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

时间:2024.5.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 记得那是十二年前.听说佛门里面有个宝贝叫开悟.不仅能开智慧又能解脱烦劳.在初次亲近佛教经典时.拜读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读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一直到菩提娑诃.对这断文字迷惑不解,不知句意,不知其理,不知其意.读完后感到像云里雾里的吃不透。是被很多佛教专用文字系缚经义所在。这些佛教里专业术语在社会上极少听闻.对这本开智慧的《心经》 生起半信半疑思维。从而放弃会解《心经》的机会与机缘。

我是一家木雕佛像工厂的销售主管。 因业务需要,常要与全国各地的寺院与和尚打交道.而主管寺庙建筑的决定权,大都在寺院当家或是大和尚手里比较多。在这种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经常会听到法师们读诵《心经》.也经常听到以音乐方式读诵或歌唱《心经》。《心经》文字比较少.语句通顺.寺院流通最广的是玄奘法师汉译本,共260字。在与寺院结触长达十多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经文中的句子也慢慢地熟悉起来。慢慢地也会背诵了.在日积月累与《心经》

结触过程中,对《心经》产生了神秘感.好奇这部佛教经典在佛教圈里:流通上最广.读诵最多.就连寺院免费流通的地方基本都有这部经.很多佛教活动中都要读诵.(除此以外还有金刚经).因此想要了解心经的兴趣又一波上来了。这次学习兴趣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开悟,开智慧.解脱心里迷惑.彻底打开《心经》这层神秘的面沙.感受下开悟,开智慧是什么样的生活嗞味.感觉那个开悟开智慧一定很好的心境.因为与很多大德高僧们谈塑造佛像生意时.在很多时候我完全搞不清楚这些法师是用什么样的思维在与我谈生意.而这些高僧大德们看上去很欢喜,很洒脱的一副样子.为了能更好的把生意做好,更好的生活.我一定要通过《心经》开悟.

刚开始我是在网络上找《心经》视频。最常见的是:净空法师,慧律法师,元音老人,这些法师大德所注解。刚开始看视频感觉很开心!因为带着找开悟的目的.心情自然不错.但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又被佛教中的术语所引导至陌生的文字相里面所累。我学习有个习惯,视频里法师们在注解经文里字义时,我搞不懂的。我在接着往下看:就觉提有点累。没搞清楚直接挑过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似的。心里堵得慌.所以我是常常暂停视频去查百度。查佛学大词典.有时候把一句名词搞明白,一整句连起来的意思在心里又透不过,有的一段句子搞点明白了,却和已知的思维不契合.在《心经》 里面的内容与自已在社会上所学到的知识不相应时。就没办法让思维去契合心经中的义理.整个心经拜读下来后.会纠结.纠结于自已经历过的人生现实经验与佛教圈所流传《心经》里可以开悟得大智慧产迷

惑。不知道是自已没悟性,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内容太难.越是搞不懂就越想去搞懂.这可能是与我的生活经历与工作经验有关. 在反复探求,思维.查百度,查相关信息.还是没办法吃透《心经》 到底想传达给读诵者什么信息.想想我这人不至于那么愚蠢.在与社会上的朋友们打交道.与大和尚交流过程中,感觉自已的思维与理解能力不至于这么差.越想越迷惑.越是迷惑越想去想.这可能与我做事情的经历有关联.(个人格言:只要去用心,铁棒磨成针). 在几次解读《心经》 的历程中让我一次次对自已灰心.超出自已想象.为此:我特意打电话请示几位业务往来过的法师与大和尚,沟通了我在拜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疑惑。法师们开导的大多数是推荐的都是一些高僧传和其它的佛教经典.有的法师说先看《大乘百法明门论》《虚云和尚开示集》《六祖法宝坛经》《金刚经》等。有的直接讲佛学词典上的解释.还有的法师说法需恭敬心去求.电话不适合问这些.在与这几位法师的电话沟通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位法师开示的方法:讲的很对机,很入心.法师先问我为什么去拜读《心经》.我说明心意.法师开始把《心经》里搞不懂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白话的方式,一一解说,有的语句白话我都不知道法师心印,法师就以讲故事的方式说给我听。(后来才明白这位法师是云门宗派,讲故事是运用的是禅法).让我即学习又能听故事。让我对这位法师结下了善与信的缘份。其中有一部分经文里比较难懂的句子,法师开导!;让我以平常心去拜读经典.放下(开悟)的心思。先看看释成观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注解.释印顺法师注解的《金刚经》注解.随

