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罗素的哲学

时间:2024.5.2

品味罗素的哲学

结识罗素的哲学还是因为《西方哲学简史》这门课。我以前从不刻意拜读哲学家们的大作,因为我认为哲学家们往往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不能自拔,他们的理论只可以辩证的接受。但是,在了解了伯兰特?罗素坎坷的一生和他为了和平所做的努力之后,我不得不被这样一位哲学家的人格魅力折服,并开始认真品味起罗素的哲学。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xx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的确,罗素是崇尚和平与自由的。他用真实的情感迎接生活的狂风暴雨。在《我为何而生》一文中,他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罗素的心是向往自由的,他不希望身体和灵魂受到世俗礼教的束缚,他所追求的爱情却和常人不同,在他的世界里:“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追求爱情带来的快感。这样的罗素,才能把他的至真至性发挥到他的哲学里。

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哲学路线,他不接受观念论的信条,而且还是其激烈的反对者。他是无拘无束的无神论者,对于欧洲大陆的那套哲学思想,他认为应该从英国的立场冷静地去审视和探讨。他就是这样,在严谨的态度中,不忘记发挥自己的敏锐,冷静和机智,这些独特的气质使他成为非凡的作家,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看,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永存的不朽之作。我所知道的有诸如《西方哲学史》(19xx年)、《人类的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xx年)以及《我的心路历程》(收于19xx年出版的《罗素哲学思想》中)这样的文学巨作也有其它很多讨论社会问题的著作都是伟大不朽的作品。

在《往事追忆》(19xx年)一书中,罗素指出:“一种文风除非它是作家个

性的直接的、几乎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这种个性又是值得表现出来,否则不是好的文风。”经过一些探索之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文风,这种文风要求在把结论直接、自然地写下来之前,首先要通过他的思考得出结论。他曾大胆断言:“在我看来,福楼拜和佩特是最好应被忘记的。”这种将思想的流露直接表达在写作上的方式,使罗素的著作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不是哲学思想的一般表述。

罗素的哲学有诸多是来自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1897年,他与妻子阿露丝?波尔萨斯?史密一道去柏林,在那里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仔细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等来往,还参加工人的集会。1896年出版的《德国的社会民主》就是他这些活动的成果。

罗素的一生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这是我喜欢罗素的另一个原因。19xx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方法。罗素作为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他思考问题有其独到的视角, 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未来而不是盯住过去。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讨论中国的前途时说, 中国要想政治独立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政府; 第二, 在中国人支配下发展工业; 第三, 普及教育。在现在看来,这三条路的的确确是当时中国能够复兴强国的光明大路。罗素的哲学理论公正、客观,其中饱含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感情和对弱势国家的无限同情。他说:“我终于认识到,白种人并不像我曾经想像的那么重要。假如欧美人在战争中残杀殆尽,并不必然意味着人类的灭绝,甚至也不一定意味着文明的终结。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呢。在许多方面,中国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国家。它不仅人口最多,文化最悠久,我认为,其智慧也卓尔不群。我觉得,其他文明国家都不可能像中国那样,如此豁达、实际,如此刚毅地面对现实,而不是企图牵强附会地把现实套入某种模式。”

一战期间,他看到了掠夺主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疾苦,因此,他开始呼吁和平。19xx年,他的《自由与胆识:1814~1914》问世,在书中他具体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经济和历史人物是社会政治史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观点。19xx年,他又撰写《权力》一书,主张实现“驯服权力法”,以限制某些政客的权力欲望。我想,罗素的哲学现实而又无惧,他不会为迎合世俗而写出违心的言论,他只会不顾强权的阻挠而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

在罗素的许多名言里,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思考是人的本能,但许多人往往怠于思考。聪明的人说“多想出智慧”。的确,对于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不会被我们轻易发现它的道理。哲学家喜欢总结生活中的道理而又怀疑他人的理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理论的创立与推翻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过程。罗素复杂的经历注定他要经受更多思想上的磨难,他的哲学理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精神上的丰硕果实。

尽管一生坎坷,但是罗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他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他热爱生命,就像他在《我为何而生》里写的那样:“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第二篇:罗素


