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读后感

时间:2024.4.27

《城市设计》读后感

初拿到《城市设计》这本书时,我粗略浏览了一遍,本书图文并茂,为理解与汲取养分铺平道路。埃德蒙·培根先生也以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看了封皮的第一眼,我就被它的外表所吸引。几个简单的符号竟然能将本书的意图表现的清晰可见,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我们人类大脑中所具备的知识,对一个区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工作,居住,休憩,交通的需要。作者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背后的各种设计力——思维模式以及赖以产生的有力的,传递感觉的意象,以及激励他们付诸行动的力。它意在帮助我们青年人在他们的条件下激发我们的想象,并运用于我们的现实中。费城成功的规划经验告诉我们,使规划得以实施的原因在于使规划方案接纳的成分早已被接入规划中,规划设计过程与规划实施过程是视为一体的。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共分为二十五个部分来叙述的,其中又可分为思想,构思,设计,理论运用于实践,成功的设计等五部分来叙述。作者在叙述的同时,并不是空空的,范范的描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图例,设计草图来去进行阐述,使我们这些对设计初学者来说通俗易懂。

在“城市作为一种意愿行动”中,作者在阐述“空间与形式”时,我们知道建筑形式是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接触点,这两个要素之间在哲学上相互关系不清楚的地方,建筑形式也不会明晰。通过限定体量和空间之间的连接点,建筑师正在对人类和宇宙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段话如果单纯的理解,可能很难,而作者则通过画出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典型的古代建筑——飞檐屋顶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金字塔作为地球上出现的支配性体量形式的完美表现而存在,它是不变的绝对的一个说明,而中国建筑则是与此相反,是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支

配自然地有力表现,屋顶的凹形表现人的恭谦,表现建筑对于宇宙空间的接受,这些屋顶优雅地接受宇宙空间,并成为庭院建筑构图中的核心,这种表述方法很好,既有深奥难懂的理论,又有通俗易懂的图案。

初读此书时,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云,但是当再次品读时,细细想来又有他所说的道理,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培根先生的智慧。培根先生在讲诉“清晰地表现空间”时,我自以为是最容易理解的,文字不多,但是两幅图的对比则让我立刻清晰了。在“设计的性质”这部分中,作者解释了设计者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的重要因素,它用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在设计城市时,单幢建筑或一组建筑设计中的方法不能套用于整个城市规模的设计,原因很简单,首先城市的范围大以致于认的思想不可能为整个地区同时同时制定清晰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其次就城市的规模而言它的各个部分的建造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而要明白“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性质,我们需要明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对于设计者对城市设计就必须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设计者的思想尽可能适应空间作为一种支配力的观念,对空间作为一项自在的基本要素作出响应并在其中抽象地构思设计。设计者需要关注在城市中由一种车辆转到地面,或步行到一个又一个目的地的瞬间所得到的印象,在空间中将按三维方式来去构想这些同时运动诸系统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抽象设计是可能的,城市设计结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产生的。

而对于设计结构的最佳范例之一的日本奈良的寺庙群法隆寺,在中心区对称环境中出现不对称的建筑组合,只有最高超的设计才会有此杰作。在“感知自我的方式”中作者从感知环境的方式,感知空间的方式,空间心理学,心理的激变,等不同的方面来去阐述如何来去自我感知,自我感知的方式等不同的内容,这些

深奥难懂的东西,我读完之后几经思考仍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在这一部分作者也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去分析的,可能就是这些东西太抽象,尽管附有大量的图文但是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然后回头从新审视,才发现前篇作者所介绍的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所以我品读的时候才会觉得晦涩,尽管附有插图但是仍然让我不知其所以然。

尽管有许多的不解,我仍然坚持继续品读,在读到“北京”这一部分时,感觉突然不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北京不同于其他著作对北京城严谨平面与经纬轴线的着力赞美与宣张,作者在此另辟蹊径,以“ 身历其境者”的身份在其中感受、体验、领悟“这一空间运动进程”“行进的序列”与“变换的视野”。作者继而回归“巨人视角”,在三个比例尺度上分析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并将三者置于同一层面给予比较,得出不同比例之间的流动性与节奏感。任何比例都能在总体设计方面自成一体,这与数学中的 分形理论(fractaltheory) 不谋而合,遍览“北京”这一部分皆为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结构形成发展演变的解读,较为易懂。

由思想变成行动,这一过程是整个设计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而费城的成功典例则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形势的探索,而这一过程则是漫长而艰难的,前后历经了十三年,才得以使费城的形式最终确立下来,板式公寓由三层高的住宅代替,并使之成为隔街殖民时期住宅与三幢塔式公寓之间一种杰出的过渡性建筑。形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设计结构决定的,“贝式塔”是由基地延伸的外来设计力决定的,而不是仅仅联系基地本身任意定位。形式的确立对于整个城市的设计才仅仅是个开头,后续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形式虽然定下了,但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建筑,它是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基础,所以接下来的便是建筑表现了,形式如何从设计结构衍生出来,这两者代表着城市

设计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而建筑表现则是与城市设计相关联的第三个要素。一座城市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场所,及出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置身于某个环境之中时能够切身的体会到周围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并且能够感受到设计者所设计的用意,这也就要求设计时意象的考虑,直到设计的最后达到意象的成熟。城市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运动系统所起的作用,水平的运动,垂直的运动。水平运动中车辆的快速移动以及人们步行时缓慢的移动,这其间所产生的感受设计者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城市会有中心场所,而且这些中心场所可能会不止一个,如何来去表达这种效果呢,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建筑来去表达,通过在不同中心区布置一些大的标志性建筑,来说明城市的核心区。到这里为止,设计部分可以初步告一段落,接下来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居住者——市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就是进行民意反馈,然后与他们建立对话以使设计更加完善,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今天的费城才得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它的建造还任然在进行着……。

