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第二部有感

时间:2024.3.31

大秦帝国第二部有感

让我一口气连下百万字的书,有生以来有三部,《大秦帝国》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书的第三部分金戈铁马读完仍觉意犹未尽,精彩。仅从书中的人物就可窥一斑: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人战神白起,又称人屠,一口气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的名将乐毅,北抗匈奴,西击强秦,无一败绩的李牧,狭路相逢勇者胜首胜强秦的名将赵奢,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弃商复国的田单,把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做到极致堪称战国第一稳健的老将廉颇,远交近攻的范雎,千里驹鲁仲连,窃符救赵的魏无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读乐毅的《报燕王书》会让人明白何谓君子,何谓德行,何谓胸怀,何谓谦虚,何谓信义,蒙冤受陷害没有丝毫怨言,立下不世之功没有丝毫的傲气,报知遇之恩信守一世承诺,不卑不亢,娓娓道来,让怀疑他的燕惠王无地自容,自感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乐毅的故事实在不想多说,因为除了遗憾还是遗憾。不过《报燕王书》中两句值得学习,一句是: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一句是: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如果把乐毅比作巍巍青山,令人肃然起敬,那么白起就是绝壁万仞,令人顿生畏意。凡白起领兵,六国竟然无人敢挂帅应战,无一败绩,每战必歼敌十万以上,整个战国时期共战死二百万人,白起自己就杀了二分之一,斩将杀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一代名将白起的结局却是赐剑自裁,应了那句老话:善战者服上刑。与他有同样结局的还有之后的另一位将星李牧。不同的是白起是把战功立到了极致而去的,李牧却是抱憾而死,唯一能挡住强秦虎狼之师的万里长城轰然倒塌,而且还是被自己人给弄塌的。可恨,可悲。

最后想说一下范雎,提到范雎我又想说一下魏国,因为范雎是从魏国流失的,不光范雎,商鞅也是,张仪也是,还有乐毅也是。乐毅我们暂且不谈,单单是商鞅,张仪,范雎三位大才的成就就令人惊叹,商鞅使秦国由贫弱走向了富强,张仪使秦国挺过了六国合纵的危机,范雎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方略,没有这三人秦国怎能统一,而魏国竟然让他们一个个流失,甚至逼走,终究避免不了灭亡的厄运。


第二篇:读《大秦帝国》有感


这几天正看一本书《大秦帝国》,这是一本足有9M大的电子书,当然我不是想说他有多大,而是从里看到了那时的大秦帝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穷小国家,到一个雄霸天下的大帝国。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它还不是。但是我看到了战国的能人辈出。还有就是秦孝公(赢渠梁)的魄力,他就像《贞观长歌》里的李世民,有着雄心壮志,还有着励精图治的决心。他亲自去找石匠来刻“国耻”两个字,并且自断两手指以表决心。还有就是发出《求贤令》。而这个帮他变法的就是卫鞅,他是谁的徒弟我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他也是鬼谷子的徒弟)但是他真是一个人才,因为他的思想到现在仍然受用。更何况是两千年的战国呢?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现在只看了6%,也不便多说,以后有新的想法再说。

最近看到了孙膑的围魏救赵的典故,不时感叹孙膑的常识与智慧,但是同时我一下子领悟到一点就是为什么他会想到而一般人想不到呢,不要说他不是凡人等借口来搪塞我,因为这个不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他懂得变通,因势导势,而不是生搬硬套。他不是一般的书生,他懂得“知行合一”。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几百年以后的王守仁的思想,也是他悟了几乎一生才领会的境界,当然居然让我看到了,而且懂了,当然现在在使用上还达不到他的境地。但是他们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思想不受局限,他们有着创新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能提出另人意外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的诞生却是相似

的,没有框架,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最有利的决策来。现在我已看到卫鞅死了。虽然举国哀悼,毕竟死了。他死的其所,但是我还是为他的死感到惋惜。他是一个智者,而且是奇才。他是一个改革家,也是一个军事家。他的才华可以使日月暗淡。但是还是泯灭了。他说他是在为秦国死,给予秦国灭其它国家一个口实。这样,他们就可以出师统一天下。当然还有就是引出顽固派。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他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拘小节。会为大的理想做出一些牺牲。后来知道这个卫鞅就是商鞅,原来他就是商鞅啊,其它我应该早想到的。他我知道商鞅最后是被车裂的,没想到商鞅就是卫鞅,真是为他惋惜。他是大秦帝国的缔造者之

