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分析

时间:2024.5.15

在比较中,体会不同情,感受古诗魅力

——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分析

在我校迎接上级领导督导工作中,很有幸让领导们听了我执教的一节语文课。这节课受到领导的好评,但同时也针对一些问题给予了我指导,让我从中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现就分析如下:

【背景介绍】

17课《古诗四首》是京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其中包括《少年行》、《马》、《望洞庭》和《游园不值》四首古诗,在第一课时学习完《少年行》和《游园不值》的基础上,本节课继续学习《马》和《望洞庭》两首古诗。这两首诗同是月下景、用比喻的方法,却表达不同的情,所以刻意安排在一起学习。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找到它们的异同点,从而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马》诗的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后两句借马以抒情。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望洞庭》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表达世人的赞美之情。

刻意将本课中间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更易于体会诗人所抒发的不同的情感,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这两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比较诗人描写不同的月下景和形象的比喻,体会诗人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而选取不同的景物。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诗人描写月下景的不同和形象的比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学习《马》,感悟借物咏志

(一) 读旧诗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中,我有意从旧诗引入新诗:

出示《少年行》

这首诗描写少年豪迈,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一腔爱国之情。请你背诵出这种情感。

过渡:驰骋沙场,以身报国,是多少少年的理想啊!诗人李贺也是个才能出众的少年,也有一颗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始终怀才不遇,因此忧伤激愤,27岁时,抑郁而亡。

[设计意图:这两首诗基调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引入自然。但同时也渗透不同点:《少年行》以描写人物为主,《马》是借描写马来表达作者的志向。]

(二)指导学习方法

1 学新诗读准字音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幻灯)齐读

2 咬文嚼字懂诗意

(1)学生自学,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疏通诗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茫茫的大沙漠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雪,那弯弯的新月像金色的鱼钩一样,悬挂在燕山山岭的上空。

师:齐读这两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把什么比做什么?给你什么样感觉?(板书:广阔)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能够让我(指马)也披上漂亮的马鞍,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尽情的奔驰呢!

师:齐读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理解诗意中,让学生充分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并结合学生对诗句的欣赏(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重点指导诗中的比喻句:

3 品字赏句悟诗情

(1)再读这首诗,你觉得哪词用得好?

(2)重点指导:

沙如雪:既是悲凉肃杀的战场,也是志士报国之地。

月似钩:古时“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比喻的好处——为表达情感)

(3)带着对诗句的欣赏再读这首诗。

(4)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这是一匹渴望驰骋疆场的马。(飞奔、风姿轻捷矫健、向往战场)

(5)诗人为什么写它?

(学生可以结合背景资料谈理解)

它向往广阔而又宁静的边疆战场、渴望尽情驰骋。表达的是诗人渴望被赏识、被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抱负。

(借“马”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志向)

(6)指导读:

这首诗该怎样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齐背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意、结合背景资料谈理解、各种形式的读诗等方法理解诗人描写广阔而又宁静的边疆战场,是借“马”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志向。]

二、学习《望洞庭》,感悟借景抒情

(一) 由《马》引出新诗

1 师:通过读诗,让我们看到月夜下一匹渴望上战场驰骋的马,感受到诗人李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月下景,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又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 引出课题,什么意思?(诗人置身于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

3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分析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分析

[设计意图:由《马》引出新诗《望洞庭》是渗透比较两首诗有不同点:同时月下景,却抒发作者不同的情。]

(二)读准字音句通顺

1 你对刘禹锡了解吗?(学生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此诗是在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2 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咬文嚼字懂诗意

1 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 学生汇报。你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波光和秋夜皎洁的月光互相辉映,融为一体,无风的湖面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教学片段: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教学片段: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分析

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体现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生:赞美之情。

(四)品字赏句悟诗情

1 再读这首诗,你觉得哪词用得好?

2 学生发言。

3 赏读古诗(配乐)——其背诵古诗。

(小声试读——指名读——齐读——齐背)

[设计意图:通过品字赏句,感受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体会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三 通过比较悟写法

1 师:《马》、《望洞庭》两首诗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男女生对读) 看板书,男生读出——广阔、宁静的景象和作者的志向;

女生读出——秀美、柔和的景象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男女生对读,正好用男生粗犷的声音展现了广阔、宁静的战场和作者立志报国的志向;用女生柔美的声音展现了洞庭湖秀美、柔和的景象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两种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

2 两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呢?

