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反思的力量

时间:2024.4.20

十年反思的力量

贲友林

(凉月如眉整理)

一、 我的两个十年

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我到现在正好工作二十年多一点。以时间为分界,正好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我的前十年是在一所农村完小和县城实小工作的。后十年是在南京师范附小工作的。

我在农村小学工作时,那个学校只有六个班,九个老师。前些日子回到老家时,发现了一本教案本,记录了当时的一些东西,我是个农村的孩子,我所能做的,就是要“走好当下每一步。”。

翻开旧教案的时候,我记录了一些,现在简单举几个例子:在认识角的时候,以前一般我们都用两根小棒做一个活动角,我们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学生却无法理解,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受到了电视机天线的启示,把它的天线拉开去,解决了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再一个是以前有通用教材,有一道题目是“一辆播种机作业宽度是1.5米,每分钟前进60米,播种机每分钟播种的面积有多大?”这道题学生不懂什么是作业宽度。二十年前的学生没有看到过播种机,他们只知道有语文作业,数学作业,至于什么是作业宽度,却是无法理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上课时用粉笔横过来涂了一块地方,然后用粉擦横的擦了一下,这样作了一下演示,全班学生看懂了,擦掉的地方就是播种面积,是个长方形,宽度就是长方形的宽度,前进60米就是长方形的长。现在看来,二十年前的作法虽然写得很土,却依然很有用。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一点是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现代的意味,不是由教学媒体来决定的,而是你的教学理念来决定的。很多学校多媒体的设备都没有到位,这样的学校怎么上课?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有课件,没有精力去做精美的课件。但是没有课件依然能上好课??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思考。

我的第一个十年留给我的记忆还有第一篇文章。现在我已经有许多文章发表,但我不去统计到底有多少篇了。第一篇文章很短。是一道加法应用题改成两道减法应用题的,我有点困惑,当时只是把想法记下来,然后寄出去,当时寄出去不是想发表,而是想让编辑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可没想法竟然发表了。发表纯

属意外收获。第一个十年,从艰苦的村小从教,是毕业学生中分配最差的,但是在宁静的环境中他把精力用在了读书和研读教材上,反思教材,有了自己一篇篇文章的发表。

我的备课都是自己原创的,我从02年开始,每天把上课的东西记下来,然后有了我的第一本书《此岸与彼岸》,我的教学手记,里面就是写我的课堂、我的教学、我的思考。我近乎每天都写,几十字,几百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

反思不是反反复复的思考,反思是反过来思考,换一种角度思考,反思是回过性思考。(举例: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这是我个人的解释。

洛克是说反思是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

我们的反思,缺失的是没有留下的痕迹。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有想法的老师,做一个有自己想法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二、我为何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反思?

先问三个问题:

1)教这么多年的书,你是越教越聪明还是越教越愚蠢?

2)做这么多年的老师,你是越来越幸福还是越来越痛苦?

3)你对于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是越来越有兴趣还是越来越乏味?

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

1、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

我19xx年中师毕业,先是在规模为6个年级、6个班、9位老师、180名学生的农村小学工作,后来调到有70多个班级、近5000名学生、200多位老师的县实验小学工作,再后来又调到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7年,我先后亲历了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城市小学的教师生活,处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却有着同样的做教师的滋味——繁杂、忙碌、辛苦、疲惫。这几个词,也是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生活的写照。

我曾记录一天的工作:“今天,早上到校,首先帮英语李老师看早读,然后,帮语文李老师看操和晨会;第一节课,听课;第二节课,上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评课,再帮另一位老师备课、说课;中午,吃饭、值班;下午,第一课,

帮体育老师代课;下午第二课,听另一位老师上课,紧接着,安排本周六、日的东大活动。然后,评课,帮助备课,直至5点半,回家。课间,批改作业。”

其实,无论干哪一行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都会倦怠自己的工作。倦怠,来自于简单,来自于重复,来自于单调。岁岁年年,朝朝暮暮,我们跨入校门,走进办公室,然后走向教室??这按部就班、日复一日、无声漫长的行程,委实静默平淡。我们都行动在习惯之中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习惯的反复而已,时间长了,习惯进入潜意识中,便成了秉性。习惯,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将无益、有害的改为有益的,哪怕一处小小的改变,假以时日,必能受益无穷。否则,我们仍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积淀的、旧的行为方式。缺乏思考的忙碌,犹如疯长的野草,如果熟视无睹、不求革除,将在习惯的支配下蔓延。“我们需要思考,尤其在忙碌的生活之流里停下来思考”(经济学家汪丁丁语)。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日本教师的工作时间是平均每周52课时。超过劳动省规定的标准12个小时,所以教师是非常繁忙的。但是,体现教师是教育专家的工作时间,如授课、课前准备、教研活动、课程建设等,却只占其中的一半。另外近一半的时间是浪费在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杂务上的。”所以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反思,浮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记录课堂,反思言行,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用文字的形式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

反思教育生活,并通过文字记录,就是以书面方式提醒自己不满足单调的、简单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过程中穷尽创意生活的可能性,不断调整工作心态,改变工作方式,改善教育行为,重建教育观念。这过程,理智地复现自我,筹划未来的自我;这过程,辛苦但不心苦,忙碌,但不盲目。我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工作,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句话:辛苦,不心苦!

