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 先知的思想意蕴

时间:2024.5.2

《先知》的思想意蕴

《先知》是纪伯伦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之作。它是一部有连续性又各自独立成章的散文诗集。

在这部作品中,纪伯伦创造了一个充满挚爱和睿智的东方哲人形象。通过不同职业者向亚墨斯达法的提问,进而讲述了自己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诸多问题的哲理思索。

关于这位“先知”纪伯伦也说过,“他是我的第二次降生,又是我的第一次洗礼。他是使我成为一个站在太阳面前的自由人的唯一思想。这位先知,在我塑造他之前先塑造了我,在我把握他之前先把握了我,在他站在我面前向我灌输他的情趣,爱好和主张之前,已先让我跟在他后面走了千万里”。纪伯伦通过这位主人公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

《先知》的基本主题是人的发展和提高,即生命如何“向着无穷前进”,如何“赤裸的无牵挂地超腾”。

纪伯伦认为,人类自身有三种特性:“神性”,“人性”和“不成人性”。“神性”代表了人类的明天,“人性”代表了人类的今天,“不成人性”代表了人类的昨天。“神性”就是“无穷性”是“大我”。“神性”像“巨人”,像“海洋”,是人类的“白日”;“不成人性”像“侏儒”,是人类的“黑夜”。“神性”代表着人世间的至善,至美。“不成人性”象征着人的阴影,黑暗。

纪伯伦通过“先知“之口,呼唤”神性“,要人们发掘自身“未知的珍宝“,捕捉”在天空中飞翔“的“大我”。他这样昭示人类,让人们看到自己的“真我”:

你们不是在幽闭在躯壳之内,也不是闭锢在房舍和田野之中。

你们的真我是住在云间,与风同游。

你们不是在日中匍匐取暖,在黑暗里钻穴求安的一只动物。

却是一件自由的物事,一个包涵大地在以太中运行的魂灵。

摆脱“不成人性”,发扬人性,走向“神性”,获得“自由”,——这就是纪伯伦在《先知》中为人类“升腾”规划的“神”路历程,光明大道。

为此,他要人们抛掉“祖宗的忧惧“,走出”那死人筑造的坟墓“,跟上“向无穷前进”的“生命大队”的行列;他要人们懂“友谊”,区分“善恶”让“理性与热情”存于心中。让人们“相信生命和生命的丰富”,无保留地“无痛”与“施予”。

纪伯伦在《先知》里面谈到了人的日常生活方面:论婚姻,论工作,论居室,论衣服,论孩子,论买卖等。在普遍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本质。对待婚姻要“彼此相爱,却不要做成爱的系链。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密迩。对待工作要”用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在居室,要守护房屋里的“无穷性”,守护“和平”,“回忆”和“美”。穿衣服,更要记得与大自然成为一体,迎接太阳和风。对待孩子,“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在买卖时,要记得交易着的东西是“大地的礼物”,要理解自然对人类的仁爱,懂得感恩。

同时在许多抽象概念方面,如论爱,论美,论自由,论死。也都旨在提升人类精神境界,达到“至高,至善”的层面。

在论爱中,他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在论自由中,他说“当你们的白日不是没有牵挂,你们的黑夜也不是没有愿望和忧愁的时候,你们才是自由”“当那些事物包围住你的生命,而你却能赤裸

地无牵挂地超腾的时候,你们才自由了”。

纪伯伦《先知》渗透了强烈的哲学意识,表现出深刻的思想蕴涵。这种哲理化倾向,并未使作品变得枯燥,而是扩大了艺术表现力。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和自然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作品坚实的骨架,最大限度的开拓了理性思维空间,成为创作时期重要的美学特征。他说过,“我不是一个为声名远播而奋斗的艺术家,我是一个带将自己的影响送到人们心灵中去这样一种使命的人,我不愿意什么人会在我的作品中发现他本人的见解。”因此,他追求的是独特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并且,在《先知》中有明显的“神性”的高度完美形象有着一些尼采哲学的影响。的确纪伯伦接受了尼采关于人类不仅要“向前”,而且要“向上”发展的观点,但他最终并未接受尼采笔下“超人”的那种藐视人类的态度。纪伯伦的生命哲学,是以“爱与美”为先导的,不像尼采有那样多的“憎”。纪伯伦没有成为超人哲学的俘虏,而是借助尼采的梯子,登上了另一座俯瞰世界的高峰——我们可以称之为“博爱峰”。

