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时间:2024.5.9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读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后让我感触颇多,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就在我的身边就在我的身上发生着,原来一直认为复杂的教育的其实可以用我们最简单方式来教孩子。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

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如何与人相处"也是父母能够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孩子从记事起就会慢慢接触不同的人,那时我就告诉孩子,尊重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三:"良好的表率"是说在对儿童的整个学习管理当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道德示范作用,这个非常重要。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举动反映的是当父母行为举止。

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方便自己随时阅读,修正自己,提醒他人。

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

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更难过。

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孩子和同伴相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如果家长平时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遇到个别真正危险的东西或不可为的事情,你告诉孩子不要去动,孩子会很听话的。凡不听话的孩子,是因为他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产生“心理抗体”了。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请注意,一定仅仅是“建议” ,不是披着建议外衣的说服。

那些对功课不热心的学生,在训练之下念完大学,将来成为没有想象力的老师、平庸的医生和无能的律师;他们本来也许是上等的技工、顶呱呱的泥水匠或第一流的警察。 严格管教的背后就是心理受阻,法官型父母最容易培养囚徒型孩子。我们是要一个健康快乐的清洁工,还是要一个学富五车的神经病?这是值得思考的。

判断游戏的好坏原则: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强烈的母爱不是永恒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几乎所有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果。


第二篇: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


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

在座的可能大多数是家庭,我看着也有爷爷、奶奶们,甚至还有更年轻的人,可能现在你们还不是家庭,但将来你们肯定会成为家长的。我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家长,很多家长在跟我谈到他们在带孩子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感到很发愁,甚至有的人说早知道做家长这么难,就不要孩子了。做家长真的那么难么?其实不难,只要是在一些方法和技巧上稍微改变一下,就可能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收获。

我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两个园丁在浇水,两个人都拿着胶皮管子在给初春的小花、小草们浇水。其中一个人水流很急,我甚至都担心那么急的水,会不会把花草浇坏,而且水浇的也均匀;可是另外一个园丁拿着管子,只是轻轻地用两个手指头把管子口捏一下,然后管子中的水就以扇形喷射出去,像雨一样洒到草地上,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后来我就联想到教育。教育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像轻轻地用手指头把管子口捏一下一样,这样最后取得的效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一个家长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他的小孩特别爱吃糖,他怕孩子每天吃的糖太多把牙吃坏了,就规定孩子每天只吃两块糖。可是孩子愿意多吃,妈妈为了防止孩子多吃,就把糖桶放得高高的。孩子每天吃糖都要追着妈妈说妈妈我要吃糖,然后妈妈把糖取下来给他两块。后来这个妈妈就发现孩子偷糖吃,孩子把小凳子搬到桌子跟前,再上了桌子,再从上面把糖桶取下来偷糖吃,因为小孩太小了,不懂得销赃,偷完糖以后,不懂得把凳子撤走,妈妈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妈妈就开始反思,每天管着他吃糖,他不但一块没少吃,现在可能发展成说谎的坏毛病。后来她就换了一种方法,她就跟孩子交流了一次,说到:“宝贝你看你那么爱吃糖,结果妈妈每天忘了主动拿糖给你吃,那以后能不能你自己管糖桶,就是你自己每天去取好不好?”孩子听完以后非常高兴,孩子说行,妈妈接着说:“不过,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你还是要每天吃两块,你自己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呢?”孩子说能管住。妈妈就非常信任地把糖桶拿下来,跟孩子一起数了一下,一共有26块糖,妈妈对孩子说:“你可以吃13天”,孩子说行,我肯定能吃13天。后来妈妈就真的很信任的把这个糖桶交给了孩子。过了几天,

她一去数糖,孩子果然一块都没有多吃。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是一个教育的细节,一方面很好地控制了孩子吃糖,另外一方面又培养了孩子一种诚信的道德品质。这比妈妈每天提防着孩子,孩子又偷偷地去偷糖,这个效果要好得多,家长改变一点点,孩子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想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最美的教育是最简单的教育,好的教育从来不用搞得太复杂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基本上是共同的,一般来说家长都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希望孩子智力出色,一个是希望心理健康。尤其是在智力出色方面,家长们会做很多的工作。比如现在在孩子出生之前,就会加强营养;孩子出生以后,不但母亲要有高的营养,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营养;而且现在有很多早期的亲子班、智力启蒙等等,会上很多的班,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商。但是,这些方法做得再多再好,只不过是一种加法手段,只是一点一点往上加。人们在孩子的智力启蒙方面忘掉了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运用这个手段可以让孩子智力以几何基数递增,相当于一种乘法手段,这种手段就是阅读。

? 阅读是发展儿童智力最重要的基础手段

(一)阅读的重要性

我跟大家交流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发展智力最重要的基础手段——阅读。阅读对一个儿童生长来说有多重要?我们虽然经常听到大家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可是到底它有多重要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因为这就像家庭教育一样,尽管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很重要,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此仍然报有一种漠视的态度。比如说,我们国家人均图书拥有量非常的低,像我们国家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一本图书如果能够卖到六、七万册,这就算是畅销书了,能卖到二、三十万册就是超级畅销书了。可是我们想想我们的人口基数,一本能卖到三四十万册的超级畅销书,按我们的人口来算,其读者拥有量也不过是万分之二、三,就是一万个人里头,只有两三个人读这本书。所以,从这样来看,我们国家的国民阅读量是非常低的。

我觉得国民阅读量低是由很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说,除了家庭中对阅读的认识不足以外,学校在这方面到目前为止认识仍然是不足的。有个家长跟我说他自己对阅读也是有很好的认识,他屡次地给他孩子学校的老师建议,在学校应该加强阅读,而学校方面似乎对此也有所感觉,也提倡阅读。结果有一次,他去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就跟家长说,读课外书可以,但是跟语文无关的课外书不许读。这样就造成一个误区。什么叫跟语文无关的课外书?哪一本书是跟语文有关的?除了作文选集?所以说这样一种对阅读的认识就必然暗示着我们的教育会产生很多问题。家长经常会责怪孩子学习不够好,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发现孩子学习不好的根源。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生上潜在的差生。这是千真万确的。

很多家长都来问我,说尹老师我那个孩子小学的时候学习特别好,结果越往后越不爱学习,你说我怎么能给他做思想工作让他喜欢学习。后来我就说,孩子不学习可能有他厌学的因素,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从小缺少阅读。现在的功课又比较难,他在小学的初级阶段仅仅凭聪明或者仅仅凭用功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不阅读,他的基础就会非常薄弱,他的智力结构就会非常单一。那么他面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力不从心,这就是孩子为什么越大、学习越力不从心的一个根本的技术问题。所以,有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也许不是特别出色,但是他酷爱阅读,这样的孩子将来的爆发力是非常强的,到了他知道该学习的时候,到他想要学习的时候,他就具有一种超强的学习能力,就会使学习成绩一日千里、飞快进步。

我收到一个家长的来信,她说她是一个70后,是从农村出来的,她说自己从小学习非常优秀。可是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她妈打算让她小学毕业就不上学了;她有个弟弟,她妈就一心是想把弟弟培养成一个大学生,因为当时农村穷,只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后来她妈每天就监督着弟弟学习,然后每天让她干活,她在干完活没事干的时候,就想去跟她妈一块看看电视,结果她妈看她没事干了,就又让她干活。她为了逃避干活,就偷偷地躲开,随便找一本杂七杂八的书看,反正当时在农村只要能搜罗到的书都在看。她自己后来说,不知道为什么上学以后学习那么好,结果她弟弟的学习每况愈下,她妈总是怪怨弟弟不争气。

直到她后来看完我的书以后,她知道了阅读原来对一个人那么重要,原来是对一个人有那样一种成全。正是因为她从小利用劳动业余时间读了那么多课外书,最后才成全了她自己,我觉得她的分析应该是有道理的。所以说,在小学、初中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的,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以逆转的,而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往往就是课外阅读。

当然,现在很多老师、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了。我上次听有一个家长给我写信说,她有一次去开小学生的家长,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居然自己掏腰包,买了四十本我的书,给每个家长送了一本。因为我那本书里边特别强调阅读,关于阅读的篇幅比较多。而这位班主任在班里推广阅读的过程中,很不被家长理解,很多家长非常反感,说怎么不讲课本,反而让学生整天看闲书。后来这个老师为了劝说家长们能够让孩子去读书,甚至都流下了眼泪。所以我就觉得现在的很多教育界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希望我们的家长也能够及早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想这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阅读重要的原因