在本书的结尾,培根先生继而以斯德哥尔摩郊区新城 Vallingby 的规划为例,对比其建成后的鸟瞰与其先期模型,在鸟瞰视角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身历其中却差强人意。 Vallingby 的设计“大抵是用代表建筑的模块在一张厚纸板上摆布移动而完成的”。或许 当移动的不是台面上的模块,而应是人亲历其中的脚步。 不禁联想到许多建筑亦存在此弊病——鸟瞰图(抑或模型)气度非凡,寓意深远,深博决策者欢心,但其真正建成后以人的尺度、视角去体验感受,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空留遗憾。于是知建筑如同城市设计,不能仅靠“巨人视角”去评判,更需要的是“身历其境”。本书着重介绍“同时运动诸系统”,涉及三个方面——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这也是本书最难理解的部分,但

书中依然体现以人为本, 民主精神。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人的意愿应当施加于我们的城市之上。 作者随即以此为指导思想,用很大篇幅分析评价了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下城市设计的发展演变, 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等城市的运动系统, 为我们呈现出一派城市设计的盛宴,心潮澎湃。理论结合实践。文中亦提及作者所致力的费城城市设计,涉及到对老城区的保护,这对我们如何在当下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极具指 导意义。

经过了初略的品读我大致领悟到上述这些,我知道这仅是本书的皮毛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所以我要继续的来去研读它,也许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之所在吧。而且我对培根先生也由此产生敬仰之心,他的智慧让我折服,他的思想让我崇拜,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会一直向老先生去学习,去领略大师的气质。

12.10.8


第二篇:城市设计与人读后感


《城市设计与人》读后感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 城市设计是城市风貌塑造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人们对其所居住场所产生的由衷自豪感是优秀城市设计的一个标志。

走过许许多多深藏于群山峻岭中的村寨,在那里,我深感没有人设计的公共空间原来也是那样的迷人,那是根植于当地人民心底的空间。平日里年轻人在那里吹芦笙,姑娘们在那里学绣花,乡亲们在那里谈古论今,每逢佳节,那里更是热闹,跳芦笙舞,看侗戏,唱大歌,其实,他们拥有的只是一块我们眼中不起眼的坝子。这里的人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不禁让我感叹:没有人设计的公共空间里,流露出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的体验,在场所中体验着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也去过北京,上海等,不可否认,这些大城市也有许多公共空间,有大面积的绿化广场,有开阔气派的开放空间,有六车道的景观大道。然而,在打造城市景观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合之音。宏伟,空旷,国际化,欧式雕塑,柱式,那样的空间失去了特色,那样的空间是为我们设计的吗?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不是为君主设计的,也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男人们、女人们、儿童们、老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而设计的。我们需要人性的空间。

雷姆?库哈斯在《普通的城市》一书中也提出了对城市的虚无化的观点:不要特色,不要历史,不要规划,不要中心。在库哈斯看来,我

们精心设计、规划的城市空间今天看来仍是一片混乱,还不如让其自然生长,去营造一种随意建设、用旧了就放弃了的普通城市。的确,库哈斯的这种对城市所持的虚无化看法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来创造特色,但是往往却不自觉的创造了大量“库哈斯式”的普通城市空间。但是,既然有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就一定要为这个城市做一点什么。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想:我们的城市空间就不会为了它的设计而哭泣。我们不是要为人创造一个空间,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他们已存在的空间锦上添花,而不是留下遗憾。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它集观演、休息、娱乐、健身、餐饮、文化等等为一体,是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的舞台,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

所谓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体验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尊严、愉悦、轻松、安全、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那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是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更多相关推荐:
城市设计 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概述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类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基于对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我希望能消除一个如此广为流传而未加批判的概念即城市是一种巨大的偶然事件的产物它超乎人的意志的控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坚决主张人类意志现在能够有效地施加...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时间20xx0301作者c亚历山大h纳斯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xx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第四章城市设计的编制一城市设计编制和研究的主要类型是什么虽然城市设计内容涉及从城市整体到城市局部小范围的空间环境任务目标多种多样但总体上看可以从编制与研究两种角度出发1从编制角度入手的城市设计比较重视与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读书随想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姓名周旭明学号20xx17020xx1指导老师王皓钰最近有幸拜读了美培根埃德蒙N培根得著作城市设计在本书中作者以出色的图文综合能力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他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

现代城市设计读书笔记(一)

哈默比湖城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杰出范例作为世界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为均衡国民平均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处在世界的前沿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中心城区以南环绕哈默比湖一座新鲜...

景观设计读后感

景观设计学教程读后感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举足轻重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改造设计...

几本国外城市著作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论文和写规划设计说明超有用)

几本国外城市著作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论文和写规划设计说明超有用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读书笔记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以分析现状和问题开始分别从规划原则交通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景观空间住区管理模式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了传统的住区规划设计和与城市孤立的理...

设计密码读后感

设计密码读后感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我大一的时候那时的我成天只想到耍想到怎么疯怎样让自己过的愉快开心根本就没有怎么想过未来我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想的学设计的嘛总要有点学设计的样子吧于是我拿起了这本书但...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设计的觉醒是日本设计教父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与设计相对三十年的所感设计的职能是什么设计工作如何在社会中发生作用有怎样的解决的方式设计的觉醒带我们回到现场跟着田中一光诙谐优美的文字以细致敏锐的...

城市设计与人读后感

城市设计与人读后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城市设计是城市风貌塑造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人们对其所居住场所产生的由衷自豪感是优秀城市设计的一个标志走过许许多多深藏于群山峻岭中的村寨在那里我深感没有人设计的公共...

城市设计读后感(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