《先知》格调高雅,意境深邃,既有深思,又有美文,还充满温馨。《先知》把读者引向生命的巅峰,让人们俯瞰世界,又得到爱与美的陶冶。因此又被称为“东方赠予西方最美好的礼物”。正是因为如此,阿拉伯著名文学评论家努埃曼才把它称作“长青树”,说它“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里,只要人类活着,这株大树就活着”。


第二篇:纪伯伦的爱情


纪伯伦“全面”走入中国视野

发件人:xianglong2014 <xianglong2014@dnxbz.com>

时 间:20xx年1月21日(星期三) 中午12:13

收件人:

鱼干女 <1781969024@qq.com>

【日期】2014.07.29 【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尽绵薄之力提供“全”译作

《纪伯伦全集》一套7册。

对话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这句诗在中国读者中广为传颂,怎么也有近20年时间了,即使在诗歌式微的今天,微博和微信上你还是能见到它,小清新式睡前读物也好,“一句话提高文学修养”的投机也罢,总之,纪伯伦跟他同时代的泰戈尔一样,在中国总有市场。

有鉴于此,华文天下出版公司引进翻译了一部《纪伯伦全集》,这套书的编辑马寒山表示,国内书市上“是被无良书商搞坏的纪伯伦”,国内的各种纪伯伦集子都是凭英译本由着性子乱改编,极尽华美煽情之能事,反正读者也查不到原文。 东方与西方、灵魂与肉体、孤独与觉醒是纪伯伦作品的基本主题,每一个命题都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自19xx年开始,作家冰心将纪伯伦作品引介到中国,纪伯伦就在中国声名大噪。

国内读者一般将纪伯伦定义为诗人。其实纪伯伦除了写诗外,更是一个深沉的思想家、激情澎湃的演说家、天才的画家。许多他生平撰写的重要作品,如小说、话剧、演讲、散文、译文……乃至他风格独特的画作,尚未被国内读者了解。透过这些不同题材的作品,读者会发现国人对纪伯伦和他作品的了解是匮乏的。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的阿拉伯家庭,母语即阿拉伯语,一生中大量的作品以阿拉伯语写成。虽然之后旅居美国,不时以英文发表作品,但他终生坚持母语写作,并且发起了阿拉伯语复兴运动。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纪伯伦作品都由英语转译,这无疑改变了纪伯伦的原意,破坏了其作品的真实面貌。

因此这套由阿拉伯语原文直接翻译的新全集就十分必要了,出版方表示,译者李唯中是阿拉伯语翻译界的奠基人,曾翻译并出版过多部阿拉伯语文学巨著,包括一部分纪伯伦作品和《一千零一夜》。这次李唯中翻译的《纪伯伦全集》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足本、原貌的全集,许多内容是第一次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 这套全集根据黎巴嫩新版的《纪伯伦全集》(迄今收录纪伯伦作品最全的版本)为底本,依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全集分为7册,其中《沙与沫》、《先知》、《泪与笑》是纪伯伦最为知名的3部散文诗作品,但因为篇幅长短不一,译者将纪伯伦其他一些散文诗作品并入其中。

纪伯伦写的小说和话剧不多,但分量极重,是展现他文学才华的另一扇窗,因此合为一册,以其小说名篇《叛逆的灵魂》冠名。纪伯伦与爱人玛丽·哈斯凯勒的书信交往深沉缠绵,因数量较多遂单独成册命名为《爱你如诗美丽》。他与另一位女性梅娅·齐雅黛的通信收在《蓝色火焰》一书中,同时也将纪伯伦和其他亲友的通信收入进来。此外纪伯伦尚有大量的散文、演讲、格言录、译文、随笔、杂诗,译者将其归整为《光与静默》。李唯中还挑选了纪伯伦的部分画作,作为书中的插图和封面图。

本版文/晨报记者邢靓图/出版方提供

《纪伯伦全集》中收录了纪伯伦的画作,最后一张是自画像。

出版这样一套书,译者李唯中有话想说。

记者:中国以前出版的纪伯伦作品中以《先知》、《沙与沫》、《泪与笑》这三本最为常见,新译本中首次加入了纪伯伦的小说、话剧、散文、书信以及画作。怎么想到出版这部全集?

