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读后感

时间:2024.4.27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部分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程。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这就称为“识别”。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这就形成了“结构”。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情的,即“意义”。三者总是一齐出现的。书中通过对“出入口”的解释,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结构和识别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整齐有序的城市结构越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也不是越混乱的城市越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于同一标志的形象看法会各有不同,对于城市特征的意义也是常常变化的,因此林奇建议:把精力集中到形象的清晰性方面,而让“意义”自由的发展是很有明智的。在《城市意象》这本书的第三章,林奇主要分析的是与城市形象的形成有关的五个物质方面的因素。分别对每一种因素的定义及对城市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以三个美国城市为例。林奇的结论是,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得 以构成的五个基本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这种意向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 味。“认知地图”就是这样一种意向性行为依据五个基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批判的观点——认识(甚至包括认识对象)都是人类主动地“构建”出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基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象”,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在谈及城市形象的变换问题时,林奇列举了人们画地图的五种不同方式。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

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的要素就丰富,意象的概念更加抽象深远,所以在此我只能一个个解读书中所提及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不相同。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

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

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结构、城市意蕴。城市个性:城市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惟一的意义。城市结构:城市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大多数观察者把意象中的元素归类成一种中间组织,也就是一种复合形式。其中,道路是主导因素,边界是线性因素,区域是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安全性、传递性。实用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安全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基本的现实使用安全保障。传递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在某一层面将自身意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城市个体。同时,通过三个例证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拥有各自在城市意象上的明显优劣之处外,同时也反映出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①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②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③未经加工的或是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十分显眼。④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⑤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⑥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⑦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让人又心兴又烦恼。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市意象的结论:“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不好的地方”混乱、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好的城市意象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是似乎人们对不另人满意的城市意象的特点大同小异。这些基本特征正是我们以往设计所忽略或者因为设计者的臆断所造成的。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最后一章应该看作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读书笔记的结尾来自这一章:“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

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把这样的话理解为作者对人本身的探索,一切的片段全因为人的参与而得以连贯。凯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描述: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他在讨论“环境意象”这个词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东西,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这样的定义我随即想到的是景观,一切可观之景。然而凯文林奇似乎是没有这样想。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往后读起来,我记录下了他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在《城市意象及其元素》一章中,文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

“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
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

当然,在画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公交车没有经过的地方完全不了解,那些地方属于完全的空白,对于一些道路我不清楚它们最后的终点在哪里,地图上大片的空白地段我不知道其中都有些什么,结构是怎样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填充的。对于武汉的了解仅限于那几条出行经常经过的道路两侧的建筑的了解,而且还是断断续续、模糊的记忆。

以上内容就是我对于《城市意象》这本书的一个简单的理解。


第二篇:城市意象分析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规06-2

冯春晓

0601020209

说道城市规划专业,就不能不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所编写《城市意象》,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专业的探究,我就拜读了一下大师的作品,希望能从其中得到一些启发,使我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深入城市规划这个深奥的学科。下面我就简单的总结一下我读了此书的一些体会。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作者在第一章阐述了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对城市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者,而且还是参与者,是城市场景的组成部分.

虽然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象,但是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表现为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可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城市的可意象性,并不意味着固定、有限、具体、整体或是有秩序,也并不意味着清晰、显见、新奇或是平淡。它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如意蕴或是表现力、愉悦感情、韵律、兴奋点、可选择性等等。

假如一个意象要在生活空间内充当导向作用,它必须具备几个特点:

首先是在实用性上,它应该充分而且真实,个体能够在一定范围的环境内工作。地图无论抽象与否,至少要能让人找到回家的路,它必须充分清晰、完整、易于查阅,即必须是可读的。

其次,它应该具有安全性,拥有附加线索,让人们有可能采取别的措施,减少失败的几率。如果一盏闪烁的灯是一个急转弯的惟一标志,一次停电就有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开放的、适于变化的意象将更受欢迎,它使得个体可以不断调查和组织现实,有空间允许个体描绘自己的图像。

最后,它应该还有一部分意象可以传授给别的个体。衡量一个“好”的意象,这些标准的重要性对于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也不一样,有人赞美经济、有效的体系,而有人又喜欢开放、可借鉴的体系。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作为物质环境的操纵者,城市规划师首先感兴趣的是形成环境意象的外部动因,不同的环境能够阻碍或是促进这种形成过程。

