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师德心语》读后感

时间:2024.5.15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之魂

——读《师德心语》一书的感悟

最近一段时间,正在学习和阅读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博士主编的《师德心语》一书,颇多感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之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面临着社会对我们的许多全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握大好机会,在向学生传播学科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用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引导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的为师之本。

现代社会的竞争,无可避免地也在校园中出现。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更使教师感到沉重的压力。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压力下努力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长年累月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首先,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则比较融洽。师爱最受公众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 1

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所从事的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工作。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师职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这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不同的方面。关注教师发展,就不得不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基础、心理基础,掌握教师职 2

业道德自我养成的方法与措施。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之魂。

3


第二篇:师德心语


师德心语

第一节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从古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尊敬的职业。这不仅是因为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播种文明的神圣使命,更在于他们以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而这一切都是以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一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19xx年,75位诺贝尔得主在巴黎聚会。又记者问一位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您认为您是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老教授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记者以为他在开玩笑,便问他学到了什么。老教授说:“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学到了所有的东西要放整齐;学到了吃饭前要洗手;学到了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到了午饭后要休息;学到了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事实上,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都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二字在古代是分开使用的。“道”首先指宇宙的大法,是一切自然规律的总称。例如,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之说。《韩非子》中也有“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物之所以成也”之说。显然,道在这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关于“德”字的含义,古人有德、得想通之说。庄子说,“通于天地者,德也”;朱熹则说,“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故在中国文化中,道德即“得道”,得宇宙之道,得人伦之道。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也主要指个体在心性上对宇宙人生奥秘的领悟和把握,以及由此形成的德行和德性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上海辞书出版社19xx年9月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道德这一概念界定为:“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到 总和。”二者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道德这一概念的本质: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般来说,道德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关于什么是道德,有人曾经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生活像是一盘各式各样的菜,而道德就像菜中的盐。盐本身不是菜,但各种各样的菜离不开盐。与之相似,社会生活也离不开道德的调节与约束。

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是伦理,“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尚书.舜典》中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在这里,“伦”指音系的节奏或旋律的适当安排。在《孟子》里,“伦”字开始具有人际关系的意味。例如,“察于人伦”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由于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血缘伦理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的名分和辈分等。“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万物运行的规律。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是伦理性文化,“理”的内涵就自然延伸到人文领域。“理”主要是伦理,是淡淡的的当然之则。因此,伦理在古代主要是指人伦之理,是人际关系及其调整的客观规则。

道德与伦理的含义基本相同,都与行为准则有关,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伦理主要指客观的道德法则,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而道德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法则,主要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其结果。

(二)道德的分类

1、基于道德形态的分类

从道德的基本形态来看,可以分为相对道德和绝对道德。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主要是指相对道德。某种社会形态下的道德只是相对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然而它只是相对道德的观念。相对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当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富余之后,这种社会契约也随之登上了人类的历史舞台。人们为了避免因为利益争夺引起的相互残害而制定了这种社会契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这种社会契约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为统治需要而运用教育、舆论、法律等手段对人民大众的道德观念进行统一引导,形成一种大众化的道德思维定式。于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就产生了特定的道德共性,这就是一定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当一定的阶级社会对道德观念的引导与沉淀于人民心中的社会契约有了太大的差异,使人民无法接受时,往往就会出现社会变革。

在我国古代,就有不少智者试图寻求去大众化的思维定式,即走出相对道德,寻求绝对道德(也称为道德理念),老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所谓“道”就是一切自然规律与绝对道德的总称。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美德本身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真理,需要人们用追求真理的心去认识它。这种说法把道德上升到一种客观的地位,也就是说,是非曲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因统治者的引导而发生变化。他们所谈的都是绝对道德。

道德主要是指相对道德,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相对道德容易理解,但对于是否存在绝对道德以及绝对道德是否有评判的标准等问题,人们仍存有疑问。虽说凡事并不都是绝对的,但道德有它的客观性却是不可否认的。否则,人们靠什么标准来制定法律,以什么尺度来制造社会舆论,用什么眼光来评述历史呢?因此,存在绝对的道德及其评判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认为,以下的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既然人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不道德与道德的判定标准就是:是否人为】主观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否人为、主观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所有的道德因素都维系着这样一个准则。事实上,人类在自身的心灵深处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意识。正是这种潜意识指导人们制定法律等社会规范,而所有对违反法律行为的惩罚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准则。