李唯中:我受到了梁实秋先生的影响,梁实秋先生是一位严肃的“译本评论家”,他曾对某译者把一部作品删得面目全非做过恰如其分的批评,并点出误译词、句、段落,我读过先生的评论,受益匪浅。梁实秋先生耗费近40载光阴,独自全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求的就是“全”,为学精神,感人至深。

我从19xx年开始翻译纪伯伦作品,直到20xx年,我在科威特的阿拉伯书展上得到刚刚出版的阿拉伯文《纪伯伦全集》5卷本,其中的《集外集》是国内先前出的几种“全集”没有的,这勾起了我译“全集”的兴趣,是我求“全”的初衷。 我只会翻译,不会搞文学研究,译《一千零一夜》、《安塔拉传奇》、《纪伯伦全集》,都遵循梁实秋先生的“全译”理念,意在尽绵薄之力提供一份“全”的译作供参考、研究,如果提供的是支离破碎的译作,恐怕有误导读者之嫌。

记者:新译本从阿拉伯语翻译,除了能让读者更真实地接触原著外,还能给读者带来哪些感受?

李唯中:这里有个“转译”的重要问题。转译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圣经》的传播主要靠转译,没几个人看过原文版本。不论直译还是转译,在我看来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接力赛,翻译只能无限地接近原著,永远不能等同原著,译作的这种缺陷是与生俱来的。但不能看原著的读者只能读译作,所以译本无定本,同一部传世名作,定有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去译它,更好的译本会在后来译者的笔下诞生,很可能直译比转译版本更好,条件是译者的综合水平更高。

我常常不断校改我的译作,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反复琢磨,为的就是更贴切。此次翻译《纪伯伦全集》,我对其中一些从前翻译过的诗歌进行了校改,也接受了一些网友的意见,对散文部分有所改动。

记者:你期望读者从纪伯伦作品中读到什么?

李唯中:纪伯伦的文笔轻柔凝练,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意境堪称恬淡高逸,超凡脱俗。巅峰之作《先知》是“思考了一千年的书”,堪称人们生活的指路明灯。与同时代的泰戈尔相比,泰戈尔贵族出身,家境优越,作品感情充沛,语调明快,格调也更天真,更欢畅,更富神秘色彩。而纪伯伦是苦出身,他的作品饱经沧桑,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思考,更贴近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日期】2014.08.08 【来源】城市商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本期嘉宾

李唯中

商报记者姜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世纪相交之际,东方三个古老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涌现出三位文学巨星:中国的鲁迅,印度的泰戈尔,黎巴嫩的纪伯伦。这三个文坛巨星同时身兼东西方文明的双重背景,其中纪伯伦和泰戈尔都有旅居欧美的经历,留学日本的鲁迅某种意义上也感染了西方文明在东洋的折射。这三位的眼光和格局似乎超越了其时代限制,恰好代表了世界三大古老文明在乱世中的忧患。纪伯伦作为世纪交替之时阿拉伯文明中的伟人,对人与神、灵魂和肉体的发问有其独到深入的思考。

东方与西方、灵魂与肉体、孤独与觉醒是纪伯伦作品的基本主题,每一个命题都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这也是纪伯伦受到全世界读者喜爱的原因。自19xx年开始,著名作家冰心将纪伯伦作品引介到中国,其中《先知》、《沙与沫》两部散文诗最为知名,国内读者通过这两部作品认识了这位东方文学巨星,而后纪伯伦成为和泰戈尔齐名的外国诗人。其实,纪伯伦除了是个热情的诗人外,