黑暗年代里的自由思想

押沙龙?今天 07:58

分享

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年轻时候读到的书。如果谁真到了四十来岁,读了一本书,忽然就颠覆三观了,忽然就脱胎换骨了,那这个人的前半生多半过得有点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大致都是在九十年代初期读到的。在此之前我还是个纯得能拧出水的少年,一身正能量恨不得搭根铁丝就能发电。我当时甚至像《围城》里的范小姐一样,专门有个小本本,里头抄了不少名言:“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那个时候我读的书里,普希金不乱搞,一心跟反动势力作斗争;牛顿不炼金,安安静静地煮怀表;高尔基不溜须,只想争做革命小海燕。整个世界就是光明,光明,一片空虚的光明。而且大家都很激昂,就连比较另类异端的书,也都充满宏大叙事,“共和国启示录”,“神圣忧思录”,所有人似乎都在高八度说话,开口之前有一种“啊”一声的冲动。正因如此,王朔的小说横空出世,才会有如此的颠覆力量,现在的孩子对此可能已经很难理解了。

不过,我中学时代没有读过王朔,只读过家里的《鲁迅全集》,那是对我的第一次冲击。鲁迅的世界复杂黝黯到了能颠覆眼前光明的地步,孤独出关的老子、抉心自食的狂人、被冰团住的火??甚至书里无休无止的笔战诮骂,都让我深受震动。鲁迅骂陈西滢骂高长虹他们的俏皮话,读完了能让我乐出声来,那种阅读快感有点像现在听郭德纲损于谦的感觉。不过,鲁迅的世界终究还是太峭刻太阴郁了,超过我当时心智能理解的程度。所以他给我的是一种不明所以的震动,感受到了力量却不知道那种力量源自的方向。

真正对我三观有彻底颠覆性的书,是三联出版的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叫《真与爱》,里面收录了罗素的十几篇文章。这个选集本身没有什么特殊,如果换成罗素的任何一本集子,结果也是一样。现在罗素已经成为自由主义的楷模,形象早就深入人心,谈论他似乎有点多余,但我仔细想想,觉得还是有必要谈一谈他的书,首先,是因为罗素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其次,罗素这个人远比“自由主义楷模”这个形象更复杂,而他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赞美。

说起罗素对我影响,我觉得没有第二个作家能比得上。谈起健全的常识来,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谈起自由和趣味来,也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谈起谨慎的怀疑主义来,也没有人谈得比他更好。他能用温和幽默的文笔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我之前读的那些高八度嗓门的文章,跟他比起来就像一片牛马棚里的咆哮。我想不出有谁比他能适合写启蒙专栏了。读完罗素之后,再读后来的王小波,就只能感受到语体的快感,而绝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冲击。

他的很多观点,我读的时候有惊世骇俗之感,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常识。但也有不少观点,就算放到现在网上也是会引发争议的。比如他极端厌恶爱国主义。他说:“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杀人或被杀。"一战爆发以后,他不去参战而去反战,有个老太太很生气地对他说:“别的小伙子都为了保卫文明穿上军装打仗去了,你就不惭愧么?”罗素回答说:“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我再没听过比这更有范儿的回答了。罗素还说过两句让我深受触动的话,一句是:“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还有一句话是:“你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别完全相信它。”

读完《真与爱》之后,我奋发图强,要搜集罗素其他的书,结果下一本是《数理哲学导论》。我苦苦读了好几天,也不明白这里面讲的东西跟我有啥关系。好在我还是从这个打击里恢复了过来,找到了罗素其他所有能读懂的书。从那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素几乎是我的精神导师,在排行榜上甚至爬到了崔健的上头。那个感觉简直像歌里唱的:“罗勋爵的书

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哟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啊,只觉得心里头热乎乎,热乎乎。”

但是多年之后,等自由主义者们纷纷认罗素当导师的时候,我的主意反倒有些松动。倒不是我想霸着他,看大家都来捧他反而不高兴,而是我觉得他确实比我原来想象中的要复杂,这种复杂里甚至不乏某些难以克服的弱点。

(雕塑家雅各布·爱泼斯坦为罗素塑像)