当然我讲了这么多阅读的重要性,很多人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阅读那么重要?为什么它可以让孩子聪明?为什么它就可以让孩子学习好?其实它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这句话我们普通人也可以理解。而阅读所成全的就是语言,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语言中枢发育得非常好。一个人的思维清晰度和语言清晰度是成正比的,思维越清晰,语言也会越清晰;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语言非常清晰,思维也会非常清晰。

再者,我们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这不但是被心理学证实的,也可以是我们常识中得来的。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从小没有做过面食的人和一个从小就会做馒头的人,当他们同时去学习做烙饼的时候,大家想想谁学得更快?一个人他可以没做过烙饼,但是他经常做馒头,也算做过很多次面食了,另一个人从没有做过面食,他们学习做烙饼的速度是不一样。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那么我们就想一下,事实上当我们具有某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

的时候,我们再去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就会容易得多,同时知识经常是成网络状的,我们在这块学习的知识,通过语言的媒介就会通到其它的地方。

所以说,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一些人,平常有大量阅读的人,他们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学习新知识方面,往往比那些从不读书、从不学习的人快得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告诉我们,我们的母语为我们创建了主要的理智的分类,这是思维活动的有效资本。所以离开语言就没有思维,阅读可以被形容为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它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力的助推器。所以,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聪明,是决然不可以离开阅读的。

(三)关于阅读需要强调的几点

关于阅读,我想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的阅读一定要开始得越早越好。有很多家长误认为,阅读是上学以后的事情。其实不是的,阅读一定要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开始,哪怕这个孩子刚几个月,我们在哄孩子玩的时候,可以给他读一些儿歌。我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当我一边拍着她睡觉的时候,一边嘴里会念念有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孩子这个时候可能听不懂,但是没关系,父母的声音会刺激孩子语言中枢的发育。到了孩子开始能懂事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讲故事,这些对儿童的智力启蒙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开始得越早越好。比如说很年轻的妈妈们,当你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你都可以跟他说话,就是说“宝宝,妈妈给你换尿布了”,“宝宝,你撒尿了”,“宝宝该穿衣服了”。这些都是儿童最初对语言的一个接触,也相当于一个最原始的阅读。

第二,阅读的内容一定要非常广泛。现在很多家长的孩子可能已经上学了,上学了以后,比如说孩子现在光是酷爱读历史,或者是酷爱读小说,家长就觉得光读了这边了,没读那些内容,就非得强行让孩子去读另外一些东西,这倒是用不着。我们只是尽可能地把丰富的材料提供给孩子,至于孩子选择什么,我觉得是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决定。然后,阅读的内容我觉得不要忘了另外一块,就是经典背诵。我们提到阅读,很容易就想到拿着一本书去读,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是非常丰富、非常优秀的,这些东西是我们人类传承

的最宝贵的财富,一定不要把这部分东西丢掉,一定要关注儿童从小的经典背诵。背诵一方面可以使孩子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使他的语言中枢得到很好的发育。

在经典背诵方面,现在有些家长可能有一些疑惑,就是到底背什么?我觉得那些经典的东西都可以背诵,比如说唐诗、宋词,《论语》、《大学》、《中庸》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背。当然从我个人的爱好来说,我觉得比较幼小的孩子背诗歌是比较好的,因为诗歌是琅琅上口的东西,节奏和韵律感非常好,容易引起孩子喜爱。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拉着他去背《大学》、背《中庸》,孩子可能会觉得很枯燥,就不利于培养他的兴趣。

第三,让孩子在阅读中认字。有些家长谈到阅读就会担忧,孩子不认字,我得先教他认字,认够足够多的字以后,再去让他读书。这个顺序是错的,表面上听是对的,但是不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在阅读中应该是先有阅读后有认字,或者要让孩子的认字在阅读中进行。我书上有一篇文章叫《让孩子识字不难》,里边提到我的孩子第一天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拿回来以后,打开了书就可以从头读到尾,基本没有什么生字。

很多人看到这个细节就说,你的孩子是神童吗?她怎么会认那么多字?是不是你前面花了很多的时间教他认字?然后我说我没教她认过一个字,没有特意教她认过一个字,从来没有给她做过一张认字卡。我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去认字。比如说我抱着她到外边了,看见个包子铺,我就会给她读出来“包子铺”;她看电视打出来“新闻联播”四个字,我就会告诉她“新闻联播”。然后平时在给她讲故事的时候,我就会指着书上那些字,用书面语给她读,这样孩子慢慢就知道,所有这些东西都叫文字,所有的文字都是有内容的。这个字从这看到一次,又从那看到一次,慢慢地就学会了。所以开始她都是零零散散地认字,我不知道她是从什么时候认了多少字。到了她上小学前,大概5岁左右,然后突然间我就发现,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她一下子认识了那么多字,很多的童话书再也不需要妈妈给她讲了。所以说,认字方面家长一定不要刻意作出一个认字的过程。比如说,你今天得认十个,明天认二十个,这样的一种智力启蒙教育是非常差的。

我有一个同事,他那个时候原来没有条件送幼儿园,他妈妈要到一个厂子工作,没有人看他,他妈妈就每天带着他去。只有他一个孩子,就百无聊赖,他妈妈又怕他碰着了,就不允许他动,只允许他在一个角落里,坐在板凳上。正好周围老有一堆报纸,他没有事干,只好每天看报纸。开始他说零零散散认识几个字,实在没事干就尽量地看看这些字,后来又觉得偶尔一句话能看懂,有不认识的字再问问大人。就这样一年多下来,他这个六岁的孩子居然可以读报纸了,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妈也没刻意教他。后来别人考他,他果然能把一篇文章读下来。这就可以证明人是在阅读中去学习认字的,不是在认了字以后去阅读。

第四,要关注孩子的快乐阅读。如果孩子阅读不快乐,你最后什么也实现不了。有的家长也意识到阅读对孩子很重要,就特别想要孩子每天都去读很多的书。但孩子有时候会想去玩,家长就会说不行,你必须读完这本书才可以去玩。或者是想让教孩子背唐诗,不许孩子乱动,弄得都很生气。如果学习的过程弄成这样一种情形的话,那就已经失去它的意义了,孩子会开始厌倦阅读、厌倦背诵的。

所以说,在家长跟孩子互动的阅读当中,一定要注意孩子情绪的愉悦,一定要想一些方法。比如说,我也是教我女儿从小背了很多的古诗,我为了不让我孩子感到讨厌,我每次跟她背古诗的过程当中,都一定要表现出这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比如说,“哎呀宝宝,妈妈好几天都没顾上跟你背古诗了,真忙,今天可终于有时间了,我们终于能背诗了“。这样让孩子听起来,就好像是一个想吃肉的人,好多天没吃肉了,今天终于有肉吃了。这样家长的一种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当然,有时候虽然我很想带着女儿背,看着她当时不愿意,那我也不强迫,就是不要强迫孩子,反正交流的机会总是有的。其实孩子天生是喜欢阅读、喜欢背诵的,只要我们不把这个事情跟孩子弄拧了,孩子一般是愿意接受这些东西的。

(四)家长对阅读的顾虑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对阅读有一些顾虑,比如说,我听到有的家长说,我就让我孩子快快乐乐的生活,我不要让他去学习什么东西,从小看书、背诗太累

了,让他还是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吧。这样一种想法是很错误的,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阅读就不快乐了吗?这是错误的。其实就人的天性来说,是喜欢阅读的,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当捧着一本书去读的时候,真的不亚于去上网、看电视这些事情。我就见到一对留学生夫妻,他们在国内因为经受了严酷的高考,所以他就觉得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出了国以后,他们有两个孩子,就说要给孩子一个愉快的童年。所以在整个孩子学前,什么都不教,每天就是让孩子看电视、玩。结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正好在孩子学习上学的时候,他们必须回国来工作。回国以后,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才发现孩子学习非常吃力,因为前期孩子任何阅读基础也没有,结果导致孩子从一、二年级就开始厌学。一对留学生夫妻他们自身的学历那么高,结果孩子上小学成绩就非常糟糕。这样的一种损失,如果后天弥补的话,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的。

