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知音

时间:2024.4.20

浅析《文心雕龙·知音》

摘要:刘勰著作《文心雕》,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所公认的一部伟大巨作。其内容深刻而有把握,内容博大,本身对《知音》的内容展开论述。

《知音》篇是刘勰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论文。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这方面问题,刘勰是第一个。《知音》开篇便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篇总能让人联想到韩愈的《马说》,犹如千里马需要遇见懂它的伯乐一样。从刘勰所用的题目看,是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作比,表明了读者应当成为作者的“知音”。读者应该要读懂作者的文章,读懂作者的作品所有传达的思想与寓意,要通读文章来读懂作者的“文心”。所以读者要读懂作者的文章,才能称得上作者的“知音”,犹如识得只有千里马遇到伯乐,才算找到“知音”。“知音”真不容易啊!音律本来是难懂的,懂得音律的人又是很难遇见的,所以遇见知音的人,千百年中不过一两个罢了!古代有的人可以说是“知音”的,可都看不起今人而思念古人,正如鬼谷子所说的:“天天站在面前的人不接近,反而仰慕那些只听到名声的人”。

刘勰在《知音》中面对一篇具体的作品提到如果要评价文章,首先应该提出六种观察的方法:一是观察文章的安排情志,也就是《镕裁》篇所说的“设情以位体”《定势》篇所说的“因情立体”的问题;二是观察文章的敷饰词藻;三是观察文章的通古变今;四是观察文章

的姿态齐正;五是观察文章的运用题材;六是观察文章的调声协律。六种方法都用遍了,文章的好坏也就看到了。因为写文章的人是情动于中发而为文辞的,看文章的人则是从文辞深入文情的,顺着形式去探讨内容,纵使文义幽深也会明白的,读者是可以见到作者用心的。难道真是古人写的文章太深了吗?实在是后人洞察能力太浅了。一个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都可以从琴声里表达出来,何况文情表达于笔墨之中,作者要说的道理会看不到吗!所以人心的鉴赏事理,比如眼睛观察物形,眼睛明亮的人没有什么事物看不清楚,心里敏锐的人没有任何道理想不透。这六个方面,并非审美鉴赏的六条标准,而是提出文学批评的六种途径和角度。置辞、奇正、宫商侧重于表现形式,位体、事体侧重于内容体制,而变通则兼指内容体制,要学会变通内容和形式。但这都不是绝对的,六观基本精神是全面考察作品,不能只单看某一方面。刘勰说“玩绎方美”,也就是说作品要反复的玩味着读着细读,你就可以明白作品的美在哪里,就像我们在不同的年纪的阶段读同一部作品的时候,每个阶段的感受和感觉不一样,慢慢的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作品而不是只是文字上的单方面的表述而已,而是是有深一层的含义,然后会慢慢接近作者的思想。文学的鉴赏批判是读者艺术在创造活动,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刘勰的六观很有启发性,阅读对写作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阅读形成学生的问题感觉,有助于学生写出合格的文章等作用对后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知识遗产。

从题目我们就会好奇为什么知音难求?刘勰首先分析了三点:首

先是贵古贱今;其次崇已抑人;最后是信伪迷真。抽象的温情难以把握,还有读者把握文情时,总带有属于自己的偏爱和情感,对“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的作品,不能正确的加以鉴赏和批评。作品成千上万,风格千差万别,批评家各有专长和偏爱,没有一个人能兼长而都爱。在追随知音路上总是很艰辛的,大家都渴望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可以懂得欣赏对方。作品合于自己的脾胃就诵读他、叹赏它,作品违背自己的情感就讨厌它,各自都坚持一偏之见,想来评论千变万化的诗文。必须弹过千百种乐曲才能懂得乐声,必须看过千百把宝剑才能真正认识宝剑。所以要懂得各种风格文章,必须事前旁通博览。阅历了高山大岳自然理解小小的丘陵等,不会因为大小而分轻重,不因爱情而生偏见,就能像用天平一样来衡量纹理了。“知音”难寻,但真正难寻的时在寻求的路上。

注释:

① 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xx年3月版 ② 郭晋稀《国学基本丛书----文心雕龙》,岳麓书社

