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

时间:2024.4.20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 著,朱子瑜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

    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其实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环扣一环。我以为,排在第一位的当是现代主义错误的城市规划观。

3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这里的前提是政府、公众和设计师都要明了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简单地说,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或者,也许不那么恰当但却比较形象的说法,长假时能够让游客蜂拥而来的城市区域就是成功的,反之,长假时居民空城而出的城市区域就是失败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决定,但它们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建筑间的组群关系,具有积极的图底关系,等等。

    谈论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视觉转化的问题,其核心是设计的重点放在何处:若是放在实体建筑上,那就是以建筑为图,以空间为底;若是放在空间上,那就是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为图,以建筑体为底。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单体的建筑仅仅以立面——甚至有时候仅以立面中的某个局部——的形式存在,其中参与空间营造的立面与这个空间中其它建筑的关系要远比与它另外的立面——这些立面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的关系要密切。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实在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

    4、如何营造积极的城市空间,消除失落空间?

    如果分析的结果是仅仅停留在批判阶段,任何思想的意义都会打折扣。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办?

    罗杰·特兰西克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见解,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实践:在单个建筑竖立之前制定公共空间的规则。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建筑不是任性的实验场,必须要有一个游戏规则。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允许失败,允许不同观点的展示,允许激进的实验,允许有批评。我说这是偷换概念。当我说需要有规则的时候,我说的不是要清一色。我说的是起码的社会规则。你可以关起门来搞实验,但你不能把有毒的气体释放到公共的空气中。你可以在家里听摇滚乐唱卡拉OK,但你不能把声音传播到邻家,影响邻居的睡眠和学习。你可以在家里享受天体的乐趣,但你不能在你家的门外,即使是你家的草坪上天体,这有伤风化。你可以穿着新潮的衣服来上课,但你不能露点。你可以在课堂上想心事走神,但你不能把脚翘到前排的桌子上。你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可以尽情地表达自我,但不可以伤害到别人。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照料。这就是规则。

    规则之一就是消除单体建筑的意识,把单体建筑放在群体中去考虑,强化街道的属性,营造良好的图底关系。

    把城市的外部空间想像成有形的实体空间而非缺乏结构的空场,可能会彻底改变现代城市建筑与开敞空间之间难以运作的“图—底”关系。……,环境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单体建筑应融入其外部的公共空间之中,以使城市的空间形态不会因为城市用地区划和主观的交通系统的分隔而沦为牺牲品。……,街道应当成为一个空间实体,而不是建筑完成之后剩余的空间。

    西方有一句谚语:凯撒的属于凯撒,基督的属于基督。建筑设计不应该被孤立地视为一个完整统一的个体。脱离开街道、居民视线和城市生活孤立地谈论建筑的立面设计是没有意义的。建筑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应该严格地将低层部分与高层部分区分开:高层部分着重于城市天际线的营造——这对于城市居民的自豪感的树立是有帮助的;低层部分则完全取决于街道的视线和生活氛围。

    规则之二是小街段和窄街道。除有特殊需要的公共建筑(比如剧院、大型博物馆、中小学校、医院等)之外,不能够允许单体建筑或者内向封闭式管理的建筑群体占据较大范围的城市街区。街道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朝向小街段发展,街区范围尽量控制在60米~100米之间。太长的街区容易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产生疲倦,小街段才有生气和活力。

     不仅如此,小街段意味着加大路网密度,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行人和车辆的选择机会,使人流不至于集中到个别路段。现代城市拥堵的原因除了功能分区设计不合理之外,偏爱长街段规划也是主要原因。长街段导致车辆和人流集中分布,于是造成拥堵。而一旦出现拥堵,城市的规划者不是将其归咎于功能分区和长街段设计,而是归之于街道不够宽,红绿灯太多。于是就拓宽街道,封闭路段,于是车辆更多地被引诱到拥堵路段,造成更加的拥堵。这已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实在是头痛医脚,南辕北辙了。