还有一些人担忧,我让孩子从小读那么多书,会不会束缚他的想象力或者限制他某种才能?这个也是完全不需要担心的。因为读图和读字,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我们在孩子非常很小的时候,给他读一些图画书,带一些文字,是非常正常的。一个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孩子,他自然会去喜欢读那些文字更精彩、文字更为多的书。所以说,如果你的孩子现在表现出来只爱读漫画书,那可能是基于他前期的阅读量积淀得不够多。如果他真的有一个很好的阅读基础的话,他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端的阅读层面。

还有的家长担心,太多的阅读会不会影响孩子数理化的学习?比如说,我们可能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阅读多的孩子,文科学得比较好,可能数理化很差,这种担心也是完全不必要的。事实上,现在我们就从高考来看,每一所学校高考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他们一定是文理兼佳的,他们的阅读量一定是非常大的。我女儿他们学校,高考前五名的孩子我差不多都认识,后来我了解了一下,他们都是从小有大量的阅读。至于那些阅读非常多,文科学得很好、数理化确很差的孩子,他们数理化的差绝不是阅读造成的,可能是技术的因素造成的。比如说,像韩寒这样一个少年成名的一个孩子,他的文科确实学得很好,但是他数理化之所以学得不好,可能是没有遇到一个好的老师,甚至是在数理化学习的过程中,他可能受到了某种挫伤,原因是不一样的。索性他还喜欢阅读,像韩寒

这样的孩子,如果他不阅读,那么他将一事无成。所以说阅读绝对不会给人造成任何的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智力启蒙、道德养成、公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等等,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对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怎么说都不夸张,怎么想象也不过头。我们总是强调一句话,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可能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忘掉了阅读,那么你从起跑线上就慢了一步,肯定是这样的。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这样一个公式,其实这个公式可以适用于教育的任何一个细节,就是你想要孩子接受什么,你就去诱惑他,你想要孩子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我们不要一想到阅读的重要性,就去强迫孩子去阅读,这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把阅读这个事情做得单纯一些,就说把它像对待一个游戏一样去对待,把它当作我们一个共同的爱好去呵护,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喜欢阅读。有些太具体的问题,由于今天我们的时间所限,这块就不多交流了。

我在书和博客当中写到了很多东西、很多内容,回答了这些问题,怎么样选择孩子的阅读书目?要是孩子不喜欢阅读我们该怎么办?还有就是阅读中到底我们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这些我博客中跟大家经常会有这种交流,书里边也谈到了很多,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上我的博客去留言。

二、孩子品格和心理成长的三个途径

前面我们谈了智力启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但是我相信更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确实家长们现在越来越理性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仅有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商高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怎么样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我认为孩子品格和心理成长有三个途径,这就是我要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话题。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设品德课,上次媒体上一报道,少年儿童出现了什么问题,马上想到的就是我们应该给他们开一个心理健康课之类的课程。但是我认为品德或者性格的养成以及心理的成全,不是靠课程来成全的,开设课程无助于

孩子这些方面的成长。我认为品格和心理成长的三个途径是:首先,我们如何和别人相处,在家庭、教师以及所有对孩子能够形成教育的影响者中主要就是家长。第二个途径就是我们如何跟孩子相处。第三个途径就是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阅读。如何这三个途径都做好了,你的孩子应该是没真正问题的。

第一个途径,我们如何和别人相处。这一点,其实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家长应该给孩子作出一个表率,但是在细节中我们是不是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去反思一下。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家长跟我说,她读了我的书真是受益匪浅。她读了我书中一篇叫《给小板凳揉揉痛》的文章,那里边就提到,我的女儿如果从小跟桌子、凳子不小心磕碰一下,我绝不会去打桌子或者打凳子,我除了给我女儿揉一揉痛,我还要领着她去给这个桌子和凳子揉揉痛,“你看你们刚才不小心互相碰撞了一下,没事了,现在给你揉揉痛”。我这样一种行为让孩子看到,碰撞是互相不小心的结果,双方都要负责的。我们不要一遇到事情,就去责怪别人,这样其实就是教给孩子如何和他人相处。

这个家长说她看了我的《给板凳揉揉痛》这篇文章很受益。她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尹老师,就是我们出去在小区里边玩,一到晚上有很多的孩子在那块玩。昨天我遇到一个孩子,他新买了一辆自行车,他不断地故意用自行车来撞我们,开始两次撞我,我没在意,就躲开他了,结果他又过来撞,气得我就把他推倒了。后来人家家长就来找她,说你们大人怎么这样?她说自己很迷惑,说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你说我不管他,他一个劲地撞我,让我的孩子看着妈妈很懦弱,他会不会跟我学会很懦弱。你说面对这种孩子,该怎么办?后来我就说,你既然认为给小板凳都要揉揉痛,那一个孩子撞了你,虽然他是成心的,你怎么能把他推倒。她说那该怎么办?我说你应该采取另外一些方法来解决。比如说,你可以跟这个孩子说,你刚买了自行车,还没学会骑自行车吧?你就说阿姨认识一个孩子,人家两天就学会骑车子不撞人,你看你刚才好几次不小心都撞到我了,看看你会不会很快就学会不撞人了。你这样一问,多半这个孩子很快就不去撞你了。

其实孩子都是喜欢善、喜欢美的,你不要用一种厌恶的或者是看待他像坏孩子的目光去看待他,而暗示他是一个好孩子,那么他很快就自我认定自己是一

个好孩子,这就给孩子作了很好的表率。而不是别人侵犯你的时候,你就用一种以牙还牙的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我们给孩子呈现了一种怎样的面貌。像我的小孩,当然也会遇到跟小朋友发生纠纷、打架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从来不会让事件扩大化,不会在这些事情上大惊小怪。因为人的第一天性就是自爱,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社会观念,他们会为了一个玩具去抢夺,会去打别人,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要一点一点教给他如何和他人相处。当我的孩子跟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我就尽量转移她的注意力,我不会去责怪别的孩子,也不会去怂恿我的孩子去保护自己。

比如说,有一次,我的小孩到别人家玩去了,结果让那个孩子咬了一口,胳膊上都咬出一排小牙印来,就哭着跑回家了。第一感觉我也是挺心疼的,但当时我就笑笑说,“跟小朋友打架了?没事,还疼吗?妈妈给吹一吹,吹一吹就没事了”。然后我就淡化这个事情,过一会,我又问她还要不要去跟小朋友玩?想玩就玩去吧。因为我知道那个小朋友也不是大人怂恿他去打我女儿的,所以小朋友这种正常的纠纷我觉得都是无所谓的。孩子一会也就忘了,又高高高兴兴玩去了。

当然,在另外的场合,我也会跟那个小朋友谈一下,你看你跟圆圆越玩越好,以前你还咬她,以后就再也不咬她了。你给孩子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话,她以后真的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后来像这个咬我女儿的小孩,后来跟我女儿成为了好朋友,一直到现在,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不在一个城市,但是经常打电话联系。

当然,就是有时候孩子们在小区里玩确实能遇到一些真正的小霸王,那些孩子真的可能是在他们家长的教唆下去欺负别的孩子。当然我会一方面提醒家长们一定要反省自己,就是说千万不要鼓动你的孩子去欺负别人,另一方面,如果你遇到的一些家长实在太不可理喻,遇到这种小霸王,我觉得躲开就行了,千万不要领着自己的孩子去跟小霸王斗争,没有必要去争锋相对地较劲。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有那样的担心,就是总是要求躲开、要求退让、要求和善地处理这些纠纷。这样的话,会不会我的孩子成为受气包?这确实是很多

