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

时间:2024.5.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 记得那是十二年前.听说佛门里面有个宝贝叫开悟.不仅能开智慧又能解脱烦劳.在初次亲近佛教经典时.拜读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读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一直到菩提娑诃.对这断文字迷惑不解,不知句意,不知其理,不知其意.读完后感到像云里雾里的吃不透。是被很多佛教专用文字系缚经义所在。这些佛教里专业术语在社会上极少听闻.对这本开智慧的《心经》 生起半信半疑思维。从而放弃会解《心经》的机会与机缘。

我是一家木雕佛像工厂的销售主管。 因业务需要,常要与全国各地的寺院与和尚打交道.而主管寺庙建筑的决定权,大都在寺院当家或是大和尚手里比较多。在这种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经常会听到法师们读诵《心经》.也经常听到以音乐方式读诵或歌唱《心经》。《心经》文字比较少.语句通顺.寺院流通最广的是玄奘法师汉译本,共260字。在与寺院结触长达十多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经文中的句子也慢慢地熟悉起来。慢慢地也会背诵了.在日积月累与《心经》

结触过程中,对《心经》产生了神秘感.好奇这部佛教经典在佛教圈里:流通上最广.读诵最多.就连寺院免费流通的地方基本都有这部经.很多佛教活动中都要读诵.(除此以外还有金刚经).因此想要了解心经的兴趣又一波上来了。这次学习兴趣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开悟,开智慧.解脱心里迷惑.彻底打开《心经》这层神秘的面沙.感受下开悟,开智慧是什么样的生活嗞味.感觉那个开悟开智慧一定很好的心境.因为与很多大德高僧们谈塑造佛像生意时.在很多时候我完全搞不清楚这些法师是用什么样的思维在与我谈生意.而这些高僧大德们看上去很欢喜,很洒脱的一副样子.为了能更好的把生意做好,更好的生活.我一定要通过《心经》开悟.

刚开始我是在网络上找《心经》视频。最常见的是:净空法师,慧律法师,元音老人,这些法师大德所注解。刚开始看视频感觉很开心!因为带着找开悟的目的.心情自然不错.但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又被佛教中的术语所引导至陌生的文字相里面所累。我学习有个习惯,视频里法师们在注解经文里字义时,我搞不懂的。我在接着往下看:就觉提有点累。没搞清楚直接挑过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似的。心里堵得慌.所以我是常常暂停视频去查百度。查佛学大词典.有时候把一句名词搞明白,一整句连起来的意思在心里又透不过,有的一段句子搞点明白了,却和已知的思维不契合.在《心经》 里面的内容与自已在社会上所学到的知识不相应时。就没办法让思维去契合心经中的义理.整个心经拜读下来后.会纠结.纠结于自已经历过的人生现实经验与佛教圈所流传《心经》里可以开悟得大智慧产迷

惑。不知道是自已没悟性,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内容太难.越是搞不懂就越想去搞懂.这可能是与我的生活经历与工作经验有关. 在反复探求,思维.查百度,查相关信息.还是没办法吃透《心经》 到底想传达给读诵者什么信息.想想我这人不至于那么愚蠢.在与社会上的朋友们打交道.与大和尚交流过程中,感觉自已的思维与理解能力不至于这么差.越想越迷惑.越是迷惑越想去想.这可能与我做事情的经历有关联.(个人格言:只要去用心,铁棒磨成针). 在几次解读《心经》 的历程中让我一次次对自已灰心.超出自已想象.为此:我特意打电话请示几位业务往来过的法师与大和尚,沟通了我在拜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疑惑。法师们开导的大多数是推荐的都是一些高僧传和其它的佛教经典.有的法师说先看《大乘百法明门论》《虚云和尚开示集》《六祖法宝坛经》《金刚经》等。有的直接讲佛学词典上的解释.还有的法师说法需恭敬心去求.电话不适合问这些.在与这几位法师的电话沟通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位法师开示的方法:讲的很对机,很入心.法师先问我为什么去拜读《心经》.我说明心意.法师开始把《心经》里搞不懂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白话的方式,一一解说,有的语句白话我都不知道法师心印,法师就以讲故事的方式说给我听。(后来才明白这位法师是云门宗派,讲故事是运用的是禅法).让我即学习又能听故事。让我对这位法师结下了善与信的缘份。其中有一部分经文里比较难懂的句子,法师开导!;让我以平常心去拜读经典.放下(开悟)的心思。先看看释成观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注解.释印顺法师注解的《金刚经》注解.随

佛尊者的《十二因缘法》视频注解。《六祖法宝坛经》.把这四部看完后再去拜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果再有什么地方看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再来交流.