2、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

20xx年,我通过县、市、省层层数学课堂教学比赛的选拔,最后获得了到山东淄博参加全国赛课的机会。比赛结束后的回程路上,我和学校里的两位同事途径山东泰安,夜里,三人结伴而行登泰山。上山时,我们一路小跑,感觉超过了身边所有都忙着爬山的人。非常幸运的是,爬到泰山顶,稍作等待,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泰山日出,那真是上帝抖落的一片金光。但仅仅几秒钟的工夫,绚烂复归平静,天空铺满阳光。下山时,我和同伴都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下走,谁也不敢以上山的速度下山。突然间我冒出这样的想法:我,还是我!后面的路,还得如此这般,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踏踏实实地走稳、走好!全国一等奖,犹如泰山日出,那只是给我曾经上过的一节数学课套上美丽的光环。今后,我还得在课堂中继续下真功夫、硬功夫。我不可能让自己的每一课都达到全国一等奖的水准,但我要用赛课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记录我的课堂,反思我的言行,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我把易逝的课堂锁定为常存的文字,让瞬间变成永恒,继而品味、咀嚼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我警醒自己:不浮躁,不糊涂!形成文字的过程,是与自己对话、跟自己诉说、何自己谈心的过程,渐渐地,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祛除内心躁气,心无旁骛,保持自由、从容、安静、专注。对教育对象由浅入深的把握,表面上如同平静的水面波澜不惊,而内心一直在默默思考,不时有灵光闪现,内心豁然开朗。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籍,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明亮的色彩。

总之:浮躁,不糊涂。一个人的幸福,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三、用文字记录什么?

反思教育生活,就是对自己每天在教育生活中说的、做的、想的点点滴滴,扪心自问:为何得意?为何失意?为何困惑?为何争议?反复琢磨:有效吗?合理吗?还可以更好吗?并且,把行动的过程与思考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仅仅是一“想”而已,那么实践与思考将如同过眼云烟。内隐的思考经过书面化之后,不仅条理更加清晰,而且促进思考的持续与深入。这样,每天我们走进校门,不再是“凭着一张旧船票,登上你的客船”,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记录要有我的视角。我记录课堂的亮点,既有预设之中的精致,也有即时生成的精彩;记录课堂的败笔,既有教师的不妥不当,也有学生的失误错误;记录

课堂的意外,既有难以预料的遗憾,也有至今仍存的心结。其实,在课堂中,亮点、败笔、意外,也难以完全分开,彼此有时就交错在一起,根本无法把他们截然分开。面对亮点,我欣喜若狂过;面对败笔,我懊悔沮丧过;面对意外,我茫然无措过。然而,伴随着思考,我的内心渐趋平静,行动增添了理性。我知道,课堂的精彩,可以预约,又不完全是预约;课堂的遗憾,可以避免,又不能完全避免。遗憾,体现了课堂的不可复制,反映了课堂的真实,激励着我对精彩课堂的不懈追求。

四、怎么用文字记录?

我常用的格式就是“纪实+思考”。纪实,就是真实地记录我的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当时的想法,记录时不加工、不修饰。做了什么,就写下什么;想了什么,就写下什么。我写的教学手记一般是不公开的,不会放置于网络中与别人共享。我的想法是,如果我把这些文字公开,那么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会顾虑到别人看了我的这些文字会怎么想,“公开”所带来的压力会屏蔽我的一些真实想法。因为不担心“他人的目光”,所以我在教学手记中真实地暴露自己,或者说,是将自己潜在的想法都外化成文字,往往不求系统、全面、深刻、正确,而是凭借直觉、第一想法,有时简短得也就一句话。反思,有话言长,无话语短。。

我还用随笔的形式把自己或是读书或是闲暇时的片思偶想记录下来,我觉得写随笔就是“且行且思,思绪漫游”。正如陆文夫所言,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意命笔。笔是一种工具,命是一种思维,一种意念,意念指挥工具而成文章。其实,写随笔之前并没有规定自己想什么写什么,往往就是一霎那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之后,又想到一些,接着往后写。

