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反思

时间:2024.5.2

高校课堂改革反思

学校实行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有一年多了,现在针对我自己上课以及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做如下反思。

优点:自从学校提出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以来,我们认真制定导学案,建设班级学习小组,做好课改铺垫,这么长时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好处。学生们乐意学习的增加了,上课睡觉的减少了,影响纪律的同学减少了,学生们每天针对导学案进行预习,使得上课效率提高了,讨论研究过程中,使得合作学习成了趋势,大部分学生可以本小组内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改变了以往很多学生上课睡觉溜号,作业不认真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听课不集中,回去不预习不复习,学习兴趣低下,不爱学习,不学习的状况。小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学生在预习中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多做了大量习题。同时在上课展示,讲题,点评过程中,又提升了能力,巩固了知识。从教师角度来讲,我们课堂上轻松了不少,不再声嘶力竭的讲话了,小组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老师也解放了,这些都是好的地方,学生只有想学习了,有兴趣学习了,才会更加的用功,用心的去学,才能弥补不足,提高成绩。

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这样的现状时间长了,学生的兴趣下降了,后来不像开始阶段那样认真坚持了,懒惰现象也出现了,导学案完成

时有互相抄袭的,学生小组模式也有一些弊端,个别学生说话方便了,也随意了,讨论问题的时候说没用的,个别学生有打闹的,学生讲题不够规范,不到位,使得很多问题讲不出来,课堂时间有限,使得教学任务达不到要求,使用导学案以来,明显课堂进度缓慢了,有时候显得效率不高,个别好学生吃不饱,并且总给别人讲题也不太情愿。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积极,不知道思考。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时,课堂没有很好的调控,虽然一片热闹,但是学习效果根本没有。有时的导学案做的不精练,没有指导性,时间性,错误出现,让学生没法好好去完成以及对学习有指导作用,并且导学案学生完成后没有认真总结以及保存,使得学习表面繁荣,过后不管了。学生每天完成大量导学案,使得时间很紧,但是没有了复习时间,有时我们还要有课堂作业,使得导学案检测题没时间批改,学生也完成的不好,学习效率低下。

改进措施:六年级数学组在编制导学案上时间要提前,编好后本组要讨论优缺点,从新定稿后再印刷,这样避免一些错误与不恰当的地方;班主任应根据学生课堂得分制定出奖罚方案,让学生知道课堂的展示以及小组的表现与本组的利益有关,近期我班采用按小组的总得分排序分座位的方法,学生相对表现好了很多。课改工作是一步一步的改进的,让我们边学习边摸索着向前行进吧!

六年级 张俊丽

课 改 反 思

六年级张俊丽


第二篇:课改反思及对策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和对策

[摘要]本文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谈起,挖掘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种种假象,提出了本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对策,旨在抛砖引玉,让这个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索的话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背景 假象 对策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我有幸出席了梁平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聆听了各位领导及同行对本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阶段小结及反思,回答了组委会的问卷调查,找出了当前“课改”的最大困惑是评价体制与新《课标》、新理念之间的矛盾。诚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新“课改”的“排头兵”,又该为此做些什么呢?我想,首先应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尽快转变那些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一些传统观念;其次,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校本研究,加强校本的合作、交流,大胆研究适合本校特点的新课程改革对策。为加速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带好头。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5)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课程改革是与世界各国蓬勃开展的教育改革(其核心就是“课改”,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和发展一致的,是当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国内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现实要求的具体反映 ,也是对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经验与成果的深化和完善。 - 1 -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参与国际竞争,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上的。”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民族新生一代的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曾是北京大学的教师,现任北京大学附中校长赵钰琳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作了客观的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的现象:我们的基础知识比较强,我们的考试能力比较强;我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较弱,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比较弱。我们的强项别国正在研究,且在知识经济中易被信息技术所弥补,而我们的弱项恰恰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顾远明教授访问美国时,曾向美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叫珠算吗?”那位小学生回答:“我不知道。”说完后,这位小学生马上坐在计算机前进行检索,“哒哒哒哒??”随着学生对计算机键盘的敲击,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什么叫珠算、珠算的历史、珠算的运用”等有关问题的说明。中国的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像这位美国小学生一样自己获取信息,找到答案吗?由此可见,“课改”势在必行。

二、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假象

1、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一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照样的教师单边活动,老师讲学生听,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归纳答案,学生背答案,甚至不教不考;二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法,上课单纯追求热闹的场面——“积极”讨论、“富于”表演,片面追求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乃至新的烦琐的出现。

2、将“双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等同于繁、难、偏、旧加以摒弃。对旧课程体系繁、难、偏、旧的改革,不等于不要学科体系,不要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3、活动课即“放羊课”。由于现实存在的新课程的开放性和课程资源的不足的矛盾,教师往往不按《课标》要求精心安排好活动课,要么不上或少上,即使上活动课也是让学生漫无目的任意玩耍,使活动课这一新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动手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被忽视。