两次大战就像一座鸿沟,把欧洲人的精神思想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素已经四十多岁了,思维方式差不多定型了,所以他本质上是属于战前一代的知识分子,和后来的萨特、加缪他们相比,罗素的精神世界截然不同。罗素对意识形态是无感的,觉得这些东西既烦人又无用。他跟维多利亚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骨子里深信大家只要心平气和讲道理,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如果人人都是罗素这样的人,世界肯定会美好的多,也许真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问题是并非人人都是罗素,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罗素。就像要是人人都是活雷锋,一大二公,也许共产主义就实现了也不一定,可惜大家不是活雷锋。罗素对人心的复杂和黑暗缺少足够的体知。理论上他是知道的,体验上他是无感的。对比一下罗素和鲁迅的书,就会发现其间的不同。

奥威尔曾经嘲笑过威尔斯,说他是那种过于理性的好心人,“总是一副对人们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而感到恼怒和讶然的神气”,这句话其实也可以拿来形容罗素。当然,罗素更有贵族气质,不会表现得过于恼怒和讶然,但内心深处的迷惑不解是类似的。罗素和威尔斯一样,都属于漂流到黑暗时代的旧人,他无法像奥威尔那样理解这个黑暗时代。奥威尔说过,人的天性里就需要鲜血、需要旗帜、需要口号、需要为之献身的某种东西。而罗素是最痛恨献血,最痛恨旗帜,最痛恨口号和献身的。痛恨这些东西并没有错误,但问题是他的痛恨不是像奥威尔那样出于了解后的恐惧,而是出于无感后的困惑。这并非是罗素的错误,他的性格和秉性就是如此,很多天性热爱自由的人也都是如此。但由于这种无感,他们在黑暗时代中,往往就会处于半失语的状态,被躁动的人流推到一边。

当罗素尝试去理解这个黑暗时代的时候,偶尔他也会偏离《真与爱》里那个自由主义者。就像他一直厌恶苏俄,但是在19xx年游历中国时,却发表演说,认为中国改革最好采用苏俄的方法,而不要用西方的民主模式。“欲使现在中国国民知识普及、实业发达,而又不染资本主义的流毒,只有采用俄国共 产 党的方法最为合宜。”胡适对此极力反对,写诗抨击:“他自己不要国家,但他劝我们须要爱国;他自己不信政府,但他要我们行国家社会主义。他看中了一条到自由之路,但他另给我们找一条路;这条路他自己并不赞成,但他说我们还不配到他的路上去。”但更多的时候,罗素还是和这个新世界各行其是,互不理解。所以当他预言国际大势,什么二战后法国会遏止德国的复兴,澳大利亚将抵制日本的重建,听了简直能让人抓狂。

罗素写了许多许多改良社会的文章,集自由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于一身。但他这些文章,说实话,就连我这么热爱罗素的人,看多了都会有些厌倦。他不断地解释说:要保持理性,不要迷信,不要冲动,不要仇恨,要有爱,要有知识,要有趣味。这些喋喋不休的教导都对,但问题是,当外面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热爱自由的人应该怎么做?饥饿的人是无法理性的,绝望的人是无法理性的,走投无路的人也是无法理性的。罗素无法真正理解饥饿的人、绝望的人、走投无路的人。原因很简单,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碰到过这样的人。 罗素反对一战,反对战争当然对,反对一战尤其对。但如果英国人真听从罗素的劝告集体拒绝参军,威廉皇帝的军队占领了英伦三岛,那又是罗素想要的结果么?“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文明”,反过来难道不是承认文明终究需要保卫么?说起罗素的政治观点,真的充满了很多矛盾。有一段时间,他脑子不知哪个大筋没搭对,一度鼓吹先发制人,用核武器攻击苏

联,后来又忽然改嘴,控诉起美国破坏世界和平,对原来的话矢口否认。后来被人拿出材料来让他推诿不得,罗素又耍赖说:哎呀我那是随便说说的。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让我反感罗素,反让我觉得他更可爱,他自己不就说过“你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别完全相信它”吗?一个会大尺度修改自己观点的罗素,其实倒是不离怀疑主义者的本色。

但所有这些抱怨之后,最后映刻在我心里的,还是那个写下《真与爱》的罗素,那个教导我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罗素。没有人能取代他的位置。他所坚守的自由,是有一份坚硬的内核的。现在有些自由主义者虽然奉罗素为圭臬,但他们的有些观点,我相信罗素自己听到了都会表示反对,会认为过于轻佻浮夸。我们需要自由,是因为我们拥有的某些东西需要自由来保卫,没有自由我们就无法成就自己。但如果没有了这份值得保卫的东西,自由主义也就成了无人居住的空房间。罗素确实是自由主义者,但他不是能轻易能模仿的自由主义者。