    规则之三是不得建设沿街停车场。街道两侧的建筑都应该尽量贴近人行道,以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不可以随意后退,除非后退的空间被用来作为完全属于公众的公共广场。不能够允许建筑将其内部停车场将在街边,街边停车场可以说是对城市街道氛围杀伤力最大的因素。停车场应该建造在建筑地下,或者建筑的背后,或建筑内部的院子中。下图中的院子为意大利总理府,建筑紧邻街道,照片中可以看见停放在院子中的车辆。

    规则之四是城市应该尽量少建大广场,取而代之的是小广场。城市规划应尽量避免或少建可以容纳成百上千人的大广场,如果实在为了某些大型活动需要要建,一座城市有那么一两座就可以了。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大广场多数时间人流稀少,平添冷清的气氛。一定要控制兴建大广场彰显气派的欲望。城市最适合兴建小广场,宽度在十几米到二三十米的广场,广场周围有住家、小商铺,这样的地方只要很少的一些人活动,一天到晚都会显得很热闹。热闹的商业和生活中心区,可以建设稍大一些的广场,五十米左右就很大了。但广场宁可小而多,不要大,大则冷清。小广场可以通过个别建筑适当后退或倾斜形成,形式灵活多样。下图是伦敦市内最受欢迎的皮卡迪利广场,连四周人行道在内,最大宽度不过30米。

    规则之五是尽量把沿街建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通道或入口外向设置,避免内向的设计,以增强外部人流和人气。

    罗杰·特兰西克引用了一位研究者的一番话:“当代的城市室内购物中心是强加于人和反城市的,破坏了沿街尺度和城市格网系统的完整性。其主要入口与街道的简单联系,以及将街道置于室内、破坏城市肌理连续性的做法,与联系洛克菲勒中心的错综复杂截然不同。”购物中心的繁华不能仅仅表现在内部,不能把最糟糕的停车场留给城市,而应该恰恰相反。

    不仅仅购物中心应该如此,其它建筑也是如此。比如居民楼,应该允许和鼓励底层住户每家每户直接将房门开向街道,而不是像楼上各层一样开向内部的楼梯间。还要允许和鼓励他们把底层的住家改造成各种小商店或者小花园。除必须封闭式管理的中小学校等特殊情况以及小型私人住宅的花园外,街道两侧不应该出现大段的围墙。想一下,我们觉得热闹、有人情味的那些街道,是不是门特别多?而相反,那些走半天也看不见一扇门的街道,是不是特别的让人觉得凄凉冷清?

    规则之六是城市绿地设计应本着集中和顺其自然的原则。城市绿地不比自然环境,需要的养护费用非常高。如果零零散散的小块设置,特别是放在那些阴暗的地方,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美化效果,而且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负担所失远超所得。那种见缝插针式的绿地不如改以盆栽,省下的土地好歹还可以让人活动。只要回想一下去过并喜欢的那些老城老街,哪有那么多绿化啊?现在很多时候是技术迷信,指标迷信,好像绿化指标达到了,环境就会好。大多时候,事情恰恰相反。即使是集中绿地的建设,也应该本着顺其自然的原则,自然的才是最美的,那些过分人工干预的绿地,总是有些气氛异常的。


城市规划原理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院    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    级:     土木104班  

            姓    名:      杨允晰     

            学    号:     2010800193   


第二篇: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第1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居住方式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前农业化时代,人类由居无定所、散若星辰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使用半永久性居舍,并小规模聚合,最终过渡到定居于乡村聚落;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在农业化时代,固定城市的出现,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次是在工业化时代,城市星罗棋布,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居住于城市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

动物本来就有群居的特性,它们群居来提高它们的战斗力与安全性。人在当初也不例外,他们群居,共同猎取一些凶猛的动物以获得食物来源。到后来,他们发现了种植一些粮食也可以吃,于是他们一起工作,分工共同劳作,群居在一起,他们有了自己的固定住所,时间久了,就发展起来了,可能最初只能叫做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村落也不断发展,规模也在壮大,当几个村落开始出现交界时,他们便有了合并的可能。

