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时间:2024.5.2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新课标下,教师的学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德育确确实实看得见摸的着,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德育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体现,当我们的德育学科正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时,在“原生态”下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德育又在怎么做呢?

一、德育工作制度,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

早读时间,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卫生区都站着一个学生,他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搞卫生,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劳动委员”,监督班级包干区的卫生情况。当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正襟危坐,腰杆挺直时;看到全校几百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

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我校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时,怎么总是出现乱摔乱砸,纵情发泄的怪现象?那是一种心理的解脱。只有当这些公德礼仪、道德规范成为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否则,只能是“掩耳盗铃”。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现在真是有负“礼仪之邦”了。给别人的印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即使是大学生,随地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堂堂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劳动委员”,后来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习惯、修养,到底是我们规范管理的需要,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规章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行为规范是源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健康、安全、积极、愉快地生活,如果过分强调从规范出发,结果只能是强制与顺从,又怎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评价模式,是否需要改革一下?

二、德育工作内容与手段,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不可谓不重视德育。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可谓“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如果是重大的德育活动,我们还要制定专题活动方案,加强落实。表面上看来,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大而空,缺乏实效性。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月,是个传统教育月,学校照例组织学生学习几篇“雷锋日记”,号召每个学生为班级或社会做几件好事,几乎成为模式化。雷锋同志生活的年代相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很陌生,更不用说革命传统教育中红军长征吃野菜的艰苦,不是仅仅读几篇文章就能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是有意识地做几件好事就能领会的。不是有学生说“野菜比白米饭好吃多了”吗?是啊,现在的都市人不都是拿火腿肠喂宠物狗,自己到处吃野菜杂粮吗?时代变了,德育如果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空洞地说教。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惯用的德育手段与途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研究传统道德和时代特点的衔接问题,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想教育落在实处。

三、德育工作方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共青团员的入团誓言和升国旗时的宣誓,沿用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仍然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现阶段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说教式的。将某种道德、信仰与价值观直接灌注给学生,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大学》里有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说明了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的成长过程,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先。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吃饭穿衣尚且需要父母的照顾,何以能论“治国平天下”?

从更小处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了,行为习惯差了,而且屡教屡范,教师感到棘手,恨铁不成钢,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向家长“告状”,言明利害,并富有经验地对家长说“只要能改正他的坏习惯,什么方法奏效就用什么方法。”言外之意,不听话,可以打,使劲地打,因为事实说明,打是最奏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性强,重视教育的结果,而对于教育的过程,则相对忽视。整个教育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只能消极地接受。

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更应关注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是他们进行思想与道德认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的教育过程本身也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水平,充满“童真”和“童趣”,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我们不能超越今天去预设明天,逾越过程而追求结果。关注教育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上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如果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有个性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德育目标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层次都应不同,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改进教育方法,关注教育的过程,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应引导学生从“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开始,另外还要注重引领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其他缺点。

四、德育环境,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校园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校园“围墙经济”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各色廉价的垃圾食品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年五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净化、美化、亮化校园,充分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周边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师德垂范,潜移默化

德育不只是从课堂开展,更不只是班主任与德育教师的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而且日常生活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因为日常举止这种自然没有经过装饰的行为更容易为学生去效仿。有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又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卫生工作一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很多老师常常抱怨“今天早晨临时有事没进教室,卫生检查就扣了2分??”我在一个网站看到一则内容是:某校的一位男性班主任,言语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细致,但他带过的每一个班级,卫生一直是“优”,比那些眼睛常看,嘴巴常说的班主任工作效果好的多。问学生原因,几乎异口同声“因为只要班主任看到教室内有纸,他就会把纸捡起来,后来同学们都这样了。”这就是行为教育,教师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好的习惯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深入脊髓。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如果老师都对废纸视而不见或者只要学生捡,自己从不动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精彩的说教或光面堂皇的理由是否都显得太苍白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在某一方面存在认识或道德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怎样去教育和管理学生。

3、家、校、社会一体,构建育人网络

德育是在整个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特别针对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出现5<2的情况,也就是5天的在校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在家生活的不良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其道德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影响。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每天看到、听到的各种信息都在冲击他们的大脑,影响他们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缺乏分辨认知的能力。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都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也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学校应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推广家教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与社区联系,建立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举办知识讲座,共同探讨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优秀品质与生活能力的形成,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总之,以新课程理念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服务,将是我们现在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第二篇: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创新和突破,如何用前瞻的目光和辩证的思维去审视现在的德育工作,这是一个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实践命题。作为一名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我仅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要想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德育的弊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 德育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反差,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如今,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价值观念。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急功近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负面的生活方式和腐朽的价值观念。这些对于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腐蚀作用,再加上大众转播媒介的日益发展,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以及电脑互联网,无时无刻不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输给学生,这就是学校对年轻一地啊的教育和引导增加了困难。

