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讲疏

时间:2024.5.15

《汉书艺文志讲疏》读书扎记

20091001106 刘冬琴

顾实(1878-1956),字惕生,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古文字学家。早年攻习法科,曾在东南大学执教。后在无锡国专任教,教授中古文学。通多国语言,“读日本书,犹本国书也。习英法德三国文字,粗能检读。”喜研先秦史籍,又理西方学术,“究心于古今地理沿革,其后习东西洋史,又探究西北地理。”其著述兼涉史﹑子﹑集三部,主要著述有《汉书艺文志讲疏》、《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墨子?辨经讲疏》、《庄子天下篇讲疏》、《大学郑注讲疏》、《中庸郑注讲疏》、《论语讲疏》、《杨朱哲学》、《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部首讲疏》、《六书解诂及其释例》、《重订古今伪书考》、《中国文学史大纲》等。但“刊者十不盈一,盖慎之也”。与丁福保﹑王献唐﹑马叙伦﹑徐宗泽﹑瞿良士﹑瞿凤起﹑张元济等人交往很多,在学问上互相切磋,相得益彰。

顾实注重从学术史的角度来审视先秦典籍,凡作著述,都将其放在当时学术史的大背景下予以宏观把握。他在《汉书艺文志讲疏自序》﹙以下简称《汉志讲疏》﹚中说:“夫中国古史蒙昧,曩尝欲撰上古史,而征信于先秦群籍,寻其自然之证迹。”在其《汉志讲疏》自序中,从三皇五帝开始述起,将中国上古至先秦的学术之源流发展叙述清楚,而后将《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引出,凸显《汉志》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而试一审《汉书艺文志疏》,则今古之传,犁然秩然”。在这里,顾实不仅将《汉志》看成是一部目录学著作,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作一部较早的学术史著作。他在《穆天子传西征讲疏自序》﹙以下简称《穆传讲疏》﹚中说:“慨上古史之多阙,而注意于《山海经》、《穆天子传》二书多所考证”,认为“得《穆传》以治上古史,则可以为一切上古史之原料也,中华上古史之原料也,世界上古史之原料也。乃至专门学术史,如上古之法治也,交通也,民族变迁也,文化移动也,皆当以此《穆传》为之原料也”,其所重学术源流如此。顾实之所以注重学术史的审视,是由于他认为从学术史源头上把握典籍,可以“本正而末自理”。这种对学术史的宏观把握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学术史素养,从而使其在治学时游刃有余,轻车熟路。

顾实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他早年服膺顾亭林、顾祖禹,兼泛滥于宋明儒书,不久又酷嗜许、郑之学,仔细研读了《皇清经解》正续编。他的这种治学历程使其具备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但他又不因循守旧,善于利用外来文化,为我所用。他将纵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横向的外来思想相结合,使得其著述观点更有可观。顾实为民国时人,此时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已渐入人心,“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一时风尚,顾氏也不例外,其思想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这种烙印不是一味的盲从西方,而是将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使其观点更加新颖,观察问题独具慧眼。即一方面直承了乾嘉学风,注重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进行考证,以资立论;另一方面又将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在继承乾嘉学风方面,他认为治学最要紧的是一字要诀,“曰如,如其原来而不加穿凿”。同时认为凡古书皆有时代性,即在了解其一时代之用语,反对妄事推测。强调以经解经,不穿凿附会,以事实为根据。如其在《大学郑注讲疏》中主张“以大学解大学”,认为《大学》中所说“物有本末”之物,与“格物”之物,非有二物;“物有本末”之物与“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之“本末”,亦同一“本末”,非二本末,这便是大学解大学者,以姬汉书还姬汉书也。反对添字解经,妄加推测,反对朱熹将“大学”释为“大人之学”,顾实认为此等做法为添字解经。认为如果此种习气不改,则“蒙蒙若未视之狗”。他认为“夫大学一语,犹今言大学校也,集中天下人才于中央。”

