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教案: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 雨霖铃

时间:2024.5.2

《雨霖铃》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婉约词作风格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课前预习】简介柳永

【互动设计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见学案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 1 -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教师补充并提示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画出重要内容

师简介背景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朗读指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 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注】此处在电子白板上当场划分词的节奏,直观性强。

【互动设计3】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 2 -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注】此处由学生回答,老师用电子笔在白板上书写,用不同颜色的笔呈现,增强师生互动性和记忆效果。

三、【合作?探究 】

鉴赏词

(一)我们刚才提到,这首词写的是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词又分为上片和下片。思考: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

交流后明确: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京城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二)提问: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讨论)

1.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3 -

①师:起首三句写什么内容?是情?是景?

明确: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地点(长亭)和天气(大雨后)。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②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的感觉。

③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②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③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大家看这幅画面,幻灯7 ,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景。

——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

——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有千里的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有沉沉的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是否是衬托词人前途的广阔无量?(不是,表现的 - 4 -

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这几句写景,又写情。

师总结: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注】上片的实景和虚景列出,情感也列出。作用:条理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

2.下片: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片,说出你喜欢下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①词中有什么画?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的晨风吹拂萧萧的柳树,—弯残月高挂在杨柳的梢头。)

②景中含什么情? (画面是出现在词人“酒醒”之后,他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词人此时,昨天晚上“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现在却是前路是前路茫茫,离所爱之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③感受画面色调。 (a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b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c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④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 5 -

⑤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样是写景,写离愁,这两副画面有什么不同?

——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有千里的烟波,有沉沉的暮霭,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后者就好象是工笔小画,无比清丽,有柳、风、月,点出离别的冷落、凄清。

(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前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②这首词以问句做结,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更留有无穷意味。

【注】此处下片的内容可以列出主旨句,点出虚景和实景。便于学生当场分清。

3.小结:

(1)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2)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实写?——别时情景。 哪些虚写?——别后想象。

【当场检测】对比阅读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明确: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 6 -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词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④还无味。衣带渐宽⑤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解:①伫倚危楼:伫,长时间。危楼,高楼。②黯黯:阴沉、愁闷,心神沮丧的样子。此句说远望天边伤春惜别的愁绪凄然涌上心头。③疏狂:狂放散漫,即也想放纵一回。④强乐:勉强寻欢作乐。⑤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 这首诗歌讲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雨 霖 铃

柳永

基调: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内容:离别(中心句) 顺序:时间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渲染气氛:凄清萧瑟 烘托心情:痛苦失落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情真意切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前途茫茫,相见无期

写作特色: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 7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

在对《雨霖铃》内容理解方面,我运用朗读、讲解、问答、想象、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紧扣意象,能品尝到词中离愁别恨之情,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缠绵哀怨的婉约风格。

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造情境化的学习。

而传统教学媒体却只能将教师局限于多媒体讲台面前.面对讲台上的电脑屏幕,操作手中的鼠标进行教学。离不开三尺讲坛,更谈不上走到学生群体当中,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老师可以自如地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运用教学语言、教学体态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充分互动交流,演绎精彩课堂。学生也不用再充当“录音机”和“录像机”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打印功能现场将笔记或板书内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不用担心因为记笔记而无法跟着教学的进度进行思考。在电子白板的支持下。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更多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实现了无缝链接。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主要水平,有主要复习和记忆效果的保持,满足不同风格的学习者。教师在白板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挂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交互电子白板丰富的资源和各种媒体实现的无缝链接,为学习者创设真实而全面的教学情境,可以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知情境,

以黑板、文字印刷技术为平台的传统教学环境只依照语言文字进行描述,缺乏影像表现的具体形象。课堂的交互主要通过交谈的方式,交互式的教学系统是封闭的,不具有开放性。多媒体投影仪则将老师束缚在计算机鼠标的操作上,师生互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8 -


第二篇: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苏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导学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前方(第一课时)


《前方》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整体阅读,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3.初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曹文轩,19xx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xx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继20xx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2.题材介绍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3.请简要描绘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的内容。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苏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导学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前方第一课时

- 1 -

(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4.整体阅读课文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迁徙( ) 戈壁( ) 按捺( ) 呐喊( ) 憔悴

( )( )

颠簸( ) 抛锚( ) 崔颢( ) 骨骸( ) 瘸腿( ) 拴牛( ) 烟垢( ) 牲畜( ) 打夯( ) 悄无声息

( )

(2)解释下列词语。

迁徙:

荒原:

戈壁:

寂灭:

视野:

诱惑: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与前两篇在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立意上反弹琵琶《我心归去》《乡土情结》、讲的是“恋家”、“归家”,而《前方》中却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有反弹琵琶的意味)

(4)理清文章的思路。

【预习反馈】

1.正音释词(预习4)。

2.指名描绘画面内容。

- 2 -

(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3.讨论: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与前两篇在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立意上反弹琵琶《我心归去》《乡土情结》、讲的是“恋家”、“归家”,而《前方》中却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有反弹琵琶的意味)

4.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文章12段,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由这幅画面切入

第二部分 (2-11)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

第三部分 (12)回到照片上来。

【合作探究】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曹文轩提出了哪些观点?(小组交流讨论)

(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10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11段:“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当堂检测】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第2-7节,概括这几段文字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

【(1)人类的祖先一直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

(2)外面的世界时时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

(3)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的压迫,人不得不离家;

(4)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 3 -

【课后作业】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文章中的“家”到底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实质上”能不能删掉?

3.“人的悲剧性的实质”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4 -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新课改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通假字必修15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必修一lt判断句gt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n南佚y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完整版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2金就砺则利草创未就诸侯各就国侯嬴乃谢客就车就极刑而无愠色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而致千里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致意致食客三千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5非...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1]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辞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抗辞慷慨言语间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中间崩倒之声夹杂扁鹊立有间一会如如扬州去到劳苦功高如此像固不如也比得上杀人如不能举恐...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完美整理版)

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基础知识09231447高中必背生古诗文40篇氓离骚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国田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过华清...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学常识总结(必修顺序编排)

文学常识必修一1戴望舒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2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再别康桥3艾青我国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