佛尊者的《十二因缘法》视频注解。《六祖法宝坛经》.把这四部看完后再去拜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果再有什么地方看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再来交流.

佛法大海,信者能入。正是在这位善知识的引导下。我下始下工夫拜读这四部经典.其中随佛尊者的《十二因缘法》视频解说的我最感性趣.受用颇多.随佛尊者开示的《十二因缘法》也是这四部当中最难的部份.收获最多.实用性最普遍(遍一切法).因为里面所讲的白话,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要经历的案例.一讲心就开窍.我看了不少于五次以上.有些白话讲的很直接.当时就是理不清.要在重复看的过程中才体会到.每次看都有斩新的收获.不过(因缘法缘生法)确实有点难.在根,境为缘的当下生识会有无明我搞了好久.最后还是请教善知识才体会其理.

前后花了近三年时间拜读这四部经典.在没有完全吃透这四部经典前提下.我耐不住又去看《心经》。这次果然与至前所拜读的心情与状态大不一样。基础与信心都比以前足了,看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累。第二是平常心去拜读。耐心也增上了.开始时被《心经》 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些文字给挡住了。幸好我至前拜读过《十二因缘法》。这些内容是《十二因缘法》见我的部分又讲到.我很耐心地,一段一段查看.一段一段思维。直到自已认为在心里能透过了。才进行下一段理法.现在回想.如果没有拜读过《十二因缘法》.想要搞懂《心经》内容.机会渺茫.因为(禅法与理法不合).好比没学数学

加法就学乘法.如空中楼台.不接地.这次花了一整个晚的时间.看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是欢喜.

然后我打了个单盘,在那先净心再思索《心经》内容。经文的这些语句都是再讲五蕴身心的内容.只要把文字上的理法搞清楚了.再进入禅法就不难了.在用心思索.分析,总结.忽然一下子开窍.(开窍不是开悟).原来心经是讲的五蕴身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就是《十二因缘法》.感觉自已是把《心经》大义搞明一点点。只是一点点而已。前后大约二年多。在这二年多的时间里,我时常看经典至半夜甚至天亮(我在晚上心能净得下来).看完后也不会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轻松,有些欢喜,同时也有些失落。在心里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清幽的心境.

当下回想当初为什么对《心经》看不下去,看的那么很累,我总结三点心得与各位善知识分享。

第1):没有挑伏(五盖)中的昏沉与睡眠这二盖.这是学习当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没办法集中精神学习,就会在学术上断链子.虽学也学不完整.不完整的知识再去思维时就不能连贯通达.

第2):学习信心不坚固.信心不坚固遇到一点难就易半途而费. 第3):没有佛学基础.基础没打好就直接看《心经》不接地气.七菩提支第3个是择法菩提支.我当初看《心经》看到云里雾里的就是没有择法菩提支(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没有择法菩提支是因为没有念菩提支(没有正确的思维).没有念菩提支是因为《十二因缘法》.不知《因缘法》那么(道次递)出错.(道次递)出错怎么修也修不起来.