4、“减负”即少做或不做作业。大家知道,知识内化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往大量而机械的习题训练只能导致师生精疲力竭,收获较少,甚至适得其反。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做到巧而精,体现人文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以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并不是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就 - 2 -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是少做或不做作业”。

5、探究性学习,放之四海而皆准。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着重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课程内容的研究,而有的教师为了一味的追求新《课标》、新理念,往往忽略了探究性学习的适应范围。比如一些概念、定义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探究价值的。

6、课堂活动中鼓励就是尊重、讨论就是合作。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动不动就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一堂课下来全是鼓励。殊不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只是收到一味的、无原则的表扬,只会使教师的表扬贬值,同时也弱化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指正性的评价和否定性评价都是非常必要的。

7、讲授法就是满堂灌。讲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承袭下来,虽然与新《课标》、新理念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有些相悖,但它毕竟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和优点,因此,不能把它等同于满堂灌。在教学中如果能与其它教学方法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又何尝不可呢?

8、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教育思想现代化。在新《课标》形势下,倡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多数教师却曲解为“只要在教学中使用了录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运用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现代化与教育实现现代化本身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三、本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1、学校党政的大力支持和多方位监督。学校除了提供“课改”教师的培训外,还应使学科内及学科间的集体备课制度化,以加强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沟通及联系。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进行“课改”,还必须以学校作为后盾。“课改”,学校既要监督,又要理解和支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现实中,学校及上级有关单位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进行“课改”培训,却没有对“课改”进行监督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课改”在培训中见得多,在会上听得多,在表演时行得多,而真正进入实际课堂的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的“课改”将走向何方?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每期的质量检测成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现在实行的面试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其评价功能。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对教师的冲击,很多教师为了学生的分数不惜加班加点,不愿意也没有心思和时间进行“课改”探索。“课改”是新生事物,教师自己还很陌生,对它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对“课改”产生顾虑,担心按新课程理念操作,“年关”时的成绩不如人家怎么办?因此,“课改”对很多教师而言,只能心 - 3 -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动,不能行动,学生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就难以实现。“课改”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长效性,所以无论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年终考核;无论是评优晋级,还是周期聘任都应该有鼓励教师投身“课改”的具体措施。

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应站在促进历史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兴旺发达的高度认识“课改”,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担负起“课改”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当前的“课改”之中。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同时,教师应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综合基本功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观、人才观、课程观、质量观。

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发展人,而人的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甚至超前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变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传统的学生生活的管理者,为学生生活的组织者、引导者;变大纲、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奴隶,为课程、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

3、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人,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规律性、差异性,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是独立于教师的社会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探究活动中的伙伴。因此“课改”要求建立“民主、法制、融洽、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突出教学中的交往;强调帮助、引导。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树立新型的教师观,放下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明确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反思者,而不是主宰者,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圣人,而应该与学生合作交流,成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与他们平等对话。教师在学生面前举起的是一面旗帜,而不是一根棍子。其次,教师心中应该有每一位学生,不论他们学习能力和水平怎样,教师都应以一颗平等的心相待,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再次,教师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古人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4 -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来比喻师者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用什么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敬佩你、学习你、效仿你:献身教育的执着精神,精湛的专业素质、教学艺术、语言艺术、文字功夫、学习风格和多才多艺等优秀的思想素质都要涉猎。让学生感觉到,能成为你的学生,是一种荣幸,而不是一种负担。

