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篇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一直为这节难上的课做很多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上得不好,也听了同组前辈们的课。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也为课堂上如何把演示实验的效果达到更佳向同在高中教学的同学请教,从而为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意外。

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真正舞者。我在课堂上首先是演示给学生看,并且让踊跃的同学上来协助我的操作,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实验演示两三次还是比较顺利的!那会不会让学生感到就完成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呢?我作了说明,这是算是带有验证性的探究实验,更多是验证,探究是如何去改进这个实验装置,让效果更佳。这些我在演示前都已经强调,并要求每个同学课后写一份改进报告给我。但是,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首先进行的是质量相

同的物体在不同拉力作用下,当让学生放开控制小车的开关,应该看到的是拉力大的小车发生的位移较大,可是拉力大物体位移却越小,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我马上说了一句:“这叫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该找出问题所在,重要的是把问题解决,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就这样我已经发现控制小车的细线陷入开关处的橡皮垫内,我把问题解决,同时向学生抛出如何来改进这个实验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呢?这节新授课总体还是顺利的,也让我明白让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充满活力,学得开心。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也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整个过程的活动设计还需要思考,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我想有些活动下次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分组完成。

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这是值得我思考的,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

篇三: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1、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一段物体从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先归纳,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从最先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多个因素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然后从毛巾到棉布、木板再到没有摩擦的光滑平面,从现实存在到空间想象,从有到无,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利用理论推理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间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到到科学方法对物理学习乃至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物体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在通过实验探究和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性词语,把握定律的适用对象、成立条件以及相应现象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课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出错,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加工,使知识变的更生动,提高学习兴趣。


第二篇: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及教学处理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及教学处理


  用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历来受到物理教师的重视,历史上最成功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教师阿特武德(1746~1807)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滑轮装置,即阿特武德机,事先测定质量m1和m2,通过实验测定自由释放后下降或上升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从而求出加速度,其结果与理论值较为一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到验证,后来,教师们将阿特武德机横向放置于水平桌面,可取得相同效果,而操作测量更加简单、实用,这就是所谓的横式阿特武德机.
  建国以后,我国历次统编高中物理教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处理,基本上都是在学生懂得加速度并能测量后,在建立了力和质量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测定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以及相同作用力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从而导出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该定律的基础上,再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进行实验思想的教育和实验方法的训练.
  为了提高验证第二定律的实验精确性,20世纪80年代,教师们采用了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精确度,但仪器套件昂贵,许多学校因条件所限而无法采用.
  与此同时,中学教学中又采用了横向导轨、电磁打点计时的方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其特点是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但由于方法粗糙、误差较大,且电磁打点计时器难于维修和调试,在实施中弊端越来越突出.
  我国80年代末新研制并上市的、使用电火花描迹的“一维运动描迹仪”既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又能减小误差、提高精确度,适宜于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从而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提供需要的可靠数据.
 

牛顿第二定律发现的历史考查


  在牛顿之前,没有一个科学家定量地研究过力与加速度的量值关系和方向关系.牛顿早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前22年(即1665年),通过研究惯性运动的变化与作用力的关系,开始注意运动第二定律.他在《流水账》的定理107中,提出使物体运动的力或保持物体运动的力“与物体(即质量)成比例”,因此,“任何一物体发生的运动与作用于它们上的力成比例”,但是,牛顿在1684年之前在没有做大量有关实验和未提出惯性质量概念的条件下,不可能得出第二定律的定量结果.直到1687年出版《原理》一书时,在充分的实验研究和大量的理论准备基础上提出该定律的定量表述.该书《运动的公理或定律》中写道:“运动的变化正比于外力,变化的方向沿外力作用的直线方向.”在该书的进一步阐释中,牛顿还明确提出了“作用力等于加速度乘以质量”的表述.300多年来,直到现在,教科书都采用了这种表述,教科书的数学表述通常是:F=ma或F=d(mv)/dt.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纵横谈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理论的核心,各类基础物理教科书,历来都将该定律置于中心位置,作为重点内容.在对这一定律的教学处理上,却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把第二定律作为实验定律引进;有的把它作为动量对时间变化率的数学演绎导出;更多的是在力、质量和加速度概念基础上,以公理的形式直接提出第二定律.处理方式不同,对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取舍的态度也就各异,或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定律;或根本不做实验;或在提出定律后安排验证性实验等.本文从定律的历史渊源、理论建构以及教学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入手,归纳出两点处理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意见:第一,在力、质量和加速度概念基础上,以公理形式提出定律并辅以验证性实验;第二,用先进的电火花计时器和一维描迹仪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均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突破思路
  超重和失重现象虽然学生可能听说过,但却不知道所代表的含义.
  所谓超重现象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处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此时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所谓失重现象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处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此时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完全失重现象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处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此时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大小等于g.
  本节教学中几个注意的问题:
  (1)要深刻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意义,不能把超重和失重真的看作重力变大或变小.
  (2)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超重和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方向无关,而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选取正方向,正方向选取不明确或混乱,计算往往出错.在计算问题中要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过程按步骤进行.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建构