顾实又认为读书治学要有“逻辑”,注重明学问之先后次第。在《大学郑注讲疏》中,认为《中庸》一书是“用归纳式之方法,组成全书。”在对《大学郑注》进行疏解中,将其分为八章:“一曰大道,二曰格物,三曰致知,四曰诚意,五曰正心,六曰修身,七曰齐家,八曰治国。而平天下章则无有也,盖平天下者,与明明德于天下之变词也。”同时认为《大学》中“格物”,“事有本末”为其重点和核心,“此?格物?一解无不明,而《大学》全书亦无不明矣。”,反对郑玄将格物与致知倒因为果的看法。逻辑方法是学者在读书治学方法论的体现。在具体运用上,顾实认为“考证群籍,原是读书人当家本领”,朴学的风格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在讲疏中经过考证后指出“某字原作某”,“某字当作某”,不以臆测,真正为字字有来历。在《论语讲疏》中,正文曰:“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也。?”顾实讲疏云:“此孔子之民族主义,文化主义,不与夷狄主中国也。……夏之造字,象有元首股肱之组织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此大同之诸夏也。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乱由此兴,兵由此作,此小康之诸夏也。”又云:“夷之造字,……象有绳以系之,是东方引弓之民也。狄之造字,从犬从火会意,北族行猎而带犬,北方天寒而用火,象其俗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古人命名,皆肖其俗。但言夷狄者,行文之便,从省略也。”从夷﹑狄﹑夏之本以讲起,由其本意而阐发其中义理,有理由据,其所征引载籍斑斑可考。总之在考证方面,顾实无论巨细都能进行比较合理的爬树剖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而后归于一宗。又认为“凡治学者,自己无心得,则见人书亦如盲目”,讲求读书不仅有法而且要有心得。人们历来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不同的理解。《毛序》认为:“《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状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郑笺》认为“哀”是“衷”字之误,但是哀窈窕仍然讲不通。朱熹注《论语》认为“哀”字太重,而改为“忧”。皮锡瑞认为《关雎》一诗为“陈古刺今”,“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去留有度,此之谓乐而不淫”,“哀即哀周道,不伤谓婉而多讽,不伤激切,此之谓哀而不伤”,清代刘台拱认为应该“兼《关雎》之三而言之”,顾实也持这种观点,但立论与刘台拱不同,他认为:“今虽乐亡诗存,然犹可得而征也。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国语》曰:?《文王》、《大明》、《绵》,两君相见之乐也。?故传曰:?肆夏之三,文王之三?,记曰:?宵雅肆三,乡饮酒礼,工入升歌三终,笙入三终,间歌三终,合乐三终。盖乐章之通例也。《论语》记孔子言《关雎》,本章之外,尚有《关雎》之乱者。?顾实认为“后世但执《关雎》一诗以求之,岂可通哉?自当以《关雎》﹑《葛覃》﹑《卷耳》三诗兼言以明之,所谓文章皆三篇为一也。”由此得出结论:“是以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关雎》,乐妃匹也;《葛覃》,乐得好职也;《卷耳》,哀远人也。”此说明顺可通,不盲从前人。在《穆传讲疏》中凡一地名下,必先释今地所在,然后援引古今群籍,语不离宗,或数十字,或数千字,要言不烦。在《汉志讲疏》中援引诸家语为己所用,在对每一小序及每一书的解疏中,皆参稽众说,提出己见,将每一类书的学术源流,版本流传皆一一洞明。而且以。读后足见其文字音韵功底。

顾实具有很高的文献学素养,甚得家法。在目录﹑版本﹑校勘等多个方面皆有相当造诣,并且将其融会到具体的读书治学上。又在学术史的研究上有相当高的造诣,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诗经》的研究,历来颇盛,然多为传统文献学和文学史的探讨。《汉书艺文志讲疏》作者从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入手,进一步引入音乐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关注,对《诗经》各部分之多元的来源及历史变化赋予了新的解答。全书基于翔实的资料与客观的分析,认为《诗经》之“南”、“风”、“雅”、“颂”起初源于不同的乐器之名,其后发展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体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从而,《诗经》的结集,伴随着商周文明的对抗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从标准化到地方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第二篇:_汉书_艺文志_的文学思想


□ 遗 产 评 谭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伏俊琏

(以下简称)是班  《汉书?艺文志》《汉志》想体系上来分,是对《庄子?天下篇》以来前人

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节其要而成,而研究诸子百家的总结。《诗赋略》以文体来分《七略》又是在《别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类。《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是以内《别录》是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开容和作用来分类的。