一。但是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与秦孝公携手才造就了后来的大秦帝国。怪不得,后来秦孝公死时托孤时说:我儿可扶则扶,不可扶则自可替之。这是何等的信任。不得不让我想起了三国里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在商鞅死后,这个新皇帝也就是秦惠公,也就是赢驷他一手车裂了商鞅,当时我是恨死了这个赢驷,因为他一上位就杀了商鞅,这俨然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不过后来明白了,这就是政治,而且他秦国需要一个人来唤醒国民,而当时除了秦孝公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地位高,所以选择了商鞅,并把嗜杀商鞅君的罪名推到了山东六国,这就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后来知道这个赢驷其实也是一个明君。对于杀君的作法我还是不能原谅,当然

我站在的是非君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个先不谈,这里主要说一下这个叫白起的将军。他先后灭了巴蜀两国、领兵20万战胜了六国的60万大军,可是一战成名。后来再看他成功的原因。得知就像下象棋,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与诸葛亮的战法却是不一样。因为诸葛亮的战法就是死。容易出问题。不是我贬低诸葛亮。其实诸葛亮也是我比较尊敬一个人,但是看三国演义,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事先谋划好的,然后将任务分配给各个军官,但是如果事有变动他不就失败了吗?他是自信的,这是源于他对敌方的了解这个不错,但是为什么不做几手打算呢?!就是事有变化的时候怎么做。就像白起一样,事情完全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才是为将之道,令我震惊的是他居然想到了为了隐蔽,不准秦军吃酱饼。就是为了防止味道恐引起敌军的警觉。所以他打胜仗也在情理之中了。这本书看了这么久了,还没有提到苏秦与张仪就有点说不过了。还有就是名震一时的四大君子。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还有就是闻名海外的屈原。这些都是名士。先从苏秦讲起,因为他与我最像。那当然是指性格方面。他是提出了合纵的思想,来抵抗强秦,然后为第二次变法争取了时间。还有就是他为齐国的变法所做出了努力。使齐国成为了一个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但是这个齐宣王不怎么样,所以齐国也没能长久。苏秦的口才比那个叫小河北的好到月球去了。只可惜因为大势所趋,所

以合纵失败,而成就了他师兄张仪的连横。因为当时没想起来记下来只记下来了,张仪骂孟轲的话摘录如下:“孟老夫子,尔何其厚颜也?”张仪站在当殿,手中那支细亮的铁杖竟是直指孟子:“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途,唯 我正宗。 墨子兼爱,你孟轲骂做无父绝后。扬朱言利,你孟轲骂成禽兽之学。法家强国富民,你孟轲骂成虎狼苛政。老庄超脱,你孟轲骂成逃遁之说。兵农医工,你孟轲骂为未技细学。纵横策士,你孟轲骂作妾妇之道。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凭心面论,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你孟轲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惟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一个有用主意?尔竟日高谈文武之道、解民倒悬,事实上却主张回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尔等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却维护周礼、贬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如何言行两端,心口不应,不是大伪欺世,却是堂堂正正么?儒家大伪,更有其甚:尔等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观其行,却是孜孜不倦的谋官求爵,但有不得,

便惶惶若丧家之犬!三日不见君王,便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终。究其实,利害之心,天下莫过儒家!趋利避害,本是人性。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如阉人一般!食而不语、寝而不语、坐怀不乱,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为何物的木头,硬是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将人变成了一具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儒家弟子数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中,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阴有所求,却做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便骂尽天下!更有甚者,尔等儒家公然将虚伪看作美德,公然引诱人们说假话:为圣人隐,为大人隐,为贤者隐;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顺服从,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终使民人不敢发掘丑恶,不敢面对法制,沦做无知茫然的下愚,使贵族永远欺之,使尔等上智永远愚弄之!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的奢谈解民倒悬?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张仪一阵嬉笑怒骂,大殿中竟是鸦雀无声,惟闻张仪那激越的声音在绕梁游走:“自儒家问世,尔等从不给天下生机活力,总是呼喝人们亦步亦趋,因循拘泥。天下诸侯,从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战国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是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尔等。儒家至大,无人敢用么?非也!说到底,谁用儒家,谁家灭亡!方今大争之世,若得儒家治