  作为第二定律的前提,应当赋予力、质量和加速度三个量以明确的意义和量度方法.加速度a的意义和量度方法早在牛顿之前,伽利略就已经赋予了明确的意义和方法.在牛顿时代对于质量m,人们凭经验知道物体的质量与其重量成正比的关系,从而用比较重量的方法来量度质量m,随着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之后,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深化了,产生了惯性质量、引力质量等新的观念.这里顺便说明,一些基本概念的建立及其精确的定量测量,常引起逻辑上的困难,陷入所谓循环论证的怪圈.事实上,这是囿于实证主义对物理概念一定要给出一套操作程序的困惑.“现代物理已经超越了操作主义,更加倾向于认为基本概念原则上是一组不可预先严格定义的假设,它们的合理性只能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理论所得出的大量的结果而得到证实.”

  什么是惯性质量?由于加速度a的定义、意义和量度早已明确,所以马赫和麦克斯韦都采用了加速度定义惯性质量的方法,从而力图克服第二定律中质量定义的困难,即所谓动力学质量定义法.

  马赫方法,如果我们取某一参考系A的质量为单位,那么另一物体在和A相互作用时给予A的加速度为其自身所得加速度的m倍,我们就称它的质量为m

  实际上,马赫是承认牛顿第三定律,即|FAB|=|FBA|,若定义mA=1,则mAaAmBaBaAmaB,得mBm

  麦克斯韦方法,以一个确定的力先后对两个物体施加作用,这两个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的倒数就是它们的质量之比,即m∝l/a

  这种方法,只要规定一个标准物体的质量为m0=1,再通过测量任一物体与标准物体在同一个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aa0,则可由实验发现得aa0=常数这一结论得出:mm0a0a,即ma0a,这里应该注意,aa0=常数是在相同力作用于任一物体与标准物体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常数与F无关,是物体加速难易程度即惯性本性的反映,因此才有mm0a0a,即ma0a

  什么是力?与定义质量相似,我们也可利用力的动力学效应定义力.即把物体相对于惯性参考系不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产生加速度的能力的大小定义为力.因此,选取某个特定物体,把力F施加于这个特定物体,测定该物体相对于某个惯性参考系的加速度aa的大小可以作为F的度量,即:Fa(特定物体).

  Fma三者都有了明确的意义和度量方法,就可以具体测量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量值关系.由此可得出:

  a∝1/m(相等的F

  aF(相等的m

  即:FmaFkmak为比例常数)

  如果maF都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则k=1,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简化为:Fma

 新题解答

  【例1】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答案:ABD

  解析: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与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无关.所以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必有向上的加速度,这是因为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运动员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的结果.所以选项B正确.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A正确.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对力的概念,牛顿第三定律以及超重失重的理解.

  【例2】质量是60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当升降机做下列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的读数是多少?(g=10m/s2

图6—13

  (1)升降机匀速上升;

  (2)升降机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3)升降机以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解析:人站在升降机中的受力情况如图6—13所示.

