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和设计《爱莲说》

时间:2024.4.21

第二篇:23《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莲花高洁的品质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爱好及兴趣,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爱青松,因为它不畏严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欢梅花,因为它傲然开放,与雪争艳。同学们,你们见过莲花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有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唐代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有唐代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师佛从道,创立了宋代“理学”,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用来记叙、抒情,偏重于议论。含义:“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

法。学习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在朗读的过程中具体要注意: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对有些词语更要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四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4)有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如第l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2、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颐(yí) 蕃(fán)淤(yū)泥 涟(lián) 亵(xiè) 濯(zhuó) 逸(yì) 噫(yī)鲜(xiǎn)有闻

3、默读全文疏通文意。(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

4、补充解释: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

爱的<花>”。 )(很)(多) 自李唐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连词,表转折,却)(沾....

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连词,表转折,却)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 )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树立) 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却)(亲近而不庄重)(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少 ) 同予者何人(我 ) 宜乎众矣(应当)(多) .....

之:水陆军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5、译文:略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纯真自然无媚态(质朴、庄重)——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芳香)——独立高洁(清高)——令人肃然起敬

2、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我”爱莲花什么呢?(以原文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6、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还写了菊和牡丹。 这三种花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作者采用了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7、衬托手法: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衬托手法可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

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

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

予独爱莲 ——无 (突出)

补充说明: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8、衬托手法的作用: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①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写他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

②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教师补充:晋代的陶渊明(365—427)“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了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避世,隐居,做隐士等)。他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

要是读书,29至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大家知道,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仕是什么,就是做官。据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而陶渊明却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把冠印一丢,走了。他就这样一个人。在41岁以后,他便远离尘世,在一偏远山村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很多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显示出他不愿流于世俗。陶渊明一生很爱两样东西,一是美酒,二就是菊花。他在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俯下身子去采那东篱下自己种的菊,悠闲地抬起头便见那悠悠南山,过着“晨夕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③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补充说明: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开在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隐逸者。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④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⑤为什么周敦颐不喜爱菊花和牡丹,却偏偏喜爱莲花呢?请在书中找理由。爱莲花的品德,莲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应有怎样的品德呢?明确:对比,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见前面第1题中“予独爱莲之??玩焉。”句分析君子之德。

[参考]君子之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是说君子出世,处尘世而不蒙尘俗,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句,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句,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句,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羡慕,不可狎侮。莲正是这样的一种花,故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借莲表达了自己愿做向莲花一样的君子的志向,也是他做为一位哲学家在向他的学生讲明“理学家”的道德观。

小结: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作者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①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②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明确:独。

小结: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相关资料]

A、 刘禹锡诗《赏牡丹一首》:“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

时节动京城。”

B、 白居易诗《牡丹》中有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皇

帝种植)。贵妃娇欲比,侍女妒羞看(贵妃、侍女与牡丹比美)??豪士倾囊买,贫儒

假乘观(有钱人与无钱的贫穷的读书人也爱)。”

C、 白居易诗《买花》有句,“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

家习以俗,人人迷不悟。”晚春路上走的人都是去买牡丹的,家家爱牡丹,人人沉迷于此。

③李唐王朝把牡丹这种显富贵的花定为国花。人人都竞相喜爱这种富贵之花,说明他们有怎样的品德呢?明确:随世,随波逐流,喜爱富贵等。

④牡丹,作者把它比作花之富贵者,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明确:鄙视 赞美。 ⑤“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

明确: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9、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明确:(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10、本文还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1、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总之,这篇文章突出表现了“三美”:

1、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

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2、形象美: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3、意蕴美: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八、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附录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莲的形象:“高洁”、“质朴”、“正直”、“芳香”、“清高”

托物——喻人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和设计《背影》

请从文中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平淡中饱含真挚的感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体会朴实的语言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和设计《爱莲说》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多媒体展什么是说看课文注释画出文章开头为什么先文中写了哪些花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3合作文章仅仅是写花采用了什么写积累成绩略差的文章内涵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哪些地方是写莲生的学习合成...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内容附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_标准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_标准版,内容附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标准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标准版,内容附图。

20xx继续教育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内容附图。

初中语文《期行》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节课可取之处1成功的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2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阅读步骤与方法先出示学习方法并提示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