国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饮血!孟子孙忽然不肖,忽然相让国人泯灭雄心,儒家僵尸也许会被抬出来,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猪肉,成为大圣大贤。然则,那已经是千秋大梦了,绝非尔等生身时代的真相!儒家在这个大争时真相!儒家在这个大争之世,充其量,不过毫无用处的蛀书虫而已!呵哈哈哈哈哈。。”骂的真是痛快。当然他们都对天下大事有所了解,否则也不会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中。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鬼谷子。真是奇人啊,随便几个徒弟出来都把天下搞得大乱。先前的法家的商鞅、兵家的孙膑、庞涓。后来的策士苏秦、张仪。真是厉害!当然当时还有一些人才,出自不同的门派。这里的门派与后来的门派有些不一样。像儒家的孔子、孟轲;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兵家的孙膑、庞涓、吴起、孙武等等。苏秦的一生是比较伤感的。这个当然与他的境遇有一定的关系还就是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联。再说一下墨子吧。他们这一派更像我们了解的侠士,兼爱、非攻是他们的行事准则。我比较欣赏的就是法家和兵家,真是人才。而不是像儒家只会空谈。墨家也不太适合。法家的尤以商鞅最突出。他可以说一手缔造了强大的秦国。然后就是兵家的那几位。至于四君子,各有所长。而在这里面我也重新认识了屈原。这个因为他有了端午节。他是一个爱国名士,但是他的行为有些过激,甚至有些不成熟。但是他确实是有着强烈的爱国心,所以作为统治

者是想拥有越多的屈原存在。所以会纪念他。但我更觉得苏秦更厉害一些。

我还想说一点的就是我看其它国家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就是一个贤明的君主的后嗣往往不贤明。但是秦国却没有出现。真是秦国的大幸,六国的不幸。但是细想起来。难道真是所谓的天命所归。

这里看到了赵国,我首先想起的居然是中国。在前面我说过,秦国与中国更像,但是如果以历史发展来看的话,秦国更像是美国,因为美国先发展,改革,就像战国时期的秦国也是先变法,且变的很彻底,而且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历经几代帝王都没有复辟,每一代君王都将变法严格的贯彻下来了。终于成为了战国的超强大国,就像如今的美国。但是后来的赵雍也是韬光养晦、奋发图强终于将赵国也打造成了唯一可以和秦国相匹敌的国家。就像现在的中国也这样,也正处于这个阶段,但是还没有达到后来的赵国的程度。但是中国现在就坐不住了。这是不好的。我们可以在大秦帝国里看到,秦国看不下去赵国的崛起于是开始给赵国找麻烦。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当然不仅是美国还有其它西方国家都不希望中 国崛起,所以他们拿日本、台湾、西藏、新疆等问题来搅乱中国的发展。这是他们的本质。看问题要看本质,看长远,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发展是正道。就像赵国,但是后来的赵国还是没等到第二次变法,没能赶上秦国。还有就是被秦昭

王的气魄所感染,他将举国之兵给了白起,又将邦交之事全权给了丞相。可见他的信任也正是拥有这样的气魄才使得他的成就与常人不同,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就是他之所以敢这样做,难道真的不怕吗?不是而是因为长期对于他们两人的了解,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类似还有就是当时的秦孝公如此信任商鞅是一样的,而不是像齐国的新国怀疑乐毅一样。一些国家的灭亡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君王的不才。因为古代的君王所起的作用甚是重要。我还想谈一下,就是邦交。那时候的邦交我看到了疑惑,那就是秦国的使臣行贿他国的官员时都能成,但是反过来,其它国家的使臣却不能照用。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怕秦国的新法吗?还是秦国的子民本身拥有着“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品质。我们可以看到秦国新法所带来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秦国占领魏国而能顺利进行,但是齐国却不能,就是因为变法的原因。再看现在的美国也有着这样的趋势。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去美国。还有就是美国的富有,这是中国所不能比的。作为中国人,我希望中国的许多问题能够很快的解决而不能让美国一直这样下去,而让中国重新回到原来的历史地位。上一次说到赵括,这次再说一说他。我再次看了那次赵国40万士兵被杀的全过程。对赵括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赵括可以这么概括:读死书。他相信书中的内容,而不会变通,这一点与诸葛亮