③ 陈洪 张锋屹 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由《文心雕龙__知音》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和鉴赏论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汉语言文学方向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学生姓名 边 疆 专 业 年 级 1209 学习中心河南开封市教育学院奥鹏学习中心[20] 学 号 12095161201001 联系电话 182xxxxxxxx 指导教师 李 琛

20xx年3月 27日

1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边疆 河南开封市教育学院奥鹏学习中心[20]

摘 要

《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理论专篇,也是我国最早的谈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篇章。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音难逢”入手,分析了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六观”说以指导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刘勰并不是自知自觉的文学批评理论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还不能提出完善的文学批评理论,于是今天我们由《知音》篇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对其做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并发现其中的不足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知音;批评;博观;六观

2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目 录

一、知音”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 ........................................................... 4

二、“知实难逢”的原因 ......................................................................... 4

三、批评鉴赏者如何“知音” ............................................................... 6

四、刘勰的批评观对于当今文学批评的意义 ...................................... 7

五、刘勰的批评观和鉴赏论存在的不足 .............................................. 7

六、参考文献 ........................................................................................... 9

3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著作,二十世纪以来,关注它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甚至形成了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的“龙学”。而要真正读懂《文心雕龙》,成为刘勰的“知音”,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入手,着重分析“知实难逢”的原因,探索普通普通批评鉴赏者如何“知音”的方法,并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意义。

一、“知音”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

刘勰在《知音》篇开篇就发出“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的感叹,那么究竟什么是“知音”,为何刘勰开篇就呼唤知音呢?知音,最早指知道并懂得音乐。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钟子期是伯牙的“高山流水知音”,只有钟子期能听得出伯牙鼓琴的情志,于是钟子期一死,弹琴对于伯牙就没有了多大的意义,也就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知音”对于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

姚斯曾说,“艺术只有作为‘为他之物’才能成为‘自在之物’,因此,被阅读和欣赏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的本质特征”[1]。同样,文学作品也需要被阅读、被欣赏、被认可,需要能懂得其内涵的“知音”。可见,“知音”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在文学活动中,“知音”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是文学作品被大众接受的重要环节,而“知音”的出现,正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和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刘勰指出,“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这就是说,能够从朴实的文本当中见出作家独特光彩的只有“知音”。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将艺术批评的的四个坐标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在这个坐标中,他将“欣赏者”(本文指作家作品的“知音”)与“艺术家”列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2],同样可见“知音”对于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次,从“知音”的角度来看,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批评鉴赏者只有经过深识鉴奥,才会领会作家的“为文之用心”,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才能享受“欢然内怿”的乐趣,从中不仅能见出作品对“知音”的作用。更能见出“知音”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二、“知实难逢”的原因

所谓“嘤其鸣已,求其友声” [3],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作家都有一个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的愿望。然而却不是每个作家,每篇文章都能遇见知音。刘勰感慨“逢其知音,千载其一”是不无道理的,这一方面是他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而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就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发。刘勰认为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作家和作品本身的客观情况,有来自批评者和鉴赏者的主观偏见和认识局限,等等。

首先,从批评鉴赏的客体方面来看,也就是从文本的自身情况来看,存在“音实难知”,“文情难鉴”的问题。“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砺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以麟为 4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清难鉴,谁曰易分?”。麒麟和獐鹿、凤凰和#7@j相差极远,珠宝同石子完全不同,在阳光的照耀下,人们可以用明亮的眼睛观察他们的形态,然而鲁臣却把麒麟当作獐鹿,楚人却把#7@j当作凤凰,魏人把夜光璧当作怪石,宋人把燕国的石子当作宝珠。自然界中这些有具体物质形态的东西是本来是很容易辨别的,却还是发生了这样的谬误,何况是像文章这种内容情理复杂深奥东西呢?从作家来看,“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文章的人由于感情的触动,将感情诉诸笔端以成文,而感情本来就是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更何况是通过了文字这种间接的形式之后,“篇章杂沓,质文交加”,也就使得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难以把握。所以,作家思想感情及其表现方法的错综复杂,都给揣摩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以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带来一定的困难。文学作品和一般的论说文是不同的,它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说明作者的意图,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或者意象寄寓作家对生活感受和审美理想,它的魅力就在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诱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和思考,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它不像自然万物的视觉形象那样一目了然,它不仅要求批评鉴赏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感受,并伴随着一系列感受、思考、情感、想象、联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所以,刘勰说“文情难鉴”。也正是因为文情不容易辨别,所以批评者和鉴赏者想要成为作者和作品的知音的概率便大大降低,由此,“知音难逢”便成了一个普遍的事实。