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阮孝绪《七录序》云“:《七略》‘诗赋’不从的产物。这次整理群书,集中了当时有代表‘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性的一大批学者。《别录》《、七略》是这次校章学诚亦本是说,他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书的理论总结,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比较系第十五》中说“:诗赋本《诗经》支系。”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现代学统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者多从其说。如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就法。所以《汉志》的文学思想,实际是西汉后说“:以《七略》中史部附《春秋》之例推之,则期代表性的文学思想。诗赋本当附入六艺诗家,故班固曰赋者古诗《汉志》体现的文学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四之流也。其所以自为一略者,以其篇卷过多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个方面:嫌于末大于本,故不得已而析出。”但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六艺

第一,诗赋不同于经学,也与学术文章有略”中的诗类,都是有关齐、鲁、韩、毛四家诗别。从内容上讲,它是贤人失志、离谗忧国的的;四家说《诗》,主要立足点是“王者之教

(闻一多情志抒发;从体制上说,则以有韵为其特点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化”“,把《三百篇》作了政治课本”《匡

《汉书?艺文志》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斋尺牍》之六)。如果把“诗赋略”并入“诗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类”,不仅篇数多寡悬殊,有喧宾夺主之感,更每略又分若干小类。“六艺”本来是先秦贵族严重的是内容 格难入。所以“诗赋略”,独教育的六门课,孔子讲的“六艺”既是六门课,立一项,这是基于对“诗赋”独立特点认识,它也是六种书。《六艺略》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实际上反映了西汉人的文学观念:文学既独所说的基础理论。《诸子略》从学术渊源和思立于经学,也与其它学术性应用性的文章有12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6

别。应当归于哪一类?这些诗在体制上同《诗经》

“六艺”典籍的来源是官书旧典和贵族教完全一样,但却不是说“诗”的,自然不能归入育,这些书作者无定,一般只能有整理者。“六艺略”的“诗”类;而一般人可能首先想到“诸子”则是私家著作。“六艺”谈一般原理,“歌诗”类,但这些诗显然是不入乐的,归入“诸子”谈一家之言,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歌诗”类,不合体例。我认为,刘班是把它们战国后期,荀子、屈原等离谗忧国,吐为哀怨归入赋类的,因为它们虽然不能歌,但可以之词。“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诵。《汉志》是将“诵诗”。再比

(汉书?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如著名者有王褒

艺文志》总序),与六艺诸子的区别更为明显,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有班固的。,的。说:

汉尚辞赋,所称能文,必工于赋颂者也。《艺文志》先六经,次诸子,次诗赋,次兵书,次数术,次方技。六经谓之六艺,兵书、数术、方技亦子也。班氏序诸子曰“: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旨,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支与流裔。”据此,则西京以经与子为艺,诗赋为文矣。  刘师培《论文杂记》也对此有说明“:古人不立文名,偶有撰著,皆出入六经诸子之中,非六经诸子而外,别有古文一体也……若诗赋诸体,则为古人有韵之文,源于古代之文言,故列于六艺九流之外,亦足证古人有韵之文,另为一体,不与他体相杂矣。”郭绍虞指出“:以前分诗文二类,是形式上韵散的分别,到刘歆、班固分出《诗赋略》一类,与《六艺略》《、诸子略》并列,那就对于文学的性质,已

①郭先生还举了经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了。”

《汉书》中以文章之义称“文”,以博学之义称“学”的例证。还要说明的是,西汉时“赋”所包含的作品种类,要比后世的赋包含的多。像《汉书?韦贤传》所录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的《自劾诗》《、戒子孙诗》等,在《汉志》中

《广成颂》、《东巡

等,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典型的赋体。而东方朔的《旱颂》、王褒的《碧鸡颂》则是调侃性质的俗赋。其他像赞(如司马相

)、如的《荆轲赞》、刘向的《列女传赞》铭(如东方朔的《宝瓮铭》、刘向的《熏炉铭》、崔 的

《扇铭》、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及众多的镜铭)、箴(如扬雄的《十二州箴》、《上林苑令箴》、《酒箴》、崔瑗的《东观箴》、《灌堤谒者

)等,都是归入赋类的。章太炎箴》《、外戚箴》先生《国故论衡?辨诗》曰“:其他有韵之文,汉

世未具,亦容附于赋录。”

