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 复旦大学投毒案

时间:2024.5.9

复旦大学投毒案

--社会热点话题点评

20xx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宿舍的同学林森浩。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而针对这起案件,仍然有许多疑问在拷问着我们。

3、投毒动机是什么

目前网上流传两种说法,一是“玩笑说”,称投毒缘起“开玩笑”。一是“嫉妒说”,称黄某在耳鼻咽喉科博士录取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林某出于嫉妒而投毒。但其实,这两名学生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林成绩也好,疑似投毒室友亦成绩优秀。

6、药品监管问题

有记者指出,现在一些高校在类似的药品有监管上的漏洞,如果不堵住漏洞,类似案件有可能会再次发生。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认为学校在毒药保护制度上是健全的。但也有媒体报道其在毒药保护制度上并没有取得切实的作用,实验室毒品容易带出,甚至批评复大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洗清责任而不是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利益考虑。这种说法,一名学生表示不大可信:学校实验室对有毒害可能性的试剂都有严格规定,使用前必须登记,“也许毒药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购买的吧? ”

在尚未知道详情的情况下,急切的反思并扩大化到体制层面同样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多考虑到个人的因素。

7、中国教育失败?

有网友问:“清华的朱令被投毒案至今未破,现在复旦又出这事,我只想问中国式的教育教出了啥?”不过个人对此表示反对,在国外高校同样也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8、是否侵犯个人隐私

首先,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 其次,从复旦发布微博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多个集中讨论此事的帖子和微博。

一位儿童医院医师认为,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当侵犯一个法益,是为了维护更高的法益或利益时,是被允许的。一切的法益中,一般认为生命权是最重要的。

不过,我们也应该适当尊重嫌疑人及受害者,过多的加以讨论和公布私人信息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家人也是受害者,我们不能再在他们伤痕累累的心上补上无形的一刀。

关于目前普遍的室友相处不和谐问题,有关专家做出了一下总结,笔者拙见,也做了相应补充

第一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

第二是普遍学生感觉到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许多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就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第三,学业压力。学业压力大,在关键时刻也可能激发矛盾。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

第五,部分室友间缺乏沟通,容易引起误会出现问题。

而从最新的新闻中也了解到受害者父母已将儿子的骨灰带回家,而黄父也收到了道歉短信,短信内容以林森浩父亲的口吻发来,“表示歉意”,并希望“原谅我儿子一些,也理解我这样的家庭,日后当予报答”,“请求谅解和宽恕”。知错能改固然是好的,但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也岂是一两句道歉就可以抹灭的。天堂没有毒药,可是谁愿意去天堂?愿逝者安息。


第二篇: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心理问题


复旦投毒案的心理启示

一起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毒杀案,连日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而就在此案爆出后的第2天,又一起类似悲剧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演,学生袁某拿水果刀捅向了舍友蒋某的胸部,致其身亡。

本是同窗同寝的好友,最后竟要致对方于死地,这不禁让人在心中惊呼:这得有多大的恨!而上海警方的最新通报则让人大跌眼镜:嫌疑人只是因为生活琐事而致关系不合,导致心怀不满而预谋投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血案,原因也仅是小小口角。

生活琐事缘何会酿成血案?不时爆出的大学生杀人事件,背后是否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这些问题,亟需得到解答。

专家指出,现在的大学校园内,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成为引发他们心理失调的原因。

事实上,不少大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曾对全省部分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学习、就业、感情、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全面审视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在你认为自己常处在哪种情绪中”的调查中,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郁闷、无聊、烦躁;而遇到心理问题,同学们普遍缺乏有效方式,“如果你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何解决”,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强忍”和“逆来顺受”,而选择“找父母倾诉”和“找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到十分之一。

对个人而言, 一旦心中出现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及时倾吐,或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听专家的意见,尽早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千万不要憋在自己心中,自己钻牛角尖。

二、同时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如果情况严重,应该配合药物治疗。一是加强人际交往,建立心理支持网络。受挫时找人倾诉,以释放怨恨与不满。

三、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时,要以适当方式表达不满,使他人明白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同时避免怨恨蓄积。

从教育方面看:预防犯罪行为,应从健康人格塑造抓起,加强个体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犯罪的关键。处于“危险之春”的青年犯罪问题已向现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此类大学生,要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广开渠道疏通攻击能量,以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一周微博热点在4月15日以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为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

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 论文

文法学院考查课论文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xx年6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1引言2一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事态发展2一投毒案的事情经过2二案件的处理2二对该投毒案案件...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用尊重理解宽容的心看世界看过对林某的采访感觉很理性很睿智的一个小伙子真的很为他惋惜通过林某与黄某现在的结局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目标用宽容的心看待人和事...

复旦投毒案带给我们的反思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反思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宽容20xx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遭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大学是不少人远离父母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是另一种集体生活的开始与同龄小伙伴怎样朝夕相处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照顾他人感受...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20xx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xx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并锁定同寝室...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中国教育问题导语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此案历经三年一波三折至此司法程序宣告完结只是尘埃未曾落定相信许多人心里仍无法完全平静下来林森浩的冲动行为结束了黄...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20xx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xx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4月25日黄浦区检察...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摘要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

复旦大学投毒案时评:缺失的生命教育

缺失的生命教育20xx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曝光引起了舆论的喧哗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28岁的林森浩在宿舍饮水机投毒其舍友黄洋在喝水之后身体出现异常最终因抢救无效而身亡20xx年2月28日复旦大学投毒案一审宣判林...

复旦大学投毒案 公关事件

事件简述20xx年4月1日复旦大学一名20xx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当晚该生被送往复旦大学某附属医院就医入院后该生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和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并经医学检查未发现病因学校...

相煎何太急——对复旦投毒案的思考

相煎何太急对复旦投毒案的思考20xx年12月8日复旦投毒林森浩最后陈述曝光请求被害人父母原谅该校20xx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经警方介入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毒化学成分认...

对复旦投毒案的思考

对复旦投毒案的思考复旦投毒案指20xx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引用自百度百科案件的经过是林某和黄某因生活琐...

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