还是一个深沉的思想家、激情澎湃的演说家、天才的画家,许多他撰写的重要作品,如小说、话剧、演讲、散文、译文……乃至他风格独特的画作,尚未被国内读者了解。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传统的阿拉伯家庭,母语即阿拉伯语,他一生中大量的作品以阿拉伯语写成。虽然之后旅居美国,不时以英语发表作品,但他终身坚持母语写作,并且发起了阿拉伯语复兴运动。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纪伯伦作品都由英语转译,这无疑改变了纪伯伦的原意,破坏了其作品的真实面貌。日前,著名阿拉伯语翻译家李唯中精心翻译了一套《纪伯伦全集》,让读者有机会了解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文坛巨星。

李唯中是阿拉伯语翻译界的奠基人,曾翻译并出版过多部阿拉伯语文学巨著,其中以纪伯伦作品和《一千零一夜》的翻译享誉学林。这次李唯中翻译的《纪伯伦全集》是第一次足本、原貌的全集,许多内容是第一次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在接受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李唯中表示,纪伯伦的作品独具风韵,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构成了世人公认的独特风格,被世人誉之为“纪伯伦风格”。而他翻译的这套《纪伯伦全集》,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纪伯伦的“纪氏风格”,让真正喜欢和想要探究纪伯伦的读者走进纪伯伦的精神花园深处,去触摸这位文学“先知”的神秘面庞。

泰戈尔的格调更天真更欢畅

纪伯伦平静中流露淡淡悲凉

商报记者:纪伯伦和泰戈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东方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和文学家,很多读者会把他们的作品相互比较。你对这两位文坛巨星和他们的作品有何评价?

李唯中:东方出了两位文学巨匠、哲人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1861-1941)和纪伯伦(1883-1931),都是东方人的骄傲。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被誉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灯塔”,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领域均获得不凡成就,不愧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而且他年届古稀执画笔,有千幅画作传世,高寿八旬,彪炳千秋。纪伯伦英年早逝,虽然他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同样在诗歌、小说、戏剧和绘画等不同领域获得非凡成就,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的散文诗开阿拉伯文学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巅峰之作《先知》被誉为“小圣经”,广为世人传诵。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七人之一”。诚如冰心所言:“泰戈尔是贵族出身,家境优越,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语调明快,用辞华美。格调也更天真,更欢畅,更富神秘色彩。而纪伯伦是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

与梅娅·齐雅黛从没见面

他们之间是“精神恋爱”

纪伯伦 的爱情

商报记者:在这套《纪伯伦全集》中,你将纪伯伦与梅娅·齐雅黛之间的通信译为中文向公众放出。信件中他们反复讨论了包括婚姻、宗教、文学在内的话题。你如何看待梅娅与纪伯伦之间的这段感情?他们为何自始至终未曾谋面? 李唯中:梅娅·齐雅黛聪明、美丽、早慧;纪伯伦帅气绝伦,才华横溢。这一对黎巴嫩才子佳人,本该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可惜两人都客终异乡:19xx年4月10日,纪伯伦逝世于纽约,年仅48岁,可谓英年早逝,真令人有雹碎春红之悲;19xx年10月19日,梅娅逝世于开罗,终年55岁,又叫人有霜打夏绿之憾。

纪伯伦的许多朋友和他的作品评论家,其中包括米哈伊勒·努埃曼,说纪伯伦沉浸在物质怀抱之中,贪恋着生活的乐趣,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避开了一切物质的和感触到的东西,“骨肉之爱”使他陷入了雾霭和苏菲主义之中。这种根本性发展变化表现在他的文学与哲学及对神性的向往里,尤其在他的《先知》、《先行者》、《人之子耶稣》和《大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当纪伯伦与梅娅的关系由文学友谊发展成一种超级情感,可以将之称为“精神恋爱”,或称“雾霭恋爱”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促使纪伯伦放弃结婚的想法,这个重要因素便是纪伯伦的疾病。从他给梅娅的信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许多认识他的人也谈到过这些情况,他们说纪伯伦遭受病灾的威胁,19xx年就开始显现出来了。但是,纪伯伦仍然爱女人,赞美女性,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酷爱写信,与朋友及同代的文士交流思想。当纪伯伦与梅娅之间的精神联系达到顶峰时,纪伯伦的爱变成了对那样一位女性的强烈思念之情;那女性的灵魂与他的灵魂结合在了一起,给予他的是发光闪亮的情感,成了与他相亲相爱的同伴,与他一道翱翔的挚友!

