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时间:2024.5.9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学生对刺杀秦始皇的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为教学的良好开展奠定了基础。《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荆轲刺秦王》一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了解经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掌握1至9段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提高翻译能力,背诵“易水诀别”一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学会辩证的评价人物;体会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存在问题:

这堂课上下来,听课老师评价道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教学内容过多,分析不深入,多蜻蜓点水。是啊,因为之前发了导学案给学生,满心以为学生经过预习,设计的教学内容会顺利的完成。可当在真正的教学中才发现,我高估了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多半同学留着空,一些同学的答案也完全是敷衍,少部分同学完成的很好,但课堂中没能鼓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

又因为学生对文言知识缺乏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本课后半部分的重点戏反而草草了之。评委点评说的问题分析不清,德育不到位。当时我真想叫屈,因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没问题,因为太冲忙而被省略。但想想,明明是自己的过失,面对学生,教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育教学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去。如果按自己既定教学计划,问题上囫囵吞枣,即使过程上完美了,学生也没学到东西,反而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学生对课文分析理解太依赖参考书,没有和文本直接交流,加之我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因此对《荆轲刺秦王》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改进方法:

1、加强文言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做相应的练习,提高文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2、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直接和文本对话,了解文本所表达的写作思想和意图,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课外阅读《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观看影片或者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看演员们如何演绎角色,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3、文言文教学没有现代环境,学生理解难度大,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多做细微的设计。语文重在“悟”,多媒体仅适用于穿插教学,不适合占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4、课外文言习题应结合所学设计,并适当降低难度。

5、在教态上我也会努力纠正那些随意动作,加强教师专业形象的塑造。 高一语文 蒋桂花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脉络;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和方法:朗读精彩章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自主探究、合作解决等方式理解词句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荆轲行刺秦王事件中体现出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荆轲 其人其事进行多角度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尤其要注意部分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2、多角度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春秋之时,以勇力著称的曹沫执匕首动齐桓公,桓公许归侵地,曹沫三战所失之地尽复予鲁。在战争中失去的东西,凭一把匕首居然复得。但历史很多时候是不能重演的,当时间来到战国,当秦国的军队直逼燕的时候,荆轲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但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国策》中对这一故事的记载。

后文附一:《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曹沫的文段

2. 初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

(1)要求学生将荆柯刺秦整个故事按照行刺前后发生的事件以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

行刺原因:大军压境、危如累卵

行刺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2)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将背景做简单介绍)

行刺原因(1-2):大军压境、危如累卵

背景介绍:

太子丹与秦王之郤(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荆轲刺秦之前种种(太子丹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樊於期(fánwūjī)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鞫(jū)武劝谏,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西边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以此对付秦国。太子丹认为太傅的计划旷日持久,又不忍因为秦国的威胁而将樊将军打发到北边匈奴去,鞫武推荐田光,田光推荐荆轲。太子丹的目的是“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 ”

原文见附二:《战国策?燕策三》(课文之前的部分)

行刺准备(3-9):

1、准备信物(3-4):

(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疏通文意。)

(背景:秦王嬴政十四年,樊於期作为秦国将领率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2、准备利刃、配备助手(5-7)

(4-7四段分组解决翻译和字词问题。)

3、怒斥太子(8)

(分角色朗读,老师翻译)

(背景介绍:荆轲感恩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馆舍,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

4、易水送别(9)

(老师疏通文意)

“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再加以萧萧易水,变徵之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高渐离与荆轲:如果有时间则讲,没有则略过,附文三:《史记·刺客列传》)

廷刺秦王(10-17):

(学生分组解决字词问题,老师翻译。)

1、厚遗蒙嘉(10-11)

(币:礼品、遗:赠送、诚:确实、振怖:真通震,惧怕、举:全、比:并列、使使:派遣使者)

2、顾笑舞阳(12-13)

(朝服:穿上朝服、奉:两手捧着、陛:殿前台阶、怪:认为……怪,形做动,意动、顾:回头看、谢:道歉谢罪、假借:宽容原谅、)

3、图穷匕见(14-15)

(奉:献上、发:打开、见:通现、因:趁机、引:身子向上起、操:握住、室:剑鞘、剑坚:剑插的紧、还:环绕、走:跑、卒:通猝,突然、尺兵:各种兵器、郎中:宫廷中的侍卫、)

4、倚柱笑骂(16-18)

(提:掷击、废:倒下、引:举起、被:受、创:伤、就:成功、劫:强迫威逼、左右:周围侍从)

三 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1、 荆轲

荆轲人物分析从思想和精神、性格和才能两方面展开。

思想和性格: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性格和才能:说服樊於期、顾笑武阳

参考内容:

(1)荆轲说服樊於期:

动之以情:“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晓之以理:“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告之以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结果:“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樊於期自杀(实现目的)

(1)荆轲是一个豪爽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侠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

(2)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

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3)怎么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他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2、秦王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3、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4、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5、高渐离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也是一个刺客和侠士。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忍不住在旁批评,这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给自己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6、秦舞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年少,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他的出现是为衬托荆轲服务的。

四 语法总结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2、一词多意

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双手捧着

轲既取图奉之。 献上

兵 诸郎中执兵。 兵器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

顾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看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不过,但

3、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又前而为歌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10)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1)乃朝服

朝,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2)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3)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4、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货币物

币:(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5、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

( 意为:有……的人 或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6、特殊句型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见燕使者咸阳宫(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附一:《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曹沫的文段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附二:《战国策?燕策三》(课文之前的部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蓬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附三:《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高渐离的文段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更多相关推荐: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科目语文授课时间20xx年9月12日星期五地点高一19班授课内容荆轲刺秦王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对自己的表现不是特别的满意还是犯了自己经常出现的毛病在教学中因为对学生的不信任自...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前两个课时完成对字词句的梳理故事情节的熟知文本结构脉络的把握第三个课时重在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初步设计如此既注重...

高20xx级《荆轲刺秦王》教学日志

高20xx级荆轲刺秦王教学日志江津五中无产阶级小资女文言文一直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怪物生涩拗口读且不易遑论理解所以在讲文言文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把它转化一下用竞赛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自读并学着找知识点用小说的形态来整理课...

荆轲刺秦王教案(定稿)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3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观点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5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顺通文意积累本文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3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并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确评价荆轲4背诵易水送别一段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理解掌握本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相...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角师生互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

教完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在轻松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秦的统一与我们中国的现状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2本节课主...

10.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doc

10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张明霞今天在语文组全体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讲了教研课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上册中国历史的的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讲课完毕对本节课做如下总结和反思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设...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