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时间:2024.5.4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凤台六中:马双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正确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对搞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民族大融合。

教学难点

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ppt多媒体教学、问答式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框导入。

复习提问: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什么?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阅读教材P114正文,然后回答:

1、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

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教师讲述)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东汉末年,拓跋部开始强大,但时强时弱。一直到338年什翼犍即位后,情况才有好转。什翼犍曾作为“质子”,在后赵襄国(今河北邢台)住了十年,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他在位期间,拓跋部开始进入了阶级社会。正在这时,376年苻坚征服了拓跋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使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在各部酋长的拥戴下,在盛乐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这时的中国北方,政权林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因此,北魏在其初期,为生存和发展做了种种努力。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一跃而成为北方最强大国家。 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开始注意吸收汉族地主进入政权。上谷的张衮、清河的崔玄伯等著名汉族豪强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崔玄伯的儿子崔浩,更是受宠一时。到拓跋焘即位后,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制定了“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的治国大纲,并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北魏国力进一步增强,到439年,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3、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教师补充)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北方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阅读115页有关课文,然后回答:

1、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教师提问) 定都都平城;迁往洛阳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4、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师生互动)

冯太后去世后,皇帝拓跋宏亲执朝政。他从冯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改革的好处,决心按照冯太后的教导去做:接受汉人文化,笼络各族人民,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有一天,南朝齐国的王肃投奔魏国,因他父亲雍州刺史王奂和兄长被齐武帝

杀害。王肃满腹经论,韬略出众,与拓跋宏谈论治国之道,很有一番见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肃特别强调,北魏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必须迁都洛阳。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决定以巧取胜。一天,拔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意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又经过占卜,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2000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

第二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境;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准备与我决战。我们必须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然后回师平城抵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靠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慢慢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学习汉族的先进的文化,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生阅读115页有关课文,然后回答:

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师生互动)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孝治天下。(教师归纳)

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2、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3、P116动脑筋: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朝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但是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开始分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北朝的演变。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到现在为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先把这一段历史的朝代更替复习一下,使同学们对这一段历史的线索有一个大略的掌握。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以前的改革

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3.北朝的演变

四、作业:

1、 孝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巩固统治、促进民族大融合的?

2、 作基训、预习下一课


第二篇: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更多相关推荐: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1)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平罗四中吴阳11月18日11月22日平罗县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特岗技能大赛通过说课讲课这两个环节锻炼了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如何处理教材重难点的能力以及如何设计课堂有效问题的能力...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反思一北方民族大融合gt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q...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1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江口中学钟小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以及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例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例石门初中刘峰一课程标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与汉族的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二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概述北魏孝文...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二提问1我国古代史上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2猜一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三听诗朗诵敕勒川这是一首交朝民歌先鲜卑语后改为汉语大家现在还听说鲜卑族这个民族吗没有那么它...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信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采用分组对比回答...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本课主要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介绍了北方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两个内容民族大融合促进...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教学过程设计12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

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