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一语文:1.1《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

时间:2024.5.13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的人生启迪。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4.背诵这首词。

三、教学重、难点:

理清诗歌思路,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 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师生互相点评。

2、学案导学:见本课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诗歌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诗歌。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1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习小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朗读: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赏析上阕:

提问: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深秋时节,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提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

明确:主要领会“独”的意蕴

(1)联系背景,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2)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改革,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而写,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独钓寒江”与作者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颇有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意蕴,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一语既点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提问:联系《沁园春·雪》,说说“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古诗词中称这为“一字领起”,俗 2

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

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朗读句子,指点,正音。(板书)

明确:作者视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

“鹰击长空”仰望,高景

“鱼翔浅底”俯瞰,低景

提问:(讨论)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还是慢点好?

明确: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可分四步:

(1)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出;

(2)染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画面动化:秋风送爽,吹动满山枫叶,江流缓缓??

(4)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鹰、鱼等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提问:哪几个词用得好?[动词:染、击、翔]

明确:染,拟人手法,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击,与“飞”比较(“飞”显得平淡),“击”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比“游”更准确。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水天相映之境。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浅底”非真,乃清澈所致。(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问: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提问: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又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在上阕的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试分析本词上片升华而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

3

明确:“主沉浮”之意: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这即是全词的“诗眼”,通过上阕“写景提出”。

阅读上片,鉴赏艺术手法。

【升华】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小结上阕,写景提问,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备。

齐读并背诵上阕。

3、赏析下阕:

提问: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明确: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提问: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

提问: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明确: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

提问: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

明确:这三句气魄宏大,其实这是作者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提问:本次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升华主题】

本词上片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本词下片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表达了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练习背诵: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再熟悉,准备默写。)

2、做导学案:完成本课学案的作业部分。

4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总结: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成为一代伟人,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有理想、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学,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

2.预习作业:下发《相信未来》导学案,做完预习部分。

九、板书设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实写,绘景

“鹰击长空”仰望,高景

“鱼翔浅底”俯瞰,低景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虚写,抒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十、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当然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可能缺憾会更多,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5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一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沁园春·长沙》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 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品。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核对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2.解析:《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单元(主要是现代新诗)的第一篇。这一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厚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再加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的第二卷中诗词的鉴赏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仅此这一个单元,所以不可避免的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解析

(1)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候,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诗歌欣赏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古典词格书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是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点难办树上简要点出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文定下了“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的教学目标。

(2)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文定下了“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的教学目标。

(3)《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

1 / 12

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的教学目标。

(4)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所以本课确立了“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诗词学习中,学生往往不注重背景知识的了解,单纯的记忆诗人的情感特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了知识的系统和联系。应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诗歌的基本模式。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背诵轻分析的学习倾向,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来记忆诗文。

3.在学习本诗歌时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用电脑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在和谐的音乐伴奏及朗读声中,一边显示与课文相关的画面,所谓“诗配以乐,乐配以诗”,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借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PT软件 ,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基本流程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二)教学情景

1.问题1:背景材料积累介绍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2 / 12

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3)这首词作于19xx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设题意图:让学生学会预习,能对手头现有相关资料进行知识积累,并自主借助资料教辅书整合所思所获。学着知人论世,更好地去解读诗歌。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点几名学生起立分享积累所得,随后教师再补充。深化拓展学生对诗歌写作背景等的认识。

2.问题2: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1)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2)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二读:疏通字音、字词,排除方言影响

三读:把握层次

设题意图:多样式的朗读,加之名家诵读师范引导等多种诵读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便于后面他们对诗歌内容、语言、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范读可以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把握感情基调,读出诗歌的节拍和语音的轻重,同时做出标记。

朗读能促使学生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稍后点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范读诵读音频文件,让学生听范读,正音。读准如“舸、寥廓、峥嵘、稠、遒、遏”等生字。而后生齐读,熟悉内容。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3.问题3:诗歌内容简单梳理

明确: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上阕

(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3 / 12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望————“万山红遍”(高)

近望————“漫江碧透”(低)

仰视————“鹰击长空”(高)

俯视————“鱼翔浅底”(低)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段。)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

下阕

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引起回忆。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示:(1)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2)“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3)“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4)下阕照应上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简单梳理,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师生活动:教师播放范读诵读音频文件,让学生听范读,正音。读准如“舸、寥廓、峥嵘、稠、遒、遏”等生字。而后生齐读,熟悉内容。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4.评价设计之课堂限时目标检测

本首词作炼字炼意,用语是极为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对以下词语“独立、染、争、击、翔”进行简单分析,说说它们的妙处。

提示:①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词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词人正遭受军阀的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是何等的坦荡从容。

②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的《西厢记》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③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④“击”便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勇猛的雄姿展现出来,如果用“飞”字太一般了。