第二,诗赋分类是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诗赋略》分五家:第一家为屈原赋,下隶赋家20人,赋361篇;第二家为陆贾赋,下隶赋家21人,赋274篇;第三类荀卿赋,下隶赋家25人,赋136篇;第四类杂赋12家,赋233篇。第五家为歌诗类,下隶28家,诗34篇。前三家按时间先后分列赋家姓名和作品数目,杂赋类以作品题材及体制为序,无作者姓名,歌诗类作品也以无作者姓名者居多。

这个分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前四家为“赋类”,后一家是“歌诗类”,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才是将赋分为四家。但是第一层和第二层又有交叉现象:前三家是文人创作,是口诵文学的书面化“杂赋”,和“歌诗”更具有口诵文学的性质“,杂赋”最后的“成相杂辞”、“隐书”更为接近“歌诗”;文人赋———杂赋———歌诗,这是一个“诵唱”因素渐次强化的

127

过程。

《诗赋略叙》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是对赋的特点的说明,也是《汉志》判断赋的标准。“传曰”云云,只不过表示有所本且本于儒学而已。“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是对诗的特点的说明。很清楚,刘、班所谓诗赋,主要就其传播方式来把握:赋“诵”而诗“歌”《国故论衡?:,赋;,“乐语”。文学是在同音乐相分离的过程中独立出来的,诗赋便是这种独立的标志。“乐语”最基本的方式是歌唱和讲诵。歌唱对于语言简明性的要求,讲诵对于语言华丽性的要求,使传播方式的区别转化为表达方式和文体的区别,于是就有了诗和赋这两种不同的文体。第三,抒发感情与描绘客观事物是诗赋的主要职责。

按照《汉志》的体例,六略前有总叙,所别每类之后又有小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叙例来了解刘、班分类的标准及其思想。但《诗赋略》仅有总叙而无小叙。这给我们探求刘、班的文学思想造成了很大困难。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云:“《汉志》分艺文为六略,每略又各别为数种,每种始叙列为诸家,犹如《太玄》之经,方州部家,大纲细目,互相维系,法至善也。每略又各有总叙,论辨流别,义至详也。惟《诗赋》一略,区为五种,而每种之后,更无叙论,不知刘、班之所遗邪?抑流传之脱简邪?”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则认为《诗赋略》本无叙例,他说“:诗赋各分以体,无大义例,故《录》《略》不为小序,而班氏因之,不尽由于疏漏也。”不管由于佚失还是本来就没有写成,而《诗赋略》的分类依据却成了许多学人讨论的课题。128

章学诚认为《汉志》所列诸赋,各有宗旨,前三类为一个标准,可比拟诸子。杂赋为一标准,为总集之类(此本胡应麟说)。姚振宗基本同意章学诚之说,他说“:《诗赋略》旧目凡五,一、二、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赋,五曰歌诗,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别集。”的特点,、骋辞之赋。,认,陆贾赋是纵横之

章学诚认为所列赋家,各有宗旨,却未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能进一步深究其宗旨所在,而且下文以“不可考”概括之,则说明其宗旨也难以深究。刘师培和章太炎从表述方式上分,抓住了文学不同于诸子的特点。过去探讨古代文学思想,从古代的文学理论方面探讨的多,而从古代的文学作品挖掘的较少。刘师培和章太炎能从汉赋本身的特点分析刘、班诗赋分类的理论,因而很有启发意义。

诗赋的抒情性,从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以来,文人多有论及。司马迁在刘安《离骚传》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屈原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有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抒发忧愁。汉代诸多楚辞体赋作,都是以屈原口吻抒发忧愁幽思。王褒《洞箫赋》写道“:愤伊郁而酷,愍眸子之丧精;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乎音声。”刘向《九叹》也写道“:遭纷逢凶,蹇离尤兮。垂文扬采,遗将来兮。……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恻隐而含哀。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渐其烦错。原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於《九章》。”论者或以为是模仿屈原的口气的无病呻吟。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这些赋家的身世遭遇,就会觉得大多数作品未必如此。刘歆在《七略》里明确总结“:诗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

