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

时间:2024.3.31

《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读后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的学习,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认识下认识了西方哲学智慧,最近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 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 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 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 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 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 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 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 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 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 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 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 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 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 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 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 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 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 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 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 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 虽说略读过本书, 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 关于什么语义值、 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 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 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 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 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虽说没 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 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 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 “我爱我师,我 尤爱真理” ,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

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 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当代的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再看看 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 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 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 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 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 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 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 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 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 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 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 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 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 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 认哲学是一门科学。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 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 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 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 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 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 化的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 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 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 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 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 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 书过后,我更想说说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 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 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 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拥有 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 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

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 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 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 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 冰山一角罢了 (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 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 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 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 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 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第二篇:西方哲学智慧


西方哲学第三次作业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班 14090507刘领群 题目:洛克、巴克莱(Berkeley,又译为“贝克莱”)、休谟都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我们的经验,因此,都是经验主义者。试简述三人的经验主义之间的主要区别。

日常生活领域中所讲的经验与认识领域中所讲的经验的含义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或修养称为经验。但是在认识领域中,经验则是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的直接的认识。而对于近代经验论者来说,由于他们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类整个认识过程本身的组成要素如感性、理性、经验、观念的准确含义,没有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他们往往忽视经验中包含的理性因素,简单地把经验等同于感觉。这样可以断定,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无非就是感觉。对洛克来说也是如此。 任何的思想或理论,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的产物。 洛克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在继承培根和霍布斯经验主义基础上,洛克提出认识产生的“白纸说”或“白板说”。在洛克看来,人的思维本是一张白纸,不存在天赋的理性或知识。人通过感觉而形成经验,通过经验而形成知识,从而填充了白纸。他说:“我们且设想心灵比如说是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代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这些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际的想象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探求明白的、确定的知识,仅靠对理性或观念的考察是不能获得的,还要转向思想的外壳——语言的批判和分析。洛克对知识确定性的探讨,目的在于对人生确定性的探讨。因此,本文把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认识主体能力考察——认识的前提;(2)观念——知识的材料;(3)语言——知识的外壳;(4)从知识确定性到人生确定性。

巴克莱

贝克莱的公式是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它显然意味着如果某些东西不能被感知,那它就不存在。贝克莱自己也很清楚这里面的问题所在。因为他说:“大家不要认为我抛弃了存在(Existence),我只是指明了我所理解的这个词的意义”。此外,说某物的存在依赖于它的被感知,确实产生了问题,即当它不被感知时它是否存在。对于贝克莱来说,整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存在(exist)这个词:“我所写字的桌子我说它存在,就是说,我看到了并感觉到了它。如果我不学习了,那我说它存在过。因此,意思是我如果还学习的话,那么我可能会感知到它,或者别的精神(spirit)可以感知到它。”在此,贝克莱是说(exists)这个词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在公式中说的被感知。因为没有什么情况下我们使用“exists”时却没有假定心灵感知某物。对于那些主张物质事物(material things)有某种独立于感知的绝对存在时,贝克莱答道:那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确切地来说,他说:“马仍在马厩里,书仍在书房里,即使我不在那里。但是又因为我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脱离感知而存在,而书、马仍然存在是因为还有别人感知到了它们。”

贝克莱是如何得到这个新颖的观点的呢?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主张所有的知识都依赖于视觉和其它感官经验。尤其贝克莱主张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空间和大小(magnitude),我们只有从不同角度看它们时形成的对事物的感觉。我也看不到距离,物体的距离是由我们的经验表明的。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视感官所能够感觉到的事物的性质。我们看不到物体的相近(closeness)。我们只有在移近它们或远离它们时才有了不同的视觉。贝克莱越关注他自己心灵的机制并且想知道他的观念如何与外在于心灵的物体(objects)发生联系,他会越发确定永远不会发现任何独立于其观念的物体。“当我们尽全力去思想外物的存在时,我们一直考虑的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再也没有比不用看到它们而想象公园里的树或书橱里的书更简单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除了在你心中形成一定的书或树的观念。但是你难道不是一直在思考它们吗?”他总结说,不与心灵联系而思考事物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那些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就象远近所表明的意思一样与我们隔绝的事物。

