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时间:2024.5.13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摘要:中国目前的很多城市规划似乎沉迷于建设一种景观,而非真正丰富的城市生活,沉迷于摩天大楼的雄伟气势,而非如何改善摩天楼周围的社区环境。景观都是浮云,生活才是王道。

关键词:户外空间 室外空间 公共空间 城市

《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所做的一些笔记和一些感想:

1.作者在谈到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时指出,户外生活主要是位于强度序列表下部的低强度接处。与别的接触形式比较,这些接触似乎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它们既是单独的一类基础形式,也是其他更复杂的交往的前提。(p12)可以为下列活动提供前提:

——轻度的接触;

——进一步建立起其他程度的接触;

——保持已建立起来的接触;

——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

——获得启发,受到激励。

非常有共鸣的是,作者提到了这是一种“独特的激情感受”: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各种城市功能的划分,不少富于生气的城市和居住区变得死气沉沉。对于汽车的依赖也使城市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这就导致了另一种重要的需求——对激情的需求。 感受人生为这种激情提供了多彩而富有吸引力的机遇。与对于高楼大厦的体验相比较,对于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更加精彩纷呈。人群的往来变化万千,新鲜的景象、新鲜的刺激层出不穷,更加突出了生活中的主题:人。 因此,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得城市死气沉沉。即使建筑物的色彩再多,体型变化再丰富,也无济于事。”

户外活动到底对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在斯堪的纳维亚,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非常精辟:“人往人处走”。就连对座椅的调查中也显示,能看到更多人活动的座椅更加受到青睐。各式各样的人的活动应该是人们最重要的兴趣中心。

户外空间的生活,是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

2.正是少数逗留时间长的活动催生了其他的户外活动。

影响户外活动最为重要的因素:

——出入方便(最好再同一水平面上,若要楼梯电梯则大大减小);

——住宅前有良好的逗留区;

——住宅前有事可做,并有一定设施。(现代小区有一定的儿童试用设施,而忽略成人活动能够联系到的设施)。

柔性边界:易于片刻滞留的各种活动。

前门座椅:在紧靠前门设置一处可以遮风挡雨,并能很好的观看街景的座椅并非难事,但对户外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试问,这种座椅效应还可以在哪些看似平常的位置发挥作用?我想到了古时官员在衙门口等待上司办理公文时坐的长板凳,甚至有关于一些官场故事,貌似门前座椅情节早就有了,超越了地域。

半私密性的前院:在住宅和邻近街道的过渡区设置一种半私密性的前院。为这种住宅形式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自由选择余地:既可以呆在住宅靠公共空间的一侧,也可带在私密性的一次额。——平时的观察发现,周围大多数的一楼有前院的住户其实并不是特别希望邻居了解他们的生活,所以会把围合院子的墙做实做高,更不用说是街道上的行人。就像同济在都江堰做的社区一样,一部分前院住户会把靠近小街道的铁围栏用植物或旧家具进行填补提高私密性。这或许是在文化上与国外的不同。

有时把公共区域划分成块能提高利用率。(水平:阳台的小臂,入口的凹陷,小篱笆,小巧的座椅 垂直:葡萄架,庭院的小棚子,太阳伞等)

3.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

建筑师们对功能主义的城市提出了很多批评。比如“积极参与或被动消费”: 电话、电视、录像、家用电脑之类的东西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接触方式。公共空间中的直接交往现在可以为间接的远程通讯所取代。身临其境、参与和体验也可以通过被动地观赏画面、了解他人在别处已经经历过的场景这种方式来替代。汽车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驱车出去会朋友和观光,而不必积极参与当地自然发生的社会活动。

4.同时,作者也在思考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这其实和中国现在的社会非常相似。

近年来西方工业社会中的许多发展趋势也进一步暴露了规划的缺陷。 家庭模式发生了变化,家庭的平均规模变小。人们在家庭之外方便地参与社会活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人口的结构也在变化之中,儿童越来越少,老人不断增加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许多工业化国家,20%的人口是健康的老人,他们在退休之后再颐养10年、20年乃至30年的天年是很寻常的事情。这部分人由于有充分的自由时间,是城市空间的常客,如果这些空间值得一用,它们就会得到利用。

5.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当然是必要的。城市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富有人情味的共同生活的载体。

作者对公共空间提出的三条不算太高然而非常广泛的要求:

——为必要性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

——为自发的、娱乐性的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

——为社会性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 能够方便而自信地进出,能在城市和建筑群中流连,能从空间、建筑物和城市中得到愉悦,能与人见面和聚会;

——不管这种聚会是非正式的还是有组织的,这些对于今天好的城市和好的建筑群来说仍是非常关键的,就像在过去的城市中一样。

6.户外空间生活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

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

没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没有活动发生。

在新住宅区,尽管有不少事情发生,但由于人及其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过于分散,几乎每个单项活动都没有机会相互交汇,以形成更大、更有意义和更富于激情的一系列活动。