佛法大海,信者能入。正是在这位善知识的引导下。我下始下工夫拜读这四部经典.其中随佛尊者的《十二因缘法》视频解说的我最感性趣.受用颇多.随佛尊者开示的《十二因缘法》也是这四部当中最难的部份.收获最多.实用性最普遍(遍一切法).因为里面所讲的白话,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要经历的案例.一讲心就开窍.我看了不少于五次以上.有些白话讲的很直接.当时就是理不清.要在重复看的过程中才体会到.每次看都有斩新的收获.不过(因缘法缘生法)确实有点难.在根,境为缘的当下生识会有无明我搞了好久.最后还是请教善知识才体会其理.

前后花了近三年时间拜读这四部经典.在没有完全吃透这四部经典前提下.我耐不住又去看《心经》。这次果然与至前所拜读的心情与状态大不一样。基础与信心都比以前足了,看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累。第二是平常心去拜读。耐心也增上了.开始时被《心经》 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些文字给挡住了。幸好我至前拜读过《十二因缘法》。这些内容是《十二因缘法》见我的部分又讲到.我很耐心地,一段一段查看.一段一段思维。直到自已认为在心里能透过了。才进行下一段理法.现在回想.如果没有拜读过《十二因缘法》.想要搞懂《心经》内容.机会渺茫.因为(禅法与理法不合).好比没学数学

加法就学乘法.如空中楼台.不接地.这次花了一整个晚的时间.看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是欢喜.

然后我打了个单盘,在那先净心再思索《心经》内容。经文的这些语句都是再讲五蕴身心的内容.只要把文字上的理法搞清楚了.再进入禅法就不难了.在用心思索.分析,总结.忽然一下子开窍.(开窍不是开悟).原来心经是讲的五蕴身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就是《十二因缘法》.感觉自已是把《心经》大义搞明一点点。只是一点点而已。前后大约二年多。在这二年多的时间里,我时常看经典至半夜甚至天亮(我在晚上心能净得下来).看完后也不会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轻松,有些欢喜,同时也有些失落。在心里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清幽的心境.

当下回想当初为什么对《心经》看不下去,看的那么很累,我总结三点心得与各位善知识分享。

第1):没有挑伏(五盖)中的昏沉与睡眠这二盖.这是学习当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没办法集中精神学习,就会在学术上断链子.虽学也学不完整.不完整的知识再去思维时就不能连贯通达.

第2):学习信心不坚固.信心不坚固遇到一点难就易半途而费. 第3):没有佛学基础.基础没打好就直接看《心经》不接地气.七菩提支第3个是择法菩提支.我当初看《心经》看到云里雾里的就是没有择法菩提支(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没有择法菩提支是因为没有念菩提支(没有正确的思维).没有念菩提支是因为《十二因缘法》.不知《因缘法》那么(道次递)出错.(道次递)出错怎么修也修不起来.

如果不从《十二因缘法》里所讲的五蕴的集法与灭法入手.那么八正道也只是个名词而已.不明《因缘法》就不知缘生法.不知诸法因缘生.怎可破常见与我见的妄见.所以佛陀与舍利弗一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舍利弗尊者就得明(正觉),我没有舍利弗尊者上面分享中的三点根基。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名词不会。句义不知.缺少信,解,行,证的基础。特别不知四圣谛中的集法,灭法不知.不见缘生法根本不知无常与无我真谛.所以佛陀与舍利弗讲了《心经》后舍利弗就开悟。而这些我是在《十二因缘法》当中开过窍.《因缘法,缘生法》是学习佛陀教法,见法得法眼前期过程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学习佛陀教法最正统的禅法.(这原始佛陀教导当中不争的事实).《十二因缘法》里面的内容是很精彩的.1.讲的是凡夫的生死过程,2.禅观都所见到的身心的缘起.3.识就是当前,迷惑,欲求,妄见与身心系着的缘起.这个离贪段爱的灭苦正道.是通往了生死的解脱彼岸.感恩世尊教导:(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些可能只有在《十二因缘法缘生法》里才能吃透.《十二因缘法》把世间三种人分析的非常的实际化.感恩随佛尊者开示.分享世尊真实教导!惭愧顶礼!