在农业化时代里,固定的城市变出现了。人们的农业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学会了如何长期利用一块土地耕种,如何合理的耕作,渐渐地,也发现不断地搬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他们基本上开始过上了永久性居舍生活。这样,固定城市变出现了。这也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因为城市已经基本上固定,一些设施变不用考虑其迁移性问题。本来有些设施可能觉得一旦迁移便用不上了,因此并没有大力建设一些设施,现在少了这个担忧,他们便开始增加类似设施,并且随着人类的实践不断深化,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工具,也发明了更多能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物品及体制。固定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厂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当某些城市中出现工厂时,便为当地人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此时此刻人们已经不用再为温饱问题担忧,并且有些财富积累较多的家族已经不用自己耕作,他们开始雇佣一些人为其劳作。而那些工厂的主人便是处在这一阶层上,邻近的一些小城市的人看到了这里有很好的工作,便会搬迁到这座城市里来。于是,一些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其邻近的城市规模却在不断地减小,这样就像大城市兼并小城市一样,一些大规模城市便出现了。

关于城市的特点,首先要指出的是城市并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它有着自身的成长机制和运行规律,更有区别于乡村的鲜明特征,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

1、密集性——物质与精神的密集

即人、物质、空间与活动的高度密集。城市的密集性具体体现为:(1)人的密集。(2)物质和资本密集。(3)文化的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

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高效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效率。(2)高效益。

3、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城市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其多元性,它包含着两层意思:(1)多功能。城市功能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做为一个经济实体,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必然具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第二,做为一个社会实体,城市是人们进行政治、社会等活动的中心,要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做为一个文化实体,城市必须提供教育、科研、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第四,做为一个物质实体,城市还要提供方便于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

的综合设施。以上功能,是任何城市所必须具备的,不可偏废与缺少。(2)多类型。城市可分为以下几类:工业城市、混合城市、批发商业城市、运输业城市、矿业城市、大学城市、游览疗养城市。也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矿山城市、水产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其它产业城市。

第2章 城市化与近代城市规划

城市是一种主要由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城市化有其必然性:第一,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第二,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第三,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城市中,人口、工厂、机关、商店等等并不是杂乱地分布的,而是依据一定的空间位置有条理的组织起来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的分布而形成的格局。

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模式,社会学家很早就力图建立起能表达这些模式的理论:第一,欧内斯特"伯吉斯的“同心环带”模型;第二,霍默"霍伊特的“扇形”模型;第三,昌西"哈里斯等的“多核心”模型。

现代城市一般由市区及毗邻的郊区两大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市区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但也有例外。城市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市区的规模来决定。

对市区空间结构的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各功能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商业区和行政区常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或重要位置;市中心的外围常常围绕着轻工业区、居民区;重工业区大多分布在城市外围甚至更远的卫星城;空间开阔的游览区以及需要安静环境的文化区也多设在城市边缘地带等等。郊区则是围绕在市区四周的环状地带,郊区曾以某种形式出现在历史上的许多城市的四周,但只是到了二十世纪郊区才迅速发展起来。从更直接的意义上可以说,郊区是在为解决因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导致的市区人口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断得到发展的。

工业化、城市化不仅引起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性是社会学家有关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第一,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第二,大城市的精神生活。第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这些特征的每一方面都进一步决定了城市生活的其它一系列特点。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一,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现代城市是大量人口的集聚地。第二,城市人口异质性强。第三,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第四,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第五,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第六,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第七,城市文化世俗化。第八,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第九,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现代城市规模大,人口构成复杂,宗教、传统、习俗、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的作用日益削弱,而越来越依靠正式控制手段如规则、法律、法规、章程等。

第3章 城市规划的演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xx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

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第4章 城市规划的职能、内容、程序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规划编制总体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4.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

第5章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时刻处在变化的过程之中。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

1、区域环境的调查

区城环境在不同的城市规划阶段可以指不同的地域。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在详细规划阶段,可以指与所规划地区发生相互作用的周边地区。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规划,都需要将所规划的城市或地区纳入到更为广阔的范围,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所规划的城市或地区的作用、特点及未来发展的潜力。

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首先要通过对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动力以及城市形态的演变原因。每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自然环境的调查

