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反思

时间:2024.5.2

这次一堂好课数学组的内容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思维训练较强的课型,平时练习和考试时学生对于这类型的题目一直得分率较低,成绩好的学生一读题就能解题,而对于落后生无论如何都是讲解不清。所以我一直思索如何能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例题是用两步计算(连乘)的知识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道做工问题,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量关系。我主要是想学生通过充分的题意理解,理清先求哪部分,再求什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问题中告诉了单一量和数量,求总量。要求的问题是公路的长度,也就是6台铺路机40天铺路的长度,所以这里在思维上有一个转换,即计算出6台铺路机40天铺路的米数就是公路的长度。本问题有多种解决思路和方法,教科书上呈现的解法是150×6×40,其思路是:先求出6台铺路机1天铺多少米,再求6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此题的第2种解法是:150×40×6,可以这样理解:先求1台铺路机40天铺多少米,再求6台40天铺多少米。此题的第3种解法是:150×(6×40)=150×240=36000,可以这样理解,240表示有240台铺路机工作1天,也可以理解成有1台铺路机工作240天。由于本问题按题目的条件计算出的是以米做单位,所以最后还要化成用千米做单位。在解决问题时,我充分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办法,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课堂活动与例题基本一致,也是要用到两步计算(连乘)的知识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道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量关系的做工问题。还是一道归总的问题,问题中告诉了单一量和数量,要求总量。首先,应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题可以有3种基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学生交流时,既要交流他们解决的问题的结果,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注意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特别应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的地方。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信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注重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为学生解决问题消除障碍;二是注重对问题的独立解决,并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交流,促进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感受多样化。但是在处理多样化解决时,对数量关系的讲解不是很清楚。很多学生对解决问题没有困难,在于对每一步所求的什么会有部分学生讲不清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时,有时候需要思维的转化,知识跨度跳跃太大,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在引导时需要教学机智。

再就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不是很强。基础好的自顾自地讲,对中差生的关注度不够。另外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第二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几次反思

【背景说明】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笔者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没有安排专门内容,但在练习中出现了相似的题目。查阅了其他版本教材,人教版教材安排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专门课时内容,而苏教版在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安排了例题,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

集体备课时,我们同年段的老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讨。最后决定补充“解比例”这个知识点,就当作是学生多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我觉得作为教材编写者,在内容的选定与编排肯定是非常慎重的,并且这一份教材也经过了几轮的实验与修改了,不会轻易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删除。虽然持不同看法,但我还是尊重了集体的意见,在教学中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补充。并且,心里也留了一个问题:教,除了多点时间外,还会有其他结果吗?一切,让实践来证明吧!

【案例描述】

现象一:

今天,批改孩子作业时,发现了这样的一种解法。题目如右图,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解答第二个问题的。

0.4÷2=0.2(M)

0.2+1.2=1.4(M)

答:影长是1.4米。

这些数字都是在题目条件中没有出现的,而这个孩子的答案却是正确的。于是,我叫来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想法。孩子的想法:

树高1米影长0.4米,除以2得到树高0.5米的影长,再加上树高3米的影长是1.2米,得出树高3.5米的影长是1.4米。

哦,原来学生是把树高3.5米分成3米和0.5米分别计算影长,这无疑也是正确的想法。

现象二:

食堂买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烧0。25吨,可以烧20吨,如果每天节约20%,这样可以烧多少天?(用比例解)

这是周末作业中的一道题目,学生错误率非常高。

一位学生看了发下去的作业,对我说“这道题目我知道答案,但不会用比例解,算了老半天都算不出正确的答案来。”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原来他是以为用正比例才是“比例解”,而这道题目的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需要用乘法解决的,因此他就不懂得做了。

用比例解需要解设未知数,需要列方程,比较麻烦。于是,有些孩子就提意见了:“老师,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要用麻烦的做法呀?”“老师,你不是常说数学要追求简捷吗?”

