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4.20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结合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势分布图。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放多媒体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4.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略)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第二篇:最新李新涛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三 授课人:李新涛 授课时间:3、8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探究,梳理文本内容,归纳孟子仁政的具体表现。

2、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梳理、归纳孟子的论证手法。

教学重、难点:

1、 梳理文本内容,归纳孟子仁政的具体表现

2、 梳理、归纳孟子的论证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对联导入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诵读文本,体会探究

(一)、生个读第一段,品读思考

①在这一段中,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③梁惠王为什么希望民加多?——展示相关背景(ppt)

④诵读指导 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二)、生齐读2——4段

①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切入,什么角度?

②“五十步笑百步”讲的是什么?

③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和梁惠王有什么关系呢?

④诵读指导 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三)、生分组读5——7段,合作探究

①诵读指导 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②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使民加多?

③在第5段孟子提出了几条措施?如何对待百姓?

④第6段中孟子又提出了几条措施,又是如何对待百姓的?

⑤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⑥第7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对比,比喻。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孟子的仁政思想——ppt

(五)、孟子为何能取得如此效果?

1、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充沛;

2、运用比喻说理,深入浅出;

3、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

四、拓展延伸:

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呢?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更多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当前位置gtgt教学设计与反思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发布者王小霞发布时间8820xxPM73925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判断2通过比较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3体悟孟子文章的论辩艺术教学重点1通过比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4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

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材说明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也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quot民不加多quot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quot仁政...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

寡人之于国也

学校漳县第二中学年级高一级科目语文主备人侯雪瑞审核人李德华班级高班组名姓名第三单元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

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