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观后感

时间:2024.5.13

活下去

观《钢琴师》有感。

恬静中,微微含泪的曲调,裹挟着炮声,带我们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力竭的挣扎,拂去厚重的尘埃,时光尘封的记忆,在眼前。四处躲藏,免落入纳粹之手;受尽饱受饥饿,遭到白眼,求得一线生的希望。执着的渴望带他走出战争的泥沼,偶遇军官的帮助,重获第二轮太阳。

20xx年的《钢琴家》,没有《父辈的旗帜》中,对厮杀的特写;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样,专于内心的描摹;更比不上《辛德勒的名单》那般高度,至高无上献给民族。它,生不逢时,只是遍遍重复,真实的再现,曾经的记忆。但或许,这正是它出众的所在。

高墙包围的空地,父亲用小刀小将糖分成六块,全家无声的接过自己那一份,塞到嘴里,不远处则是年轻母亲自责的哭泣。刀口上的甜,寒光熠熠,咄咄逼人。高墙之下,经理趴在地上,聆听着弹夹划入枪膛,这便是死神给予生命的最后五秒钟。片子好冷静好压抑,好像没有掺杂感情。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用心,刀刀命中要害,让人倒抽冷气。变换的场景告诉我们,这不是编剧的能力,而是亲身的经历。镜头汇聚成了一片悲怆的海洋,一个人被流放废墟空城的悲怆,独自在死海中央求生的悲怆。

别无选择,逃出去,逃出去!反锁入密室,窗户代替了心灵,可惜它只能看这么远。入睡之前的每一秒,将会是匆匆的一瞥,当你醒来也许你已在天堂。在梦里逃脱,挣扎着醒来。侘傺的徘徊,探求窗外的世界,但谁又能保证那不是另一个噩梦,一个永远也醒不过来的噩梦。到底是什么让他苦苦支撑,在死亡的边境挣扎,又是为什么要怎么一直躲下去?枪声,呼喊,祷告,声声拷打你,讯问相同的问题。

是音乐?是战争的残酷?不,不。拷打我们灵魂的不是音乐 也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一个人面对死亡的不惧,对于生命的赞誉,对于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那个时代渐渐远去,杀戮好像离我们太过遥远。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堆积,将我们从对于自然,对于世界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第一次的,我们有机会站在这一高度,俯视苍生万物,眺望那日月星辰。渐渐我们忘却了,忘却了生存的压迫。我们思考,成就,事业,理想。粉饰,粉饰了最初的东西。渴望,渴望属于自己的东西。

电影将你带回了最初的地方,拨开了历史的层层尘埃,用冷酷,用血腥,拨开层层外衣,暴露给你那最为原始的渴望,最为本真的追求。安抚你一颗日夜不息的心。

生命的本来面目是生存,即是活下去。,成就,事业,理想,一切的一切都还原的如此简单。我们无从改变历史,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感受,体会,寻找生命诉求。铭记每一个为生存而挣扎的人,铭记他们的故事,以此告慰灵魂,安抚烦躁的心,唤醒我们最初的声音。


第二篇:钢琴师影评


战地钢琴家影评

《钢琴师》改编自英国剧作家罗纳德·哈伍德撰写的“二战”期间波兰犹太幸存者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传记。

在听着马勒的交响乐,在第九交响曲的深邃和不规则中思索《钢琴家》的主题。反复想起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表达波兰人反抗外敌侵略的作品。我在想它在影片中的出现,是否是刻意用来表现主题。我不愿去相信,或许只是因为它的出现太过流畅,因为我不想把这部影片陷在任何一种巧合和深思熟虑的策划中。可是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是如此,就像这场战争,这场屠杀,尽管屠杀是荒谬的,可是一切只能那么周密,在似乎匮乏人性的行为背后,是对人性的熟稔。整部影片仿佛就是一首十二低沉哀鸣,时而激昂奋进的生命谐音,荡漾着生命的脆弱,回荡着生命的顽强,悲诉着人性的沦落。

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艺术的崇拜,是对生活和人性暖黄色基调的描摹,是对一段不能启齿的历史的深刻的静观。

影片的音乐和镜头的处理都十分的得体,音乐仅仅响起了四次,片头,钢琴家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修长的手指