⑤翔,用飞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的那种轻快自如的神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后,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简单梳理,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学生可尝试着体会诗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尝试解读。 师生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听范读,正音。再次强调如“舸、寥廓、峥嵘、稠、遒、遏”等生字的读音问题。指导学生揣摩个别字词的表达效果,并让他们尝试解决一个问题。

4 / 12

5.评价设计之课后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抄写书上的注解,细细品味此作精妙词句广阔境界思想感情。

(2)查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和诗词,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词。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解: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②战地:指战场。③黄花:指野菊花。《礼?脍》:“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写作背景:19xx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1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依长段来看,属_____;从分段○

来看,是________。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_,○

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______,所嗅之气:______,表现了战斗者的一种_________心情。

3词的下阕先实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胜似○

春光”的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当时背景及上阕“战地”来回答。)

4“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 长沙》中是指___________,在此处应解释为○

__________。

6.附:板书设计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言有尽而意无穷

5 / 12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基本流程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二) 教学情景

一、导入(知人论世: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

师作补充引入: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我们接着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二、阅读鉴赏

1.问题1: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怆的情绪相结合。在这首写秋景的诗词中,诗人是否也表达了相同的思乡情怀? 参考: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愁、悲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独立”的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我们知道,孤独的诗人是最见个性的。唐王朝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些词作给我们觉得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回到毛泽东这首词写的虽然是寒秋景物,但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往后一读,却是发现了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诸如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2.问题2:“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在本首词中,作者抓住哪些意象展开联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任选其中一幅,写一段描叙性文字。

提示:找出诗歌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

参考:诗人抓住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3.问题3:“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一些诗文名句?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6 / 12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

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师生活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4.问题4: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师生活动:学生再次朗读,教师给学生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板书:哲人)

5.问题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中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提示:诗歌的特点: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参考: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使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6.问题6:前文描绘了一幅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便让作者由景深发出情,由今转入昔,一个“怅”字生发出一个疑问“谁主沉浮”,究竟“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选吗?请分析

提示:

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

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7 / 12

7.问题7: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教师补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19xx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xx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xx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xx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xx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8.问题8: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9.整合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提示:全词寄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师生活动: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8 / 12

10.评价设计之课堂限时目标检测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本首词作炼字炼意,用语是极为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对以下词语“独立、染、争、击、翔”进行简单分析,说说它们的妙处。

提示:①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词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词人正遭受军阀的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是何等的坦荡从容。

②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的《西厢记》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③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④“击”便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勇猛的雄姿展现出来,如果用“飞”字太一般了。

⑤翔,用飞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的那种轻快自如的神态。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11.情景朗诵,巩固全文

(1)欣赏关于毛泽东的一些图片,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范

(2)请结合自己对诗歌理解和画面,配乐朗读,模仿毛泽东当时独立寒秋的情景请在座的同学作评委,评出最有风采的小毛泽东(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六、 评价设计

(一)基础题(A组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枯槁(gǎo)遏制(è)稠密(chóu) ...

B.漫溯(sù)惆怅(chàng)沁润(qìng) ...

C.遒劲(qiú)寥廓(kuò)峥嵘(róng) ...

D.橘子(jú)百舸(gě)携带(xié)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旷远 寂寥 中流砥柱 谬以千里

B.逶迤 苍茫 书生意气 漫江碧透

9 / 12

C.抨击 萧瑟 激浊扬清 风华正茂

D.碣石 磅礴 鱼翔浅低 鹰击长空

3.默写句子。

①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B组题)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6.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C.毛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10 / 12

D.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2)对两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李词所写的是一位思妇──秦娥;而毛词因为没提到过人物姓名,所以词中没有人物活动,纯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李词所交待的是秋季,毛词所交待的是冬季。

C.从气氛的渲染上看,李词渲染的是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则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两词均是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的景物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沁园春

长沙

19xx年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19xx年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试比较两首词在写作上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试比较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试比较两首词在结尾所抒发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提高题(C组题)

答案

1.B(沁qìn润)

2.D(鱼翔浅低--鱼翔浅底)

3.略

4.D

5.D

6.(1)A

(2)C

(3)①写美景,抒豪情。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

11 / 12

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

②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

(4)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秋景。

(5)《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

12 / 12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新课改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通假字必修15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必修一lt判断句gt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n南佚y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完整版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2金就砺则利草创未就诸侯各就国侯嬴乃谢客就车就极刑而无愠色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而致千里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致意致食客三千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5非...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1]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辞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抗辞慷慨言语间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中间崩倒之声夹杂扁鹊立有间一会如如扬州去到劳苦功高如此像固不如也比得上杀人如不能举恐...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完美整理版)

高中语文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要求背诵的古文篇目基础知识09231447高中必背生古诗文40篇氓离骚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国田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过华清...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学常识总结(必修顺序编排)

文学常识必修一1戴望舒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2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再别康桥3艾青我国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