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5)

时间:2024.5.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单课精练一、积累运用l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诚意( ) 袖手旁观( ) 领悟( ) 探测( ) 一帆风顺( ) 彷徨( )( ) 不知所措( )2 下列几组词语中有一组有错别字,请把它找出来并改正。恐慌 探察 基础推之于四海 传之于万世 儒家关建性 哲理 毅力显微镜 灵感 盲目 ________改为_______3 辨析近义词,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__ (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2)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___(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4)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________(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大胆制止,决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B.上任后,为了搞活企业,他大胆引进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企业的面貌容光焕发。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D.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名的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5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以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哇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地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二、阅读精练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6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怎样的偏向?原因是什么?7 选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 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9 “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0什么是“实验的精神”?三、拓展演练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知识背后的支点①科学对于民富国强的重要作用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20xx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4%,而美国早在19xx年这一比例就达到6.9%),又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科学知识对于我们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的血肉中最缺少的是科学精神的钙质,而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②科学精神的解释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调查和求证(实事求是)。换句话说,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③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关系犹如鱼和渔,显然,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后者是方法,是能力,是动力,是母体,是源泉。只有掌握或拥有了方法和动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产品,并由此而改善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④如果不能在好奇、怀疑和批判的驱动下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和研究就失去了活力和原动力。理性批判主义者卡尔·波普尔、哈耶克等人认为,人类不可能是全能全知的,人类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无知的地方越多。怀疑和提出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王国的本能,正如笛卡尔和所说,“我唯一不怀疑的是我的怀疑精神。”⑤在批判精神和提出问题的驱动下,杨振宁、李政道对物质平衡和对称提出了极大的怀疑。他们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与物理学经典理论宇称守恒截然相反的结论——宇称不守恒,认为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是不守恒的。⑥但是,怀疑和提出问题只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或前半部分,还需要调查研究和求证来解决问题。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至多不过是一种假说。果然,旅美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怀疑和求证的结果是,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19xx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缺少吴健雄是一个遗憾。⑦同样,我们可以怀疑建立在对称理论上的对称美,不对称也可能是美的。例如,人体所有器官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最为典型的是不对称的独角的犀牛,难道它不同样体现一种美吗?⑧不过,怀疑和批判、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是要付出代价的。2000多年前,雅典的执政者为苏格拉底罗织了一个罪名——不敬神(怀疑并批判神)和教唆青年,将其逮捕入狱。开脱和释放他的条件是,以后再也不许他这样探索和思考了。但苏格拉底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会放弃哲学的研究舜口教学。” ⑨于是,苏格拉底被掌权者送上了断头台。然而,探索、怀疑、批判、提出问题却永远不可能被送上断头台。因为,人类离开了这样的科学精神,进化也就停止了。所以,20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克勒默诚恳地对我们说,“要有好奇心,并批判性地去思考!??去冒险吧!”⑩顺便说一句,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如黑格、欧拉等人也说过类似克勒默的话,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选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4期,作者田地)ll.第 2

①自然段括号内文字有什么作用?12.文中列举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人的事例以证明怀疑与求证的重要,你认为还有哪位科学家的什么事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13.本文的题目是“知识背后的支点”,这里的“支点”指的是什么?14.怀疑和提出问题,是具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请你就本文提出一个疑惑或具探究价值的问题。15.联系学习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参考答案1.Chéng xiù wù cè fān páng huáng cuò2.“建”改为“键”。3.(1)探察 (2)探讨 (3)领悟 (4)实验4.B5.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或: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二、6.“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7.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9.“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有两个方面,末段中“第一?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10.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三、11.用具体的数字作对比,证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意思对即可。)12.举例略(所举事例应准确、恰当、语言简洁。)13.科学精神。14.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15.略(要点:①文章与学习实际的联系;②受到的启发。)

3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xx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xx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xx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xx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xx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xx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xx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

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xx年)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合作探究】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精读精练】

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7、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主题阅读】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

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8、 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乙]处:

9、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10、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11、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12、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 )。

13、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拓展提升】

14、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xx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xx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xx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xx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xx年11月4日)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7、⑴ 引用论证: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⑵ 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⑶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8、[甲]怎样鼓励创新 [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9、A

10、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11、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12、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13、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4、略

更多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

二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第1922题14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新课标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与练习说明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题一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内容附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语文使用时间20xx12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ltTDltTRltTRltTDwidth99ltPaligncenter课题ltTDltTDwidth339ltPaligncente...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训练一解释下面的词语1格物2致知3袖手旁观4不知所措5彷徨二阅读613段回答问题1给这几段划分层次1112132段起什么作用它和前几段有什么关系31112两段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不同4今天看来格物致知的真正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