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案例及反思 Word 文档 (2)

时间:2024.3.31

《老王》教学案例及反思

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而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对老师来说是颇费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课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老王》的设计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教学设计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由以下几个环节:

1、走近老王: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____________人,表现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悲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什么?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学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及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没有去体会作者的帮助中蕴含对老王的情怀,因此学生谈及愧疚的情感的较少)

4、关注“老王”:社会上还有好多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呢? 以课堂观看教学设计,听课老师反映:教材的处理太平面,没有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基于这个建议,设计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

1、朗读、感知: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对老王有哪些帮助?

过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极力地帮助老王,但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产生愧疚之情呢?让学生分析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结果:老王的苦让作者觉得他是需要帮助的人,同情的对象。老王的善让作者认为值得去帮助。而且帮助的基本是物质上。

过渡:其实作者对老王的这些帮帮不管是出于怎么样的情感,但都还没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临死来送香油和鸡蛋。

2、研读讨论: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断

A、作者给了钱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惭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当时会向作者说什么?

讨论结果: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

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主题归结: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

过渡:在品味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幸者的善良与纯朴,作为幸运者的作者因没有理解不幸者的用意,拿钱去侮辱它,这让作者深深地自责自已,并向我们读者提出思考。

3、课外思索: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该做些什么呢?

两个教学设计,对课文两种不同的诠释,但两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满意,这给了我很多的认识与思考,也许在这两个设计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主题的偏差。

文本丰富的主题意向往往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老王》这篇文章虽然在主题的理解上不会产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侧重点却很多。在设计第一教案时,笔者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透,读深,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殊不知课堂上,问学生如果你看到了那些不幸的人会怎么做?学生都说会关心这些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但既而当我问拿些钱、物之类的东西给乞丐,你觉得是关爱了吗?学生无言语。我意识到了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不幸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责任感。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师自己在与文本对话时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没有仔细地去考虑“除了这点,我还得让学生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没有着眼于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图。

第二个教学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对不幸者既应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多该给予精神上的关爱,从这点上学生的认识比第一堂课更进了一层。然而因强调了作者的帮助只是物质上的帮助,尤其是品读“送香油和鸡蛋”的环节时,把作者的给钱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从而使学生对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作者产生了轻视。这在本文的价值取向上又是一个错误。因为作者杨绛是那么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该是让人肃然起敬和沉思的,但在教师的引导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这样的引导又是有失偏颇。

2、在主题带动下语言品味的不足。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思想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位语言。当我上完这两堂课来看我的两个教学设计时,发现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只想着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琐碎的提问中竟没有让学生好好的从语言中体会,怪不得学生对作者反思中的自责,善良中的人道,关爱中的遗憾都无法真正的体悟。没有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个教学设计中, 学生其实无法从文章的语言中感受到 “作者是出于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去帮助老王”和“给钱意味着什么?”因为文章的语言是平淡、从容,典雅,是“微笑中含着眼泪”写下的,为了主题的分析而硬邦邦地从平实的语言中去发现作者情感的锋芒,这其实是破坏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这样的思考,于是形成了第三个教学设计。

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对《老王》这篇课文一层进一层的揣摩玩味而提炼出来的。这或多或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要完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

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第二篇:案例反思 Word 文档


算法多样化与简便计算 教学案例

【摘 要】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是乘法运算律,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愿意尝试学习,如何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计算定律,培养简算的“意识”?成为计算教学的一种追求,但看到简便计算也在算法多样化中迷失方向,简便计算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

【课堂写真】

上课伊始,我逐一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算出结果,再交流。

问题1. 4×25 =

问题2. 40×25=

问题3. 4×25+40×25=

问题4. (40+4)×25=

学生能够很快地求出前面三个问题的结果,在解决第四个问题时出现了不同的算法,我让学生讨论交流算法(学生口述,老师记录)有以下几种:

算法1:(40+4)×25=44×25=1100

列竖式 4 4

×2 5

——————

2 2 0

+ 8 8

——————

1 1 0 0

算法2:(40+4)×25=40×25+4×25=1000+100=1100

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同学之间指点着、交流着,一些心急的同学忍不住又高举起小手。“哪个小组来说说。”话音刚落,很多双小手在我眼前晃动,都迫不及待地想站起来说自己的发现。学生纷纷畅所欲言,真是好样的,能从算法1和算法2,找出方法3。) 师板书:

算法3:(40+4)×25=44×25=11×(4×25)=11×100=1100 师问:哪些算法比较简便?