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中间一次是在钢琴家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但却给人一种艺术的本源感,仿佛是在品尝艺术的源泉:灵魂的起伏;第三次是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是对灵魂的洗涤,仿佛可以将一切的动洗去,只剩柔和的静,呆着对战争的反思;第四次又是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还有镜头,在华沙犹太人区,在第一个屠杀的夜晚,镜头安静的从下到上,顺着斯皮尔曼家的视线,顺着德国兵的脚步,线条清晰得几乎不可置信。

在斯皮尔曼最后藏身的破房子里,在他在德国军官面前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一束月光径直的从斯皮尔曼左边的肩膀上方洒下来,那种光象征着一种神圣,是艺术的神圣,或许可以成为光之谐音吧;还有一束散光打在德国军官的正面,而这种光线的处理,却让我们觉得他像一个正在忏悔的罪人,正在接受艺术,人性光辉对灵魂深处的洗涤,改造,重组。

东西方对人性的理解大相径庭,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如果中国人再拍一次南京大屠杀会不会有这样的沉静,也许中国人对亲历的战争的态度永远都只能异常激进,不能平和面对,而激进的结果就是没法

看清事物的本质。对于战争,有的人永远不能令心情宁静,只是在眷顾得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却永远不能知道经过战争,我们应该得到什么?西方人对战争的反思较东方人多得多,这部影片不是将德国人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来写的,德国军官的“同情心”正是来自德国自身对战争的反思。影片最后有一个情节:当斯皮尔曼的一个朋友经过农场的铁丝网边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身旁时,他大声咒骂他们;当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救过“那个钢琴家”时,他停下了脚步;当他和斯皮尔曼几年后返回农场已经找不到那个当年的德国军官时,他说:“我曾经咒骂过他,但是我已经原谅了他。”人能理智地处理自己情绪的波动,能反思,不失是一种美德。所以世界却还没有原谅日本,可是世界已经原谅了德国。

影片告诉我们,人性之中和人群之间不能洗净的一种东西,而它的不清洁和不能洗净,虽然无奈,却正是最真实的。也正是值得我们反思、让我们从中获得内容从而受益终生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主题最终的归结点吧。

更多相关推荐:
钢琴师观后感

当生活剥夺了生存的尊严还剩下了什么观钢琴师有感犹太一个差点被残害灭绝的种族也同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没有人能知道他们在那样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心理生理上的落差带来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影片片名...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告诉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波兰犹太天才钢琴师斯皮尔曼在二战爆发前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可以在音乐厅里享受钢琴带给他的快乐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的生活乐趣然而二战的爆发把这美好的一切都摧毁的干干净净往...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这是个天才的故事他是个闪耀的星他有一个糟糕的爸爸一个压抑的家庭第一次登台他嘴里碎碎念着我要赢是的没有赢得比赛但他赢来了一个曲折的人生压抑的少年叛逆的青年拉三拉三当他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终于可以弹奏拉三...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篇一钢琴师gt观后感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资料分享19xx你应该留在你的天堂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读后感一开始听说钢琴师这部电影感觉应该和另一部海上钢琴师相类似是讲述一位伟大钢琴家的音乐人生故事但是当我看完之后发现我错了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当...

钢琴家观后感

历时将近三个小时看完钢琴家一度的看不下去或发出一声声哀叹之声甚至屡次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同为人类的人们怎么竟能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同类连我们我不齿的一些令人讨厌的动物都不如贴一篇自己比较认同的影评在这以表纪念一这...

观《钢琴师》有感

观钢琴家有感钢琴家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19xx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德军突然入侵波兰二战爆发电台钢琴师斯皮尔曼还没来得及开始他的爱情就被混乱的人群冲散纳粹开始剥夺犹太人...

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海洋地球上十分之七的湛蓝包容一切的广阔在这瑰丽而深沉的湛蓝中有沉没的大陆人鱼的传说不知所终的财宝扑朔迷离的故事19xx的故事像一枚遗失的珍宝永远地埋藏在湛蓝深处他是属于海的身世不明生于船上被弗吉...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钢琴师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一个扣人心弦的电影一个可歌可泣的电影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一生一种淡淡的哀伤弥漫在整个影片之中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我看的几乎忘了时间直...

读《英国单手男成钢琴师》有感300字

读英国单手男成钢琴师有感300字世界上有许多伟人而在这群人里面有一些不曾为身体部分残疾而沮丧而是自强的站了起来为成就梦想全力以赴然而尼古拉斯麦卡锡就是其中的一位尼古拉斯麦卡锡天生就没有右手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爱...

钢琴师观后感(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