休谟

和洛克一样,休谟的经验论最初也是从知识的来源出发开始了问题的探讨之旅,即观念来自于何处。在分析了洛克经验论的基础上,休谟提出了自己的经验主义原则。他认为洛克所谓的观念来自于经验是对的,但是洛克用观念称呼我们心中的一切知觉则不恰当。他认为知觉(perception)不仅包括感觉,还包括情感,情绪,思维等所有意识活动,也就是说,他所定义的“知觉”有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涵盖了感觉和所有意识和思想活动的结果。知觉有两种分类方式,第一种为:知觉可分为“印象”(impression)和“观念”(ideas),这二者很相似,区别仅在于印象和观念的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不一样,印象是一切较为生动的知觉,包括听,看,爱好,厌恶或欲求等时的知觉,也就是当下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感觉,情绪情感等生动活泼的知觉。观念则是印象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是感觉和情绪情感在思维和推理中微弱的,不生动活泼的知觉。休谟在区别印象和观念时不是根据印象的来源或开始出现

在心灵中的方式来定义印象的,而是直接观察心灵所能发现的一些特征根据主观得出的标准区别印象和观念。

休谟认为,印象最初进入我们的心灵,在心中留下复本而当印象停止进入我们心中时复本依然存在,我们把这个复本称为观念,而且从印象到观念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思维作用的结果,也包括记忆和想像等等。休谟在其《人性论》第一卷第一章提出了该书的主题,道明了观念与印象的关系:“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对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在对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后,休谟发现了一个与这个原则相矛盾的现象:假设一个人三十年来视觉正常,并且完全熟悉各种颜色,但不幸的是他唯独从来没有见过一种特殊的蓝色色调。现在把这种颜色的全部色调放在那个人面前,从最深的色调开始逐步降到最浅的色调,中间缺少那个特殊的色调,很显然在那个特殊色调的地方他将看到一片空白,并且觉察到在那个特殊的地方两个相邻的色调间的距离比其他地方大。

更多相关推荐:
《西方哲学智慧》的读书报告

西方哲学智慧的读书报告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

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有人说大学本科根本不需要设立哲学课程因为哲学是门深奥的学科本科生所经历的太少根本无法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曾经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我却有了新的看法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哲学是什么虽说这没有一个统...

20xx年西方智慧读后感

读西方智慧心得体会学校组织读书月活动为每位教师订阅西方智慧这一本书起初阅读时我的感受是这本书艰涩难懂但一段时间过后对书本中古稀腊那些大哲学家思想的进一步了解让我有了整体认识西方哲学大家是一部有形而上学产生发展演...

读书笔记:西方哲学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读书笔记20xx年2月7日星期日第五章人性的定义第二节自然与理性欧洲近代的社会变革就是以确立人类的自然权益为标志的如果说效法自然是近代哲学的一条腿的话那么崇尚理性则是其另一条腿效法自然是为了人的快乐...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现代西方哲学的集成者读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所感怀着高度的敬仰之情我拜读了张汝伦教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通读全篇对西方哲学的历史派系演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各大哲学家的思想却是似懂非懂他们的思想各有特点不全相...

井底望天读书笔记西方哲学浅谈

井底望天读书笔记西方哲学浅谈一20xx1111075438在周报里面谈哲学问题特别是谈西方哲学问题似乎有点文不对题不过因为群里的一些同学不断提倡尤其是在大家开始文化自觉慢慢培养起中国文化自信心的同时也需要避免矫...

【超级实用】西方哲学简史 读后感

观西方哲学简史有感李星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没有写下只字片语他的思想完全是通过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以谈话录等形式记录下来色诺芬是个军人他的思想是因袭守旧的他对于对苏格拉底不虔诚以及错误引导青年人的指控是不能接受的...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看中西方哲学不同的发展轨迹

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看中西方哲学不同的发展轨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介绍的第一个人物是孔子而罗素西方哲学史的第一章被命名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不难看出他将苏格拉底当做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在阅读西方哲学史一书...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

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哲学是什么有人从字面上来理解哲学philosophia拆开来看就是爱智慧由此看来一切有关智慧的思考似乎都与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字典里的定义也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

西方的智慧读后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人不能孤立存活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当中生活即使在最原始的水平上秩序观念也包含着某种程度的组织形式秩序首先是社会秩序自然界一些有规律的变化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换毫无疑问在很早...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