2基于道德内容的分类

从道德的内容来看,道德可以分为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活动。道德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念、情感和意识的总和,是各种道德思想、观点、信念及其理论体系的综合。道德意识是内隐的,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转变时一个渐进的过程。道德规范是在一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行为善恶的准则。我们通常所说的违背道德,主要指违背道德规范,即自身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道德活动则是指在生活实践中,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进行的一切道德实践活动,包括道德评价、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等活动。可以说,道德规范地道德的核心内容,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道德活动的展开都是依据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规范进行的。

3基于社会活动过程的分类

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活动主要分为三类:婚姻家庭活动、职业活动以及社会公共活动。基于此,也可以将道德分为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道德。这三类道德调节、约束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道德的作用是政治、法律、制度等所不能取代的。

由于职业活动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职业道德对人具有重要影响。所谓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现象。由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群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因此他们就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并能够结成某种特殊的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职业道德随着职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而且还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而不断变化和革新。

(三)道德的特点

与法律、法规一样,道德的首要特征是它的规范性。在表现形式上,道德体现为一种规范体系。除了道德以外,以行为规范方式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还有法律、法规、政治等。与这些行为规范相比,道德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道德规范具有利他性。道德规范是用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利害关系的手段,在调整这些关系时,追求的是他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

其次,道德规范主要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自觉性来维系的,而不是像法律那样需要一种特殊的外在强制力量来维系,当然,道德也需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力量来维持。然而,当个人的内心信念与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发生冲突或不一致时,道德规范就难以起到约束作用。

最后,道德规范的作用表现为提倡性、规劝性、表扬性和示范性,它不同于法律以明确的命令或禁止的方式来发挥作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以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了培养和造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而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而且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切道德都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这样,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并伴随教师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和发展。教师的职业劳动是教师道德产生的物质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及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都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一)教师—特殊的劳动者

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社会道德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唯其如此,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独特的体系,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并且在教育事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劳动的目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教师的劳动既传播着人类的文明,又塑造着人类的灵魂。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闹铃劳动和体力劳动,它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并且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促进人的发展。

教师的劳动,首先是一种知识、文明的传递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学环境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负责,又要对学生的家长和整个社会负责。因此,教师的劳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且还必须传授社会思想意识,用自己的劳动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用自己的道德风貌给学生以道德上的熏陶,使学生不仅获得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具有深邃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教师劳动的对象:主体性、可塑性和模仿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他们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可塑性和模仿性的个体。因此,教师在各方面都要起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学识、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起到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还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借鉴和学习,不断地发展自我。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并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要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对学生的影响能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劳动的过程:复杂性与合作性

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处理地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法国在对申请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考察时,就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教师能否恰当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的水平。这是因为教师不但有教育学生的职责,还有以自己的道德和学识影响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成员,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责任。

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仅靠教师个体的作用是不行的。即使水平再高的教师,凭个人的力量也很难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即使是学科教学,也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密切协作,才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劳动成果——培养出成才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作用的有机整合,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其实,团结协作本身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意义上能够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和不同学识的教师和谐相处,使自己任教的学科对其他教师所教的学科具有促进作用,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4、教师劳动的“产品”:全面性和高质量性

教育的目的是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条件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换言之,教师的劳动“产品”——学生,是一种特殊“产品”,在理论上讲,不应当有“废品”。学生的“毛病”即使再多,也不能将其列为“不可雕的朽木”而置之不理,更不能抛弃他。教师要运用教育规律去发现他的闪光点,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去调动他的积极性,挖掘他的潜力。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要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基础。

5、教师劳动的效益:隐蔽性与长期性

由于教育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性,因此教师的劳动成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一特点决定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测定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效益”难以完全量化,而学生的分数只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方面。而且,由于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大,因而难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教师的比较就更为困难。

教师劳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劳动的自觉性要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要,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更明显。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而且还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对于将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同时,高尚的职业道德又能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鼓舞教师自觉地为教育事业而献身。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由于教师劳动的目的、对象以及产品都是人,因此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

1、从教师劳动的意义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全局性与高层次性

教师劳动对人类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使教师的职业道德上升到全社会各行各业职业道德之首,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因此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具有社会道德的最高要求。教师在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其工作是以自己的学识、情感、世界观和灵魂去塑造人。这种工作不仅是知识能力的培育,更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境界。