有点类似,不同的是赵括不了解对手,至少不如诸葛亮那样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对对手的了解才使得他能每次必胜,但是他们都有相同的缺点就是不会变通,当遇到其它情况时不知怎么办。这也是诸葛亮虽然厉害,但是在最后的几次战争中没能取胜。兵法的精髓就是下正奇之变换。所以如果赵括能够一步步的走的话,他也会成为像白起那样的名将,但是他太浮躁,不稳重,这一点白起做的就比他要好。年少气盛,这是许多人的必弊病。就像白起,当年秦武王想将他直接升为将军,但是却被他一口回绝了。也正是有着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有着同龄少有稳重。这也是为什么他成为了战神。范雎本也是一个能人,但他睚眦必报所以对于他的人生也是一笔不能抹去的污点。但是他的才能我们不能否认。他先后将自己的仇人魏齐、须贾给杀了,后来又将自己的恩人推荐给秦王,但是也正是他的恩人,给他丢了脸。这里不再详叙。一直都没写东西了。因为我回家了。电脑没带回家。在家除了聚会、干活就是看大秦帝国。有很多的感受,都没能即时记录下来,但是大秦帝国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抹去的。从蔡泽到吕不韦再到李斯、从赢柱到赢异人再到赢政。我在家看的就是这段历史。不想多说什么唯有吕不韦、赢政对的冲击最大。至于后来的李斯,现在只看一了部分也就是说李斯才刚出场,不过在另一本书上《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中已经领略了他的才华。这一段时间看的

是大秦统一六国,以及他的灭亡。四天,对,应该是四天,这几天感冒,正好有时间看,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很是震撼。历史书看学的赢政与在这本书看看的不一样,似乎做的事并没有变,也一致,但是对于赢政的态度却有了180的转变。在我印象中的赢政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除了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以外没没什么特别的,但是看完这本书外我对他的看法有了变化。最直接的就是他是一个千古帝王。甚至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与之相比。但是秦朝的统治如此的短暂。大家印象中的赢政却是另一个人。从帝王的角度来看,赢政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好君王,他的雄才大略、他的严于律己,他的大局观、洞察力。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下面有段话,可以说明这一点。

......“大秦新政究有何失,引你等如此作为?”赢政皇帝转了话题。

“皇帝陛下要老夫诽谤秦政?”

“庭前议政,例无诽谤之罪。先生有话但说.”

“好!皇帝有气度。”

侯生霍然起身厉喝一声,“赢政!大秦必亡!”

押送将军索然变色,锵然抽出了长剑。赢政皇帝摆了摆手,面对侯生深深一躬道:“先生果能匡正国策,愿闻教诲。” 侯生木然地望着苍苍南山,冰冷而缓慢地说着:“秦政之亡,在赢政无视天道也其一,赢政身为皇帝,暴殄天物,浪费民

力,滥造宫室。老夫虽然目盲,然也看得见这秦中八百里,楼台殿阁连天而去,赢政扪心自问:如此豪阔何朝有之?何代有之?若将它们变成帛菽粟,当有千万庶民得以温饱。赢政与圣王之德何堪相比也!”

“其二如何?”

“其二,六国宫女集于一身,丽靡烂 漫,骄奢淫逸,钟鼓之乐,流漫无穷。民有鳏夫旷男,宫有怨女悲魂。此等违背天理人伦之事,历代圣王所不齿。赢政为之,何以不亡?” “愿闻其三。”

“杀人无算,白骨如山,暴政苛刑,赭衣塞路!塞天下之口,绝文学之路,烧古代典籍,掘先哲之墓!修长城绝我华夏龙脉,筑驰道毁我居民良田。此等无道之国,无道之君,虽十亡,不足以平天下之怨。秦皇不亡,岂有天理也!”侯生突然打住了。

“先生,朕听着,请说。”赢政皇帝静如一池秋水。 “不够么?没有了!”