我以为,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要适、真情、真切,多一些朴素的行动,多一些纯洁的思考。行动思考,不是“作秀”之举,不能人云亦云。也就是,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想法。我总是力求反思过程中不出现“失语”:一是确实无话可说;二是心中有话,却说不出来,如谚语所云,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三是能说也正在说,但说的都是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东西。我更注意防范让反思陷入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写着写着,我也就形成了一些个人的做法与想法。我的教学手记大多是分两次写成的。第一次是在刚下课的时候,在教室里,用简要的文字记录学生课堂中的精彩表现,为后继以追忆的形式描写课堂场景留下线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公开的。第二次是课后回到办公室或家中,比较详实地记录学生的失误与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保密的。为何如此?我在《我写教后记:一半“公开”一半“保密”》阐述了我的思考。

我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我能做到!坚持写教学手记的滋味,如同余秋雨所说:是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带来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在全国赛课之后,从20xx年2月27日开始,我坚持每天在上完课之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这是我给自己选择的路径,因而从不让自己停歇一步。这一路,充满了情感上的焦虑、认知上的挣扎、意志上的动摇。我知道,只需找一个借口,有一天不写,那就会有第二天、第三天??什么决心之类揪斗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坚持,需要“法布尔精神”!

谈到坚持,也就谈到是否有时间思考与书写这个问题。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我们要分析:有些是可以不做的,有些是可以简单地做的,有些是要用心精致地去做的。如果三类事都用一样的态度与方式去对待,那么我们就可能无所事事或像机器转个不停,最终的结果基本是一事难成。当然,不同的人对三类事的甄别与选择是不同的。我们,有所坚守,又要有所放弃。我们每天的时间,有些是要被别人支配的,有些是属于自己支配的。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能保证有尽可能多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从中保证用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吗?因为思考,我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因为有效,我的思考得以更充分。这样的良性循环,这是思考所引发的。

我从最初在记录本上用笔写,到后来在笔记本电脑上用手“敲”字,这五年,我积累了上百万的文字。应学校要求,在去年,我仅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中遴选出二十万字,汇编成文集《跋》。这一年多,我对《跋》中的文字进行斟酌与修订。此刻,我觉得,这本书的写成,倒是水到渠成的。当然,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大家会从中发现很多“是”与“不是”。不过,我坦然地是,这里文字的诞生,是不折不扣真实、真心与真诚的。

我发现,我所关注的话题,从无到有,从短期关注的话题中渐渐孕育出长期萦绕于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内容。思考,渐渐地执著起来,不再是一次性的速成。我属牛,我觉得我就像牛反刍一样,常常反反复复地思考着某一问题、同一话题。思考,不该是蜻蜓点水的应景,而应是入木三分的深情。而要达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让人高瞻远瞩的平面,需要一个能让人深思熟虑的空间。我不停地读书!这又如李希贵所说:要想有效地反思,不读书是不可能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经验大部分来自别人的书里,这些间接的经验帮助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错误。

反思,不是一次性的挑战,需要长期坚持。反思需要经过“提炼主题、梳理思考、挖掘细节、经营文字”。我感受是,思考与行动是互动的!

咀嚼、反思教育生活,那是我们已经有了行动。如果不行动,如果不改变自己日渐呆板的教育行为,叙说将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甚至是无话可说,无内容可想。因为思考,我们对自己的教育生活保持着警觉;因为思考,我们与学生的交往将不再简单,不再草率,不再匆匆,不再敷衍,我们的教育行为将更多地由“随便”走向“有意”。反思,对我们的教育行为持有约束力、改造力,让行动拥有了灵魂,具有了方向。

笔端倾吐想法时,我们进入了自我建构的状态。现实的我们与理想的我们在持续对话、乃至交锋,我们倾听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站在自己的角度追问、挖掘自我,我们总是在以某种教育理念的眼光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个人化的教育观念是否会经由这种反思而发生转化?教学生活的曲折、丰富、耐人寻味,那是因为我们有了反思、超越的想法,因而多了一份“心计”,多了一份“经营”,我们扎根现实,又创造性地追寻理想。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行动、反思,彰显了教育的美,创造了教育的美。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依赖于今天的努力。反思,链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使我们成为自己注意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第二篇:十年课改的成效及反思


今日作业

1.本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更加注重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从一个侧面举例说明课程标准是怎样体现这一理念的?