2、从教师的社会地位看,师德具有超前性

师德的超前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师德具有前瞻性。要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必须首先为之提供高科技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先行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党和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决定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超越一般而做到“打铁先要身板硬”。第二,师德具有基础性。夯实共和国强盛之基,需要依靠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军,而教师就是培训大军的“教官”,其品德、立场、观点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师德建设超前的原则是:“教育者必须受教育”“要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看,师德具有导向性

第一,师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导向作用,言传身教、表里如一是学校正确办学方向的政治保证。第二,坚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质量标准。要在执行、落实过程中不走样、不变味,教师必须做到师德纯正崇高。第三,要造就“四有”新人,教师要率先树立远大理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给学生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具体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尚境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增强法制观念,反对无政府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基础,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看,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其自身的品德修养、道德修养、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乃至劳动态度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尤为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知识的楷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倡导优良的职业道德,对陶冶教师情操、提高教师素质、激发就撒谎的积极性、培养大批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新师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近年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

第二节公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公德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人类维持公共生活秩序的愿望。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衣食住行到举手投足,从人际交往到对待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是对公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要求。

从公德与道德的关系来看,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一般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职责和在道德上的基本要求。在人类道德史上,师德总是处于当时的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上。因此,一个能够称之为教师的人,首先必须要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只有遵守了基本的社会公德,教师的师德才有可能达到高水准要求。

一、公德是做人的基础

提起公德,我们常常会想起在我国许多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系列不文明现象,如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其实,除此之外,公德还涉及更深层次的伦理准则问题,如坦诚、正义、宽容等。通常,社会中的个人在身体力行这些伦理准则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伴随着荣誉感、义务感、幸福感甚至羞耻感等。一旦产生了这些情感体验,就意味着个体已将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要遵守的道德准则标准内化,并能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荣誉感是个人由于履行了社会义务,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获得了道德上的褒奖和肯定后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它表现为自豪和欢悦,是人们对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荣誉感表现为两重性:一方面,可以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做出更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另一方面,则会导致虚荣心。如斯宾诺莎所言,虚荣心重的人所欲求的东西,无过于荣誉。

义务感是一个人对所负社会责任的认识和体验。罗斯在其七项“自明的义务”中,就有多项涉及义务感。例如:知恩的义务,要求不使他人遭到不幸和灾祸;自我完善的义务,要求人提高自己的美德,发展自己的智力;行善的义务,要求改善其他一切人的状况。通常,只要人们体验到自身的责任,就能无需任何外在的强制和约束,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体验到内心的愉悦。

幸福感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为谋求和实现人生的一定目标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即个人达到了一定的道德满足。伦理学家认为,幸福即德行,或者德行及幸福。也就是说。道德上最幸福的人,也是人格最高尚的人。

羞耻感是人们行善改过的情感动力,它决定着人的善恶、自爱、良心等。伦理学家认为,不义、恶行和过失将引起人们的羞耻感,而羞耻感反过来有会遏制人的不义、恶行和过失。他们认为,凡出自不公正的情感所做的,就是不义、恶行和过失;如果情感公正、健全、良好,并且情感的内容有益于社会,而且还是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施行,就必定在任何行动中构成我们所说的公平与正直。自爱是罪恶和美德之源,通常,有羞耻感的自爱,可以转化为美德;反之,则会转化为罪恶。

二、教师应该遵守的公德规范

公德是做人的基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人。换言之,教师必须遵守基本的公德规范。其中,诚实、公平等和宽容是与教师职业道德息息相关的公德要求。

(一)诚实

某小学一年级的一位女生上学时经常和一个男孩一起走。因为这个男孩天生残疾,有一次在路上,被一个大男孩殴打。看到小男孩莫名其妙地受欺负,这位女生气不过,冲上前一拳向大男孩打去,打男孩被打得鼻血直流。于是。她被班主任老师批评了一通,而班里第一批入队的名单里也没有她。她回家后不

吃不喝,气得哭了。父母问她为什么,她不说话,只是自己生闷气。几天过后,班主任老师知道了真相,就来到她家,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还有一包蓖麻子。老师亲切地把红领巾戴在她的脖子上,然后把蓖麻子送给了她父亲,并说了许多抱歉的话。其中有一句话,女孩多年后还记得:“这孩子像蓖麻子一样,有刺儿!”

