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时间:2024.4.20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四)中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20##年2月教育部颁布"20##年2月教育部颁布: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要求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抓紧落实

准确的理解是有效落实的前提

秀才的三个梦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客栈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邻家小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邻家小妹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邻家小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启示: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一、背景与作用

(一)背景

1.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

——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之后,基础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质量。

——而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而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

——我国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

——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需要一个可以比较参照的标准。

2.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构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确认了这一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教师教育在开放化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

——一些不具备培养中小学师资资质的综合性高校,盲目“上马”教师教育项目;

——一些师范院校在转型为综合性高校之后,教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为追求规模和效益,一些院校盲目扩大师范专业招生数,导致质量受到忽视。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机构标准、课程标准等)。

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它是制定教师教育机构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

3. 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细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需要:

《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高素质专业化” 只是对教师队伍的一种概括性、原则性的描述,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有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

推进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集体的地位提升:制定教师素质标准,确保教师队伍质量,可以提高教师职业专业服务的整体水平,从而也就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

——个体的专业发展:引领和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

(二)作用

1. 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严格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标准》的制定为教师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对统一、客观的依据,有利于有关部门严把教师入口关,确定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和维持教师的质量。

2. 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有了教师专业标准,不仅可以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也有利于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有利于各教师教育机构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质量意义重大。

3. 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也有了具体的标准。这对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4.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都做出具体的规定,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清楚地知道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要求是什么,可以对照标准了解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

二、性质与理念

(一)性质

1. “专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该法律并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

那么,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标准》是基于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基本理念而制定的“专业”标准,即是对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基本规定,也代表了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2. “合格”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规定的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专业标准》是关于教师素质要求的统一标准,也是最低标准。

标准的统一性与个性化:强调统一性并非要把教师“标准化”、“模式化”,而是为了坚守教师质量的底线;专业标准不是工序流程,而是框架要求(基本要求),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标准内容也对教师的创新和探究等提出了要求。只是个性化发展一定建立在最低标准之上。

《标准》兼具“评价”和“导向”之特点:

——作为“评价”标准,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

3.“通用”标准

标准=“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在本质上是对同类事物或活动所作的“统一规定”。但同类事物或活动之中也有不同的类别,所以适用的标准也就自然不同。

根据适用对象和范围,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分为适用于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和适用于特定教师群体的“特殊标准”或“具体标准”。

“通用标准”规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相对更宏观、综合一些,它是制定“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而“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则是“通用标准”的深入和细化,它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按此划分,我国的三个标准分别是适用于各自学段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

(二)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 ,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

“师德为先”和“能力为重” 更多地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的继承;“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则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师德为先

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且,教师职业道德还是影响教育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

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专业化的核心特质之一是专业精神,即把服务对象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教师职业要成为专业,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2.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

《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3.能力为重

教师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不能只靠一颗“红心”,更要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根本保障。研究与实践揭示: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

——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践只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为此,《标准》强调教师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是复杂的专业性职业,从事这一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标准》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内容与要求《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

——“维度”包含三个: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若干个领域;

——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个“基本要求”。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和信念;“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遵循这些规范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专业理念与师德”既超越了“专业理念”所属的“认识论”范畴,延伸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层次;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德”范畴,要求教师形成坚定的专业认同和信念。

 四个领域:

——对待职业:职业理解与认识;

——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对待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对待自身:个人修养与行为

 1.职业理解和认识

主要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以上几个要求中,最为核心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它们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而对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

 2.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主要要求:关爱学生(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尊重信任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深化与落实。

3.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主要要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

——尊重规律,因材施教

——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 个人修养与行为

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

关于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期盼。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

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

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文明的建筑师。

启示:关注和境界的高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教师要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和快乐,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 专业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基于分科教学的考虑,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幼儿园教师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无学科和学科教学知识)

 1. 教育知识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教育知识: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知识。

 2. 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

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事教学的前提

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

 3. 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由舒尔曼(Shulman, L.)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主要要求: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

——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 通识性知识

主要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期望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脱离当下中国的教育实际。

 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修养主要谋求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平衡

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教师发展“牵涉的不仅仅是改变教师的行为,它还涉及到改变教师这个人”,“只聚焦于行为技能而不考虑其立足的基础及对态度和信念的影响,是误入歧途,且可能被证明为是无效的”。

(三)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 涵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进一步归纳可以归纳为三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三个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中,沟通交往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自我发展能力是保障。

 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课之基,上课之本。

主要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导学设计能力。

《标准》把导学设计能力作为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2. 教学实施能力

主要要求:教学环境创设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有效教学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从“基本要求”中强调“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等规定来看,《标准》体现了“学生为本” 理念。

3. 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

主要要求:

——班级管理能力:建设班级;开展班级活动

——育人能力:结合教学进行育人活动;组织开展德育、健康教育、学生指导等的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判断是否完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主要要求:评价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教学评价(或反思)的能力。(发展性评价;学生为本)

5.沟通与合作能力

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拥有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等建立良好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主要要求: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6.反思与发展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终身不断的持续过程。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主要要求: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说明 

史宁中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为了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于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依据。《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二、《标准》的基本内容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四至六个不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六项不等的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从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提出了十八项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合格教师,既体现了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比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也体现了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比如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