衡量人的活动,除了活动的数量之外,作者还讨论了活动持续时间的问题。 人和活动的数量本身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活动水平,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实际的活动和户外空间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户外逗留时间长短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特定地区高水平的活动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二是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

慢速交通意味着有活力的城市。当所有交通都放慢以后,街头生活就会由此而兴起,与汽车城市中的景象形成对比。在汽车城市中,自动化的告诉运动降低了活动的水平。

延长户外逗留时间比慢速交通作用更大,较长的户外逗留意味着富于活力的住宅区和城市空间。

户外生活与人和活动的数量关系以及户外逗留时间长短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在现有和新建住宅区内改善户外生活的条件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决办法——即改善户外逗留的条件。

7.大学是一座城市(p97)

哥本哈根大学仍在老城的中心,主楼居中布置,各院系随着发展的需要而分布在市区50余处。城市的街道是这所大学的组成部分,起着内外沟通的作用。 毫无疑义,大学作为一个管理机构,散布于城市之中会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但这种学校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为使用城市和参与城市生活创造了无数的有利条件。同时,大学的这种布局也为城市注入了朝气、生命与活力,这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分散开,比如一些技术性的学校,单一的、高度专业化的环境可以为单一性、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才的教育创造最佳条件,因为学习环境与广泛的社会之间的日常联系被割裂开了。

8.对于私密程度的有序划分,以及将住宅区划分为更小更加明确的单元,是一个更加有效的增加领域归属感的方法。

加顿住宅区有明确的社会划分和相应的物质划分,而与其相应的普通独户住宅区或者多层住宅区则完全不同。每一幢住宅的“从属”区域或者住宅区在什么地区“收尾”都不清楚。住宅区的接到涉及极少考虑到公共活动在什么地方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含混不清的物质结构本身就是对户外生活的一种有形障碍。

9.中国目前的很多城市规划似乎沉迷于建设一种景观,而非真正丰富的城市生活,沉迷于摩天大楼的雄伟气势,而非如何改善摩天楼周围的社区环境。景观

都是浮云,生活才是王道。

因此,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城市死气沉沉。即使建筑物的色彩再多,体型变化再丰富,也无济于事......从长远的眼光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色色扭扭捏捏的建筑形式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加引人入胜。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扬·盖尔先生通过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此外,他提倡的这种空间模式对于小区和步行街道的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也不乏许多能直接用于实际设计之中的经验。这本书提醒我们,建筑学不仅要满足安全、功能、景观(坚固、适用、美观)3个方面的要求,也要考虑到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琐碎的日常需要。建筑的工作在于创造人的生活空间,建筑的作用在于服务人的生活,建筑的意义在于创造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交往与空间》 扬·盖尔

姓名:徐先成

学号:10310107

班级:10级建筑学一班

指导老师:张顺尧

日期:2012.09.17


第二篇:《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1.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l  户外活动的类型: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

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                                    

高强度                  亲密的朋友                    必然性

                           朋友                            ↓

                           熟人                          随机性

                           偶然的接触                      ↓

低强度                  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     组织性

结论:

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 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l  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

参考书目,得到墨尔本街头生活研究数据

l  活动与行为的习惯:

1.       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

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

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音乐也是如此,

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

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人的

浓厚兴趣。 

2.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

的是去看别的人。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人的。

结论:

  1.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

 

2.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2. 规划的先决条件

l  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

1.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2.       用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可以丰富住宅群;通过安排穿过公共空间的住宅通路和合理的建筑布局等方式,可以引导居民形成某种活动模式。

l  社会结构

居住环境中的社会结构

1.       家庭有起居室。

2.       住宅围绕室外广场和室内的公共用房这两个公共空间来组织。

3.       整个居住综合体围绕着一条公共的大街布局,那里设有大型的公共活动中心。

l  私密的程度

“带有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空间的分级化组织的住宅区。这种清楚的结构加强了自然的监视,有助于居民们了解谁“属于”这一区域,并有利于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一致决定。”

                     ——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可防卫的间》

l  知觉、交流、尺度

 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人类的自然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速度大约为5km/h。当一个人向前看的时候,水平方向的视域可达到两侧的90。向上和向下的视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行走的需要看清楚道路的原因,此时视轴线会向下偏移10左右。

距离型感受器官与直接型感受器官

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根据霍尔的研究,人类有两种知觉器官:a: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b: 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肌肉

适宜的距离

1.  亲密距离(0-45c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爱抚以及激愤等强烈情绪的距离。

2.  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

3.  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之间日常的交谈距离。

4.  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没有意愿参与这样的一些较为拘谨的场合。

室外空间生活——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

1.  儿童游戏:如果有小孩开始游戏,别的小孩就会受到启发出来参加游戏,这样一小群孩子的队伍会迅速扩大,一个过程便开始了。

2.  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里(F·van Klingeren)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

结论:

1. 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2. 为了让正效应过程有机会发展,必须认识到:人及其活动是各种活动数量与待续时间的产物。

3. 解决办法: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

3. 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l  集中或者分散?