家长的担心,有的孩子总被别人欺负。但是我就跟家长们说,受气包不是因为别人欺负你才成为受气包的,受气包其实多半是因为他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尊重,他这种受气像是从家庭中带出去的。有的孩子,我在学校里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他在这个环境下很受人欺负,可能班里边很多同学联合起来欺负他,欺负的没办法,甚至换个班、甚至换一所学校。不知道为什么隔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又成为被众人攻击的对象。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非常生气说你看你天生没出息,就在外面受气。但是这些孩子我们只要去了解他背后的家庭生活,一定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他在家庭中本身就已经遭受了太多的指责、太多的苛责,他的不自信是从家庭生活中带出来的。那么他到了学校,由于他内心不自信,他就会在言语中以及跟其他人交往中会有很多的不良信息传达出来,最后不知不觉他就成为受气包了。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始终得到尊重,他在家庭生活中是非常快乐的,他到外面会带出一种凌然不可侵犯的正气,他也不会成为受气包。所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出现了过分的胆怯,我们就要关注一下,是不是我们对他呵护太过了,呵护太过往往就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降低的,而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在外面是很难正常的和他人交往的。这一点是家长们特别注意的。

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怎么样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去跟他人交往。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跟配偶相处,这一点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中的这种关系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父母亲相处的态度是最好的教材。我们如何跟配偶相处,是孩子看到的第一个最深刻的人际交往关系,他从父母亲交往的身上会学到很多他自己该学到的东西。很多人说,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会有一些变态、扭曲,反正是心理总会有一些不健康的阴影,人们就总认为这是因为缺了父亲或者缺了母亲。

其实本质的原因不是这个,而是父母亲在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苛责、吵闹、不体谅对方等等,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给孩子形成了很坏的影响。如果父母亲在相处中,哪怕是离婚,都处理得非常得体、非常体面,这其实对孩子是不会有太深刻的影响的。比如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但是奥巴马为

什么会成长得那么健康?我们看一下奥巴马自传可以发现他背后的一些玄机,奥巴马的父亲在他一岁多的时候就离开了,抛弃了他们母子。他的父亲应该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人,但是他的妈妈从来没在奥巴马面前抱怨过他父亲一句,奥巴马实际上是姥姥和姥爷养大的,他的姥姥和姥爷经常在他面前说,你爸爸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你爸爸多么出色,你妈妈多么出色。虽然他没有那么贴近的父爱,但是在他心目中早早地树立起了一个美好父亲的形象,而且他的家人在跟孩子相处中也非常的健康,所以这样才能够成就了一个健康的人。所以说,离婚本身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是离婚本身对孩子伤害来说,是父母前期相处的方式真正地伤害了孩子,而不是离婚这个事件本身对孩子有太多的影响。

第二个途径,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如果说前面一条就是我们如何和他人相处很好理解的话,那么如何和孩子相处这一点,却真的不被我们所关注。我就先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特爱打人。他也是个很好的家长,他说我们两口子学历也不低,我们都与人为善,跟别人交往的都非常好,可我每次带我那个五六岁的孩子到小区中心花园玩的时候,他有时候莫名奇妙就打人家别的孩子,就因为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打过他多少次了,这个毛病也改不了。这个大家已经听出来了,原因就是家长是如何跟你的孩子相处的。

还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她有两个男孩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两个男孩子总是因为什么事打架。妈妈总认为哥哥应该适当让着弟弟,实际哥哥比弟弟大不了两岁。后来我跟她说,你一视同仁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她说一视同仁还不行,我就说那你给我讲讲细节。她说现在他们两个一有什么纠纷或者发生什么矛盾,我就问什么原因,然后我就做出判断,到底是你错了,还是他错了,如果你错了,伸出手来打,他错了伸出手来打,结果这小哥俩的纠纷总也断不了。后来我说你整天用这个打手的方式来解决,那可不是他们俩就学会了,他们俩就是有一点矛盾就用打架的方式来处理。所以我说你这样下去,三个人越打越热闹,多会都解决不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跟孩子相处,其实你就告诉了孩子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和他人相处。

除了这些我们当下的问题,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一些传统观念对我们的误导。比如说,很多人就说“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很多人都认可这一点。然后还有

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话似乎可能已经说了很多年了,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说得有道理,甚至有的人打了孩子以后,就用这些话语来为自己辩解。但是我不相信,我觉得这些理念一定是错误的。打骂绝对可能教育出好孩子,打骂只能教育出逆子,只能教育出一个心理变态者。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受宠,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孩子变得听话,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只是让家长出一口恶气,仅此而已,对孩子没有一点点好处。

所以说,有的家长就说,我那个孩子一打就很乖。我说那更坏了,暴力教育只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却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周围那些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或者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童年,如果说我们的童年遭受了太多暴力教育,对我们是绝对不会有任何成全的。

现在校园侵害案频频地在发生,人们一说就是社会对这些人似乎不公正。我觉得不是社会对这些人不公正,这些人的问题,就是这些罪犯的问题,一定可以追究到他的家庭当中去。虽然媒体没有报道,但是我想,如果我们深入地去调查一下这些犯罪者童年的成长经历,一定会发现他们的童年肯定遭受了很多的家庭暴力,比如挨打、受骂、不被尊重等等。我见过一个人,他现在已经成年了,他当时考了一所很好的大学,他上这所大学的时候人人都在羡慕他。但是最后他上大学中间因为谈恋爱不成,就拿刀去杀他的女朋友,虽然没杀死但也是重伤。

后来因为这个他没领到大学毕业证,肄业了。后来又到一个单位工作,他是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当时是人才奇缺的时代。进入这个单位以后,本来单位很想重用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只要跟领导有一点点事情发生冲突的话,就表现出非常暴躁的样子。后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生活情况,我觉得真的是他的家庭害了他,他妈妈是一个智商极高的人,他爸爸智商也非常高。但是他妈妈的心理非常扭曲、变态,从小对他们家的两三个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尤其这个人他是老大,他父母亲一发生什么矛盾、冲突,他妈妈会把所有的恶气都发泄到这个大儿子身上。所以他这个大儿子尽管学习好,但是最后一生永久性的心理创伤是非常重的。到最后,这个单位呆不下去,得了精神分裂症,又住精神病院很多年,现在这个人彻底毁掉了。那么聪明一个人,最后由于家长不会跟孩子相处,彻底毁灭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以后在看一些人和事情的时候,最好追究一下根源,反思一下我们现在对孩子培养的方式,一定不要让这些暴力行为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如果说这些硬暴力很容易让人警惕,那么一些软暴力很容易让人忽略。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有文化,真正实行硬暴力可能比较少了。但是我就想提醒大家,我们要注意生活中我们对孩子实行的一些隐型暴力。举个例子,很多家长给我写信,就说我的孩子有毛病,总是不爱跟人打招呼,他的孩子可能也就是两三岁,或者是四五岁,总之是很小。每次因为要求孩子跟别人打招呼,总是经常跟孩子发生冲突,你为什么见到叔叔不打招呼,孩子有时候就是跟家长拧着来,就是不说话。家长想要培养孩子有礼貌,可是却不断地跟孩子发生冲突,又导致自己生气,最后也导致孩子更拧了,像这样就有点南辕北辙了。后来我就提醒这些家长,你要培养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有没有关注你在培养孩子有礼貌的过程当中,你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礼貌吗?你强迫孩子去跟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或者强迫孩子说一句他不想说的话,你是不是已经不礼貌了?一个不礼貌的家长怎么会教会孩子礼貌呢?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觉得很多事情,其实要顺其自然的。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真的可能会害羞,他可能在某一天,因为某个原因真的是不想跟其他人打招呼,我们做家长的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同时我们自己要做出一个很好的表率,我们见到了什么人就热情地跟别人打招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在于今天这一天怎么了,或者哪一天那件事怎么了,教育是个很长的事情。今天孩子虽然表现得不够好,他见了叔叔没打招呼,但是我们点到为止就可以了,我们做出表率,热情地跟别人打招呼,并且热情地把孩子郑重其事地介绍给别人。孩子从家长的言行中,他体会到了被尊重,他看到了一个好的榜样,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地会学会这些东西了。所以不要着急,要允许孩子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好,允许他做一些错事,允许他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样才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还有的家长为了成全儿童的道德,甚至会设计一些小细节。我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妈妈跟一个孩子两个人一起去登山,结果带的水都喝光了,走得又累又渴的,包里就剩两个苹果了,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这个时候妈妈拿出两个

苹果就要考验这个孩子,就说儿子就剩两个苹果了,谁吃大的、谁吃小的?这个孩子就说,我一个上面咬一口。这个妈妈一听立刻就很生气,但是她耐着性子还是往下问孩子:到底为什么要一个咬一口?孩子说我尝尝哪个甜就给妈妈吃,然后这个妈妈就觉得很欣慰。