学佛陀教法(道次递)为最要.如果不是从(因缘法缘生法)这里切进去.您所看到的无常,无我,无我所,捏磐寂灭.这些也只是乌鸦学舌.不知其然,怎用其理.当遇根境识的缘也无法提起自觉.只能

无情的被入生死之流.必须先得明.《十二因缘法》是得明得正法眼的关键正见.如果没有见因缘法.以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捏磐寂灭三法印来解释《心经》.以经文中所说: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好比(无常):要想了解无常第一步要了解《因缘法》,第二步了解诸法因缘生.第三步才能明白缘生法无常.第一步说的是:观察真实.第二步是建立诸法因缘生的正见.第三步是破除远离妄见.只有看到真实.才能建立正见,方可破除妄见.这样才是正统禅法.见法得法眼.所以学佛陀教法(道次弟)为最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道次弟)为导.一门深入会变成一门陷入.因为理法与禅法不合.怎么修也修不起来.庆幸的是我在这方面只陷入了三年.提出这点是希望我们佛子在学习佛陀真实教法前,一定要搞清楚(道次弟),这点必须要明白.推荐:随佛尊者开示的:(中道禅法)(一乘菩提道次第)(十二因缘法略说)这三部.

学佛法能有善知识或法师的引导是最好.我也只是个半桶水.还在这里写心得.可见还在晃动著.亲近善知识恭谨与礼节为首要.随喜布施为次.惭愧居士合十!

人生是个挣扎的过程.活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觉得活着是件很洒脱的经历,那是因为身边有一群没办法洒脱,没办法轻松的人陪差你,护着你.才会让你有此错觉,这样想是可爱的,很件幼稚的错觉).人生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千万不要把自已的轻松与洒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放在别人的负担上面.不要因为自已的生存而影响别人的生存.影响其它生命的负担.生命要自已承担.人生要

自已负责.不论修行还是做人做事.这都是基本的生活态度.生命在人生的过程中里.本来就是要认真以对,全力以赴.没有这个认实,那真是个糊涂人,无明人.不见缘生法,何起正见,无正见之行即是无明人.每天在六处十八界中轮回却不觉知.真想要正觉解脱,先断无明方能成就圣道.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愿所有佛子:未成佛道。先接众生缘.感恩三宝恩德.

希望我与《心经》 的一断因缘.能让各位善知识在初学佛陀真实教法中有点帮助。

顶礼三宝 合十善知识 惭愧居士 写于当下


第二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说

南非南华寺释慧祥主讲

20xx年01月12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想是大部份的佛教徒都看过,或会背的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我们一般是用玄奘所译的版本。

如果有人问,心经在教我们什么?

我的看法是:心经,是在教我们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来觉照五蕴在怎样的情况下苦会产生、持续、改变及消失。所以进而可以去除五蕴所产生的一切苦厄。再进一步,可以达到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再进一步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而我之所以这样解释,因为经中本来就有明顯的經文。 现在我们再来说明心经的大要。

心经,本来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去除一切苦厄的方法。

所以,心经的经文重点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经文,其实已经将心经,讲完毕了。 而从“舍利子!”开始,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在解释及说明这句经文的。

又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至“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在赞叹此法门的殊胜及其功用。

又从“即说咒曰”至“菩提萨婆诃”是教我们运用一句话,来总持心经的重点,帮助我们修行时,能正确有效。

现在我们就来解说心经。

心经所运用的法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教我们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目的,这次是教我们如何“度一切苦厄”。

心经,教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是,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以下简称般若法门),来照见“五蕴皆空”。进而能达到度苦的效果。 因此,当有人在运用心经,而不能有效的度苦时,那我们就知道他没有修正确。如果我们在运用心经时,能有效的度苦,让我们的苦,一个一个的解脱,那我们就可以说我用对了。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般若法门?