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不同的自然条件又影响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组织、发展潜力、外部景观等。如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平原城市与山地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之间的明显差别往往是源于自然条件的差异。 在自然环境的调查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诸多方面。

(2)自然气象因素

包括风象、气温、降雨、太阳辐射等等。

(3)自然生态因素

自然生态因素的调查主要涉及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园林绿地、城市废弃物的处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4、社会环境的调查

社会环境的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人口方面,主要涉及到人口的年龄结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次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涉及到构成城市社会各类群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家庭规模、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行为模式及社区组织等,此外还有政府部门、其他公共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5、经济环境的调查

经济环境的调查,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涉及区域的、城市的整体经济状况,而详细规划阶段则主要侧重于地区性的或项目的经济状况。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环境的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如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产业结构,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以及当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其次是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第三是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价格、土地供应潜力与供应方式、土地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及其运作、房地产市场的概况等;第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其中既涉及到城市政府公共项目资金的运作,也涉及到私人资本的运作,以及政府吸引国内外资金从事城市建设的政策与措施,调查历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的资金,投资总量以及资金安排的程序与分布等。

6、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主要是了解城市现有给水、排水、供热、供电、燃气、环卫、通信设施和管网的基本情况,以及水源、能源供应状况和发展前景。

7、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

进行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情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通过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往往是千头万绪,矛盾繁多,所以要加以归纳与分析,集中到主要症结,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1)城市的经济结构,各行业所占的比重及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城市的用地结构,各类用地的数量结构及存在问题,与同类城市及国家指标的对比。

(3)城市的人口结构,人口变化情况,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

(4)城市基础设施,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状况及与同类城市比较。

第6章 城市生态环境与用地选择

一、自然环境条件城市生态环境选择与用地选择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自然环境条件的作用与影响是基础。而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

1.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分析。

(1)建筑地基与矿藏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基来承载。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情况不一,因而对建筑物的承载力也就不一样。矿藏作为地质条件,其开采会对城市建设产生影响。

(2)滑坡与崩塌

滑坡是斜坡在风化作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的原因,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斜坡上的土石向下滑动。 崩塌的成因主要是岩层或土层对山坡稳定造成的影响。当裂隙比较发育,则易于崩落;尤其是因争取用地,过分的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而崩塌。

(3)冲沟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适宜的岩层或土层、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是形成中沟的主要条件。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

(4)地震

地震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它对城市用地选择、规划布局、具体的建筑布置,以至于各项工程的抗震设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2.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

(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河谷地带、水网地区、低山地区)。

(2)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3.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江河湖泊等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2)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地下水常常是城市的水源。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承压水因有隔水顶板,受大气影响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往往是主要水源。

4.气候条件

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与降水等几方面。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通过建筑日照间距体现,建筑日照间距的考虑还将影响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与用地规模。

(2)风象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风是以风向与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如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下风向。

(3)温度

气温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如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给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会带来影响。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 所以要重视城市规划布局,优化绿地和开场水面布局,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4)降水与湿度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且时有暴雨。雨量的多少及降水强度对城市排水设施有较为突出的影响。此外,山洪的形成,江河汛期的威胁等也给城市用地选择及防治工程带来问题。

二、城市用地发展选择的基本原则:

(1)用地选择应对用地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评估,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成本。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

(3)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4)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结构,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尽量少占农田。

(5)注意保护城市地域的文化遗产,保护古迹与矿藏。

三、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外部影响因素:

(1)经济地理条件 趋向经济发达地区、趋向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地区

(2)交通运输条件 趋向交通便利地区

(3)能源条件 趋向能源富足地区

(4)水源条件 趋向水源丰富地区

(5)用地条件 保护基本农田,避开不利地质条件

四、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内部影响因素:

(1)城市规模与城市布局形态

(2)城市新区与旧区的关系

(3)城市产业区的性质、规模和位置

(4)城市道路交通的状况

(5)城市生活及公共设施的状况

(6)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第7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工业用地布局