这让我想起了关于罗素的另一个故事,那就是罗素和怀特海合写了《数学原理》。这是一本厚得可怕的书,原版有4500页。罗素的目的是把数学和逻辑学整合起来,为数学找到一个真正基础。最后,这本巨牛的书出版了,它总共卖了320本。四十年里,读完这本书的人,据罗素自己说在全世界有6个。为了这本书,罗素写了整整十年,差不多每天写八个小时,写得罗素几次认真考虑自杀。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能毫无心理负担地说出“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因为他心中有某些东西比庸人的信仰更坚固更贵重。 说到这里,这篇文章本来可以结束了,但编辑说我还可以吐槽一下不喜欢的书,我当然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就在我读完《真与爱》不久,我读到了一本书叫《废都》。贾平凹先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但是对这本书我确实难以忍受。

说起来,这本书也有一个背景,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知识分子的地位急剧边缘化,比现在的地位都不如。也许正因如此,这本书里才会就有一种浓重的自怜情绪。我不知道罗素要是看了这本书的英译本会作何感想,但我猜他看不下去,就算看下去也会大惑不解。 这本书和《真与爱》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罗素认为性爱应该是健康的,《废都》里的性爱则是扭曲的;罗素认为两性应该是平等的,《废都》里的女性则是完全被物化的;罗素认为人是应该有趣味的,《废都》里则认为猥琐里头也有一种美。女人们有的为主人公自残毁容,有的感谢主人公点燃了她的生命,不分角度不拘部位地迎合主人公的直男癌自恋情怀。对于以上这些,我想罗素读后多半会莫名其妙。可能他更会莫名其妙的是,这本贬低人性的书会被许多中国人歌颂为“解放人性”。

至于我那一年读到的另一本书《平凡的世界》,我不能猜测罗素会怎么评价,但我的评价只有三个字:不喜欢。那一年的小说阅读经验,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愿意读中国现代小说,直到后来我遇到了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哲学的感受

学习哲学的感受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对于哲学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清晰在系统的学习哲学以前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我读论语儒家讲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和博大的胸襟了解老庄思想说我们...

对哲学的感悟

学哲学的感悟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不学习哲学没有对哲学起码的认识就想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水...

感悟哲学

感悟哲学对于哲学思想了解的不多看过的哲学书籍也很少有些东西我也还不能理解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哲学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哲学是本质是最...

学习西方哲学的感受

学习西方哲学的感受大二的时候学习过西方哲学史感觉到西方哲学可谓是博大精深回顾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那些的思想家的思想还历历在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以及培根的四根说等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

选修课:关于哲学的一些感悟

20xx220xx315汽车学院梅秀峰关于哲学的一些感悟对于哲学思想了解的不多看过的哲学书籍也很少以前看过一些庄子和菜根谭的一些东西这些思想都比较淡然和超然物外也很深刻只是有些东西我也还不能理解菜根谭看的相对多...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

一哲学怎么才是有用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的先人探索着万物之源或人与世界根本关系的思想内容有把客观世界存在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绘制于一幅千变万化统一世界的伏羲八卦图有明确探讨哲学问题根源的周易道德经等著作...

学习西方哲学的感受

学习西方哲学的感受这个学期开始了选修课的报名我选择了西方哲学简介一部熟悉又陌生的学科都说哲学精髓在西方而不在东方的确哲学产生于西方发展于西方而东方原先是没有哲学这个概念的虽有诸子百家儒家道家等学派不在少数但对大...

学习马克思感悟

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我并没有完全看过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仅限于高中的理论什么方法论辩证法主次矛盾和主次要方面等等现在我们整天说政治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我想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看过马克思的著作...

学习天文学概论的收获与感想

学习天文学概论的收获与感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100922班牛璐10091027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这十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不少感想还未上学的时候我就...

【感悟人生】18个人生哲学故事

1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

朴槿惠的哲学感悟

朴槿惠的哲学感悟让我们受用一生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同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完美人生不是每一颗心灵都能获得宁静也不是每一份情感都能走向永恒缺憾是一种常态是理应坦然面对的存在如果有人利...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的感悟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的感悟很庆幸这学期能够选修中国哲学的智慧这门课虽然课时并不多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些了解和感悟中国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

学习哲学的感悟(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