如果拿“移民”政策对应着比较,也可推断出,邻国也曾有“移民”政策。可见,当时诸侯各国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应对灾荒的策略。当时各诸侯国都以武力争霸作为强国方针,如果一个君主只认识到武力争夺这一点,要想战胜邻国基本是无望的。那就需要谋求新的道路,那就是“王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先养民,再教民,从而构筑和谐社会。以此可见孟子文章说辩艺术的严谨性。

(六)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开放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不恰当处老师加以引导)

1、联系现实生活,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观点一:人不能肆意奴役自然,而应尊重自然,实现“双赢”。

观点二: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观点三:民富方可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2、孟子的论辩术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观点一:议论文的写作应做到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结构完整,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使文章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富有气势。

观点二:说话艺术,如何有力地说服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拓展:孟子名言(结合《点金训练》,要求学生背诵)

(八)课堂小结:孟子用他敏捷的思维,雄辩的言辞,向梁惠王传达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里,很难被接受,它却阐释了孟子那颗仁厚的博爱之心,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仁政思想,更能读出“千年亚圣”的思想精髓,他的凿凿言辞中浸染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我们读经典,能从中感受到古圣人那穿越历史夜空的灵魂,它照亮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性天空,激励着我们后人向人性看齐,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朗读作结:先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说话者的语气;最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九)作业:整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即根据文章理清思路,首先梁惠王提出问题,接着孟子帮助他分析问题(此过程中要重点理解“战喻”),最后解决问题。


第二篇:[教案]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

1、边听录音边看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2、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

二、教学设计:

㈠教学重点和 教学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㈡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㈢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1、导入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3、熟读课文:

⑴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⑶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弃甲曳( yè)兵 涂(通假字,同“途”)有饿莩(piǎo)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数(cù)罟(gǔ )不入洿(wū)池 无(通假字,同“毋”)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通假字,同“斑”)白者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⑷全班齐读课文。

4、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5、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论题。

第二部分(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最后),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2、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 ①对比 涂有饿莩与狗彘食人食 ② 比喻:将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⑴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⑵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⑶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4、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⑴古今异义:

请(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可以(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⑵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⑶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⑷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①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②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③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④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⑤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3、小结:

5、布置作业:

⑴完成课后练习与基训。

⑵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后记

更多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当前位置gtgt教学设计与反思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发布者王小霞发布时间8820xxPM73925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4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

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材说明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也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quot民不加多quot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quot仁政...

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张鸿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邮编743300摘要可持续发展虽然是现代人提出的观点但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孟子的寡人之于国...

天津市20xx年“社会山杯”环境教育优秀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二课时燕山中学梁凤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小测巩固基础知识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