我看到这篇文章就把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给大家呈现出来了。但是,我非常不认可这个例子,我不认可这个妈妈的做法。这个例子如果单单从妈妈进一步问孩子为什么,这一点还是可取的。但是作为一个道德教育的细节是非常不可取的,我觉得这个母亲是一种恶意试探,孩子万一说我要吃那个大的,妈妈就批评孩子一顿。那个大的苹果到底该谁吃?妈妈吃了就正确吗?我觉得把这个事情搞得太复杂了。出于人的本性,一个母亲天然的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又渴又累,你也是又渴又累,我想我会把那个大苹果给孩子吃的,孩子可能会推让,也可能不会推让就吃了。但是,孩子在和妈妈相处的细节中会体会到那种深刻的母爱,他长大了也会把这种爱回报给妈妈。所以说,在跟孩子相处中,家长不要动用太多的聪明和技巧。我觉得以朴实为好,以我们的善意投注给孩子,最后孩子回报给你的就是简单、朴素、善意。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育类的书,教给家长应该怎么样,我觉得很可能是不对的。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家长,他写了跟孩子相处的一个小故事,他肯定认为是很正确才写出来,报纸也发出来了。有一天他们家里只有两个橘子了,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都在,正好当时三个人都很想吃橘子。然后这个孩子就拿出来,说就剩两个了,给谁吃。为了培养孩子的孝心,妈妈和爸爸两个人一人一个就把橘子都吃了,没给孩子吃,孩子虽然眼泪汪汪的,但是这个家长认为他达到了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应该孝顺父母。

我非常不认可这种教育方法。我觉得家长教给孩子的是自私,家长在跟孩子相处中,家长没有做出表率,你自己已经表现得那么自私了,怎么可能教给孩子爱?你为什么不能把橘子掰开好几瓣来吃?或者说今天妈妈不是很想吃,你今天那么想吃,你吃吧。我觉得是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态度而不是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

卢梭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也可以称他为教育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别人听你所讲的话,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听话的人想一想,要打动别人了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如果家长自己的行为已经不合乎人情了,怎么可能教给你的孩子一些好的东西?怎么可能打动孩子的心?所以说,我觉得跟孩子相处,家长首先要有全然的一份爱心,因为仁慈是有感染力。

我还在一个场合下听到一个人,他也是教育界比较有名的一个人,他谈了这样一个例子,我跟大家也分享一下,我们当时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一个影响。当时这个专家举了一个例子:他妈妈是个非常遵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比如说,他小的时候,他妈妈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许跟说你,必须得说您,然后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出声等等,反正家里有许多这样的规则。给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小事就是,有一次他自己先吃完一碗饭,他站起来给自己盛完饭以后,就问他妈还要饭吗?因为这句话他妈一下生气把筷子摔掉了,问道:你怎么跟我说话呢?第一,你说了你,你怎么能跟我说你呢?第二,你问我要饭吗?我是讨饭的呢?这个专家他当时举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他妈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是要求非常高的一个人,对他们有很好的教育。但是我非常不认可他这个例子,他自身成长得不错,他妈妈可能在很多方面做得确实不错,但就这个例子来说,一定是有问题的。我就想个母亲那么苛刻,那么故意地去曲解孩子的用意,那么恶意地猜测孩子的用心,我觉得他教给孩子的不是善良、不是理解他人,也不是礼貌、不是孝顺。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关注我们的概念和行为之间是否和谐,是否统一,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跟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我们与其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品德,不如我们关注一下我们自己跟孩子相处时候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家长面对孩子,你的行为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的语言是无声胜有声的语言。所以说,家长要关注的永远是你自己。

现在很多的青少年,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或者道德养成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根本不是我们对他们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太少了,而是很多问题是来自于从学习方面的,尤其是从和学校学业相关联的活动中来的。比如说,我认识一个家

长,他的孩子小时候很从聪明、很健康、很阳光,家长本身在道德修养方面也毫无问题,这个家长他是一个教师,两口子都是很优秀的人。他的孩子小时候学习很好,初中学习也一直很好,也有很多的阅读,按照正常情况,这家的孩子学习和道德两方面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他的孩子在中考的时候,考到了他们城市里最好的一所学校、最好的一个班,这个做妈妈的真的是非常欣慰、非常自豪。这位家长的目标就是我的孩子一定要上清华,他一个班的学生有50个人,大约有15-20个孩子可以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当时他的孩子进这个班的时候排名是比较靠后的,大概也就是四五十名,他妈妈就要求孩子在班里一定要进入前20名,这样你才能保证上大学。于是就开始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是太大,这个时候家长觉得马上有几年就要高考了,所以就使劲压孩子。这个孩子越压越烦燥,比如说,他这次考试进了前30名了,妈妈就鼓动他进20名,结果下一次考试一下又出溜出30名了,成了40名了,妈妈就会批评他一顿。因为名次的问题家长不断地跟孩子纠缠,结果越纠缠这个孩子越差,以至于到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就被清除出了第一实验班,因为他们那个第一实验班是滚动的。清除以后孩子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这个妈妈就很不高兴,然后因为考试成绩,对孩子的态度就非常不好,就软硬兼施,有时候是鼓励,有时候是生气。结果闹得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倦,到后来就开始疯狂地玩手机,躲在厕所里面可以玩两个小时。然后到了高三,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个孩子几乎在书桌前一刻钟都坐不住,坐上半个小时就想干其他事。他妈为了监督孩子好好学习,每隔半个小时给孩子送杯水,再隔半个小时给送个苹果,用这种方式想来监督孩子。妈妈每一次进来都发现孩子在干别的,孩子一看妈妈进来了就赶快假装学习,后来他妈就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连一会都不得安宁。然后就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说是他孩子得了多动症,结果看完以后,医生说你孩子心理抑郁比较强,就给他开了一些抗抑郁的药,这孩子就开始吃这些药,吃上药孩子就更糟糕了,他就说我是个神经病吗?我就是学不会。

结果,这个孩子是跟我女儿同一年高考,考了他们学校的倒数第一名,然后只上了一个三本学校,非常糟糕。到现在这些且不说,上三本也可以成为人才,也可以生活的幸福。但由于这个孩子在这三年当中,心理严重地受损,而且后来

他开始吃抗精神病药,孩子的自我认知完全被损害了,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成才的人,认为自己很糟糕。所以他进了大学以后,因为空虚和无聊就不断地谈恋爱,不断地换女朋友,还和同学打架。整个孩子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和道德方面真都非常糟糕。他妈妈现在才反思出来,其实那会啥也不用管他,他考的大学可能也比现在强,他仍然是一个阳光和健康的孩子。结果现在,就因为考学这件事情,因为名次不断地纠缠,结果现在学习没搞上去,道德也损害了,心理健康也损坏了。我建议这个孩子要停药,我觉得他其实不需要吃药,没那么严重。但这个孩子现在他自己不愿意停药,他就认为自己要一停了药,就可能去杀人。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来看,这是一个很悲剧,这个事情我现在讲起来都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学习真的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还是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里起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我们无论怎样去管理孩子的学习,一定要在对孩子学习管理中赋予他荣誉感和自尊感。像我的孩子学习也是不错的,从一开始我就关注这一点,在我对孩子的学习管理当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她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在我孩子刚上学的时候,老师或校长给我们家长们开会,要求家长以后回家要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要认真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天天检查,检查完要给他签字。我想在座的家长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我那个孩子上幼儿园从来没写过作业,上小学了,第一次有了作业这个东西,我就想我是需要关注几天的。开始两天我会适当地提醒她,就说宝贝你记得每天放学要写作业。孩子刚上学也很兴奋,多半也会记得要写作业,一个星期以后,我觉得她已经基本上形成写作业的习惯了。然后,我就跟谈了一下,我就说:宝宝,以前每天写作业妈妈都要提醒你,但是写作业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你做了小学生,以后就要天天面对作业,以后妈妈就不提醒你了,你自己记着点好不好?我女儿说好,她肯定是不希望家长提醒她的,因为家长一提醒,可能这会正在玩着什么、干着什么,家长一提醒,她就觉得得去写作业了了,她还是愿意自己安排的。