(一)工业布置要求

1.建设用地要求工业布置对用地形状、大小、地形、水源、能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其他特殊要求均应满足要求。

2.交通运输要求包括铁路、水运、公路和连续运输等形式。

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主要防止有害气体、废水、废渣及噪声的污染。

4.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应距离近便,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二)工业区应考虑工业协作关系、工业区的性质与形成、工业区的组成、工业区的规模。

(三)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分类,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为10—25m2之间。

(2)要符合工业布置的原则。

(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方式。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3种布置情况。

(四)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1)工业与居住的用地布置形式有平行式、垂直式和混合式3种。

(2)工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有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有机结合的组团式布置3种形式。

(3)工业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形成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

(五)旧城工业布局调整对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以改善交通、卫生、生产、生活等情况为主,可采取留、改、并、迁等方式进行。

二、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是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它以铁路、公路、水道、航空等设施所构成。

(一)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1.铁路场站的选址包括中间站、客运站、货运站、编组站的位置与数量和城市的性质、规模,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及城市总体布局有关。

2.铁路枢纽布置要充分考虑枢纽本身的作业与发展,力求避免对城市干扰。

(二)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1.港口建设与工业布置要紧密结合。

2.合理分配岸线与作业区布置。

3,加强水陆联运组织。

4.编制无线电收发区域规划。

(三)机场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1.机场位置的选择

(1)用地平坦、排水坡度不大于10%.

(2)按机场级别要求,保证足够用地和净空限制区内没有障碍物。

(3)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气温)应利于飞机起降;避免烟雾、阴霾、暴风雨地区。

(4)避免飞机噪声对城市的干扰,机场的位置宜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的两侧为宜。

(5)满足机场通讯联络,避免电波、磁场对导航、通讯干扰。

(6)考虑不同性质机场之间的合适距离及服务范围。如民用、军用、专业性机场等。

(7)选址必须考虑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四)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1.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联结要根据公路的等级,城市性质、规模及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流量等因素决定。

近年来,高速公路发展很快,车辆分向安全行驶,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控制出入

口,车速一般为80—120km/h.其布置宜远离城市,用专用支路与城市联系。

2.站场的位置选择长途汽车站,按其使用性质不同,分为客运站、货运站、技术站、混合站;按车站所处地位不同,又分为起点站、终点站、中间站、区段站。其位置选择要使用方便、不干扰城市生产和生活、与火车站和码头联系方便,便于组织联运。

综上所述,城市对外交通的综合布局原则是:

(1)各类对外交通设施之间,为其联运要求创造条件。

(2)各类对外交通的客运部分应靠近市区,联系便捷。

(3)对外交通场站与市内交通干线系统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

(4)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三、居住用地的布局 布局原则:

1.坚持居住区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方便的现代化生活居住环境,创造“以人为本”的家园城市氛围。

2.针对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居住用地适宜的区位、风向,并考虑与工业用地的布局关系布置居住用地。

3.以住宅房屋改革为基础,以房地产开发业为龙头,使房地产开发业成为地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大众投资渠道。

4.住宅建设以多层住宅建设为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开发,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5.注重居住区各类设施的配套,改变现有各类市政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以方便居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

6.居住住宅基本采用城市型集合式公寓住宅形式,以居住组团和小区作为组织居住用地的基本单元。

四、公共设施的布局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要求: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配置,包括3方面:公式人设施应按城市的需要配套齐全;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分级或系统的配置;局部地区按服务功能与对象予以成套的设置(车站码头等)。

2.公共设施要按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范围大小及服务人数的多少,以此推算公共设施的规模;服务半径是检验公共设施分布合理与否的指标之一。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公共设施在按照它们的使用性质与对交通集聚的要求,结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一并安排。如幼儿园、小学与步行道路系统在一起;体育场、展览馆与城市干道联结。

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公共设施分布对周围环境也有所要求,如医院安静的环境,学校、图书馆避免与剧场、市场紧邻。

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能创造具有地方风貌的城市景观

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安排好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顺序,使得既在不同建设时期保证必要的公共设施配置,又不致过早或过量的建设,造成投资浪费。对一些公共设施留有扩展或应变的余地。