般若,是印度语。原为prajna。pra是先、前之意。jna是知道之意。所以加起来就是,事先预防之意。

也就是说:我们要深入运用事先预防的智慧,来观照五蕴在什么情况下,会造成苦,那我们就不要去创造这样的因缘。

又我们要深入运用事先预防的智慧,来观照五蕴在什么情况下,会令已产生的苦继续发展,那我们也要将这因缘停止下来。

深入运用事先预防的智慧,来观照五蕴在什么情况下,会令苦变大,我们就不要创造这样的因缘。

深入运用事先预防的智慧,来观照五蕴在什么情况下,会令苦变小,那我们就要去创造这样的因缘。

深入运用事先预防的智慧,来观照五蕴在什么情况下,会令苦消失,那我们更要去创造这样的因缘。

深入运用事先预防的智慧,来观照五蕴在什么情况下,会令这个苦,永远不再产生,那我们就要保持这样的因缘。

如果我们能深入了解以上所说:五蕴与苦的生住异灭的关系,则我们就能知道如何停止苦。

因此,经文就教我们要如何来观察五蕴苦的缘起性空。所以才说“照见五蕴皆空”。

接著,经文中,教我们如何观察五蕴与缘起性空之关系。

“舍利子”就是释迦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因为他的母亲名为舍利,而他是舍利的儿子。所以称为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对五蕴中的色蕴,做四个层面的观察。

现在我来一一说明之。

“色”是指色蕴。我们对色蕴的观察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观察。

一、“色”是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是指地(固体)、水(液体)、火(能量)、风(气体)。四大所造色:是指由四大所组合的一切。因此,色蕴,就是物质与能量的总合,名为色蕴。

二、“色”是指五根:眼、耳、鼻、舌、身及五尘:色、声、香、味、触。

三、“色”指:显色与形色。显色:是指青、黄、赤、白??等等

颜色。形色:是指动、转、屈、伸、长、短、方、圆、粗、细、远、近等等。

四、“色”指:表色及无表色。 无表色:例如地心引力的引力线及磁力的磁力线。及业已造,果报未呈现的业力等都是无表色。也就是没有表现出来给我们看到的。因为这无表色,还是属于物质及能量的一种,所以还是属于色蕴。表色:顯色及形色,稱為「表色」就是能表現出來令我們透過眼根來認識者。

再来我们来说明“空”。

我们要先了解一件事。佛陀说法,都是如实而说的。也就是说佛陀说法时,不是在说他自己的观念,而是表达宇宙的真实样貌及法则给我们知道。

又佛陀说法,都是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的。也就是说:佛陀在运用语言时,不会去破坏一般人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所以会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引导众生看到诸法的实相的。

因此,我们现在要了解空。千万别自己乱解释“空”这个字。也别破坏一般人对“空”这个字的使用习惯来解释空。那都会造成误解佛陀的意思。

在佛经中,佛陀自己解释过“空”,也运用过“空”。所以我们想要如实了解“空”,当依佛陀自己的解释。

如经云:“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我们要学习,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这就是行真实、空,不颠倒。

同样的,现在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也要对五蕴与苦的关系,如实观察,要了解在怎样的因缘下是有苦,怎样的情况下是无苦。

现在我们就来观察“色不异空”的含义。

“色不异空”就是要我们如实观察我们所摄受的这个色蕴之身,有那些苦,我们早就没有那些苦,我们如实要知没有这些苦。

“空不异色”就是要我们观察,我们早就没有的苦,是色蕴在怎样的因缘在才会创造出来无苦的状况来的。

“色即是空”就是要我们观察,我们要如何调整色蕴的因缘,才能令色蕴永远都是不会造成苦。

“空即是色”就是要我们观察,我们之所以能保持色蕴是无苦的状态,我们的色蕴将会是如何的状态。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如同观察色蕴一样的观察方法,观察其它的四蕴也是如此观察。

心经中所说的“照见”。照,就是如实观照,也就是如理思惟、如实观察。见,就是因照而了解。

因此,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察五蕴皆空,进一步而了解五蕴真的皆空。

因此,才能更进一步,而了解空一切苦的有效办法,所以才能度一切苦厄。

现在举例来说明:例如:我们现在在计算机前,有时会有内急的苦,有时没有。有时如实知有,没有时如实知没有。这就是学“空”的第一步。也就是如经中所说:“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当我们内急产生时,我们如何运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一、观色不异空,就是观察,如果我不要喝那么多水,就不会那么快造成内急的苦的。

二、观空不异色,就是观察,如果我下次要让自已在计算机前可以坐久一些,不会因为内急而产生麻烦,我就不要喝太多的水。

三、观色即是空:就是观察,现在我即然内急,那么,我就要去小解一下。则内急的苦,就解除了。

四、观空即是色:就是观察,为了让下次不会那么快再内急,我小解后不宜再喝水了。如此,则能度计算机前内急的苦。

同样的要度过因为感觉(受)、印象(想)、行(心思)、识(认识)而产生的苦,也是要如此运用的。

又当我们了解了生灭法的空之后,要再进一步,了解不生灭法的空。 心经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说明不生灭法,本身就是不会产生苦的,所以是苦空。