纪伯伦除了是热情的诗人

还是小说家演说家和画家

商报记者:在中国出版的纪伯伦书籍中,《先知》《沙与沫》《泪与笑》这三本最为常见,也就是说中国的很多读者是通过这三部作品了解纪伯伦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巨星的。你在这套最新的译本中首次加入了纪伯伦的小说、话剧、散文、书信以及他风格独特的画作。你如何评价这些国人从未接触过的纪伯伦作品? 李唯中:译家老前辈梁实秋先生是一位严肃的“译本评论家”,他对某译者把一部作品删节的面貌全非做过恰如其分的批评,并点出误译词、句、段落,我读过先生评论,受益匪浅;可惜的很,当下几乎看不到类似的翻译评论。梁先生耗近40载光阴,独自全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求的就是“全”,为学精神,感人至深。既然要译《纪伯伦全集》,就得找到“全”的蓝本。2004年,我在科威特的阿拉伯书展上喜得刚刚出版的阿拉伯文《纪伯伦全集》5卷本,其中的《集外集》是国内先前出的几种“全集”所没有的,这勾起了我译“全集”的兴趣。我从198

4年开始译纪伯伦的散文,陆陆续续坚持译纪伯伦的作品,见到未曾译过的《集外集》有些许激动,因其中收集了纪伯伦早期的诗歌、书信、戏剧、散文、演说等作品,从中看到了纪伯伦早期的思想脉络、成长轨迹,对研究纪伯伦的学者定有参考价值,这便是我求“全”的初衷。我只会翻译,不会搞文学研究,不论译《一千零一夜》还是《安塔拉传奇》,都遵循梁实秋先生的“全译”理念,意在尽己绵薄之力,为学者、研究家提供一份“全”的译作供参考、研究;如果提供的是支离破碎的译作,恐怕有误导学者、研究家及读者之嫌。

【人物名片】

李唯中

大连外国语学院教授,19xx年入埃及开罗大学攻读阿拉伯文学,曾先后赴也门、苏丹、伊拉克等国担任军事翻译。作为中国阿语文学翻译界资深翻译家,曾翻译出版过《一千零一夜》《纪伯伦全集》《安塔拉传奇》等,与他人合译出版长篇小说《平民史诗》《尼罗河畔的悲剧》等。

神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通信不方便,他们失去联系多年。19xx年开始,又恢复频繁通信,受到爱情鼓舞的纪伯伦,常常在深夜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同梅娅娓娓而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段落和句子,在致梅娅的信中美不胜收。自他笔下流露的爱情,尽现出东方式的细腻和含蓄。挚爱而不言爱,是他致梅娅书信的特点,这全新的爱,给纪伯伦带来了巨大的快乐。

一次,纪伯伦又接到梅娅的来信,打开看,竟然发现梅娅冷淡了许多,她在信的末尾说:“有时发现,你信中的文辞太过精巧,就如抒情歌曲,动人太不直接。”这是含蓄而挑衅的暗示。

纪伯伦何尝不明白,只是他在审视了世界上许多不幸的婚姻之后,他似乎形成了某种对婚姻的成见,他认为一个没结婚的女子生机勃勃,完美鲜艳,一旦结婚,就会使她身上生命的火焰熄灭,凋蔽。

后来,梅娅曾试探着在信里询问纪伯伦:“你的心里是不是一直住着一个人?她在你最苦难的生活时,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帮助过你,所以你再也容不下第二个人闯进去?”尽管纪伯伦表示他和玛丽的关系只是“纯洁的感情”,但梅娅仍然猜忌和怀疑,纪伯伦只好采取主动谦让的姿态。一次次的误会后,是一次次的冰释前嫌。

