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时间:2024.5.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名 ,是战国时期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反对 ,主张以 统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得道( ) 寡( ) 天时( ) .

地利( ) 人和( ) 三里之城( ) .

七里之郭( ) 环( ) 城非不高也( ) ..

池( ) 兵革( ) 委而去之( )( ) ..

固( ) 威( ) 至( ) 亲戚畔之( ) .

顺( ) 以( ) 故( ) 有( ) 君子( )

三.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委而去之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理解课文作答

1.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3.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4.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5.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7.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8.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9.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10.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

11.写出文中的两组排比句?

12.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案:一、《孟子?公孙丑》轲 儒家 不义之战 仁政 短论 二、自己解决。 三、D 四、自己解决。 五、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3.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4.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失道者(守城者) 5.举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 双重否定句 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6.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7.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8.否定句 排比 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增强语言气势 9.施行仁政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xx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xx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xx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抗震救灾。(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六.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①[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

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

说你的理解。(4分)

答:

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 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 20.(2分)民之归仁也,③④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 21.(2

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

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

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20xx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

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

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

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的道理。(2分)

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0xx年山东省临沂市

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 二、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诵。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力量薄弱,装备简单的条件下,以弱胜强的原因,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进而导入本文。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介绍孟子、《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多媒体出示要求)

听读注意:读音 停顿 重音 节奏

2、朗读指导(多媒体出示要求)

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3、齐读一遍。

正音:(多媒体显示)

粟(sù) 夫(fú) 畔(pàn)通“叛”

4、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翻译全文

(1)明确翻译步骤:“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评一评——正误”

(2)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人一组,推举小组长记录疑问)

(3)教师出示重点及难点帮助学生。

理解词义: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亲戚畔之 得道者多助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学生组内合作学习完成后,班级范围内质疑、释疑。

(5)重点检测

6、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研读赏析

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 “七里”“环而攻之”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3、在叙述第二个事例中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4、文章到第三段中心论点已得到证明,那么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5、齐读

五、拓展反思

结合历史和现实举例阐述“人和”思想的重要性。

六、当堂背诵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更多相关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过程与方法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修改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二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执教龙河清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课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2根据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一整体感悟1此章阐发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讲的是民心向背的问题2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为最重要3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附图。

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课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教学工具多媒体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课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习题集锦一20xx年四川省遂宁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委而去之是地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明文翠时间20xx年4月16日上午第2节班级九3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快乐课堂我参与快乐学习我作主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字词及5解释

原文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7攻之而8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9天时不如地利也10城非不高也池11非不深也兵革12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13而14去15之16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