这个简单的故事,讲的是一位教师在教育中出现失误后,真诚面对学生,并向学生道歉的艺术。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道出了教师遵守的一种最可贵的公德规范——诚实。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负责,而要做到这一切,首先必须做到真诚、坦率。所谓身正为范,只有诚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学生。用康德的话说就是:“诚实是一种责任,必须看做事建立在行为基础之上的所有责任的基础,如果容许哪怕是最小的例外,关于这些责任的法则也可能被变得含糊不定、没有用处了。’

(二)公正

公正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做事,坚持真理,公平正直,合乎情理,不存私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公正就是根据平等原则待人做事,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在内心深处逐渐形成公正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具体而言,教师的道德公正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是教师道德公正的最基本要求。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位班主任老师的内心独白来进一步理解教师的道德公正。

班里的赵伟本来最让我头疼,最近却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整洁了、上课爱发言了,一向不守纪律的他一本正经地管别人,不予许别人违反纪律。作为班主任,我很高兴,却实在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班长告诉我:“老师,同学们说您偏向他。”我楞了,“我没有啊!”班长说:“上次测验,赵伟才考了60分,您就表扬他,还抚摸了他的头。”我说:“60分对赵伟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进步,我当然要表扬他了。难道摸一下头就是偏向吗?”班长说:“当然了,赵伟也说老师最喜欢他,所以他要做个样子给老师看。同学们都说,老师摸谁的头,就是把谁当自己的孩子。我们 考到、得都比赵伟好,老师也没摸我们的头,这不是偏向吗!”我无言以对。摸头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它改变了一个孩子。我开始反思自己,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改变了某些做法,结果,奇迹发生了:课堂上,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问题,常常有思想的火花;下课了,我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他们拉着我的手,弹掉我身上的粉笔灰,或斯拉我参加他们的游戏。

(三)平等

根据伦理学家的理解,平等与自由是现代道德价值观念中的一对孪生概念,人类在产生了自由理想的同时,也就有了平等的渴望,即所谓“自由意味着平等”。他们认为,平等包括道德平等、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站在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道德平等更具有现实意义。所谓道德平等主要是指人际的人格平等或尊严平等,用康德的话讲,就是把人当人看。人格平等是社会平等的最起码要求,其基本原则是人格尊严的相互尊重,个人的人格代表着个人的自我尊严,但个人人格的形成于表现却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文化道德背景。因此,人格平等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人格尊严和公平对待的要求,也包括着人际公平对社会公平的背景期待。

平等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伦理基础,不仅意味着教师在社会中的人格与尊严的平等,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在师生关系中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教师这样一种品格的重要性,可以从如下案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一次语文考试,在解释“亭亭玉立’一词时,学生赵某的回答是“体态优美地直立着”,而李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姿态优美地直立着”。李老师觉得“姿态”“体态”虽一字之差,却明显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便否定了赵某的答案。赵某想不通,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使李老师颇觉难堪,但又不好发作。可巧不几天,又出了一件事。赵某平时爱说爱笑,那天,几个学生在教室里

听某同学吹笛子,这位学生最拿手的是吹奏《美丽的姑娘》。一曲吹毕,赵某随手写了一首小小的打油诗:“笛声婉转荡天边,xx小伙真可怜。美丽姑娘天天唤,不知何时到身边。”本来戏谑玩笑之辞,不料被“火眼金睛”的李老师看到,李老师顿时怒不可遏,决定借此大做文章,意在杀一儆百,教育全班。于是,专门召开班会,将赵某两“罪”并罚,硬说其思想意识有问题。一场疾风暴雨似的批判使赵某从此沉默寡言,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三年没有抬起头来。以后这么多年,谁也不知他的去向,再没见过他的踪影??.

(四)宽容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位大官接到了千里之外家乡亲戚的来信,说是家里和邻居在盖房子时墙的地界差了一尺,互不相让,希望大官用势力帮助家里解决争端。大官回了一封信,他在信里写道:“千里迢迢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实,做人如此,作为老师更应该如此。

那么何谓宽容呢?《大英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见解能够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理解和尊重;其基本前提是,在不背离或放弃根本原则的情况下,以和平友善的方式来看待、理解、容忍和宽恕他人不同于自己的言行甚至错误。宽容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宽容是有原则的,其基本点是以人为善、与人为善,但这种容忍和谅解有不是无原则的放纵;其二,宽容的道德基础不是强者对弱者的仁慈施舍,而是人格的平等和互相尊重。用一位老师的话说,宽容其实就是“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一位教师在取得了成绩后,这样表达了她的心声:“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学校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如果说今天又同事对我‘不理解’,那只是从生活上对我的关心。他们感到我太累了,劝我要多休息,对此,我完全理解,也很感激他们的关心。如果明天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我工作的不理解,我也想得通。因为在我身上集中了太多的荣誉。而有的老师和我一样在工作,几十年过去了,却连一次荣誉也没有沾上。如果换了我,大概也会有想法的。因此,我只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好??”