知音之所以难逢,除了来自批评和鉴赏客体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来自批评和鉴赏主体方面的原因,也就是批评者和鉴赏者自身的原因,这正是造成“知音难逢”的最主要的原因。刘勰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知音难逢”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贵古贱今。刘勰指出,“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不得不说,刘勰的认识是深刻的,他指出了人类普遍性的弱点,人们往往倾向于对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藐视、菲薄,而对前人、古人的作品则盲目赞赏、顶礼膜拜,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外国的月亮总是比中国的大”。正是由于人性的这一缺点,所以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和鉴赏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不仅是一般文人、普通读者,就连秦皇、汉武这样能够“鉴照洞明”的一代帝王,也难免有“贵古贱今”的缺点,这固然有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原因,但是,从中还是不难看出,“贵古贱今”的普遍性倾向对“知音难逢”带来的又一重困难。第二,崇己抑人,文人相轻。这是自古至今文坛的一个痼疾,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班固和傅毅文章不相上下,可是班固讥笑傅毅道“下笔不能自休”;即使是像曹植这样“才实鸿懿”者,也难免在评论文才时,极力贬低陈琳,甚至把善于批评别人文章的刘修比作田巴,也就难怪刘勰说曹丕所谓的“文人相轻”不是空谈了。“崇己抑人”、“文人相轻”除了文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外,也与他们所属的社会团体、阶级立场、统治者的喜好等密切相关,而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刘勰不可能深刻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只能附和曹丕的观点,认为“非虚谈也”。第三,信伪迷真。人们由于自身学识修养、见识等的局限,不可能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了如指掌,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不能信伪迷真,乱说一气。像楼护那样,“学不逮文”,学识能力够不上评论别人作品的,却轻率地发言,荒谬地谈论文章,把谬误的当成是真实的,也就只能遭到众人的嘲笑罢了。而“信伪迷真”者,连文学作品基本的真伪都辨别不清,也就谈不上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了,更不可能对作家作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无从欣 5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赏作品的魅力和精蕴。由此,上述这些人都没有希望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

同时,“知音难逢”与批评者和鉴赏者本身的个性气质、欣赏趣味也有关系。在一般的读者群中,人们由于长期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不同,导致人们的知识领域和个人爱好各有侧重,所以刘勰指出“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一般总是倾向于喜欢和亲近与自己在思维上和行为方式上相似的人,而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所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动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对于不同题材内容、风格、格调的作品,人们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反应,“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这样也就难免出现“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的偏狭之见,对于理解内容、风格千变万化的文学作品是有害无益的,最终走向“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极端,与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之路南辕北辙。

三、批评鉴赏者如何“知音”

虽然刘勰感叹“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但刘勰并不否认知音的可能。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可以被透彻领悟的。而刘勰的文学批评观,也正是对普通读者如何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的指导,他认为正确地欣赏评价作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作为批评鉴赏者,应该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就是不要贵古贱今,不要崇己抑人,不要信伪迷真,同时,还要能够“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以免作出不正确的评价。这些都是导致不能“知音”的主观原因,首先应该避免。刘勰在《序志》篇中也提出“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可见,客观公正的“折衷”态度是刘勰对批评鉴赏者的首要要求。

其次,刘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批评鉴赏者而言,必须“博观”。“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博观”不仅能避免个人偏好对于批评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影响,还能积累批评鉴赏的经验,提高批评鉴赏者评价文学作品的水平。所谓“博观”,就是要大量阅读各种内容、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刘勰用了两个著名的比喻来说明其道理,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说,演奏上千首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这生动地说明了广泛的学习、浏览、反复的练习对于提高批评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这样的“博观”,才能掌握各类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提高自己分析、评价、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才能使自己成为见识广博、器识卓越的批评者和鉴赏者。