2.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你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3.根据你的教学实践,分析说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最大成效以及当前还亟须反思解决的问题。

十年课改的成效及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年,轰轰烈烈的改革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不同于以前的很大成效,但也仍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体系与设置趋于整合和优化

自从国家教育部印发《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以来。课程标准和教材上都加大了改革和整合的力度。从思想政治课的名称由原来的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与政治素养课的演化来看,反映了不同时期教学内容的要求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思品课内容上,由原来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到国情教育四个部分,整合为现在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我与国家登记个部分, 由此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所以,从

思想政治课发展来看,它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名称的变化和调整,都日趋合理,不断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和大变化

新的课程改革启动以后,给教师观念带来了许多变化。教师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赏识学生,树立和谐的发展观;拓宽视野,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改善教学方式,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发展的学习观。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媒体呈现方式,倡导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从课堂走向大生活。

以上成效无疑对思想品德的教学带来一丝清新的活力,但在课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合作探讨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

尽管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实质上却与新课标所要求的相差较大。如有的教师采用了讨论法,常常出现的是用极短时间加以讨论,然后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从而使讨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如何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课堂上有时过分吵闹。在新课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探讨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置身其问。根本听不清或听不到学生在讨论什么,讨论的内容学习是否有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这样的课堂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固然新课改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但同时也需要教师教学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改革,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力。

再次,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可过程中,发挥传统的接受学习优势,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对自己角色的转变,如同束缚惯了的人,量解放反而觉得无所适从。同时,教学课堂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如体定位一节课改课,标准应该是明确的、合理的,而不是说有了歌声、笑声,有了电化设置等便是课改好课。

究其原因,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步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如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就是理解不深所致。确切的说学习方式的变革绝对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把原来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拿来就能发挥作用的。在运用学习方式中,我们更多的是理解学习方式发生的条件、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有效地应用,而不是只追求表面上的程序。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单纯地模仿走向创造性的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在对待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上,也与教师对课程理解有关。对待传统的学习议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不能主观上认为接受学习是落后的,探讨学习是先进的,而应各取其长,更有易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师自身素质也约束了教师课堂技能、技巧的发挥,还不不顾及地域差异,教育现状,学习内容的需要而盲目追求时尚,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有时会起相反的作用。

要想改变这种弊端,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理论知识,多进行实践的培训,从实践中揣摩,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改;其二,应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

更多相关推荐:
反思的力量

反思的力量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不管境况如何都应该经常反思自己而且是彻底反思唯有如此方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反思顾名思义即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过失以达到人生的升华其实人非圣...

反思的力量

反思的力量朋友应聘一家独资公司该公司把前来应聘的人安排在会议室分三天做三次考核第一次考试朋友便以99分的好成绩排在第一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95分的成绩排在第二第二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朋友感到纳闷当天的试题和第一次的...

反思的力量

反思的力量朋友应聘一家独资公司该公司把前来应聘的人安排在会议室分三天做三次考核第一次考试朋友便以分的好成绩排在第一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分的成绩排在第二第二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朋友感到纳闷当天的试题和第一次的试题完全...

反思的力量

反思的力量朋友应聘一家独资公司该公司把前来应聘的人安排在会议室分三天做三次考核第一次考试朋友便以分的好成绩排在第一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分的成绩排在第二第二次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朋友感到纳闷当天的试题和第一次的试题完全...

反思的力量

反思的力量教了十几年的学我摸索了许多也从一个对教学懵懵懂懂的新手逐渐成长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比较成熟的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些年的摸索有自己向老教师学习的有自己看教学著作学习的有和同事商讨来的但是像今年吸取专...

习惯与反思的力量

习惯与反思的力量推荐阅读思考一习惯让自己更高效我们原以为要成为状元也许就要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然而陈恺欣却不是这样她绝对不会克扣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天差不多六点半起床十点半睡觉每天保持8小时的睡眠时间晚饭后喜欢玩电脑陪...

反思的力量

反思的力量陈俊芹这段时间CCTV10百家讲坛正在热播郦波副教授主讲的曾国藩家训一路看下来有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影响很深那就是自省曾国藩不是个智慧超群的人相反据考证他更可能小时候是一个笨小孩据说一篇岳阳楼记背了一夜连...

反思即力量

反思即力量员工学习与绩效发展专家谭天询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女孩子应聘一家公司该公司安排应聘者在会议室分三天做三次一模一样的考核第一次考核小唐以99分的好成绩排在第一一个叫小米的女孩以95分屈居第二第二次考核考试试...

《磁铁的力量 》教学反思

磁铁的力量教学反思田锋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教学反思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教学反思于洪杰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作品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引导人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鸟金丝雀学舌鸟老鹰海鸥的不同...

爱的力量阶段反思1

爱的力量阶段反思杨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天底下的太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一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拱形的力量教案与反思

拱形的力量教案及反思教材分析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

反思的力量(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