“专业知识”维度,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确立了国内外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的教师知识构成的四个领域,即“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提出了有关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十八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中学教师把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的要求:在学科知识方面,中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把一般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在通识性知识方面,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专业能力”维度,从“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二十五项有关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涵盖了中学教师应有的四方面基本能力。一是教学能力,这是中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因此“标准”对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以教学能力为中心的,其中涉及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二是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些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了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此外,拥有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四是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标准》的基本性质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是该法律以及此后的法律文本、相关政策都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标准》是我国关于中学教师专业要求的第一份政策文本。

《标准》的定位是“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这意味着《标准》的规定超越于对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具体要求,是对所有中学教师的一般性共同要求。

从《标准》的前言和实施建议两个部分中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标准》既具有“评价”标准之性质,也具有“导向”标准之特征。作为“评价”标准,它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是评价教师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依据,是进行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管理的抓手。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因此是引领中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础。

  注: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课题组负责人

1.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答: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实施建议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三是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 中小学专业标准的差别有哪些?

答:内容差别:小学教师有6个维度,中学教师有4个维度。实质差别:小学教学活动和过程很重要。中学教学知识建立在学科基础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同时课程改革也赋予了教师专业化以新的实践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上的差别,表现在专业部分,他认为学科知识在小学教育阶段相对于中学作用更小,过程和手段对小学教育更加重要;差异性、儿童观、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师专业迫切需要的部分。从内容上看,他觉得小学教师有6个维度,而中学教师是4个维度。从实质上来看,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儿童的活动、过程很重要;而中学教师中,教育教学知识应该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在我看来,中小学教师的一个区别在于不同认知年龄的教育对象。小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心智还不完全、对社会没有了解、天真无瑕的孩子,而中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已经开始有自己思想,叛逆、大概知道何为对、何为不对的学生。中学生们会主动学习,知识层面与结构都比小学生们要好得多、健全得多。

1. 为什么要设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答:它是专门职业必备的构件;对教师:内心的统一性。对学校:标准的一致性。对公众:标准的一致性。专业标准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明确的方向。

2. “我”需要加强哪些知识、调整哪些行为?

答:(1)我需要加强的知识: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教师专业标准的通识培训;语文学科课改教学的有效性的知识和技能。

(2)我需要调整得行为主要有:随意批评指责学生不正确不文明行为习惯;没有完成预习作业练习,课堂不专心听讲学习的当众打骂惩罚学生的行为。

3 .站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谈谈什么是学科知识?什么是教育知识?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哪些知识的重要性?

答:

一、语文学科知识,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性知识。它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即关于语文活动对象或主体的知识。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和心理学,是支撑语文学科的四根支柱,因而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

(2)语文学习领域知识。即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的知识。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即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评价的认识。

(4)语文课程资源知识。主要是四个方面: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的把握;对优秀语文教师及成功课例的熟悉;对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志的了解。

二、教育知识:凡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成长的的知识技能方法论规律都是教育知识。

三、目前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强调以下知识非常重要: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走进心灵 师爱无痕-——班主任的故事

1.“捧着一颗心来”——爱与责任-

2.一个也不能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平凡蕴含伟大,细节铸就成功-

4.青苹果的故事——遭遇青春期

5.教育者必须具备等待的雅量-

6.锥处囊中,脱颖而出

7.主题班会系列

高一起步阶段:(1)树立志向-社会调查“志当存高远”(2)培养兴趣-走进实验室“科学探索”

高二成长阶段:(1)把握青春-知心座谈“成长烦恼”(2)承受挫折-专题讲座“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高三冲刺阶段:(1)心理调控-心理指导“打开心灵的枷锁”(2)志在四方-网络班会“春风再度玉门关”

8. 上网也精彩——德育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9.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结束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我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教育是心血累积的成长,是细节铸就的成功,教育是爱心铸就的责任,是百川归海的胸怀。我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让教育成为抵达学生内心的感动,走进心灵,师爱无痕。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并对照标准提出的: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思想言行,觉得学习和不断提高的东西有很多。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我要积极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足,深刻分析…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凤庆县象贤中学禹天华这几天我认真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了解到: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由此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高无…

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体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在本次学习中我认真听了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王尚志老师的列子举得恰到好处让我觉得通俗易懂让我了解了教师行业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国家学校以及被培养的人对教师质量的不同要求的确教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师德为先是关爱学生注意自己形象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心得体会在最近的学习中我意识到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学习心得体会杨胜兰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学习,在网上认真聆听了顾明远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很有紧迫感,感觉新时代对现代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是我国教育界的…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3个维度的学习

通过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学习认识到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包括经验和专业态度共同构成人从事专门职业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专业理念和师德是针对工作对象学生和工作内容教育教学...

《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学习心得笔记

作业1要求完成学习心得笔记专题讲座学习心得笔记

《教师专业标准》专题讲座学习心得笔记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这几天我通过观看和认真研读教师专业标准专题讲座后我对于如何做好一名中学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责任的重大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就要切实做到以学...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中小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有一首歌曾唱到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明天而培养这些花朵的责任就在我们这些教师的肩上因此教师专业队伍的提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甚至是祖国的未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作业1要求完成学习心得笔记专题讲座学习心得笔记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