  (1)当升降机匀速上升时,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Nmg=0

  所以,人受到的支持力

  FNmg=60×10N=60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即体重计的示数为600N.

  (2)当升降机以4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NmgmaFNmgma=60×(10+4)=840N,此时体重计的示数为840N,人处于超重状态.

  (3)当升降机以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NmaFNmgma=60×(10—5)=300N,此时体重计的示数为300N,人处于失重状态.

  点评:当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状态时,其本身的重力保持不变,物体所受的拉力(或支持力)的大小,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来,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小.

思维过程
  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其本身的重力G=mg始终不变.超重时,物体所受的拉力(或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向上,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物体的重力;失重时,物体所受的拉力(获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向下,测力计的示数小于物体的重力.可见,在失重、超重现象中,物体所受的重力始终不变,只是测力计的示数(又称视重)发生了变化,好像物体的重量有所增大或减小.
  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只决定于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合作讨论
  (一)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和落到海绵垫子上的过程中哪个过程是超重,哪个过程是失重?
  我的思路:跳高运动员起跳时先经历一个向上加速的过程,这段时间的加速度是向上的,因此是超重过程,此时它对地面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当人落到海绵垫子上时,开始时重力大于弹力,仍然向下加速一段很短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失重,接着弹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运动员减速,这个过程是超重;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过程,加速度始终是向下的,并且大小等于g,所以,这个过程是完全失重.
  (二)一个举重运动员在地球上能举起300kg的重物,这个运动员在什么环境中能举起400kg的重物?
  我的思路:运动员要举起比平时重的物体必须处于失重环境,例如:在加速向下、减速上升的电梯中;在空间站上;在月球上都可能举起400kg的物体.
 合作讨论

  (一)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和落到海绵垫子上的过程中哪个过程是超重,哪个过程是失重?
  我的思路:跳高运动员起跳时先经历一个向上加速的过程,这段时间的加速度是向上的,因此是超重过程,此时它对地面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当人落到海绵垫子上时,开始时重力大于弹力,仍然向下加速一段很短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失重,接着弹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运动员减速,这个过程是超重;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过程,加速度始终是向下的,并且大小等于g,所以,这个过程是完全失重.
  (二)一个举重运动员在地球上能举起300kg的重物,这个运动员在什么环境中能举起400kg的重物?
  我的思路:运动员要举起比平时重的物体必须处于失重环境,例如:在加速向下、减速上升的电梯中;在空间站上;在月球上都可能举起400kg的物体.
 规律总结
  规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知识: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方法: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判断超重和失重要依据加速度的方向来判定.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加速度大小为g且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使加速度的方向不是竖直向上或向下的,只要加速度存在竖直方向的分量,就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如果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会呈现于常规完全不同的物理现象,像宇宙飞船中宇航员飘飘然的举动,满舱飞舞的物品等怪现象都是由于完全失重造成的.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有些实验是不能进行的,例如:沸腾实验、天平测质量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等;同时也有一些特殊的实验在失重状态下更容易成功,例如:晶体生长实验等.
 变式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失重和超重的说明,正确的是(  )

    A.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减小,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

    B.在电梯上出现失重状态时,电梯必定处于下降过程

    C.在电梯上出现超重现象时,电梯有可能处于下降过程

    D.只要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必定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加速度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上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超重和失重并非物体的重量增大或减小,而是使悬绳或支持面的弹力增大或减小;电梯加速向上运动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电梯减速下降时,也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C

  2.如图6—14所示,质量分别为Mm的物体用细线连接,悬挂在定滑轮上,定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已知Mm,不计滑轮及线的质量,摩擦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14

  A.细线的拉力一定大于mg

  B.细线的拉力一定小于Mg

  C.细线的拉力等于(mMg/2

  D.天花板对定滑轮的拉力等于(Mmg

  解析:物体运动过程中,m加速向上,处于超重状态,所以绳子的拉力大于mg,而M加速向下,处于失重状态,故绳子的拉力小于Mg

  答案:AB

  3.在封闭系统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由弹簧秤读数的变化可以判断系统的运动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读数准确,则系统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

    B.读数偏大,则系统一定向上加速运动

    C.读数时大时小,则系统一定做上下往复运动

    D.读数偏小,说明加速度一定向下

  解析:读数准确,则系统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读数偏大,物体超重,则系统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读数时大时小,则系统可能做一个方向的时加速时减速的运动;读数偏小,物体失重,说明加速度一定向下.