后来,我就很信任我女儿,说妈妈相信你肯定会自己安排好的。开始两天还好,然后过了几天,有一天我女儿就忘了写作业了,我虽然嘴上说不管她,但事实上我都是在悄悄地观察着她,她写没写作业,我肯定都要看一下,就是我观

察她每天什么时间写作业了。那一天我看她回家以后,先玩、又看电视、又看小说、又吃东西,一直就没记着写作业。吃完饭了,还没有想起来,还是继续玩,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她还没想起来,一般家长可能到这个时候,就忍不住了。我想既然我前面已经跟她谈过了说我要信任她,作业要交给她自己做,我就要做到这一点,所以那天我就下了决心绝不去提醒她。一直当我女儿睡到床上了,她突然间想起来今天作业忘了写了,她一下急得要哭,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责骂孩子,千万不要批评她。这时候我也假装说是吗?今天忘了写作业了?我也假装刚刚发现,我说那怎么办?旁边我爱人一听就急了,说赶快下来写作业,家长一着急就要去指挥孩子,其实孩子多半对家长的命令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我女儿也是,一听把爸爸说赶快下来写作业,她就表现出很不愿意,她已经很困了,都已经躺在床上了,肯定不想下去写作业。后来,我就说宝宝没事,别哭了,你刚当小学生,谁都会有忘了写作业的时候。我这样一安慰她,她就觉得没有负罪感了,后来,我说那你自己想一下,你要是今天想写,你就今天写,你今天不想写明天早晨早点起来,妈妈早点叫你,你明天早晨写也行。如果你要是明天早晨你也不写,要不这次作业咱们就甭写了,孩子其实都很懂事,她根本不敢选择第三种。她第二天那么早起来她也不愿意,后来我女儿说是还是今天写吧。因为这个决定是她自己最后做出来,所以她还是比较愿意接受的。后来我说那行,你要今天想写,你就今天写,然后我们就让她今天去写。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再批评她一句,也没有再说任何一句话。我女儿写了很长时间,肯定是超过了她平时应该睡觉的时间。但是没关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接受这样的教训才能记住。所以那天写完以后我们也没说什么,高高兴兴地就把她送到房间里睡觉了。

过了几天,我女儿又有一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了。有的家长就说我允许你第一次犯错误,你怎么又忘了呢?第一次我可以不说你,第二次我就忍不住了,家长可能要批评孩子了。我知道,这个时候我仍然不能够批评她,我永远不能够因为这个事情去责骂她。所以这一次我心里边开始急了,忍这个事情也是很痛苦的,我强忍着,忍着一直到她上了床。她一下又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我还像上次一样,我说宝贝又忘了?没事,你刚当小学生,又忘了写作业这也是正常的,没关系,你看看什么时间写。我女儿说还是觉得今天写比较好,她就又今天写了。我女儿

一边写,今天的作业还分外多,那天她本来就睡得挺晚的,我说没事,你以后记着点回来先把作业写完就行了。我说你要是回来先写了作业,然后再玩,就不会忘掉写作业了,后来也没多说其他的。那天因为我女儿睡的也比较晚,作业本身也多,写到11点还没写完。一般的情况下,11点我跟我爱人也该休息了,家长可能这个时候心疼孩子,都会陪着孩子去写,我就想我已经说过,我不会陪她写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也更不能陪她写,我不要让她这种情绪来绑架我,所以我就跟她说宝宝,妈妈跟爸爸也该休息了,你自己慢慢写,啥时候写完你就自己去房间。这个时候我女儿很嫉妒,就抬起头来说为什么你们大人就没有作业?为什么就孩子有作业?我知道她内心已经不平衡了,然后我们就淡淡跟她笑着说,爸爸、妈妈其实也有作业的,妈妈经常要写很多的稿子,爸爸需要画很多的图,我们有时候也会加班,没事,你尽量在工作时间完成就可以了,也就淡淡跟孩子说一句,我们就休息去了。其实肯定我们睡不着,竖起耳朵听着孩子,后来她那天一直写到快12点才写完,然后就睡觉去了。大家想想有过这两次教训以后,她以后还会忘记写作业吗?绝对不会了。我女儿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忘记写作业,从来不用我去管她什么时候写作业,而且我也从来不检查她的作业。我这样一种信任的方式,既给了孩子自尊,同时又培养她好的习惯,这对她的心理和学习都有一个很好的成全。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些手法,尽量把很多的事情做得巧妙一些,要管孩子,但是我们的管理一定要没有痕迹。如果你太多的管制,就天天不断地提醒孩子说几点了,必须去写作业,几点到几点必须练琴,几点到几点必须睡觉,或者是孩子写完作业了,家长还要一样一样检查,检查哪不对要改。这个我觉得有点太多了,用不着这样。如果我们太多地管制孩子,给他规定太多的要求,这样可能对孩子的自制力反而是一种伤害。

因为孩子对父母亲和教师的信息的接纳,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这是经过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说,我们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不要太多关注我们说了什么,而要更多关注我们做了什么,尤其要关注我们是用怎样的一种情绪传达给孩子的。有时候家长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把这个事情做反了,道理给你讲了多少,我给你苦口婆心地说了多少,但是我们就没有关注到当时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

当时的情绪是愉悦的,那么你说的话可能有效;如果当时孩子的情绪是逆反的,你是用家长的强势让他做出了表面的承诺,他的情绪其实是不接纳你的东西的,那你所说的话都是无效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我那个孩子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跟他讲什么道理他都不听,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以后我们记住了这三个方面的排序,就知道我们想要告诉孩子什么,一定要知道他的情绪上首先是不是能够接纳我们,只有让孩子首先在情绪上接纳我们,那么你最后的语言才可能有效。

在对儿童的整个学习管理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道德示范作用,这个非常重要。家长可以不去学习,家长可以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但是你的道德示范作用是非常强的。只有我们采取了一些符合儿童天性、符合人性交往的基本道德原则的行为方式,能够给儿童带来愉悦感和美感,那么最后才能培养出一个智商和情商双高的人来。

从对教育的理解和家长的管理强度来看,家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懂教育,又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二种,不懂教育,但是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三种,不懂教育,也不去乱管孩子的人。这三种家长中,第二种其实破坏力是最大的,一个家长可以不懂教育,但是如果减少对孩子的胡乱干涉,就是把很多的自由交给孩子的话,你的孩子多半也会成长的得非常好。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可能七八十年代的人也很多,各个年龄层次的也很多。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年代,我们的父母可能没有文化,但是我们那个年代也会产生出很多优秀的人才。

很多的家长可能恰恰契合了第三种类型,就是我虽然不懂教育,但是我不胡乱地去管孩子,我不粗暴地对待孩子,那我的孩子也会成长得非常好。第一类家长是最理想的,就是我懂教育,我的每一个管理细节都是非常好的,是合乎教育学原则的,那肯定会培养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现在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第二类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是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管理,因为家家就有一个孩子,不管这个孩子去管谁呢?虽然父母们工作很忙,其实大多数对孩子也是很用心的。这种父母其实对孩子的影响我认为在当下社会生活中来说,是最有问题的。

我现在经常会接待一些来咨询的家长,大家知道来咨询问题最深刻的家长是哪一类吗?我现在有一个发现,来找我的这些家长,他们的孩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非常多的孩子的家长,往往有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长非常精明、强干。比如,父亲一方特别能干,或者说妈妈一方能干,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双方都非常能干,这种情况很普遍。这些家长最不能够理解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两口子智商得那么高,我们做人都那么好,我们对工作都那么认真,为什么我们就养育出那么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这些家长他们特别痛苦,他们都在共同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最后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因为你太能干了,因为你属于第二类家长,你不懂教育,可是你处处要管制你的孩子,处处要管理你的孩子,你自以为你懂教育,所以使得孩子反而有一个严重的扭曲。