二、 德育滋生存在的弊端,削弱了她的作用

当前学校德育主要采取的是学习道德知识、行为规范训练、教育者人格示范和现实生活中榜样典型的诱导、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奖惩措施强化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最大弊病是不能把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品质、外化为学生

的行动,忽视了学生的深层思想情感、意志新年和思维品质培养;注重抓典型,不重视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与德育理念和内容滞后的矛盾,传播媒介与德育方法相对呆板和途径比较单调的反差,是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国家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下推进校园的德育建设呢?我认为:

一、 理念要突破

德育创新需要从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去建立自身的支点。全新的德育理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德育观”代替“狭隘德育”。要构建“大德育”观念,德育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结合育人工程,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仅仅把德育看成是狭隘的学校工作。

第二,“师生互动”代替“教师主导”。因为现代德育是主题性、主动性、个体发展性的德育。德育过程应是师生双向的互动性,而非教育者的独占性。师生间不是探讨一个“结果确定的”主题,而是在探索一个未知领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师生都应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教育。

第三,“引导探究”代替“说教传授”。德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是,它不以书本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德育过程不在于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真理,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去发现“为什么”的真理,因此,教师的责任是引导

学生探究,确立正确的“三观”并帮助其实现理想,而不是按照我的理想去塑造我的学生。

二、 思想要超前

德育需要创新,创新来自思维。认的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后做”,因此,德育工作者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为上的变化。德育创新的首要切入点就是要有“前瞻”意识和“问题意识”。德育工作者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一个“换位思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上的茫然,认知上的冲突、思想上的疑问乃至行为上的偏离,要有基本的预测。有创新的思维才能赢得学生的信服,进而促进每个学生在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

三、 方法、手段要更新

具有创新思维和理念的德育教师,不仅要在德育内容上,而且要根据客观实际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因为德育原本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只有教育方法、手段有特色,才能是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以情感的陶冶、理性的升华。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以“多样化”代替“程式化”,适时恰当的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实例分析”以及演讲、交流等形式,以增加教育的趣味性;使德育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

四、 活动的科学化与内在化

当前的德育教育,无论是在方法还是途径的创新上,都应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强调个体道德在活动中的自主形成、自主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临夏师范陈华回顾我国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有低谷也有高潮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夯实了德育工作的基础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总结和概括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经验和实践内容...

德育反思

班主任工作反思于秀红班主任的工作可以说是繁杂而细致可以说是快乐而痛苦可以说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苦差事曾经的我对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很有自信但是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才发现有太多的问题我解决的还不够好...

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

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熊芳一学期来按照学校的工作要求以文明源于身边细节做人始于学会感恩教育重在培养习惯这一德育工作主线从班风建设安全工作行为习惯育人质量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加强了班风的培养与建设着力抓...

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长阳磨市镇吴昌平德育教育在近些年来总是叫的响唱得高在这高调的背后我们却时常为现在的孩子教育quot顽皮不听话quot而苦恼学校为此组织了多次集体的活动也找学生个人谈话但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的行为...

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1

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作为一名班级管理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只有加强了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才能使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产生活力教师才能解放自己潜心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教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

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反思一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一学期来按照学校的工作要求以quot文明源于身边细节做人始于学会感恩教育重在培养习惯quot这一德育工作主线从班风建设安全工作行为习惯育人质量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一...

中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中学德育工作的反思中学德育工作的反思重庆市江津区第八中学校周兴华周华军摘要中学gt德育教育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对德育教育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德育教育制度化责任化建立了校内和校外两个优秀的德育教育新环境关...

洛水中学20xx学年学校德育工作思路

洛水中学20xx学年学校德育工作思路郝崇翔工作的总体思路抓学生习惯教育礼仪教育工作目标学生的行为习惯上一个台阶在家长和社会上的印象有一个大的改变具体措施1进一步确立以德治校全员德育观念强化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

班主任德育工作记录

班主任德育工作记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校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众志成城德育为先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法律部门人员到母校现身说法激励在校学生珍惜时间奋发有为成立...

浅议任课教师如何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浅议任课教师如何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广西省桂平市实验中学莫明富摘要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班主任工作来加以保障而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样也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关键词班主任任课教师德育工作配合责...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总体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

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效果

展开书卷敞亮德育工作之窗河北区新开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效果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新开小学的德育主任庞琨我工作的主导思想是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位工作触动心灵的德育才是成功的德育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下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努...

德育工作反思(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