至于赋的描写特征,从司马相如“赋迹”、

“赋心”的理论,直到班固的《两都赋序》都有很好的说明,这是当时学人的共识。

第四,关心国事、干预政治是对赋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汉书?艺文志》赋的分类思想,自然有其道理。但如果用此标准具体分析各类赋作,就会发现很多 格难通之处。因为即使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有不同的体裁和表达方式。如扬雄之《反离骚》《、广骚》《、畔牢骚》三篇,,抒情者,而;《橘颂》、,志》归入“。冯商有《镫赋》,亦“效物者”,而归入“骋辞类”;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本抒情者也,而《汉志》归入“骋辞类”。枚皋实滑稽之雄,其赋 戏不可读,而归入骋辞之陆贾赋,也不恰当。《诗赋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分类,而是以人为纲的分类。由于每一个作家的创作往往使用多种文体和多种表现手法,所以以人为纲的分类本身就存在文体上和表现手法上的相互交错现象。那么《诗赋略》,赋分4家,应当还体现刘、班另外的文学思想。

汉人对赋的价值的评说,集中在“讽谏”这一点上。司马迁以“风谏”评判司马相如赋的价值,扬雄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词人之赋”,他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

③所谓淫”。“则”,就是有“讽谏”的作用。刘向把屈原赋、荀况赋与《诗经》相比较,充分肯定其讽谕之义的价值,并批评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没其讽谕之义”。班固的《两都赋序》明确提出赋的使命和价值就是对政治得失进行颂扬或讽谕,所谓“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进忠孝”“,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总之,汉代赋论家或者就赋有无讽谏用意而判断它的价值,或者就读者没有接受讽谏而指责汉赋没有讽谏效果,从而怀疑汉赋的价值。

汉代人不仅以“讽谏”作为评赋的标准,而且当作写赋的准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志》中赋家在诸子中的类属得到证明。《汉书?艺文志》中,汉代人在“诗赋略”列名,又在“诸子略”列名的,共有10家;这10家中,列名儒家的有九家,列名杂家的一家。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范晔《后汉书》没有《艺文志》,清人钱大昭、侯康、顾 三、,,没《全后汉文》,

(以姚振宗所著,对照《补志》

为主)子部,其中有19人留有赋且在子部有名,这19人中,属于儒家者有16人之多。汉代赋家几乎皆入儒家,说明当时赋家作赋确实是以儒家的讽谕思想为主导的,这一点与汉代人对赋的评论标准是一致的。

所以,汉代学术界创作赋、评价赋的主要标准是“讽谕”,那么作为集当时学术思想之大成的《七略》和《汉志》把赋分为四类,其标准也当与之相通。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正因为屈原的辞赋体兼风雅,骨含讽谏,故《七略》列屈原赋为第一。屈原赋以下20家,大概是《楚辞》的雏形。考《楚辞章句》所录凡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九家,今《汉志》屈原赋20家中不见景差、东方朔,其余七家皆有之。当然《汉志》以人为纲,凡此人的赋作,全部著录,而《楚辞》则为别裁精选,故只能说“屈原赋”类是《楚辞》的雏形。姚振宗《汉志拾补》认为屈原赋类“20种大抵皆楚骚之体,师范屈宋者也,故区分为第一篇”,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汉志》列“陆贾赋”以下21家赋为第二类。这21家中,只有扬雄的赋保存了下来,其余都散佚不传。扬雄的赋,尤其是《七略》所录的四篇,④模仿同乡司马相如的赋作,靡丽之赋,劝百讽一,驰郑卫之声,曲终奏雅,

129

《诗》人之讽谏之旨陵迟式微。所以他晚年很后诲,辍不复为。

这类赋以陆贾为首,陆贾的赋虽然没有传下来,但据《史记?陆贾传》,陆氏本为纵横策士。建国后,他曾两使南越,俱为太中大夫。《文心雕龙?才略》:“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辩之富矣。”是陆贾赋以“辩富”著称。刘师培《论文杂记》云“:陆贾为说客,为纵横家之流,则其赋必为骋词之赋。”从今存《新语》12篇看,,赋体,如第七篇,喻譬况,赋。“:陆贾赋今不可得见矣,

⑤读《新语》之文,不翅尝鼎一脔矣。”这类赋家中的朱建、枚皋、严助、朱买臣

等,皆工于言语,这些纵横口便之人,在汉代大一统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弃其所长,投合君王的趣味,将以前游说君王的政论,改为耸动君王的文辞;将侈陈形势的口论,变为铺采 文的赋篇。“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于是风谏之旨日益稀矣。