第三节法律与教师职业道德

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所制定的,具有一定文字形式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法律与道德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法律总是由专门的法制机关依据准则和程序,在已经明确规定的范围内(已经立法)进行调节,范围是有限的。而道德是由每个社会组织和成员,依据自己的“道德法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仅干预法律范围内的行为,还包括法律干预不到的行为,范围是非常大的,道德在上海市秩序的维持中起主导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与个人信念等因素得以发挥。而法律则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一种强制手段。不道德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定不道德。在教育领域,教育法规和教师道德相辅相成,二者共同维护着正常的教育活动秩序和教育的社会利益。正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一、法律法规是师德的基本保障

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包容又相互补充,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命令。道德是主体的自我立法。作为老师。不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同时还必须要履行一个公民所必需的法律义务。

(一)法律可以矫正教师对于师德的认识,净化教师队伍

虽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规定了较高的道德要求,然而,由于部分教师滥用自己所拥有的对学生的教化权力和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教师队伍中违犯法律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接连在纯洁的中小学校园里发生并被揭露。

1教师虐待学生的现象。许多学生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到来自教师的恶○

劣惩罚。罚吃苍蝇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拧裂学生耳朵者有之??

2教师的性犯罪现象。教师队伍中的一些败类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天真无邪的学生,○

教师强奸猥亵小学生的现象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根据20xx年7月7日的《法制日报》报道,仅根据一个县的统计,自19xx年以来,就受理了教师对学生实施性犯罪案件6件6人,其中奸淫幼女案3件3人、猥亵儿童案3件3人,占同类性质案件的58%。

??

虽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这些教师都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并严重违犯了国家法律;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这些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学生。

从教师个体来看,虐待学生和性犯罪等违犯法律的事件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直接关联。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功能日益扩大,教师担负的角色也日益复杂。教师不仅要完成必需的教学工作,还要应对现实的升学压力、校园暴力、学生家长的期待和要求、同事之间的交往、主管教育行政机构的规定和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等各类问题。并且,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仍不容乐观,拖欠教师工资,尤其是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此外,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师经常处于层层的职业压力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压力有助于唤醒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适度调节动机水平,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但是,长期的、过度的压力就会给教师心理、行为和生理等方面带来危害,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在这些心理障碍的作用下,教师的认知和情绪失控,虐待学生等惨剧就有了发生和发展的土壤。由于当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尚不完善,在选拔和任用教师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考查不够深入。因此,一些人格上存在缺陷、道德和价值沦丧的败类混进了教师队伍,从而导致了令人发指的教师性犯罪现象的发生。

运用法律武器,对那些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国家法规的教师予以惩罚,可以加强教师对于师德的重视。对于那些虐待学生或对学生实施不良惩罚的教师来说,法律的惩罚可以让他们认识到,“教育学生”不是他们对学生实施虐待或不当惩罚的借口。同时,法律的惩罚无疑也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还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地方式方法达到纯洁教师队伍队伍目的。当越来越多的教师性犯罪事件被揭露后,国家在教师的选拔和录用上就会越来越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考核,因而,就可以间接地达到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法律规范可以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学生

19xx年6月18日,某小学学生小花,因为数学测验考了92分,任课教师认为她计算马虎丢了分数,要当众打她手板,让她吸取这个教训。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小花不肯接受这个处罚,扭过身子,背对老师。这下可惹怒了老师,于是老师扬起教鞭照小花的头打去,小花当即低下了头。之后,又被打了一下的小花,身体便软软地滑倒在课桌边。老师上来拎起她,只见她鼻子和口角往外流血,顿感情况不妙,赶快将其送往医院,经检查为脑室出血。小花昏迷了5个月后,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幸的是,19xx年2月23日上午,小花因旧病复发,颅内大量出血,抢救无效而死亡。

该案最后的鉴定结论是,小花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她患有先天性脑畸形,但就是的行为时一个主要诱因。在后来的处理过程中,当问及这位任课教师是否知道法律规定不允许体罚学生时,她说知道,但她认为打手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是为了促进学习,是为学生好。

从小花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例,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出于为了学生好而对学生实施一些非常措施的现象却并不鲜见。对此类事件,许多研究者、媒体

或官方的评论,也往往将原因归给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毋庸置疑,法制观念淡薄确实是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或最核心的原因,或者说绝不是教师有意去违法。事实恰恰相反,此类事件中的教师无一不是“恨铁不成钢”,无一不是为了学生好。但何以为学生好的事常常会被教师搞“砸”,甚至会违法呢?