如果活动和人能够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人的活动 ,自我强化的过程便由此产生。

结论:

1. 传统郊区的独户住宅和功能主义的点式公寓楼区是导致分散的原因,相反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尽可能形成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尽可能便捷的步行交通及感受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

2. 在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上,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细致的筹划。例如在大空间中营造小空间、在街道立面上尝试集中与分散等等。

l  综合或者分解?

综合的意义

1. 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相互融会或并行不悖,而分散则意味着将各种不同的功能或群体分离开来。

2. 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试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的。重要的不是工厂、住宅、服务设施之类的功能是否按照建筑师的图纸紧密地布置在一起,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

A为看似规整却没有人情味、割裂交往的汽车主导的交通模式。

B为看似杂乱却能和谐共处、为人们的起居生活提供便利的街道。

哥本哈根大学vs 丹麦广播技术大学

 


结论:

综合的城市规划——按照不同的时期而不是按照不同的功能来确定发展方向或者扩展的地区。

l  开放或者封闭?

比较:1.  开有大窗户,但从街道后退10-15m的图书馆

2.  与窗户直接朝向大街的图书馆

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只能看见一幢开着窗户的建筑物,而后者则是能看见一幢使用中的图书馆。

不过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开放与封闭的优缺点再决定如何规划设计。退休老人住宅或者医院能看到公共空间的活动肯定是有好处的。公共游泳池和羽毛球场可以布置在低于街道标高的地方,这样,隔窗观望的人就不会干扰这些活动等等。

4.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l  步行空间的要求

不同情况下对空间的要求

1. 在下午结束时分,散步开始之际,参加的人数并不多,主要是带孩子的父母与老人,他们在广场上四处溜达。

2. 随着夜幕降临,来的人逐渐增多,这时小孩与老人相继离开,然后,随着人流量的增多,许多中年人和其他一些人都离开了。

3. 等到天黑了,这个时候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实际上就只有城中的年轻人仍聚集在广场上游玩。

街道的尺度

 1. 在拥挤程度可以自由确定的情况下,双向步行交通的街道和人行道   可通行密度的上限大约是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个人,相当于在10m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通行约100人左右的人流。

 2. 如果密度继续增加,可以观察到步行交通明显趋于分成两股平行的逆向人流。根本不能停下来进行交谈等活动。

步行的线路

 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进行的调查,步行者总是以对角线穿过广场,尽管要经过广场中心的下沉区域和两段不长的踏步。

结论:

线路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 但又要保持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路线。坡道与台阶的选择很重要。

l  驻足停留  小坐

逗留区域——边界效应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 de Jonge)在对荷兰住宅区中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他的《建筑模式语言》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

功能完善的城市区域为人们小坐创造了许多条件

     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

沿着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空间当中的座椅更受欢迎,例如八一广场。

l  细部规划

在物质环境规划中,建筑师与规划师们应该根据人们这些心理上的和习惯上的特征与选择倾向,细心设计能够促进户外活动的空间。

比如曲线型的座椅或者成角布置的座椅就常常是比较成功的。如果两者有交谈的意愿,很容易就会互相搭话;假如不愿意交谈的话,从窘况中解脱出来也会比较容易。

读《交往与空间》心得体会

提出问题:交往与空间?

1. 在读本书序言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是“空间”承载了“交往”,还是“交往”塑造了空间?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慢慢地走进了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直到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渐渐明白空间与交往的辩证关系。——户外空间支持着交往活动,交往活动如何激活着户外空间。

2. 以往的线性的物质空间设计思维一味强调空间设计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事实上人的行为却是多样性和不可预知的。本书倡导不仅要重视空间的塑造,更要了解空间中的交往,了解在空间中发生的故事。本书在方法论上对功能分区为主导的城市设计与规划表现出不满与委婉的批判,试图用自己富有生活气息的设计理念个方法恢复城市和社区的活力,这是对功能主义泛滥和中心城衰败有力的回应!

3. 作者为我们展开了广阔生动的生活场景,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高深的论证,却给我们一种关于日常生活的设计哲学。平常时代的平常生活,要求设计师有“平常设计”!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这群未来设计师也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体察人性、体验城市,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关注平常人和平常事。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文_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读书笔记范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关于阅读一个人不读书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读书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更要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对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路人皆知培养孩子...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