相同点:

板书:月景

比喻

不同点:

板书:月景:广阔——秀美

比喻: (再读比喻句,有何不同?)

板书:志向——赞美

(表达作者志向——抒发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回答:

月如钩、沙如雪:空旷。师:让人想起——战场。表达作者——报国志。

镜未磨、白银盘、一青螺:秀美、柔和。师:让人觉得——舒服、陶醉。不

禁要抒发——赞美情。

3 小结:比喻句不仅形象生动,还便于抒发作者不同的情感:一轮明月悬于

凄冷空旷的沙漠上空,在李贺眼中它如钩,因为他有报国志;在刘禹锡看来,月光洒在洞庭湖上是那样柔美、宁静,因为他要赞美这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马》与《望洞庭》这两首诗,学生体会到同是月下景、用比喻的方法,却表达不同的情:同是一个月亮,在诗人们的笔下,却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四 比较不同拓展诗

比较不同后进行诗的拓展,再体会不同情,感受古诗魅力:

1 月下景的不同

师:一轮明月悬于空中,在李贺眼中它如钩,因为它有报国志;在刘禹锡眼

中是柔和,因为他要赞美这景色。同是一个月亮,在诗人们的笔下,却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你看到这或圆或弯的月亮,又会想起怎样的诗句?

预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赵嘏《江楼感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2 比喻句的不同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月亮的诗,诗中无论是用“月光如水”来抒发

思念故人;还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写出儿童的天真烂漫,都以不同的形象地比喻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学习这么多诗,无论是不同的景象、不同的景物,

还是用不同的比喻句描写,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不同的情感。]

五 谈收获: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么多诗,无论是不同的景象、不同的景物,还是用不同的比喻句描写,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不同的情感。

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时,学生都能从比较学习两首诗中,体会到不同的月下景、不同的比喻,都是为了抒发诗人不同的情感,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所在。

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积累有月亮或比喻句的古诗

板书设计:

《马》 《望洞庭》

李贺 刘禹锡

广阔 月景、比喻 秀美

言志 抒 情 赞美

【反思】

此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 在读中比较、感受古诗情感。

教学中,根据学情适时安排自由练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对读、齐读、齐背等多种读的方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展示读《马》诗时,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杨明辉同学脸憋得通红,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郭寅轩同学学过京剧,只见他抬手、扬眉,边做动作边朗诵,带动了大家的情绪。

再如男女生对读两首诗时,正好用男生粗犷的声音展现了广阔、宁静的战场和作者立志报国的志向;用女生柔美的声音展现了洞庭湖秀美、柔和的景象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两种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 在比较中感受、欣赏古诗魅力。

通过比较《马》与《望洞庭》这两首诗,使学生体会到同是月下景、用比喻的方法,却表达不同的情。进而进行拓展,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有关月亮的诗,诗中无论是用“月光如水”来抒发思念故人;还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写出儿童的天真烂漫,都以不同的形象地比喻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使学生再

次体会同是月下景、用比喻的方法,却表达不同的情,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通过督导让我和教研员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更让我全面地分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经过不断地思考、改进,教学设计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第二篇:《诗四首》教学设计


30 诗四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

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 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齐读背诵

■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尾联: 抒情(思乡) 游山西村 受邀去农家 宁静、欢悦 去山西村的路上 景美 在山西村 风俗独特 别山西村 不舍

更多相关推荐:
《古诗四首》 教学反思

古诗四首教学反思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是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2教...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朱剑敏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篇一古代诗歌四首gt教学反思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

小学古诗教学反思篇一小学古诗gt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篇一古诗gt教学反思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21《古诗四首(前两首)》学习优势教案-怀柔三小李春萍 666)

21古诗四首前两首京版课改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怀柔三小李春萍教学目标1理解每首诗的意思2诵读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3能够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难点体会每一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答案第一课时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碣ji澹dn竦峙sngzh萧瑟xios哉zi悬xun2辨别下列字字形并注音组词碣ji碣石澹dn澹澹竦sng竦峙揭ji揭示瞻zhn瞻仰悚sng悚然竭ji竭力赡shn...

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及答案

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叶晓敏审阅人陈慧课题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

古诗四首教学反思(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