《诗赋略叙》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是则刘、班以为荀、屈赋在有恻隐之义这点上是相同的,那么何以分而为二呢?荀卿赋以下25家,除荀子赋外,其余皆亡。而荀子的这些赋篇,⑥《 诗》与屈赋相近外,其余诸篇,格调迥异。究其内容,基本上是儒家言,训戒的意味很浓,风格颇类古代的箴铭,其中所缺乏的正是屈赋中那种澎湃激情。屈子言

⑦情,荀赋效物阐理。

杂赋一类,共录12家233篇赋作,但不幸的是,没有一篇保存下来。综合前人的研究,这类赋,来自下层,篇幅纤小,作者无征,多诙谐调侃之意。

《诗赋略》分赋为四家,内容上以《诗经》为对照物,看其“讽谏”教化之旨的多少。“屈原赋”是刘向编辑的《楚辞》的雏形,这类赋体130

兼风雅,骨含讽谏《,诗》人风谏之旨最浓。

“陆贾赋”劝百讽一,竞为侈丽闳衍之词《诗》,人之讽谏之旨陵迟式微矣。“荀卿赋”直陈政教之得失,虽有恻隐讽谏的古诗之义,但与屈原类譬喻象征的方式不同,故得另为一类。《杂赋》一类《诗》,人之讽谏之义微乎其微。

最后要说明的是,近若干年来,一些学者:。而自。,这种认识是对中国文学传统和传统文学精神的否定。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因为中国文学中的讽谏传统,说到底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学术界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魏晋说,二是西汉说,三为先秦

⑧我认为,不管是哪个时期自觉的,但以说。

为自觉了的“文学”就是“为艺术而艺术”,⑨就是抛弃政教内容,都是不符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文学一旦获得独立主体的地位后,政教仍是其内容,甚至是主要内容。□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xx年版。

②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略第十五》“古之赋家者:流,……虽其文逐声韵,旨存比兴,而深探本原,实能自成一子之学,与夫专门之书,初无差别。故其叙列诸家之所撰述,多或数十,少仅一篇,列于文林,义不多让,为此志也。然则三种(按指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之赋,亦如诸子之各别为家,而当时之不能尽归一例耳。”“诗赋前三种之分家,不可考矣,其与后二种之别类,甚晓然也。三种之赋,人自为篇,后世别集之体也。杂赋一种,不列专名,而类叙为篇,后世总集之体也。”以前三类为一标准,后一类为另一标准。在《文史通义?诗教下》中,他重申说“:赋家者流,犹有诸子之遗意,居然自命一家之言者,其中又各有其宗旨焉,殊非后世诗赋之流,拘于文而无其质,茫然不可辨其流别也。是以刘、班诗赋一略,区分五类,而屈原、陆贾、荀卿定为三家之学也。”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论屈原赋类说“:此二十种大抵皆楚骚之体,师范屈宋者也,故区为第一篇。”论陆贾赋类说“:此二十一家大抵不尽为骚体,观扬子云

诸赋,略可知矣,故区为第二篇。”论孙卿赋类说“:此二十五家大抵皆赋之纤小者,观孙卿《礼》《知》《云》《蚕》《箴》五赋,其体类从可知矣。故区为第三篇。”论客主赋类说“:此十二家大抵皆尤其纤小者,故其大篇标曰《大杂赋》,而《成相辞》《、隐书》置之末简,其例亦从可知矣。”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自吾观之,客主赋以下十二家,皆汉代之总集类也,馀则皆为分集。而分集之赋,复分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辞之赋,有阐理之赋。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骋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阐理之赋,荀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写怀之赋,其源出于《诗经》;骋辞之赋阐理之赋,   ,一曰屈原赋,,四曰杂赋。屈原言情,,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

③见《法言?吾子》。时下的文学批评论著多认为扬雄所说的“诗人之赋”是指屈原等的作品“,词人之赋”是指司马相如等的赋作,恐怕有问题。扬雄在同篇中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明确表示司马相如的赋作是“丽以则”的。我以为,扬雄所说的“诗人之赋”大致相当于《诗赋略》中前三类赋“,词人之赋”大致相当于《诗赋略》中的“杂赋”。扬雄说:“或问:景差、唐勒、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或据此认为景差等人的赋是“词人之赋”,但“必也淫”一句是有问题的,汪荣宝《法言义疏》已有详细辨证;于省吾先生《双剑 诸子新证?法言新证》曰“:此文本作‘必也淫二则二奈何’。应读作‘:必也淫、则,淫、则奈何?’下‘淫则’下承上‘淫则’而言。上‘则’字即涉重文而脱。”据此,则扬雄认为景差等人的赋是虽有淫词但尚有法则,即存讽谏之义。