如果不从《十二因缘法》里所讲的五蕴的集法与灭法入手.那么八正道也只是个名词而已.不明《因缘法》就不知缘生法.不知诸法因缘生.怎可破常见与我见的妄见.所以佛陀与舍利弗一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舍利弗尊者就开悟,我没有舍利弗尊者上面分享中的三点根基。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名词不会。句义不知.缺少信,解,行,证的基础。特别不知四圣谛中的集法,灭法不知.不见缘生法根本不知无常与无我真谛.所以佛陀与舍利弗讲了《心经》后舍利弗就开悟。而这些我是在《十二因缘法》当中开过窍.《因缘法,缘生法》是学习佛陀教法,见法得法眼前期过程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学习佛陀教法最正统的禅法.(这原始佛陀教导当中不争的事实).《十二因缘法》里面的内容是很精彩的.1.讲的是凡夫的生死过程,2.禅观都所见到的身心的缘起.3.识就是当前,迷惑,欲求,妄见与身心系着的缘起.这个离贪段爱的灭苦正道.是通往了生死的解脱彼岸.感恩世尊教导:(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些可能只有在《十二因缘法缘生法》里才能吃透.《十二因缘法》把世间三种人分析的非常的实际化.感恩随佛尊者开示.分享世尊真实教导!惭愧顶礼!

学佛陀教法(道次递)为最要.如果不是从(因缘法缘生法)这里切进去.您所看到的无常,无我,无我所,捏磐寂灭.这些也只是乌鸦学舌.不知其然,怎用其理.当遇根境识的缘也无法提起自觉.只能

无情的被入生死之流.必须先得正法眼.(十二因缘法)是证得正法眼的关键正知正见.好比(无常):要想了解无常第一步要了解《因缘法》,第二步了解诸法因缘生.第三步才能明白缘生法无常.第一步说的是:观察真实.第二步是建立诸法因缘生的正见.第三步是破除远离妄见.只有看到真实.才能建立正见,方可破除妄见.这样才是正统禅法.见法得法眼.所以学佛陀教法(道次弟)为最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道次弟)为导.一门深入会变成一门陷入.因为理法与禅法不合.怎么修也修不起来.庆幸的是我在这方面只陷入了三年.提出这点是希望我们佛子在学习佛陀真实教法前,一定要搞清楚(道次弟),这点必须要明白.推荐:随佛尊者开示的:(中道禅法)(一乘菩提道次第)(十二因缘法略说)这三部.

学佛法能有善知识或法师的引导是最好.我也只是个半桶水.还在这里写心得.可见还在晃动著.亲近善知识恭谨与礼节为首要.随喜布施为次.惭愧居士合十!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愿所有佛子:未成佛道。先接众生缘.感恩三宝恩德.

希望我与《心经》 的一断因缘.能让各位善知识在初学佛陀真实教法中有点帮助。

顶礼三宝 合十善知识 惭愧居士 写于当下


第二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感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感悟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字数最少、内涵丰富、流传广远的经典,闲暇之余,静读《心经》,如甘露拂面,顿觉目明心轻。

《心经》全文260余字,初闻此经,甚为神秘,细细品味斟酌,字字句句潜在深蕴的内涵,让我折服赞叹经文内容的博大精深,让我体悟出无常人生的真谛。

为了深入的体会《心经》的哲学思想,我翻查了一些对经文的释义。如 “般若”,略等于“智慧”, 这里的智慧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智慧、聪明,是超越知识层次的智慧,经文不译为智慧,而仍保留其梵音,称为“般若”,也是因为“智慧”只能诠解出般若的部分意义,而不能代表般若全部深远意义。般若是离一切妄相的无分别智,也是通达一切法性的无相智。它是超越相对,否定一切差别观,直透万法皆空的智慧。用般若慧眼来观照,五蕴等有为法顿然呈现出空虚的质性。“心”,指心脏,有着精要、心髓等意,可见此经从题目中就已经道出《心经》的文脉精髓,《心经》的根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澄明自在的禅悟观照。

“观自在菩萨“,“观”指内观,即观照自己内心,是以般若直观照见诸法皆空而获得自在解脱。“菩萨”是印度的梵语,译为觉有情,就是一切有情的觉悟者。“观自在菩萨”是以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观照宇宙人生实相的大彻大悟者。当自己深入般若直观时,能够从烦 1