试想,如果没有限制教师体罚行为的法律规范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我们的教师从来也不会去思考这些事件中自己行为的对于错。因为我们的传统观念始终倡导“不打不成器”。其实,教师打与不打和学生成不成器并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认为,法律规范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约束,可以促使教师去寻求新的培养学生“成器”的路子,而它的基础是认真研究并深入了解学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法律规范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与研究。

二、教师不仅要懂法,而且要模范守法

(一)教师常见的违法行为

综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种种违法现象,其违犯法律的行为可主要概括如下。

1、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学生有权参加学校为实现教育的目的而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或因学生违纪就采取停学、停课、赶出教室等做法,不让某个或一部分学生听课就是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就是违法的。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权利接受教育。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既要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又要对有问题的学生做好思想转化工作,绝不能以停学、停课作为惩罚的手段。教师在对严重违纪的学生给予处分时,也应按照法规规定的程序处理,并做出书面决定。任何人都无权让学生停学。例如,19xx年,北京某学校学生因成绩较差而无法升学,父母应学校的要求去医院为孩子开具了一张“中度智力低下”的证明。不料,学校很快将此公布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多次当众侮辱学生是“弱智”“白痴”,其他学生也常以此来嘲笑殴打该学生,后来改学生被诊断患了精神分裂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的例子。

1因学生迟到或未完成作业,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2随意占用学甚至是家长未在作业上签名而不许学生上课;学生因违反纪律被赶出教室等。○

3随意更改教学计划。生的上课时间,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等。○如一些学校为

了应付中考或高考,放弃和中止一些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如不开设音乐课、地理课等。

2、侵害学生的人身权

对学生人身权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人身自由的侵害,二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侵害。《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在一些地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体罚除了指损害受教育者人格尊严和身体健康的手段外,还包括以教育为名行体罚之实的变相体罚。学生有过错,教师尽职尽责地进行管理、教育,包括给予必要的惩罚都是正当的。但一些教师由于自身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思想不端正,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实施体罚,既是错误的也是违法的。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对于有缺点、犯了错误的学生,理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采取正确的方法。否则,非但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有可能触犯法律

1以未完成作业或不守纪教师经常采用的带有普遍性的侵害学生人身自由的手段有:○

律为由,使

更多相关推荐:
《师德》读后感

师德教风廉洁读后感通过学习我对师德有了认识和提高对自己所担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老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后感

读《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有感《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一书以教师职业性与生命性的统一作为师德修养的出发点,以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为基本路径,以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基本目标。读完此书后,我进一步理解了自身的职业价…

《中国师德风范》读后感

中国师德风范读后感陈少华今年学校要求全校老师阅读国内外有关教育经典名著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中国师德风范受益非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可见师德师风对于教师而言是多么重要对于师德师风问题...

《新时期师德修炼》读后感

新时期新要求读师德新观察如何做教师有感何为师德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把师德作了精辟地概括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教育者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根本是完成教育教学的前提然而读了师德新观察如何做教...

师德培育与生成读后感-

师德培育与生成读后感张红燕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后来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

师德观后感

师德师风观后感作为一位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的我当我在网上看了死亡诗社地球上的星星讲台前的我后我的心被他们的师德故事震撼了Cohen的小男孩基丁老师尼克老师是那么优秀他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后感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后感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后来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

《师德培育与生成》读后感

师德培育与生成读后感樊秋琴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而孩子从上学开始呆的最长的时间就是学校他们不仅要在这里学到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在这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渐渐的形成为了国家的下一...

《走进新师德》读后感oc

走向新师德的读后感读了走向新师德这本书它包括两大部分专题研究和调查报告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师德建设不仅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兴教之本使我知道一名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更要为人师表也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下面我...

《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读后感00

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读后感这个暑假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申继亮主编的著作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所从事的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工作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核心...

师德观后感

以爱育人师德教育的基石观后感近日观看了关于贵阳市教师师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示录这部电视片构建了贵阳师德的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画卷在这个画卷中包括对现在教育中师德缺失现象的深刻剖析同时也像我们展现了许多教育师德名...

读《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有感

读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有感有人说所谓爱就是一个人为他人燃烧自己的心所谓情是他人因而产生心理空间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教师的情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

师德读后感(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