19xx年,53岁的玛丽嫁给了米尼斯,之后就跟随丈夫迁居美国南方,纪伯伦虽然有些心伤,但欣慰的是他和玛丽的通信依旧没有中断过。

玛丽结婚的消息让梅娅仿佛看到了未来,可纪伯伦很平静,他对梅娅说:“我的身体状态告诉我,我好像病了,也许很快就不久于人世,你是我的小公主,我的小宝贝,我怎么能给你幸福呢?”纪伯伦又浇灭了梅娅的满腔热情。

19xx年,健康恶化的纪伯伦留下遗嘱,将画室中全部绘画、书籍、艺术品遗赠玛丽。次年,纪伯伦病故,玛丽在得知噩耗的当天就赶赴纽约,她在整理纪伯伦的遗物时发现,正如她珍藏着纪伯伦的所有信件一样,纪伯伦也保留着她的全部来信,她并未依纪伯伦女秘书的建议将这些信焚烧,而是悉数带回家中。

就在去世前的十多天,重病缠身且手臂有疾的纪伯伦,仍然给梅娅寄去了最后一封信——其中只有一幅画,画面是一只摊开向上的手掌,托着一团燃烧升腾的火焰。这幅画,后来被人称作“蓝色的火焰”。还有什么语言,能更好地表达他那纯洁、炽烈而永不熄灭的爱呢?

纪伯伦的逝世,给梅娅的身心也造成巨大打击。一直掩饰着这段恋情的梅娅,终于撰文公开了她和纪伯伦长期通信的经历。在此后的十年中,她的精神与健康先后崩溃,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度被送到贝鲁特的精神病院治疗。后来又在开罗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两年时光。

19xx年,梅娅十分凄凉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在辗转流落中,仍一直将纪伯伦的来信随身携带。在她的遗物中,有一本评述阿拉伯作家的英文论著,梅娅在书中纪伯伦的画像旁写下:“多年前这已注定了我的不幸!”

一位终身未娶,一位毕生未嫁,而这段生死恋的两个主人公竟然始终缘悭一面!如果说玛丽是纪伯伦无私的帮助者,是他心心相印的知音;那么,梅娅则是纪伯伦灵魂的知己,纪伯伦与两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

本报综合整理

更多相关推荐:
纪伯伦散文读后感

纪伯伦散文读后感有一位诗人用思想的珍珠和心灵的宝石装点缤纷的世界有一位作家用抒情的笔调和丰富的想象塑造大众的灵魂他在生命长河中真诚的摆渡点亮多少人情感的明灯他在人世间高声的呐喊敲醒多少人沉睡的良知他就是旅美文学...

读纪伯伦.《先知》

读纪伯伦先知论工作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捧不起那些大部头的书或许是生活的琐事缠身令我读书的热情不再也或许是人近中年记忆力的减退造成的常常读着读着就续不起前文看着剩余厚厚的半卷书如行至茫茫海中平添了许多畏怯的心理只...

《少年维特之烦恼》舒先知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啊怎样从此中有惨痛飞迸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请做个堂堂男子罢不要步我后...

读《后知后觉》有感

读后知后觉有感任彦申同志退下了领导干部的岗位却重又回到了思想者的岗位他为官多年没出版过什么文字从领导岗位退下后却有痛有痒地写了两部作品一本是很多读者所熟知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还有一本就是新上架的后知后觉后知后觉典...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 作业本 第18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答案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比一比再组词恍恍惚详详细喇喇叭晃摇晃祥吉祥嗽咳嗽二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下来并选一个写话1把枣整个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囫囵吞枣2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每一段的大意并加上小标题教学过程一检查常识揭题入课...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挽联爱抚深奥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饱经风霜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导入1出示鲁迅画像2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你对鲁迅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鲁迅的文章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昨晚我们都读了课文今天来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练习题及答案

12在文章中作者与生前的鲁迅先生接触过几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次接触的主要内容3分1321段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方法...

肖绍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教学预设感受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

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内语段练习含答案

第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段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课时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二课时彭定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重...

纪伯伦先知读后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