我从第二章中读到了,作者凯文.林奇以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为调查进行调查。对这三个城市的意象调查,林奇主要使用了两种主要方法:第一种是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环境的意象;第二种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在这些访谈非常细致的描述中,并没有有关数字采集和整理的论述,林奇更重视市民的意象。三个不同的城市,人们却有些共同的意象特征:

1.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2.社会的经济阶层不同的区域也会被人们谈论;

3.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经常描述城市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以及相对的年代、清洁度或是地形的比较,元素及其特征正是在这种整体的环境中变得清晰明了。得出的结论:人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读第三章的感受。林奇在这一章中解构了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他认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的作用。

1.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

a、可识别性: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经常穿行的道路具有最强的影响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典型的空间特征能够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凭直觉,无论很宽还是很窄的街道都会吸引人的注意;特殊的立面特征同样对于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作用;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也会增加道路的重要性,道路此时还能起到边界的作用。

b、连续性:道路只要可识别,就一定具有连续性,包括流线的通畅,宽度的连续和景观的连续。

c、方向性:在某一方向上累积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能够容易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这种情况在运动中并不易被发觉;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是观察者无论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d、可度量性:度量性是指使人们能够确定自己在整个行程中的位置,知道已走了多少路,还余多少要走,通常通过一系列著名的标志物或节点来获得度量。

道路与环境的脱离:1.视线的遮挡,造成人们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道路的变化;2.道路与周围环境元素分离。现阶段解决的办法通常为设立指向路牌,铁路和地铁是另一种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实例。 交叉口与道路的关系:考虑一条以上的道路时,道路交叉点就变得十分突出,因为这里算是人们必须做出决定的点,设计不好的交叉口常常让人觉得混乱。

2.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其作用有: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等。

3.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把道路还是区域放在主导地位。

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纹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居民、维护程度、地形等等;2.社会意义对构造区域也十分重要。

区域的边界:有一些严格、明确而具体,另一些边界可能模糊不确定,还有一些区域根本没有边界。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它们无法构成区域。

区域的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围的元素联结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还有的区域单独孤立存在。

4.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点,但事实上它可能是很大的广场,或是也可能呈稍微延伸的线条状。 节点既是聚集点也是连接点:1.连接点或是交通线的中断处:人们必须在此作出抉择,他们在此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连接点附近的元素了解得更加清楚。2.聚集点:a以广场为例: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空间、植物和活动,构成了可能是城市意象中最鲜明的节点;b一个著名、安静的居住区开放空间,和旁边极易识别的有护栏的公园等,是另一个主题集中的节点。

强大的物质形式对识别一个节点并非绝对必要,然而一旦空间有了形态,其带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节点如同区域,也有内向外向之分。当人们位于内向的广场其中或在它的周边时,几乎没有方向感,在它附近时只有靠近和远离它两个方向。到达节点时,基本的感受只是简单的“我到了”。相反,外向的广场不但表达了大致的方向,而且与办公区、商业区和滨水区连接清晰。

5.标志物: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的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

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

难忘。如果标志物有清晰的形式,要么与背景形成对比,要么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它就会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物。 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他在肮脏的环境中显得非常整洁,或是在古老城市中显得十分新潮。

使元素成为标志物,空间所起的作用重大。通常有两种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能够被看到;其二,是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

变化的意象

整体环境具有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综合的意象,而是或多或少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在一个大而复杂的环境汇总,分层的方法十分必要。意象不仅因为所涉及的范围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取决于视点、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观察者也必须根据周围物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象。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意象特征

对于一个元素,由于观察者相对“度”的不同,也就是他们对元素细节涉及程度的不同,意象也不尽相同。具体而且感觉生动的意象与那些高度抽象、概括、缺乏感觉内容的意象之间,也存在差别。 生动并不等于丰富,稀疏也并不等于抽象。意象有可能既丰富又抽象。最有价值的意象是那些最接近其强大整体环境的意象。 读到了第四章城市的形态

特异性:或称作图底分明,是指界线鲜明、封闭;表面、形状、密度、复杂性、体量、功能、空间位置的相互对比,相对比的可能是即时可见的环境,也可能是观察者的经验。这些都是鉴别一个元素,是元素显而易见、生动可识别的特征。