④《诗赋略》著录“扬雄赋十二篇”,最后“左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下班氏注云“:入扬雄八篇”。顾实说“:盖《七略》据雄传,言作四赋,止收《甘泉赋》、《河东赋》、

《校猎赋》《、长杨赋》四篇,班氏更益八篇,故云十二篇也。其八篇,则本传《反离骚》《、广骚》《、畔牢骚》三篇,《古文苑》《蜀都赋》《、太玄赋》《、逐贫赋》三篇,又有《 灵赋》《、都酒赋》二篇,凡八篇。”

⑤王利器《新语校注》第107页,中华书局19xx年“新编诸子集成”版。

⑥《诗赋略》著录“孙卿赋十篇”,顾实说:“十篇盖十一篇之误。《荀子》有《赋篇》《、成相篇》,成相亦赋之流也。《赋篇》有《礼》、《知》、《云》、《箴》五赋,又有《 一篇,合《赋篇》之六篇,按,,,,,顾氏本王先谦《荀子集解》之说,,以足《汉志》十篇之数,并以为《汉志》“十”为“十一”之误,此亦臆说者,难以令人信服。但荀赋的主要内容如顾氏所述,则是可信的。

(文学遗产》⑦参见拙作《<汉书?艺文志>“杂赋”臆说》《(文20xx年第6期)、《<汉书?艺文志>“杂赋”考》《

献》20xx年第2期)

⑧日本学者铃木虎雄于19xx年在日本杂志《艺文》上发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论》中说“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期。”19xx年,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

(山西人民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康金声《汉赋纵横》

版社19xx年)说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汉赋是文学自觉的第一声春雷。”张

(北京大学学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

报》19xx年第2期)说:“文学的独立和自觉是从战国后期《楚辞》的创作开始初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就已

(福经很明确了”。赵逵夫先生《拭目重观,气象壮阔》《

建师大学报》20xx年第4期)中指出:“我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是在先秦时代。从创作方面来说,这种自觉从西周末年召伯虎、尹吉甫等人的创作已经开始。综合地来看,到屈原时代,无论在创作上还是理论上,还是文本意识上,都已经达到自觉。”

⑨鲁迅文章多次提到“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全都是持批评的态度或讽刺的语气。

131

更多相关推荐: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是十志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文献分类目录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目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

汉书食货志读后感

汉书食货志读书报告学生姓名孙兆旭学号1308070106专业班级经济学1301班20xx年9月21日中国的经济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汉代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汉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一统的历史...

汉书读后感2

汉书读后感昨夜回京车上看汉书读后感不觉泪满襟若不掉泪者曾经一定不是好男人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可以引用作者的话来说可分为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故剑情深讲的是19岁的刘询被大将霍...

汉书读后感

1汉书读后感勿以魔王论武安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

后汉书 读后感(9)

读后汉书后汉的皇帝除了前三个皇帝还足称道以外后面的皇帝委实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王朝很多有过中兴的极少所以并不足为奇但就汉光武帝刘秀而言这个中兴之主却绝非庸碌之辈他不仅比中国历史上其他所有的中兴之...

后汉书 读后感(10)

读后汉书光武帝刘秀的这个中兴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中兴都不同别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的王朝框架内中兴惟独光武中兴是原有的王朝已经不在了再来中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南宋陈亮在龙川文集酌古论一中就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

后汉书 读后感(8)

读后汉书刘秀的崇儒为他的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使后汉的皇帝基本上承续了儒学治国的方针前汉百家并存的局面终于一去不复返而儒学则对后汉也造成了几个比较大的影响这几个影响笔者可以将它归纳为四重三轻其一是重血亲重血亲表现在两...

后汉书 读后感3

读后汉书后汉书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例如乐此不疲疾风知劲草马革裹尸举案齐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李星星论藏彝走廊》读后感

李星星论藏彝走廊读后感徐特这本书很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老的照片一头白发一点也不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学者照片上的李老与藏彝走廊上的少数民族如此亲昵宛如一家平易近人的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在藏彝走廊上的居民很是亲切...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三国演义的确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三国演义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三国演义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可以说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艺术上的最...

汉书艺文志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