恼秽浊的此岸,直趋安祥清净的彼岸。通俗些说,就是懂得认识自己,才能认识真理,就能获得解脱,成为清净的觉悟者。人们总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常常辨别他人的是非善恶会一清二楚,但自身的善恶美丑却因为骄傲、贪念、妄想等意识被蒙蔽,却很少自检、自省。认清别人容易,因为我可以用感官直接感受到现象和物质的存在,认识自己难,因为明知自己犯错,却碍于面子不愿承认和改正,人一生醒悟的少、疑惑的多,最大的疑惑就是无法认清自己。智者从自身找问题,裨益一生,愚者找别人问题,蒙昧无知。我们党也强调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以法为戒,才能真正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会常常观照自己的内心,修正其身,做智慧之人。我想,鉴于此《心经》中的“观自在”和老子《道德经》里的:“智人者智,自知者明。”也有着相同的意义。

细细解读,经书中记录了佛弟子回忆释迦牟尼佛生前讲道说法传教的内容十分精彩,层层品味,经中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人们常常道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所谓“空”,其实是相对的,它的意思是不要执着,有人会误解其意,认为“空”就是把财、名、权、位以及担当都丢下,但是,倘若放下这些就是执着一个“空”,空就成了“有”,违背了经文之本意。 读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五蕴是什么?怎么又会度苦厄呢?我彻底陷入迷茫,一次偶然有幸看到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讲 2

解,使我一下拨云见日。原来五蕴指色、受、想、行、识,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色”,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身体,这叫色。“受”是感受,有感受就会“想”,想多了就会“行”动,“识”是色造作的一个结果。那为什么要照见“无蕴”为空呢?照什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就是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的身体力行,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善念可以保存,恶念就要消灭。试想,假如人类的心充满着贪、嗔、痴、慢、疑,心就会使我们造作恶业,那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动荡、险恶;相反,如果人类心拥有慈悲善念,世界将是处处和谐、安定的局面。境由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经中说的苦也是因为五蕴积聚的“我”而来的,有的苦是因为“我与物”求不得而苦;有的苦是因为“我与境”不相应、不习惯而生;有的苦是因为“我与人”不和谐、怨憎会、爱别离而有的;有的苦是因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刀兵水火而生,这些都会增加我的苦。尤其,“我与心”之间,贪瞋邪见,忧悲苦恼,更是苦上加苦。人生的苦,既然是由“我”而来的,就要照顾自己的心念,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五蕴”空,空了就无妄念,无妄念心自然清净,明辨真理,摒弃虚伪、虚假和虚无,消逝烦恼、愚痴和欲念。其实,度一切苦厄就是让人看破放下,当下就解脱苦厄,而不是满足无休止的欲望。人生的痛苦往往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选择对了,苦厄就没了。能够淡化和解决我与物、我与境、我与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甚至我与身心的关系。能够把自我安顿在无执、无染、 3

无拘、无束的上面,才能够真正“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即得解脱,此乃与文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之说遥相呼应。

马克思《资本论》里说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在《心经》里有过这样的表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段文字是佛对他弟子舍利弗的传法,我理解的意思是“色、受、想、行、识”这些五蕴等本来就是空相,由于这个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没有永恒的东西,是因缘和合的关系使得缘聚则生、缘尽为灭,本来就没有所谓,何必追求执着。即不会被恶的因缘所染而变为污秽,也不会因善的因缘所熏习而明净;即不是明了觉悟时为之增加,也不是迷惘时为之减少的虚妄的表象。是呀!出生时,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生子时,我们无法选择孩子的性别;地震前,无法选择感知;甚至生老病死相逼之时,我们也无法抉择;山海无量,事态变迁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别取舍之心渐重,人愈来愈深地陷堕在五蕴之中,情欲炽盛,清明的本性逐渐被烦恼浮云所遮覆,迷失方向。可见,五蕴本虚,知其本质,即可顿悟。当我们认识到世界这个千层世相的本质时,就知道凡事都有其自然规律,不能执着,因为随顺自然是天道,是自然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然而,但凡有的平常人,为了追求名利、过富足生活,往往做尽无用之功,积劳累苦,没有时间陪伴亲人,没有时间尽孝育子,甚至父母去世时也不在身边,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是枉为人身。要知道,人生百年,一切财富、地位都不可能带到死后,不妨将工作减轻一点,繁杂事务放置一旁,无为一点,遵循天道一点,远离劳苦盲目的人生一点,这才是幸福的途 4