形态简单性:指可见形态在几何意义上的清晰性和简单性,各组成部分的局限性。

连续性:指边界或表面的连续;各部分的相邻;有节奏的间隔重复(;表面、形状或是功能的相似、类比或协调。

统治性:指某一部分在规模、密度或重要性上超出其它部分而占据统治地位,由此我们看到的整体将是一个基本特征,附带与之相关联的组群。这种特性与连续性一样,允许通过忽略或包容对意象进行必要的简化。

连接清晰:指连接点和衔接处的高度可见性、清楚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这些连接点是整个结构的战略点,应该具有高度可识别性。 方向性差异:是指参照物的不对称、渐变和放射状的特征,能够区别元素的两个端头,或是两个主要方向。这些特征在较大尺度上的结构组织上使用得非常频繁。

视觉范畴:指能够在事实上或是象征性地增大视线范围和渗透性的特征。其中包括透明度;重叠;还有街景、全景,它们可以增加景观的深度;表达清晰、能够形象说明空间的元素;凹曲的弧度能使远处物体显露出来;以及提示某个不可见元素的线索。所有这些相关的特性,通过提高景观的有效性,或者说是提高其渗透、分解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人们掌握巨大复杂的整体。

运动的意识:指观察者通过视觉和运动知觉,感受到自身真实或潜在的运动的特性。这些手段能够提高坡度、曲线和相互渗透的清晰性,获得运动视差和透视的体验,维持方向的连续或改变方向,确定可见的距离间隔。

时间序列:指通过时间变迁感知的序列,不仅包括简单的项与项之间的连接,即某个元素与前后两个元素简单的交织,而且包括那些确实是及时建造而因此具有韵律性的序列。

名称和意蕴:指那些能够提高元素可意向性的无形特征。

读到了最后一章,有了一些成就感吧,这一章讲述了城市的新的尺度。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其中设计者可以操作的尾部物质形式起着主要的作用。尽管大部分工作都局限于单个元素的个性和结构,以及它们在小复合体中的形态,

但最后都集中到作为一个整体形态考虑的城市形式的远期合成,整个大都市地区清晰而且全面的意象是未来城市的基本要求。

今天,大尺度的可意象环境非常稀少,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空间组织、运动速度、新建项目的速度和尺度,都使得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建立这样的环境成为可能和必要。

一座城市或大都市的形态将不会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却又复杂易变。适应数以万计市民的感知习惯,它应该具备可塑性,对于功能和意义的改变不加限制,同时又能包容新形象的生成,它必须鼓励他的观众来探索这个世界。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设计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设计他们的理想和传统,设计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和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更多相关推荐: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的个性与意蕴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如何感知城市可以从意象说起我认为将可意象性的...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段的印象本书通过研究城市市民心中的城市意象分析美国...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多数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年但凯文林奇教授所编著的城市意象这本小册子在对城市景观结构的阐述上仍然有着非凡的高度本篇读...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是一本在建筑学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以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城为例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并且首次把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城市的设计其作者是凯文林奇KevinLy...

城市意象 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城市意象有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20xx101058林仕成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

城市意象读后感 (2)

泛读城市意象小感题解对于这个作业很是困惑首先是对于这个论文的困惑论文据百度所查应是用来做学术研讨或报告的东西可是我们这个阶段既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很多的成果那么如何来做这个文便成了问题其次对于选题我们的内容...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一些手段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什么叫做城市意象呢本书中城市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意象是...

《拼贴城市》读书报告

拼贴城市拼贴城市是柯林罗关于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通过哲学式的论述对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进行了批判此书文风比较晦涩涉足的范围很广首先关于拼贴二字在我理解看来就是让城市变得多样性的手法即把新的和旧的现...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基于对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我希望能消除一个如此广为流传而未加批判的概念即城市是一种巨大的偶然事件的产物它超乎人的意志的控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坚决主张人类意志现在能够有效地施加...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作者用大量的素材对城市建筑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剖例如作者以帕提农神庙为典型分析了公元前6世纪之后的希腊社会他指出这个时候的希腊人民对整体自我的崇拜已经着迷整个城邦成为了新的...

城市意象读后感(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