  答案:AD

  4.ABC三球大小相同,A为实心木球,B为实心铁球,C是质量与A一样的空心球,三球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落下,若受到的阻力相同,则(  )

    A.B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B.C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C.A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D.B球落地时间最短,AC球同时落地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mgf)/m可得m越大,a越大.

  答案:AD

  5.物体m静止于固定的升降机中的斜面上,当升降机加速竖直向上时,如图6—15所示,与原来升降机静止时相比,不正确的是(  )

图6—15

    A.物体受到的斜面的支持力增加

    B.物体受到的合力增加

    C.物体m受到的重力增加

    D.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增加

  解析:当物体加速上升时,物体受到的斜面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合力增大,由于两力的夹角确定,所以,合力增大,支持力和摩擦力均增大.

  答案:ABD

  6.一根弹簧下端挂一重物,上端用手牵引使重物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ag,从手突然停止时起到弹簧恢复原长时止,在这个过程中,重物加速度的数值将是(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弹簧原来处于伸长状态,当手突然停住时,物体仍有向上的速度,先使弹簧缩短至kxmg的长度,这个过程,加速度减小,然后弹簧继续缩短,并有可能被压缩,这个过程加速度又增大.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

  解析: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加速度均为g,且方向竖直向下,所以均为完全失重状态.

  答案:完全失重 完全失重

  8.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电梯上.当电梯静止时,人对电梯底板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N;当电梯以lm/s2的加速度上升时,人对电梯底板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N;当电梯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下降时,人对电梯底板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N.(g=10m/s2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答案:500 550 450.

  9.某人在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的升降机里最多能举起80kg的物体,他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_______kg的物体,若此人在一匀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最多能举起40kg的物体,则此升降机上升的加速度为_______m/s2

  答案:60 5

  10.如图6—16所示,AB两个物体间用最大张力为100N的轻绳相连,mA=4kg,mB=8kg,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上加速运动,为使轻绳不被拉断,F的最大值是多少?(g=10m/s2

  解析:取系统为研究对象,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mB)g=(mAmBa

  取B物体为研究对象:T-mBgmBa

  由以上两式代入T=100N可得:F=150N.

  所以,为使绳不被拉断F不能超过150N.

  答案:150N

更多相关推荐:
】_牛顿第二定律_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荷山中学物理组周平全20xx1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课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进行规律教学时如何做好实验并使学生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一个客观感性的认识对于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提高学...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课上完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上的课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这节课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的动手自己得结论然后用自己的结论去推出谬误...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方雄俊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得意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肇州三中黄国庆任何一节课在课前的准备都会与实际的教学有所出入这里面不但有临场的发挥同时也有在课堂上突发的事件就比如牛顿第二定律这节课课下回顾既有高兴之处也有遗憾之处下面就具体问题对这节课进行...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反思这堂我认为走向讲台后最难上的一节课有遗憾回味这份遗憾也觉得不只有遗憾备课在课前我一直为这节难上的课做很多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上得不好也听了同组前辈们的课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也为...

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新课标与旧大纲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新课标注重的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动手操作的培养本节课在以前的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而现在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1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高一物理王金华本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的复习课是在力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揭示出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找出物体间相互作用时所遵循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 2

高碑店三中物理学科导学案课题:4.3牛顿第二定律主备人:杨少红高一年级班学生姓名:20##年2月23日【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2)理解公式F=ma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能初步运用F=ma解题…

20xx-20xx学年4.3《牛顿第二定律》(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43牛顿第二定律学习者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的规律它反映了加速度跟合外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

上海市真如中学教学案课型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高一物理孔水莲一教学目标设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

江西省永丰中学高中物理 4.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43牛顿第二定律学习者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的规律它反映了加速度跟合外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