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可以结合城市的改建、扩建规划,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与充实。

第8章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指城市中工业、交通、 商业、文化、 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功能区的地域差异。城市土地在未经开发建设之前只具有自然属性,包括土地的肥沃程度、坡度大小、坡向、土地承压力和透水性等。

开发建设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土地的经济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土地利用。一般说来,地价是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高,导致建筑物向高密度和高层发展,而城市外围地区地价较低,建筑物密度和高度也较低。但实际的城市土地利用除考虑地价因素外,政府还要根据环境质量、生活需要和发展方向做出规划,从而产生相应的城市地域结构和用地结构。

城市用地大致可归纳为:

1.工业用地,各种工矿企业、车间、工场、 建筑基地,以及厂区内的附属动力、供水、仓储设施和厂区外专用线、 专用码头、 附属设施和各种排渣堆场等。

2.对外交通运输用地,包括铁路、公路干线和各种站场及附属设施,港口码头陆域和飞机场用地及附属设施,汽车运输及附属设施等。

3.仓库用地,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供应服务的以及为国家储备、中转设置的仓库、堆场及附属设施用地。

4.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水厂、污水处理厂、煤气站、公共停车场、火葬场等以及城市防洪、排水等工程构筑物用地。

5.生活居住用地,包括中心商业区、居住区以及附属的市内道路、广场、公共建筑、庭院、绿地等建设用地。

6.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用地。

7.风景绿化地区,即城市风景区、名胜古迹、 文物保护区等。

8.行政机构用地,包括市政机构和驻市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社会团体等用地。

9.特殊用地,包括军事、监狱、看守所及外交使团用地、宗教用地等。一般来说,城市工业用地、生活居住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是重要的城市用地因素。

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工业类型的城市其工业用地比重较大;风景旅游城市则绿化用地所占的比重较高。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关系到城市合理发展、人口容量、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中节约用地等重大问题,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基本课题之一。

城市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分析:造成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土地国情的现状必须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第9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战略目标

以现状道路为基础,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结构,在规划年限内,逐步建成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城市道路网系统与对外道路系统。

二、规划原则

1.实现城市交通高速化,舒适化,现代化,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

2.结合地形,整体上发展高速的带状城市交通网。

3.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公交事业。

三、交通设施规划

1、社会停车场

作为一个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应由完善的行车系统和停车系统所组成。

2、城区间交通汽车站

3、城市广场

广场体现了城市的现代面貌,以及城市的民主气氛。

(1)休憩广场

(2)交通集散广场

交通集散广场: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如大型交通设施、体育场等的广场,这类广场要有足够的行车面积、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的空间。广场的交通组织需流线合理,交通有序。

4、城市货运交通

城市货运交通规划应组织储、运、销为一体的社会化运输网络,发展货物流通中心。

四、公共交通规划

1、城市公交规划

1)设置公交走廊

2)公共交通站点

城区公共交通应与对外交通节点相结合。城区间的公共汽车枢纽站原则上不应离城区中心太远,以便于换乘。

3)城市中心区公共交通线路密度应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边缘地区2~2.5 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公交站距宜为500—800米,郊区线为800—1000米。

第10章 城市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

城市开敞空间,是指城市边界范畴内的非建设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体系。然而,对于如何做好我国的城市绿地体系计划,我们目前的理论和技巧筹备还是不足。

我国目前实行的城市计划规范和方式,看起来已经发展到相当严谨和精巧的水平,但究其本质则带有浓厚的工业时期颜色。它重要是在学术上受前苏联城市计划模式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在行政上受急功近利式长官意志控制的成果。从实践上看,我们目前所履行的城市计划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方面亦存在着不少问题,重要表示有: 建筑优先,绿地填空;抽象的绿地计划布局模式;不顾实际的“效益剖析”;学科分别,互不通气。

