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时间:2024.4.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

(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一)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惟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上的作用

6、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二)1、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测、具体细致的计划、有恰当的目标作向导;在求知过程中,必须摒弃埋头读书、不愿动手,过度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有了“主意”。

3、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示例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产的研究。为实验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亲身实践,奋斗九年,终于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创造世界一大奇迹。

示例三: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对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一锅一锅地冶炼,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


第二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答案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zhào)中 埋没(mò) 彷(páng)徨(hu

áng) 儒(rú)家 华裔(yì) 论(lún)语 中庸(yōng)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3.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xx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xx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xx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1)(1段)提出问题: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2~12段)分析问题: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

其原因。

③(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

重要性。

(3)(13段)解决问题: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标题不是中心论点。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

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11)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

①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②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③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1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2.写法赏析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举例论证: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3.各抒己见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

认识。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甲生:我从探究剪刀的工作原理,从而知道了杠杆原理(中间那个点构造了杠杆)。

乙生:我搜集的是名言,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丙生: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三、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甲生:这篇文章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分数都很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知识的纯记忆,而应多实践、多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否则,即使我们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生、学者,也不可能有大的创造力。

乙生: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会使我们这些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丙生:我们学校也需要对现在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能光考察学生的书面知识,而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考试,去考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的教育现状。

更多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

二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第1922题14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新课标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与练习说明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题一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教学重点学习quot摆事实讲道理quot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探究学习方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丁肇zho中埋没m彷png徨hung儒r家华裔y论ln语中庸y...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内容附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语文使用时间20xx12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ltTDltTRltTRltTDwidth99ltPaligncenter课题ltTDltTDwidth339ltPaligncente...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