第三,文学批评与鉴赏除了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要“博观”以提高自身文学、艺术修养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刘勰提出的“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么,如何观文?即, “六观”说——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六观”也就是从六个方面来批评鉴赏文学作品,这六个方面是:“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位体”,就是文章的体制安排。“置辞”,就是文章的文辞布置。“通变”,就是文章的继承变化,创新和发展。“奇正”,就是作品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事义”,就是看运用事类,主要是对古事古语的引用。“宫商”,就是作品语言的声律,也就是语言的音乐美。而对“六观”的解释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标准,即评鉴文章好坏的六条标准。第二种解释是:方法、途径,即通过对文章六个方面的考察以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最终目的。而无论是把“六观”看作标准还是看做途径方法,都 6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表明批评和鉴赏文章要从这六个方面入手。或者可以综合起来说,刘勰的“六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写好文章的标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批评和鉴赏文章的原则和方法。

四、刘勰的批评观对于当今文学批评的意义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每一件艺术品现在都存在着,可供我们直接观察,而且每一件作品本身即解答了某些艺术上的问题,不论这作品是昨天写成的还是1000年写成的。如果不是始终借助于文学批评原理,便不可能分析文学作品,探索作品的特色和品评作品”[4]由此可见,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音》篇作为刘勰专门谈论文学批评与鉴赏问题的理论专篇,不仅分析了知音难逢的原因,而且提出了文学批评与鉴赏的标准,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首先是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刘勰提出的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其实在我们今天批评鉴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避免刘勰所提到的“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的问题,谨记刘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忠告才能够“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其次是批评鉴赏者的素质问题。刘勰提出“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而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者们又有几个在批评之前先“博观”了呢?南帆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其中提到:“目前的文学批评无法和文学对话,特别是与成长中的文学对话”[5],这揭示了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批评家们基本不读文学作品,不提搞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在自己的领域内止步不前。所以我们要进行批评鉴赏,就必须“博观”,并把“博观”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博观,不高提高自身素养。

第三是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的标准,即“六观”,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学批评与鉴赏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借助于这六条具体的批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接近作品原貌,成为作品的知音。

五、刘勰的批评观和鉴赏论存在的不足

刘勰的《知音》篇提出了文学批评与鉴赏中普遍性的困惑,即“知音难逢”,并具体地分析了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更为我们提出了如何成为“知音”的原则和方法,形成了比较具有科学性的批评观和鉴赏论。然而刘勰的批评观与鉴赏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的理论还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天的批评者和鉴赏者们引以为鉴。

从《知音》篇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勰的批评和鉴赏理论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文学批评与鉴赏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刘勰只论及了读者如何去批评鉴赏文学作品,如何成为作家作品的知音,却忽视了作品本身对读者的影响。其次,由于阅读者的修养、阅历的影响,每个人评价和欣赏作品的能力和侧重会有所不同,而刘勰将之视为“一隅之解”,也就否认了个体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再次,任何的人类活动都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文学活动亦不例外。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也会受到社会环境、时代文化思潮、时尚审美观念的影响,同时,阅读者的心境也会影响到批评与鉴赏的效果,而刘勰却没有论及到这些因素。

7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参考文献:

[1]郭宏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 [2]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陈佩熊.十三经——诗经·小雅·伐木[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cn/s/blog_4e330cf6010084er.html

9

更多相关推荐:
文心雕龙读后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

读《文心雕龙》读后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阅读完文心雕龙可感觉出全书可谓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割裂的一部巨作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

《文心雕龙体性》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大约生活于五世纪后期至六世纪初的齐梁之际早孤家贫一生不婚娶依定林寺僧佑十余年博览经籍精通佛理曾参加整理佛经的工作梁以后曾任记室参军等小官并兼东...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刘勰一焦点问题1知音何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和创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2知音篇何以成为一篇优美的骈体文论二背景材料文本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全面论...

读《文心雕龙》后感(3)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出版时间19xx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文心雕龙后感这不是我第一次看文心雕龙注以前因为上课所以老师讲哪几篇我就看哪几篇所得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心雕龙的零散的认识这次决定从头到尾读一遍这一遍花了我将近两...

读《文心雕龙》有感

浅尝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学的理论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

由《文心雕龙__知音》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和鉴赏论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的文学批评观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汉语言文学方向由文心雕龙知音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学生姓名边疆专业年级1209学习中心河南开封市教育学院奥...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

刘健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历程的启示初读刘彦和之文心雕龙只觉其文均用骈文偶文写就文字艰涩难解加上用典繁多而古奥实不知其所云唯有以无法读懂之天书喻之故在此我就其创作历程谈谈个人的一点感受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座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一关于文心雕龙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检验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论述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笔者查阅了大量资...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