生1:“竖式算法比较简便。”

生2:“竖式笔算不容易错。”

生3:“算法2。”:

生4:“算法3。”

老师回应生4:“用这种方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生4:“因为4和25乘在一起,可以得整百数。” 师:“说的好。”(肯定表扬)

【问题讨论】

探究(40+4)×25课本上将此类题型放在分配律的教学内容里,多数同学只想到用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上课时我让学

生自主探究,突破定向思维,把学生带入了竞争场面,给学生的思维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探究这道算式的简便算法时,我们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a+b)×c”或者“ c×(a+b)”这种算式的算法,不应千篇一律地运用乘法的分配律来计算,有时根据数据的不同,可灵活运用乘法的结合律。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相关的算式学习,使学生学会 “凑十或凑百” 的乘法简便运算, 通过学习本知识, 使学生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掌握灵活性的技巧。诸如此例的还有“(120+5)×8” 、“125×(40+8)”这样的算式均可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这样算也很简便。

2.简便计算要达到什么目标?

探究“(40+4)×25=?”学生找出了两种算法,教师引导之后,又想出了第三种算法。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找出简便的算法?竖式笔算是否就是最不容易错的算法?分配律是否就是“简便的算法”?简便计算要达成什么目标?

一道题目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算法,是因为一个数字与其他众多的数字之间具有多种关系;对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经验或解读。体会算法与关联性,不仅有利于形成数感,而且也有利于理解算理。事实上,学过基本运算律后,就很容易明白:上述算法1是按照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用竖式来算。算法2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

算的。算法3是按照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计算的。

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的反思,应该是去体验不同的算法之所以不同,与数字有什么内在的关联。这样的反思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对数字的感觉),并有意识从数字关系去寻找有效的计算策略。

尽管竖式笔算是教材的必学内容,但应该认识到竖式笔算是标准程序化的计算,它是一种计算之“术”,千篇一律,可以靠记忆掌握,靠练习熟练,没有智慧可言。培养不出什么数感。应让学生从平时的口算中熟练掌握类如“4×25 =100” ,“125×8=1000”等等这样“凑十或凑百或凑千”的算式。我们的计算教学可从多种算法中提炼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掌握后,相信以后在计算时会很快,很省力的。 算法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教学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又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

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算法多样化中,要不要进行优化?即要不要在多种算法中选出较好或最佳算法呢?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让他们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些方法在成人看来是好的,但却给一些学生增加了难度,对这些学生与其学习那种不属于自己的好方法,还不如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但是,数学本身具有简捷、合理的特征,优化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允许有些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优化的同时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通过评价别人和自己的算法,不断完善或改进自己的方法。

当然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不同于一题多解,不需要同一个学生有许多种解法,而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算法多样化是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而不是学生个体的多种算法。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学生的方法,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更多相关推荐:
《老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地位及作用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窦建军老王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几件事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

老王反思

听语文课老王的反思听完荀老师的老王感触很深老王辛苦一生靠蹬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他的眼睛不好生活凄凉悲苦但是他心地善良老实厚道总为他人着想正是这个小人物在十年动乱中给人带来了一点正气一点为人之道现在社会人与人的关...

《老王》教学反思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老王教学反思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设计提问如何把握提问的度是新时期每一位教师值得探讨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前不久我上...

《老王》教学反思。

孙瑛当下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怎样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是语文课堂教学研讨的焦点笔者近期执教八上课文老王略有所获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针对这样一...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解决了字词句段等工具性问题之后我让学生以自由阅读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目的是想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想我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那个情境中去阅读通过细致的阅读体验情感让...

语文八年级上册《老王》教学反思

语文课需要反复咀嚼品味老王一课教学反思旺茂一中刘超群一缘由做了15年的语文老师每天都在上语文课但很少认真地去总结总以为一堂课只要有一两个亮点就足够可是最近上的老王一课让我猛然惊醒自认为这节课设计的独特课外资源的...

9 老王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老王这篇课文讲完了但我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觉得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再说点反思自己的讲课过程发现很枯燥很单调本来生动形象满含作者感情的老王被我一讲成了课前预习生字词语作者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后作业几个板块的...

老王说课稿与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老王教学案例呼图壁县二中语文组祖永红案例背景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

老王教学设计与反思

阳城一中西校区导学案20xx年5月15日阳城一中西校区导学案

八上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反思一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

老王反思(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