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时间:2024.4.30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xx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xx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xx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 (ψ读:普西),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xx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预学环节】

1、 了解作者。

2、 给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 ....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求得;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结合“格物”“致知”的词义,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3、 整体感知课文。

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

分来列提纲。

预学后组内交流,做修改、补充,课堂上汇报。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讨论环节】

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学法指导】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段)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最末段)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聚焦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反面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三、探究词语作用。(结合文后第三题)(强调??)

四、课堂小结。

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展示环节】

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检测环节】

练习选题。

【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把困惑提出来,想办法解决。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生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xx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xx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xx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 (ψ读:普西),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xx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预学环节】

4、 了解作者。

5、 给加点字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 ....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格物致知: 。结合“格物”“致知”的词义,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不知所措:

4、 整体感知课文。

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

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预学后组内交流,做修改、补充,课堂上汇报。

本文论点:

第一部分( 段): 第二部分( 段): 第一层( 段): 第二层( 段): 第三层( 段): 第三部分:( 段)

【讨论环节】

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学法指导: 书中圈画、批注等。 ....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二、聚焦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三、探究词语作用。(结合文后第三题)

四、课堂小结。

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 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勇于 、大胆 的合格人才。

【展示环节】

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检测环节】

练习选题。

【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把困惑提出来,想办法解决。


第二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

表自己的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

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xx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xx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xx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xx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xx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xx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xx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字正音。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

彷徨 ( ) 儒家( ) 埋没( ) ....

3.词语解释。

授予:

彷徨:

1

清谈: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 。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 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

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第一课时作业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

求新知识,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2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3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7.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8.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

第二,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实验的方法

第一、

第二、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

4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论证和 论证

3、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

成下列表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

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第二课时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

5

①格物致知: 。

②袖手旁观: 。

③一帆风顺: 。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4.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5.文中概述柳宗元《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6.“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6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2.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

表自己的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

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xx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xx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xx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xx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xx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xx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xx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字正音。

7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

彷徨 ( ) 儒家( ) 埋没( ) ....

3.词语解释。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

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第二课时

四、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

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

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

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

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第一、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第二、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

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8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

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

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

成下列表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对比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

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9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第一课时作业答案

一、A.一帆风顺 B.袖手旁观 C.一蹴而就 D.事在人为

二、B三、 A.但是、因为、不是、而是 B.不是、而是 C.不但、而且

四、1.测量,因为“测试”是对机械、仪器和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故用“测量”。

2.支配,因为“支配”是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撑”是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或勉强维持。

3.领悟,“领会”一般与“精神”等搭配,“领悟”一般与“知识”等搭配。

【创新能力训练】

(一)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A

6.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7.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课时作业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B 3.C 4.D 5.C 6.C

10

更多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汕头市达濠第三中学邱传东师同学们大家请看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生鸡蛋一杯400ml清水和一杯400ml饱和盐水生鸡蛋放进清水中鸡蛋怎么样了生合鸡蛋下沉师生鸡蛋放进盐水中大家观察鸡蛋又怎么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依安县新发中学曹广文在学习活动中既有个人的准备活动又有学生小组的准备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格物致知就是要学习知识创新发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教...

示范教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

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特级教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汕头市达濠第三中学邱传东师同学们大家请看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生鸡蛋一杯400ml清水和一杯400ml饱和盐水生鸡蛋放进清水中鸡蛋怎么样了生合鸡蛋下沉师生...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导学案 (9)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新人教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2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解题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单课精练2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解题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