现象三:

上午10时,方方为了测一根旗杆的高度,做了以下实验:

①找一根竹竿和一把米尺,量得竿长为3.2米;②把竹竿竖立在旗杆旁,量得影长为2.1米;③放下竹竿,同时量得旗杆影长8.6米。

根据上面的实验,你能帮方方求出这根旗杆的高度吗?(结果保留整米数) 这是一次综合练习卷中的一道题目,出这道题目的意图,是想检测一下孩子们对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题目的表达上转换一种方式,用实验过程叙述形式,并且未在题后加上说明“用比例解”。

考完以后,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这道题目是错误率最高的题目,有几个孩子就空着没做,他们的说法是“没有思路。”而这些孩子并不全是学困生,甚至有些还是经常考出好成绩的孩子。

在讲评试题时,当我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的图后,有些孩子就恍然大悟了“啊,用比例解,这样容易我当时怎么想不出来呀?”

【反思】

关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问题连续出现,也使我的思考不断有新的源泉。针对这三个现象,我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材新课中没有的,可以教吗?

我们年段的三位老师都是长期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对于旧教材编排体系已经非常熟悉,在期初的备课时我们都关注到了这个变化。对于已经习惯存在的东西,突然消失总会有点不习惯。其实,让大家放不下的还有考试的问题。虽然北师大版没有出现这个知识点,但其他版本有出现了,如果没教,到时候出现在考卷上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了!

“解比例”的内容为什么在北师大版的编排体系里没有作为新课内容出现呢?在配套的《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不要补充解比例的内容。”作为教材编写组的意图,应该是不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而把题目作为练习题来呈现。从新课程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角度来讲,“现象一”中的做法是准确的;但从数学学科特点来说,我仍然认为应该引导孩子追求思路简捷的方法。从解决问题方法优越性的角度来讲,“树高、影长”这种题目是典型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范例,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可以强化正比例关系中的“比值不变”的规律。

因此,对于教材新课中没有安排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教。而教的过程应当把重心放在让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劣,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自己选择适合的方法,逐步实现自身思路的优化。

二、简单问题复杂化,为何?

在“现象二”中,因题目多了“用比例解”的要求,学生反而不懂得做了。教学“用比例解”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多一种思路,没想到却反而成了学生思维的障碍,

确实,对于类似这样的题目: “一枝笔3元钱,能买6支;如果买一枝2元的,能买几支?”学生一下子就能口算出来,却还让他们用比例解,这不是人为制造麻烦吗?这个时候,用“让你们多一种解题思路”这样的解释显然是非常苍白无力的。我们追求的到底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总是这样“自找麻烦”,还怎么让孩子怎么喜欢我们的数学呢?

因此,对于教材没有的内容,不能“教过头”,不能用旧的教学模式简单套用今天的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的灵性能在数学中得以绽放。

三、撤走路牌以后,孩子怎么走?

在“现象三”中,孩子没有思路。为什么呢?应该说,题目表达方式的变换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孩子们平时已经习惯了老师给予他们思路。不是吗?在教材中、在考试时,经常会在题目后面写上“用方程解”“用比例解”,写上这些要求后,这类题目往往是最简单的题目,因为都有一些模式可以套用。因此,这些要求就象是一个个指路牌,指引着学生的思路向前走,而一旦没有了这些指路牌,这些孩子就开始茫然无措了。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告诉孩子要“这样做”,却很少让孩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比如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时,我们一般直接告诉孩子方法,而不想办法让孩子感受“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新理念非常强调让孩子感受到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比如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统计能使数据清晰明了,这样孩子更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最好不要直接给学生“路牌”,而应教会孩子自己寻找方向、实现目标。在课堂上,在作业中,让学生多些“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思考。也许,这才是最好的“路牌”!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个内容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之前先复习:(一)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二)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自已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自已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

更多相关推荐: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在第9周周四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研讨课主要研讨方向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

二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反思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学生看木偶戏的人数的变化学生购买面...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

解决问题反思

说课稿以及教学反思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78页例3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

解决问题反思

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沪教版三年级整理与提高单元的求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应用题传统教学就是利用课本提供的情景通过线段图来引导学生理解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在本节课中我尝试舍弃教材提供的情景从点图入手...

最新审定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问题解决》教学反思(优秀资料)

问题解决资料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孙懿解决问题是一种源于生活上并置于特定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对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

解决问题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继续尝试...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朱坑二中赵全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建立等量关系及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教学...

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何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对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思维要求远比解决一个...

解决问题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