侯生气咻咻喊了一句。

“赢政愿闻大政之失,譬如郡县制究有何错?复辟旧制究有何好?"

“人德尚且不立,谈何大政。”“可否说,先生挑不出秦之大政弊端?”

“老夫不屑言败德之政。”

“啊,明白也。”赢政皇帝微微一笑,继而突然仰天大笑一阵,转身看着侯生笑道,“先生这班儒生,当真不可思议也!评判一个国家,一个君王,不看大政得失,专攻一己私德,这叫甚眼光?分明如村妇之舌,如市井之议,却偏偏地装扮成圣人之道,诚可笑也!你等儒家,何以不见大秦一统天下,结束数百年战乱,而使天下兵戈止息?何以不见大秦扫灭边患,使华夏族类得以长存?保以不见郡县制替代诸侯制,使华夏族群裂土不再,内争大战从此止息?何以不见天下奴隶得以实田,万民安居乐业?修驰道、掘川防、拓疆域、一文字、一度量衡、私田得以买卖、工商得以昌盛、如此等等,何以不见....是也,赢政是拆迁了六国宫殿,是集中了六国宫女。然则,连绵宫殿赢政住得几何?万千宫女赢政消受得几个?至于为何要拆迁六国宫殿,六国宫女派甚用场,朕不想说!何以如此,只怕你等迂腐儒家永远不能明白。朕只说一句:此乃安定边陲之须,而绝非赢政卧榻之须,纵然过了些许,何伤于秦之大政大道,何伤于大秦文明功业?方才先生所言,记下赢政可以改弦更张,可以反躬自省。然,绝不表明六国贵族与尔等儒家之梦能够成真。朕可直言相告,就像先生对我一般,只要人民拥护大秦新政,大秦就永远不会灭亡!几百个儒生,几个博士,几万个贵族,就想颠覆大秦,就想复辟旧制,先生不觉得螳臂当车么?朕还要告诉你,你这个博士,你等那个儒家,其实并没有真实学问。自孔孟以

后,儒家关起门自吹自擂,不走天下,不读百家,狭隘又迂腐,论国论政全无半点雄风,朕为之寒心,天下嗤之以鼻,儒家若不再生,必然自取灾亡也!”一席嬉笑怒骂的雄辩戛然而止了。何侯生木然沉默着,终于没有说一句话。胡毋敬惊讶的是,当押送将军要押走侯生时,已经平静的皇帝却开口了:“下诏冯劫,有直谏之功,开释侯生,许其自由。”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赢政的胸襟,更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但是导致大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贾谊有《过秦论》,那时候学过,觉得写的不错。但是现在想起来不是,至少不全是。我是这么想的。用郑国的原话是“创新有余,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无本”。真是一针见血!就是说,赢政他太急于求成了,他为了防止外患,修万里长城;为了百姓的生计修沟渠、修路;为了安定天下,不惜将纠纠老秦分派到南海、辽东等边陲。为了防止六国复辟,坑杀了那一帮儒生。但是都是有法可依的。在我讲这些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他太急于求成了。想在他有生之年把这些事都做好。但是结果百姓没有恢复元气的时间,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叛乱。但是鉴于始皇帝的威严,没有人敢反叛,但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本来是想要将帝王权器给最有资历的扶苏的,但是结果却被赵高、李斯等人给换成了胡亥。他不知给体谅民间疾苦,却变本加厉的增加徭役、增加赋税、滥杀忠臣、良将。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起义。作者说了很多的假设,历史没有假设,作者说了许