请大家要对空一词,用佛陀的解释来理解我所说的。别再用您们以前看来的或自己想的来理解。

如经云:“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请大家注意,佛陀所说的行空,就是“有时,如实知有;无时,如实知无”。这就是如实照见的工夫。

可是现在的修行人,都不去观察自己究竟有什么苦,只一昧的谈空。可是苦还是在,还是在轮回中打转。其原因,就是不了解佛陀所说的空,就是:「有时,如实知有;无时,如实知无」,这就是行真实,这就是行空,这就是不颠倒。

我们如实知道,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何时是无苦的,何时是有苦的?何因缘下是离苦的,何因缘下是聚苦的?如此就是行真实,就是行空,就是不颠倒。也因此,才能真正的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经才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请大家以后在理解“空”这个字时,请用“如实知有,如实知无”来思考。这才能了解佛陀的本意。

又请大家要知道。如果我所说的观念,是属于自己的观念,那我不是在说法。如果我所说的观念,就是宇宙间实际的现象及法则,而不是我自己创造的概念,那我是在说法。

当我所说的观念,就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现象及法则时,那我就是在弘扬正法,这时如果您因为不了解我所说的,而不问清楚就乱毁谤的话,那不是毁谤我个人,而是在毁谤正法。当我所说的观念,不合于宇宙间的现象及法则时,当然您可以提出正确的,好让我也可以修正及学习。

当心经,教导我们观察有为的五蕴的生灭现象,如何度过五蕴之苦厄之后。接著要教我们再深入的观察“空(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更深的道理。

如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是心经要教我们观察,在五蕴的生灭现象中,其实实际上存在有不生不灭的现象的。

例如:色蕴中,我们举色身为例来说明。我们这个色身的名字、颜色、形状,都会随著自己所造的业缘而改变,这是属于色身中会随因生灭的现象。其实我们色身中,也有不随因缘而生灭的特质的。 现在我们就来观察。

一、虽然我们的色身的名字、颜色、形状都会改变,甚至会死亡、腐烂、或被焚毁。可是这个色身,终究是“质能不灭”的,它终究只是改变,而没有任何因缘会令它真正消失的。这个永不消失的特质,就是不需要因缘就有的特质。

二、一切万法也是如此,都只是会改变而不会真正消失。因此,称为不灭。

三、又因为一切万法这种只会改变而不会消失的特质,本来就这样的,不是被创造而产生的,所以称为不生。

四、如此,一切万法,只会改变的部份,名为生灭法;这只会改变而不会消失的特质,就是不生灭法。

五、如今我们要学“空(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就要如实知道,如果有人说一切万法会真正消失,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人说一切万法永远不会改变,那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人说:一切万法是永远随因缘在改变,也永远不会消失,那是正确的。

这就是行真实,行空,不颠倒。如同观察五蕴一样。观察一切万法也要如此如实的观察。然后就能知道如何能度一切苦厄。

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色蕴,我们不可以说色蕴一定会消失,不可以说色蕴一定不会改变,而要说色蕴是随因缘在改变,而不会真正的消失。这时,连色蕴这个名词,也是会改变的。所以我们不可以说一定有色蕴。因此经中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知亦无得”。也就是在说明:当我们能于色蕴?乃至知、得,都能“有时,如实知有;无时,如实知无”。则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不可以说一定有色,乃至不可以说一定有知或得了。

在经文中的“无”我们用现在的语词来说明就是“不可以说一定有”。但是我们不可以解释为没有。

在这宇宙间,有没有一个东西就永远是眼睛的吗?

答案是:没有一个东西永远就是眼睛的。

同样的,在这宇宙间,有没有一个东西就永远不是眼睛的吗? 答案是:没有一个东西永远不是眼睛。因为任何東西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可能成为众生的眼睛的一部份。

因此,当一个佛弟子,发愿要广度一切有情众生的人,我们称为“觉有情”,也就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当菩萨运用般若法门时,了解了生灭与不生灭的种种因缘及法则后,心中根本不会对一切事物产生挂碍。

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自己发展而成的。因为苦可以发展为无苦,无苦也可以发展为有苦。但是不论有苦,无苦,都是我们自性的展现, 所以无论有苦无苦,我们都不曾被绑住的。这时,遇到苦,也不会起瞋心,因为随时可以发展为无苦。遇到乐,也不会起贪心,因为随时可以发展为乐。遇到苦、乐、不苦不乐时,也不会起愚痴心,因为要随时保持观照才能适时的处理。

