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时间:2024.5.2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城关六小 鲍娜

《雨后的森林》是一首文美、意境也美的诗歌,共两句话。第一句写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样子;第二句写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宝库。课文洋溢着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美。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习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的重、难点是: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教学中利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如在教学“红果枕着绿叶”等诗句时,我以贴图画的形式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加以有趣生动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出来,采用各种形式——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等,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读出味道,读出风采。

二、拓展思考,说句训练。文本给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了很好的范文,在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想想:雨后的森林里或草地上还有什么?你能仿照课文的样子来说一说吗?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回答很积极,说出的实物都是课文中

出现的实物,好像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不能说出雨后的森林里或草地上出现的其它实物,我想可能是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仿说,还有几个孩子受课文插图影响,都说到森林上空七色的彩虹。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问题我还是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同时从这一小插曲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小朋友课外知识掌握得太少太少了,以后迫切需要在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篇: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小语组 关巧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生动的诗歌,共两句话。第一句写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样子;第二句写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宝库。课文洋溢着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美。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习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的重、难点是: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让阅读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享受阅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雨后的森林》全文只有30多个字,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只有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浓浓的环保意识。老师要善于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去欣赏,去体验文章中的无穷内涵。

我发觉自己在备一年级的课的时候,对孩子的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的不够清楚,还是像高年级那样做剔骨剖肉的分析,没有抓 1

住课文要旨,以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渐仔细领悟,向学生渗透的是应该爱护树木,保护植物。虽然我已经改变了语言风格,表情也是微笑的,和蔼可亲的,但是,在内心却没有和这些小娃娃贴近。所以,整节课分析太多,既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又没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文学作品借以形象说话。阅读者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决定了解读、体验和阐解作品的意义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文学的精彩之处,也是文学的诱人之处,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阅读的规律的。教师既不能以参考书对作品的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作为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的惟一尺度,也不能过分引导、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差异,忽略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对作品的认识更全面、细致和深刻。阅读中个体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碰撞、砥砺,是阅读中自由精神

的闪烁。惟此才能领略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说话训练,“森林里还有什么?”“森林里的东西有什么用?”前一个问题学生说得很好,后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所以学生根本答不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试图用漂亮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世界的美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但课上完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 当 2

前教育倡导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朗读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仅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这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如果再上一次,我应该组织学生游戏、阅读,学生或读、或划、或思、或问、或议。由于是一年级,重在识字,识字与阅读的相结合。我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学生读的形式多,读的时间长,对文章的主旨也就领悟透了。一节简单的课,可能会把环保教育讲得空洞;而当把全部的真情和挚爱融入到作品的意象之中,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艺术的熏染。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真正魅力。

我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各异,主体性的体现就是要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放手给他们自己研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讨论,遇到分歧也可以让他们争论。但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并不是听众,也不应该是裁判,不应该怕说话,在是整个课堂掌舵的船长。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追究,引导、启发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锻炼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立足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太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在教师内心的标尺上。忘了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忘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将自己的喜好,一厢情愿地硬塞给学生,将自己对教材分析的所得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方法一步步引生入“瓮”,不许学生越雷池 3

半步。在这里,我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经验,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所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己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没有好好去解决,草草了事。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小朋友课外知识掌握得太少太少了,以后迫切需要在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每一件事,多多少少会给人带来遗憾,有了遗憾,才会迈出进步的步伐。

4

更多相关推荐:
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生动的诗歌共两句话第一句写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样子第二句写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宝库课文洋溢着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

一年级语文上册 雨后的森林 1教学反思 语文S版

雨后的森林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生动的诗歌共两句话第一句写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样子第二句写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宝库课文洋溢着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美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伞...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授课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5让...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与反思

模板

教学课例研究 雨后的森林

教学课例研究4雨后的森林初稿执教者张麒瑜班级一1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习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雨后的森林的教案

课题雨后的森林年级一年级科目语文课型讲授课主备人马国锋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想像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朗读指导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学目标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

4雨后的森林 教学设计

4雨后的森林一引入新课兴趣激发1同学们你们到过森林玩过吗那雨后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呢2板书课题雨后的森林3齐读课题4出示课文插图课件让学生感受雨后森林景象的美丽二欣赏诗文了解内容1学生边听配乐诗文边思考说说课文写了...

《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

附件三森林的歌声1234567891011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刘丰盛森林的歌声是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作品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不带一点修饰不带一点剪辑...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

森林的歌声教学反思新的音乐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

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森林的歌声教学案例案例主题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乐曲的特点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乐器表现音乐内涵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