4、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其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主动适应学生,让他们进行个性化学习,张扬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并不断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模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老师讲授的知识”,形成学生对教师单纯依赖的心理、把教师视为唯一知识源泉和真理的化身,学习中的一切困难都企求教师来解决,而不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前进。久而久之,学生形成思维惰性,不愿思考问题,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这怎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据此,我们应该改变“灌输——接受”、“宣讲——训练”的心理定势,杜绝“一言堂”的发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深入探究,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尽量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教师锲而不舍。这就要求各年段的教师统一认识,通力合作。特别是参加过新教材培训的教师更应该热情投入。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年龄越小,年纪越低,表现欲望越强。比如在低年级课堂上,老师的题目还没有说完,下面的小手已举得老高,嘴里直嚷:“mi!mi!……”有的索性站了起来,他们生怕老师不能发现自己而失去了表演的机会。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自尊心越强,表现欲望越弱,大多数同学明明知道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也不愿举手。正如我在一次听《三峡之秋》教学时,教师提出了“作者写三峡秋天的早晨时抓住了哪些景物?”的问题,结果全班44名同学都做了,但是举手的仅仅8人,只占18.2%。当我询问他们不举手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我 - 5 -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们原来就很少起来答问,一般都是老师讲,我们听。”缘由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抓住有利时机,从低年级开始,认真、踏实地进行“课改”,否则,一旦学生形成思维惰性,要想改变其学习方式,那就难哪!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捕获;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5、逐步建立符合“课改”方向的评价体系。一是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改进考试命题,让试题科学、合理、适度,有利于检验学生真实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试题应注意全面性、综合性、生活性、趣味性、创造性;其次要灵活考试形式,变一卷为多卷,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当前的学习状况选择试题,变封闭考试为开放考试,开放考试时间、开放考试地点甚至开放试题,开放考试次数,允许考得差的学生参加第二次、三次考试,并将最好成绩作为终结成绩,让学生在考中体验成功;最后,善待考试结果,不把考试的结果作为学生优劣的唯一评判,多作理性分析,切实改变应试教育中一卷定终身的最大弊端。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还应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重心。在评价过程中加强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削弱甄别和选拔功能,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简化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从而改变现实中教师只问“是什么?”,很少问“为什么?”的现状;关注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淡化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学生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应允许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整齐划一的标准不但不能促进后进生提高,反而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不仅关心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应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三维”教育目标的统一;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纸笔测验”评价手段,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例如面试应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能流于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主体(教师)的现状,做到评价主体多样化(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改变“一卷定优劣”的做法,使用好“成长记录袋”。总之,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符合时代的人才观、质量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多激励,少批评。

- 6 -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考核不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标准,应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考核教师。

三是对学校的评价。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片面化评价体制,应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列为评价的重点。

6、加强“课改”宣传力度,取得社会、家长认可和配合。家长是“课改”的关注者和参与者,也应让他们成为“课改”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因为一个学生带动和影响六个家长,再由家长影响多个社会人员,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课改”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目前,我们的“课改”还面临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看重的又是眼前的成绩(农村尤其突出)。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无论是走在乡镇的大街上,还是漫步在县城的人行道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某学校在毕业检测或招生考试中成绩如何,向某某报喜!”这成绩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吗?不!这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心理,也是为了抬高本校的声誉,为了学校的生存的“明智之举”;而难以见到的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结果造成,根本没有多少素质教育成果可展示;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关心的是子女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备战高考,或是子女能否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根本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更不会关心是否高分低能。又如:每当学生家长遇到老师时,在一番寒暄之后,总会向老师打听孩子近段时间的考试成绩,在班上能排几名;很少有家长在子女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和社会、家长对教育评价又看重眼前目标的冲突下,学校和老师如何是好?这怎不叫人进退两难?因此,“课改”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系统内部,还应向社会大力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课改”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教师、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上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至社会、学校、教师必须统一认识,进行整合,形成合力,“课改”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为“课改”花费的心血才不会付之东流;“课改”是一种新的挑战,只有面对挑战,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使“课改”的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龚春燕 何云山?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出版?19xx年

- 7 -

校 本 培 训 20xx年秋期

[2]新课程通识培训读本?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李锡琴?梁平县第四期骨干教师问卷调查?20xx年

[4]今日教育?20xx年15期

- 8 -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它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

课改反思1

课改反思回顾我的课改之路新的理念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反思课改我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看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1热热闹闹的课堂过于形...

课改反思

新课改走进我的生活,步入课堂的实质性实践,已一年半了。近一年半的改革实践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这一年半的课改工作总结,记录了我作为英语教师参与课改的理性的…

课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岳口镇新堰初级中学鄢军喜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

课改反思【

课改反思经过一次次的课改培训活动以及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课改的浪潮之汹涌,同时也让我时时警醒,一定要打破旧观念,尝试新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课改路上的探索者、成功者。通过昌乐二中、灵石二中等各地的学习,使我在…

个人课改反思

个人课改反思任娟娟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

课改总结与反思

南江四中刘庆友课改已进行一期的时间了,我一直在严格按照我校的要求进行课改,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主要成就总结如下。1、学生的主体意识大为提高。作为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课改的主体是学生,改老师不改学生就…

新课改的反思

新课改的反思贵阳市乌当中学高力超新课标教学让我省遭受今年的低分之灾唉理科二本360分好像是全国倒数不知道我们老师是否真的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真的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真的在课堂上去掉了偏难怪的局面真正让学生把学习当做...

在课改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课改小结在课改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两市镇一完小罗千梅在全县轰轰烈烈开展课改高潮的东风下我们两市镇一完小的全体教师以昂扬的姿态投身课改潮流全校形成了人人投身课改班班参与课改的氛围而我也很荣幸的成为了学校第一批达标课...

十月课改反思

十月课改反思朱海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具体表现在一教...

新课改教学反思

新课改教学反思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20227114800作者边风枝编辑studa090420摘要英语教学过程既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注意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

数学课改中的感悟与教学反思

课改中的感悟与教学反思在学校大力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便今后更好的提高自己的...

课改反思(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