我前不久接待了一个家长,妈妈是大学教师,是个博士,爸爸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公司的总经理,按说这样家庭,应该培养出一个非常好的孩子。这个妈妈也可以说是对孩子非常用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从孩子上学第一天起,我就没有一天不关心他的学习,哪怕我出差,我也会打电话问他作业写完了没有?最近考试了没有?考的怎么样?班里边排第几名等等,包括他吃饭、穿衣都要关照到了,结果为什么我的孩子现在是这个样子。他孩子现在已经上大学了,考大学的时候,考的非常糟糕,通过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勉强上了一个二本。本来这个孩子当时是想学美术专业、想学设计专业,但是父母亲认为那个专业不太好找工作,就让他学了化学专业,因父母亲在这个行业里边会给他找到很多的关系,可以给他安排工作。结果孩子进入这个专业以后,非常不喜欢这个专业,现在天天上网,不学习,结果门门功课不及格,现在学校要开除这个孩子。这个妈妈着急了,又跟学校做了很多的关系,让他孩子几科能过。可是毕竟有四年,一二年级可以让他过,越往后越难。后来这个母亲找了一个人,跟这个孩子同学校的同学,天天监督他,就是他什么时间上网,这个同学赶快给这位妈妈打电话,妈妈就跑到学校去,把他从网吧拎出来,妈妈都不敢给他儿子买笔记本电脑。或者是他哪天不学习,不去上课,这个同学也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就去宿舍,把他拎到教室去,这个妈妈现在活得累死了。后来他这个儿子发现有人告密,给他妈发短信,后来就跟他这个同学扬言,你要再给我妈发短信,我就杀了你。我听了这个情况以后,

我说真的你不要再安排别人给你告密了,你这样一个是你也累死了,再一个也确实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真的可能有潜在的危险。

这个母亲我觉得是管制孩子过度的一个典型。分析一下,她儿子的成长经历其实是没有任何自由可言的,从小孩子吃多少都要妈妈说了算,穿什么衣服妈妈说了算,上什么学妈妈说了算,每天做作业,全都要妈妈去检查,包括上大学选专业都是母亲说了算。而且他父亲整天在他面前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怎么怎么样了,父亲不断地用自己的强来对比儿子的弱。这样这个孩子整个心理就完全没有成长起来,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双腿从小被捆绑着,现在到18岁了,你突然放开他,让他去走路,他怎么可能去走路呢?现在这种强势的家长实在太多了,我们从生活中警惕的不是说我们给孩子的爱太少,而且给孩子管制真的太多了。

现在人们一说到孩子出现问题,总是说现在孩子被溺爱坏了,我说这个绝对是一个误导,我绝对承认孩子是被溺爱坏了,如果说溺爱,那么我们要给溺爱一个新的定义。溺爱和爱这两个概念,绝不是一个程度上的深浅,有很多人以为,溺爱就是爱的太多了,那我就少爱孩子一些,我对孩子狠一点,以为这就是不溺爱了,这是对爱的一种决然的误解。我觉得溺爱的本质首先就是管制,就是什么都要管孩子,再一个就是过多的包办,还有太多的批评,这是溺爱背后隐藏的所有东西。而爱的本质首先是要给孩子自由,给孩子宽容,给他欣赏。最后爱和溺爱所成全的东西或者教育走向是完全不一样的,溺爱下的管制、包办和批评会阻碍一个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会让他的恶习生长出来。人的天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恶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一定是在不良刺激下才能产生。就像人的肌体一样,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健康的,肿瘤、癌症只是在不良刺激下才可能产生,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孩子在自由、宽容和欣赏的环境中,他的潜能能够正常地发挥出来。所以说,千万不要把溺爱理解为爱得太多了。

我觉得现在问题的根本就是我们给孩子的自由太少了,我一说到给孩子的自由太少了,就是希望家长们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不是无法无天了。自由的本身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胡作非为。

胡作非为恰恰是不自由的一种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我只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什么叫给孩子自由。我有一次在操场上,看见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孙子在操场玩,那个操场铺的是塑胶跑道,有小颗粒的东西。那个孩子当时也就一岁半左右,刚刚学会走路,走路很不稳当,摇摇晃晃的,操场其实很平,也没有人,基本上那个操场,当时也没有学生在那块上课,空空荡荡的一个操场,也是孩子很好的玩耍的地方。孩子摇摇晃晃走的时候,那个老人就在旁边说慢点、慢点别摔倒,一个劲地叫唤孩子别摔倒。大家想想,一个刚刚学习走路的孩子,他是不是就应该摔跤?这个时候老人是出于爱孩子,一个劲叫喊别摔倒,那其实就剥夺了孩子的尝试权和犯错误权,。那个孩子对地上的小颗粒很好奇,就蹲下身来拿小手抓小颗粒,那个奶奶马上就说,别弄那个,那个脏,不好,那个孩子一下就不敢了。过一会儿孩子看旁边有一个小树棍,他很好奇地去拿这个小树棍,这个奶奶又说这个脏,一把揪过来,就跟扔掉了。我看了一会儿,在孩子跟老人相处和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不论做什么,奶奶都要唠叨,这样唠叨的后果就是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使得他不敢去尝试,使得他干什么都胆战心惊,而且会阻碍他很多正常潜能的发展。比如说,你甚至对他本身走路都有影响,孩子多摔几跤才能早早学会走路,他到该不摔跤的时候,自然就不摔跤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小细节。

还有一次我在坐北京到天津的动车,看到一个姥姥和妈妈领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坐动车,一上来感觉特别新鲜,觉得这个车就跟飞机似的,他就这看看,那看看,弄弄窗帘,拨拨这个、弄弄那个,其实孩子这些动作也都很简单,没有任何破坏性行为。结果这个姥姥和妈妈一上车就一直皱着眉头,不停地训孩子:别动那个,别动那个,干吗要弄那个。可能她们在平时生活中习惯了这样不断地唠叨孩子,孩子不管干什么就说你能不能乖乖地坐一会儿。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一上车就那么乖地坐在那儿,他这种探索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一个男孩子,好动也是他的天性。一会儿,那个孩子可能是嫌妈妈和姥姥唠叨多了,他就想上厕所,他觉得厕所的门很好玩,妈妈说我跟你一起去,孩子当时特别不愿意,就说我自己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知道进门,你关到里边都出不来了。孩子说我能知道,我自己找,后来这个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就非得强行拉着跟孩子一起去。

像这些小细节,我们在生活中见得太多了,其实教育大的理念都差不多,都知道给孩子一些好的教育,最后分水岭在就在这些细节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小细节都处理好了,其实你的教育也就做好了。哲学家弗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我真的觉得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是比较堕落的,已经接近统治和占有了。我们包办了孩子太多的东西,给了孩子太多的不自由,扭曲了孩子的某种天性,又去指责孩子,“你看你,连个衣服自己也不会穿,书包自己也不背,或者上大学了你也不会洗袜子”等等。其实都是由于我们前期对儿童的自由剥夺得太多。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在新的时代,面对着我们的孩子要重新反思一下,到底自己应该如何做父母?做父亲或者做母亲的人,毫无节制地向孩子表达爱是很容易的,有节制的、体面地表达你的爱反而是很难的。这个我觉得起码需要你身上具有一种基本的人文精神,最起码一定要理解自由的价值,如果不理解自由的价值,我们就真的很难能够给孩子好的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失掉自由不能成人。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成长必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教育的问题我们看不到其出处,就不存在认识,事实上也就不存在解决,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被爱坏了,从而少给他一些爱,就走到了教育的反面了。如果我们真的知道,现在孩子的很多问题是我们管得太多了,给他一些自由,孩子就会成长得不错,我们就找到了很多问题解决的出口,现在就是。

我觉得不光是在家庭教育生活中,学校教育也是过多地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有一个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想要在他的班级里边开展阅读活动,这个老师对阅读是有很好的理解的。他就是说,用很少的时间讲完课就可以了,而用很多的时间引导孩子们阅读,这个想法非常好,整个阅读设计的也非常好。但是他做了不到二个月,就没法往下做了,就不能够坚持了,因为他说不光是来自学校以及家长的压力,他说就是那些班里的孩子们,这些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第一次听说我们不上语文课了,不做无聊的段落分析、中心思想总结了,开始孩子们是很高兴的。结果搞了这么二个月,中间很多孩子他自己都开始找校长告状了,有的就是几个学生联合起来去找校长告状。孩子们

