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复习教学设计1

时间:2024.4.21

课 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重点:同上学习难点:对梳理的知识点进行运用  学习方法:自主梳理 教师总结

高考动向:文言文阅读 课时:2课时

一、导入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中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⑴《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国别体),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西汉刘向重新整理,分为33卷,定名为《战国策》。该书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全书侧重记叙了纵横游说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权术的行为和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突出表现出纵横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风格是: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战国策》文章的特点还体现在: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2)相关背景。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燕国,后来秦兵进攻各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就让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迎宾赞礼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

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

(二)、找出本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常见文言句式。

明确:1.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2.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穷困,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见。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3.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 (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四、内容分析

1、梳理课文情节: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这两个场面的?

明确:写易水诀别: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廷刺秦王: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五、素材运用

1、话题“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20##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2、话题“心灵的选择”: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20##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

 3、话题“明智”: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评荆轲》节选)

4、话题“同情心”: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荆柯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节选)

 5、话题“性格”: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柯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柯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两千年弹指而逝,荆柯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议成败》节选)

6、话题“面对强权”: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柯:“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赢政,胁迫他退还己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赢政的性命,倘若赢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尚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荆轲刺秦的真象》节选)

7、话题“命运与时代”: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感受荆柯——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六、巩固练习:梳理文言知识(完成方言知识练习题)

七、拓展训练:同桌互译短文,并翻译划线句子。

孟子少时(汉 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卖东家邻脉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孟于年小的时候,东边邻居杀猪,孟子问他母亲说:“东邻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要给你吃。”他的母亲懊悔而自语道:“我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子不端正我就不坐,割肉割不方正我就不吃,我是从胎中就教育他啊,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就向邻家买了些猪肉做给孟子吃,以证明没有欺骗他(或说得是实话)。

八、课下练笔:以本文内容为素材,自选角度,写一段150——2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篇:《荆轲刺秦王》问题化生态课堂设计 (1)


贵州省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2013A11) 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荆轲刺秦王》“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积累“略、诀、顾”等文言实词和“以、为、之”等文言虚词,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2.在合作学习中,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拓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3. 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荆轲身上所具有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突破】

1.学会以从人物的圣诞、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2.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三、教学设计:

【设计类型】

“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

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一般文章可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对三个层级六个步骤进行变通处理。

【设计说明】

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诵读为主,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度不大。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结合注释,读懂文章,以鉴赏和积累为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将文言文上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与学习文言文古典美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课时计划:

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朗读法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并能叙述故事内容;第二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合作探究荆轲人物形象以及失败的原因。第三课时在品读的基础上,欣赏本文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在引导同学们解决提出来的问题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

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解文题和阅读作者简介以及文章背景

(1)解文题

文章记载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荆轲,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荆卿、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侠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越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度,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与秦舞阳督亢,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后,荆轲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秦王,即后来统一的“始皇”赢政。

(2)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文章的主要特色是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3)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即秦统一中国这前的6年。当时,

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越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越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投“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钉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不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知识链接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谎言论辩时的政治主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渲染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十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空。《战国策》长于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活动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附答案)

(1)目眩 ( ) (2)濡缕 ( ) ..

(3)忤视 ( ) (4)变徵 ( ) ..

(5)督亢 ( ) (6)拊心 ( ) ..

(7)燕国 ( ) (8)戮没 ( ) ..

(9)箕踞 ( ) (10)自刎 ( ) ...

(11)叱骂 ( ) (12)卒起 ( )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附答案)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日以尽矣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8)请辞决矣

(9)图穷而匕首见

(10)荆轲秦攀於期头函

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附答案)

(1)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

②终已不顾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2)见

①秦王必说见臣 .

②乃遂私见陵之耻除已 .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已 .

④未尝见天子 .

(3)深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 .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 .

⑤深失所望 .

(4)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

③居十日,扁鹊望醒侯还走 .

④计十日还 ⑤一尊还酹江月 .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5)资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 .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

⑤如姬资之三年 .

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附答案)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3)樊於期乃前曰

(4)其人居远

(5)使使以闻大王

(6)太子迟之

(7)发尽上指冠

(8)群臣怪之

(9)箕踞以骂曰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附答案)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燕王拜送于庭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活动三: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字词?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

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课前三分钟(或激趣导入)

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

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自读故事,注意字音。(自由诵读,小组讨论字音,以小组读,其他小组纠错。)

2.凭借对文章的理解,给同学们讲故事。(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小组课补充。)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荆轲是如何说服樊於期,让他甘心自刎献头的? (附答案)

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附答案)

3.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附答案)

4.你认为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附答案)

活动二: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探究才有针对性;(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3)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5.教师寻视各组,了解情况

(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

第五步:成果展示

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

(1)分步展示,质疑解疑。(略)

(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

(3)遗漏问题,教师补充。

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

第六步:迁移应用(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应用能力)

让同学们了解战国四大刺客的故事

更多相关推荐: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科目语文授课时间20xx年9月12日星期五地点高一19班授课内容荆轲刺秦王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对自己的表现不是特别的满意还是犯了自己经常出现的毛病在教学中因为对学生的不信任自...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学生对刺杀秦始皇的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为教学的良好开展奠定了基础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前两个课时完成对字词句的梳理故事情节的熟知文本结构脉络的把握第三个课时重在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初步设计如此既注重...

高20xx级《荆轲刺秦王》教学日志

高20xx级荆轲刺秦王教学日志江津五中无产阶级小资女文言文一直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怪物生涩拗口读且不易遑论理解所以在讲文言文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把它转化一下用竞赛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自读并学着找知识点用小说的形态来整理课...

荆轲刺秦王教案(定稿)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3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观点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5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顺通文意积累本文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3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并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确评价荆轲4背诵易水送别一段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理解掌握本文...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角师生互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

《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

教完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在轻松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秦的统一与我们中国的现状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2本节课主...

10.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doc

10秦王扫六合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张明霞今天在语文组全体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讲了教研课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上册中国历史的的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讲课完毕对本节课做如下总结和反思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设...

秦王扫六合的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秦王扫六合一课的教学反思我在七年级3班上了一节历史开课课题是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是本册的重点课文它叙述了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程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七年级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很难把历史事...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