多偶然,但是像偶然这些东西不必总结进历史中。我们是要能过历史得到些什么教训。比如一些主观的。像赢政、李斯、扶苏、赵高、蒙恬、蒙毅、王剪、王卉等人。我们可以从这些人上面发现一些东西。而不是将历史归于偶然。也不要将历史归于某个人。历史之所以会成为历史有他主要的必然因素。而不是因为某个人可以改变的。这里分析一下。我们从大秦帝国的缔造者赢政说起。他是一个拥有伟大抱负的人,一个可以虚心纳谏的人,一个成功的帝王,一个有眼光的人,一个有大局观的人,一个洞察力比较深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心计的人。可能你要说,一个有洞察力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心计呢。我想说的就是这一点,就是对身边的人没有防备,也可以这么说,赢政精于政道,但是不擅于权谋。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直接导致了帝国的崩塌。这让我想起了唐朝的李世民。他们有许多相像之处。但是结果却不一样。一个是帝国的缔造者,但是却给帝国埋下了隐患,一个是帝国的完善者,给予后代铺好了道路。他们身边者不乏能臣,所不同的是赢政将权王利器交给了一个宦官,李世民却从来没有。而是将之交给了国家栋梁。就像大秦一样,如果他不把这个权力给了赵高,或许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谁又可能发现一个跟随自己三十年的赵高会做出这等丧心病狂的事来呢!这个应该是一个种警戒。宦官的心理扭曲。还有就是王卉夺李斯的评价,就是此人过于斡旋。这个应该是可以看出来的。

这个可以从李斯的种种恰到好处看出来。但是赢政就是赢政,在他看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才学,可堪大用。再就是蒙氏兄弟。他们的不坚定。或者说是没有王剪父子的坚定。还有一件事就是一个历史规律,凡是起义的,第一个都没成功,后来的才会成功,也就是说第一个起义者一般都成为了牺牲品。这里不再举例。

更多相关推荐: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在济南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一天我在图书馆找书看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已经被人翻看得快散了的书心想着一定是本好书拿起来一看是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下翻开一看就被吸引住了知道图书馆快要关门时...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翻开大秦帝国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国史诗扑面而来自孝公商鞅变法定大秦天下基业到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再到帝国大厦一朝倾颓秦帝国的兴盛与衰亡不禁让我们唏嘘不已以至于两百年后的汉初学者贾谊这样感慨...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绍的书目是大秦帝国大争之世唯强者居之古人云穷则图变大国崛起弱国受欺于人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战国乱世群雄争霸当此弱肉强食烽烟四起之时春秋五霸抑或战国七雄无不八方求索以图强国不拘一格唯求傲视群雄商灭夏...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孙皓晖老师积30年文史沉淀历16年写作之功为我们一奉献出这部共六部11卷的大秦帝国描述了秦兴亡生灭的具体过程读这一部史诗巨作令人为之一振这部大秦帝国似乎让我看到了腥风血雨刀光剑影战争不断的一个时代...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那天去图书馆已将近一年不曾走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有多少新书不知道现在的书又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高考完后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消遣在家实在无聊便去了书店一进门便看见新书介绍某某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下子觉得很...

大秦帝国读后感

我眼中的奴隶社会吴姐姐之夏商周戴志军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因为治水舜把王位传给了禹禹在年老之时没有遵守禅让制把王位给了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而奴隶社会慢慢地踏进原始社会启将部落合并成国家创造了军队发明监狱而且还...

大秦帝国有感

从治国的策略来讲法仁术权谋是史剧中辩证的核心内容无论国家企业法是核心也是最彻底的应该予以坚持仁术只是权宜之策适时为之广布仁道使秦穆公强了秦国但也开始了秦国的没落而秦孝公变法奠定了大秦帝国150年的辉煌和中国第一...

读书报告 大秦帝国之纵横

大秦帝国II纵横帝国纵横纵横家们总是用一张嘴一时的计谋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真的叫人好生羡慕啊苏秦张仪不谋权术不惧权贵却能够在权利圈里纵横自由把一切玩弄于鼓掌之中这是何等的能力与力量啊读史可以明智读史更可以叫自己明...

观新大秦帝国感想

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大秦帝国观后感该剧以商鞅变法为主线讲述秦国由弱变强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战国霸主的过程作为变法者剧中商鞅的形象颠覆了历史对他的定论拨开历史的重重烟雾从大秦帝国中走来的商鞅是个拥有完美人格的理想主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用了几个月每晚临睡的时间伴随着对当年明月的浓厚兴趣我大快朵颐的通读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很畅快很过瘾当然也很沉重由于历史的厚重所致吧历史会让人感受到自己很渺小那些大人物逐一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读后感高考之前选择文理分科的时候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理科原因就是历史对我来说太枯燥无味但是自从从同学那里看到这本书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因为这本书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我对历史重拾了兴趣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一班董振国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五个多月了我也读了两遍了我是深受这本书的影响这本书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要线索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

大秦帝国第一部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