当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从总的方向上说严厉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方针是十分准确的。但是,在具体履行上,却有着严重的问题,长期履行此类政策的成果,造成我国多数经济比拟发达的城市(经济特区例外)大都交通拥塞,绿地稀疏,体育场地奇缺,环境质量拙劣,市民的健康素质和城市体系功效与范围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城市集中了我国重要的生产力要素,而且一般来讲城市越大其土地应用的经济效益越高,最后的成果是大大影响了全部国度的发展。

有关的几个基础概念:

(1)边界层 全部大气从上到下大致分为电离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对流层厚度约10km,是重要气象进程产生的地带。对流层与地面进行物资和能量交流的部分,特称为边界层,是

与城市空气污染直接相干的大气层。边界层的厚度一般是几百米,有时可高达上千米,有时仅有几十米。边界层越厚,空气质量越好。影响边界层厚度的重要因子是阳光的强度和风力的大小,一般前者作用更为明显。

(2)逆温层 空气是靠地面加热的,正常情形应当是越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而热空气比重比冷空气轻,下层的空气会自然上升,形成高低对流。在某些条件下,会呈现下层空气温度低于上层的状况,叫做逆温层,有时会在不同高度上呈现几个逆温层。逆温是一种稳固状况,对于污染散发极为不利,是严重污染气象的直接景象因子。

直接接触地面的逆温层称为接地逆温层,它的呈现会造成近地面空气的静止和比重较大的污染物的沉积。离地(半空的)逆温层则会禁止其下面的空气的持续抬升,并将上升的空气连同其携带的污染物“反射”回去。

第11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的总称。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我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设施范畴:

1.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暖气和新兴太阳能设施等;

2.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3.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4.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5.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6.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设施特点:

1.生产性:市场补偿--完全市场化运营模式;市场与财政复合补偿--半市场化运营模;财政补偿--完全依靠财政投入模式。

2.公用性和公益性

3.自然垄断性

4.成本沉淀性

5.承载性

6.超前性

7.系统性

按服务性质分为三类: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服务于生产部门的供水、供电、道路和交通设施、仓储设备、邮电通讯设施、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指服务于居民的各种机构和设施,如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住宅和公用事业、公共交通、运输和通讯机构、教育和保健机构、文化和体育设施等;制度保障机构。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部门等。基础设施水平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种类更加增多,服务更加完善。

第12章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又叫都市设计,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它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

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城市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城市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城市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城市设计要素包括:

1.宏观层面

(1)天然环境,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质素上的直接及间接影响,配合天然环境和景观。

(2)人造环境,城市环境,加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以促进城市景致,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地方特色的增强, 与历史文物环境的协调。

2.中观层面

(1)天然环境, 对天然景观在地理和视觉景像质素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人造环境,地点的合适, 与现有观景廊的关系,对光线透射和空气流通的影响,与街道模式的协调,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与地区文物的协调,对四周环境的影响。

3.微观层面

(1)天然环境,在功能上与天然环境的配合,与当地天然景观的配合。

(2)人造环境,适当配合街道环境和功能,方便行人的环境,人本比例和提升质素,空间感的建立。

城市有本身的发展需要,所采用的城市设计概念,均须切合城市的需要。因此,城市设计指引不应作出过份严紧的限制和规定,而是造就有创意的设计。在发展机会容许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做好城市设计,以达到下列目的:

1.提升质素: 透过创造与天然环境互相配合的优质环境,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

2.融合灵活:制定一套融合灵活及持续的城市设计指引。

3.提倡活力: 提倡多元和富活力的香港精神。

4.保持弹性: 提供弹性,让创新的意念和计划有机会落实。

第13章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体系,这是进行城市改造建设的基础。城市规划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构成了开展城市改造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各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不尽相同,因为城市规划体系受到了各国资源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还很不成熟,在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和运作体系上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其中传统的总体与地方二级规划制度已经很不适应现代城市改造更新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城市规划体系,是一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

城乡规划行政体系包括:城乡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城乡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

城乡规划工作体系包括: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1.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并且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用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2.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其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协调种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影响,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3.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主要的表现在于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构架的实现意味着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做形态化的体现。

(二)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三) 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文_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读书笔记范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关于阅读一个人不读书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读书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更要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对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路人皆知培养孩子...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