所以菩萨遇到任何境界都不会起恐怖心,菩萨可以随时展现乐,所以不会贪。

而众生是于苦以为乐,于乐以为苦,所以是贪瞋痴。

又因为菩萨依般若法门,常行空慧,所以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所以菩萨永离颠倒妄想的习惯,所以能真正的解脱涅槃。

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法门,常行空慧,所以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所以能成就无上正觉念念觉遍十方三世。

因此,說般若法門,常行空慧,能「有時,如實知有;無時,能如實知無」。這是任何情況都可以可以非常神奇而靈驗的成功的真理。(大神咒)

因此,说般若法门,常行空慧,能「有时,如实知有;无时,能如实知无」。这是任何情况都可以保持智慧光明的真理。(大明咒) 因此,说般若法门,常行空慧,能「有时,如实知有;无时,能如实知无」。这是任何情况都没有比这个更好用的真理。(无上咒) 因此,说般若法门,常行空慧,能「有时,如实知有;无时,能如实知无」。甚至在任何情况都没有一个可以跟这个法门相比拟的真理。(无等等咒)

如果我们常行空慧,「有时知有,无时知无」,就能真正除去一切苦,这是真实有效的法门,绝对不虚假。

为了让我们随时保持提醒自己的言行,相应于空慧。所以佛陀教我们口诀。(故说咒曰)

“揭谛!揭谛” 运用吧!运用吧!

“波罗揭谛” 运用此法门达到度苦的彼岸吧!

“波罗僧揭谛” 带领著一切众生运用此法门到达度苦的彼岸吧! “菩提萨婆诃” 祈愿大家运用此法门成就无上正觉。

好了!心经说毕,下课。愿大家能深入了解及运用,而度一切苦。 请大家合掌!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愿以此因缘,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

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并以此因缘回向给六道苦难众生,愿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九品莲花,华开见佛,悟无生忍,行菩萨道,成就菩提,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并以此因缘,回向给在座的每一位,令每一位,业障消除,福慧圆满,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恶道,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净佛国土,成就菩提,广度众生。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注:参考 “善缘”等佛友之前录入的资料整理,已经慧祥法师於20xx年03月24日初次校阅。)

更多相关推荐:
心经读后感

随性有为读心经所想佛法精妙启迪人生有幸读了心经短短260字却能让人能领会到很多道理我就其中所想一二结合佛家的思想发表一点拙见屈意失当之处恳请指正佛教不是哲学却有着让人醍醐灌顶的哲思佛陀也不是什么万能的独一无二救...

《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记得那是...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经的核心虽然全文只有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却言简意赅寓意深广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高度概括了大乘般若的思想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乘经...

读心经有感

读心经有感20xx年8月读心经或曰背诵方妙予遂发心背之始读蒙蒙然磕磕绊绊细算之200余字虽短小然义理深厚文句精悍言言见谛句句明珠背诵颇为不易即便读诵亦是吃力几背几弃冥冥中得佛加被制心持诵寤寐之间行止之际刻不忘怀...

《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记得那是...

现代人的心经读后感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现代人的心经有感人生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大千世界乱花迷眼在金钱权力和欲望的漩涡中人们往往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目标偶有所得便沾沾自喜稍有不顺则焦虑不安甚至有人为此不择手段铤而走险直至穷途末路...

现代人的心经读后感

现代人的心经读后感道德修养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知识品行智慧和意志等因素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美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升华以后才能获得成功道德修养的第一个目的...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经的核心虽然全文只有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却言简意赅寓意深广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高度概括了大乘般若的思想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乘经...

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走进心灵读后感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

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

OnlyahopetheheartwillnotbeoldReportofAslongasthehearteverythingispossible学校纪台一中班级七年级三班姓名安兴春辅导教师宋爱凤Onlyaho...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读过这本书后我认为用心去工作就是要一心一意心无旁贷的去工作把工作做好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所以我觉得用心去工作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对我们都是一种心灵的激励用心...

护士节征文心术观后感

护士节征文心术观后感护士节征文心术观后感篇一前段时间全国首部针对医患关系题材的电视剧心术在各大卫视同步上映说实话电视剧当中体现出的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有些夸张也许这是发生在个别一线大城市大医院的事情也许是艺术源于生...

心经读后感(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