径。 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要想学习好,六根要清净”。拜读过《心经》,方知道出处,原来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指视觉,耳指听觉,鼻指嗅觉,舌指味觉,身指触觉,意指感觉。六根虽然是我们的身体的神经器官,但也会犯错,出现错误的意识。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來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紧张的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给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道:“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的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搂在怀里。 由于单身女子的六根感官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心态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回顾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当我们被从小养成的“习惯习性”所束缚的时候,当我们被现代社会时尚流行趋势捆住手脚和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欲望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便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失去了人性的纯善??

对应六根的是六尘, 即“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依六根为媒介,也就是物理学上说的从六根所接触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 5

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感触的冷暖湿滑等,意根所意会的法,这些就被称为六尘。六根六尘犹如恶奴,引贼入室,自劫家宝,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舌根贪味等。我们身体往往受六根六尘的控制,被欲望侵蚀着,为了防止六贼劫掠家宝,就必须守护六根,使其面对六尘时勿生贪欲,所以我们需要潜下心来,时刻观照自身,清廉自守,抑恶扬善,做一个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人。

当我读到《心经》里的“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时,终于明白,所有的觉悟的人,都是依照“智慧”的缘故,从而得到清净本心无挂碍的,因为心清净了,就没有恐惧害怕了。人生路上犹豫徘徊、畏缩不前,不就是因为有许多混沌的梦想,牵挂阻碍,要远离颠倒梦想,那就要做到清净本心,没有非非之想,没有执着贪念,自然就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没有恐怖了,如此明心见性,人生怎会不幸福圆满!

《心经》是一部运用般若智慧透彻的禅悟观照,是解读自然的古老哲学,持经者,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成为一个明心见性的智者。

6

更多相关推荐:
心经读后感

随性有为读心经所想佛法精妙启迪人生有幸读了心经短短260字却能让人能领会到很多道理我就其中所想一二结合佛家的思想发表一点拙见屈意失当之处恳请指正佛教不是哲学却有着让人醍醐灌顶的哲思佛陀也不是什么万能的独一无二救...

《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记得那是...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经的核心虽然全文只有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却言简意赅寓意深广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高度概括了大乘般若的思想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乘经...

读心经有感

读心经有感20xx年8月读心经或曰背诵方妙予遂发心背之始读蒙蒙然磕磕绊绊细算之200余字虽短小然义理深厚文句精悍言言见谛句句明珠背诵颇为不易即便读诵亦是吃力几背几弃冥冥中得佛加被制心持诵寤寐之间行止之际刻不忘怀...

《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记得那是...

现代人的心经读后感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现代人的心经有感人生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大千世界乱花迷眼在金钱权力和欲望的漩涡中人们往往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目标偶有所得便沾沾自喜稍有不顺则焦虑不安甚至有人为此不择手段铤而走险直至穷途末路...

现代人的心经读后感

现代人的心经读后感道德修养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知识品行智慧和意志等因素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美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升华以后才能获得成功道德修养的第一个目的...

《六祖坛经》读后感

六祖坛经读后感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quot顿悟quot等观念在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六祖...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

用心去工作读后感读了用心去工作这本书之后让我受益非浅这本书用事例传递了用心的真谛做任何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把它做好用心去工作这里的心包括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专注心感恩心宽容心公正心平常心事业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

用心工作读后感

财务科耿云青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读后感有人一直在埋怨于老天的不公让自己没有一份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工作而是每天忙忙碌碌永不停休却也从未做出成绩终其原因就是没有端正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对工作充满...

用心工作读后感-

用心工作读后感想用心工作这本书我阅读了2遍读每一遍后也有了不同的感想认为这是工作中的指向标工作的态度其中书中提到了8项工作要做的要修炼好人品要用心工作要主动做事要努力工作不抱怨要提升执行力要遇到问题不找借口找方...

心经读后感(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