告状的内容就是我们那个老师每天不给我们讲课,每天让我们看小说。他说事实上孩子人是很爱看小说的,孩子们之所以去找校长告状,一个可能是受了家长的影响,再一个孩子们自己也是从内心认为老师这样让我们阅读不是在学习,好象只有讲课才是学习了。这个例子想说明的就是,自由精神在我们四年级孩子的身上已经多么的少了。也是这个老师跟我说,他不相信他班里这些告状的孩子们真是喜欢上那样一种语文课,而不喜欢阅读,绝不可能的。他开展二个月以后,就发现孩子们真爱读书,一上阅读课,大家拿一本书真的特别高兴,而平时他要是讲语文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是不爱听的。既然孩子们那么喜欢阅读,为什么他们不敢去真实地表达自己对阅读的喜爱,却要要求学校让这个老师做回到以前那种语文课模式呢?其实这就是因为孩子们已经自己不会去思考了,自由精神在儿童身上已经流失的很多了。

我去参观过一所国际小学,国际小学的学生穿着是很随便的,没有统一的校服,看起来都是很随意的。那天正好他们举行一个活动,那些孩子们排的队也不算太整齐,三三两两地来到操场上。但是只要主持人一说需要大家安静的时候,马上没有一个孩子在说话,非常安静,孩子们都非常地遵守秩序。不像我们小学或者中学操场上一开会,任老师在上面喊破嗓子,下面大家乱七八糟、交头接耳。还有我参观了他们的教学楼,里面布置得非常漂亮,有几个古董商,他们收集的一些古董没有地方放,然后就放到了他们教学楼的大厅里面,布置整个大厅,有的壁橱是开放式的,放着很精美的工艺品。在那样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孩子乱动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保护得非常好。如果这个场景移植到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怎么可能?我们的小学,学生动不动砸玻璃,乱七八糟,白白的墙一会儿就有黑脚印上去。就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平时太不自由了,他平时的精神和情绪太受压抑,只要一有不被监督的时候,他就要放纵自己。孩子如果平时能够充分地享受自由,那么这个孩子是会非常安静的。所以我们看那些过分闹的孩子,往往就是生活中被管制得太多了。

我还在一所小学里边见到一个场景,平时孩子们做每一件事情都是老师规定好的。有一天老师也是突发奇想,让孩子们自己管理一下自己,拿了一些需要贴到走廊墙的上的标语,一共是四层楼,告诉孩子们说,你们自己去贴吧。结果

这些孩子就完全找不到感觉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来行使他们的权利,就胡乱贴,这块堆一堆,那快堆一堆,根本就不可能均匀地把这些标语贴出来。其实这些小细节都显现了我们教育上的一种失败,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不听话?真的因为我们平时压抑得太多了。他们为什么做事那么不没谱,连个标语都不会贴?真的不能怪孩子,就是我们平时对他们的管制和教导太多了,我们从来不懂得授权,不懂得给他选择,不懂得让他去犯错误,不懂得给他自由。所以最后他感觉什么都不会。

所以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他面对了很多的问题儿童,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要对付许多孤立的问题,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提示出教育的基础,我们怎样给儿童自由。蒙台梭利最初是研究儿童神经病学的,他后来就发现很多儿童神经病患者的病因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不是遗传,不是其他的问题。所以说他得出来一个结论,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提示出教育的基础,就是怎么样给孩子自由,只要给了孩子自由,只要我们给了他尊重,给了他选择,允许他犯错误,那么孩子很多的问题都会慢慢地消失。

第三个途径,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阅读。关于阅读因为刚才我们已经讲得很多了,在这块就不再多讲了。简单地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心灵的导师,让孩子去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在跟一个高尚的人交谈。阅读对孩子的品德成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再者说,人们已经发现情商和智商是直接相关的,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情商往往也是不错的;或者一个情商高的人,智商肯定也不会太差。所以说,阅读既然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商发育,那么它同时一定对他的情商也是有很好的成全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所以说,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成为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同样不要忘记了阅读。阅读有时候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修复,包括成年人也是这样的。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成人的,在我们后天的自我完善当中,同样也离不开阅读,这一点我自己也是深有体验,从我周围很多人身上,我也看到了这一点。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这个一点也有阐释,因为思维的力量使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惯例的奴性和屈从。比如说反思精

神,我们在童年可能没有培养起来,如果我们有很好的阅读的话,这种反思精神也可能会慢慢回来的,很多优秀的品德也会慢慢回来。

三、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

现在我觉得有些教育的观念还是需要我们去理清一下、梳理一下,现在社会上有一个说法是最能给家长误导的,可能家长们也能经常听到这句话,就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样。说老师虽然你讲的都挺好,我也认为你讲的是对的,但是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认为世界上没有普遍适应的教育方法,一个孩子一个样,所以我那个孩子就得用我的方式来教育。我说这是一种决然错误的说法,这是对公众的一种误导,我想说的是,孩子和孩子是一样的,世界上就有一些共有的教育原则需要我们去遵循。

我经常觉得教育可以和医学进行类比,大家想人和人是不一样,病人A和病人B不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天底下这么多人,每个人都有一套医疗方法,这不可能的。在千差万别的变化背后一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比如说张三这个需要这样给他治疗,那个人需要那样治疗,背后的共同语言里就是对症下药,。所以说,教育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去首先把握共有的教育原理,而急于强调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最后可能你就走偏了,走到了教育的反面。所以一定要首先关注教育的统一性,再关注差异性。畅销书《命运》的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挺好的,就是对一个人有效的方法也会对所有的人有效。如果我们能够赋予孩子一种负责感,并且给他欣赏,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发展出勇于担当和自信、自尊这样一种品格来,这真的是教育中的公式,是教育中的真理。如果我们总是在生活中跟孩子讲条件,不断地去命令孩子作什么,用一种家长的强权姿态去管理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发展出一些这样的品行来:讨价还价、自卑,或者是逆反。这些是永远成立的,对任何的孩子都适用。

所以教育中有很多这样的公式,我们可以说,教育具体的方法确实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它背后的原理和原则一定是相同的,就像一条红线一样,我们一定要首先把握住原理的这条红线,然后我们才可能产生围绕它的无穷无尽的方法。

讲到这里有人也会问,我怎么能够做到把握住中间这条红线,然后去产生这么多的方法呢?做家长需要去学习。

四、做家长需要学习

做家长的需要学习,你学习有两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就是书本,这个老师很好理解,然后就是我们做家长需要多读书,看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现在这方面的书也很多,反正现在是家长们很好的一个时代,像我记得我女儿刚出生那会,我当时想要找到一些家庭教育的书,就是九十年代初期真的不是很容易。现在我觉得家庭教育的书已经太多了,家长可以读一些,当然也注意一下挑选。

我觉得现在教育的书确实是鱼龙混杂,在挑选图书方面我有这样几点建议;首先,我不太赞成过分详细的年龄划分。我觉得0-3岁这一段教育是很关键,如果说有这样一本书,还是可以看一下。但是我很反对,比如说,4-6岁的教育、7-8岁的教育、初中生的教育、高中生的教育,这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前面的东西都为后面垫定和打下了基础,一个孩子12岁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是他8岁甚至2岁就开始形成了。所以说你不可能到后面或者中间的一节中去凭空寻找一个答案,很多教育问题要追溯到最初,从开始如果做好了,那么很多的问题就会做好的。再一个教育的原理我觉得永远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在面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时,我们是不是该尊重他,该给他自由,到了他18岁的时候,同样,教育的基础原则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前后的价值观一定要统一,不可能这个阶段有一种教育,那个阶段有一种教育。我看到一个教育学会做了一个课题,我觉得那个课题就是一个假课题,那个课题的题目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研究、高中生的家庭教育研究。我一看就非常不认可,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和高中生的家庭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没有,作为课题去做,显然有一点不太靠谱。

还有,关于选择图书方面,我也不赞成把性别隔开来谈。比如说男孩子怎么教育、女孩子怎么教育,这背后的教育原则其实是一样的,男孩、女孩都可以用同样的教育手法。我们只要不刻意地把男孩子当女孩子来培养,给男孩子穿花衣服,别把女孩子整天当男孩子养,这样就够了。男孩子和女孩子都需要一种健康和正确的教育,在健康和正确的教育下,男孩自然会长成一个阳刚气的男孩子,

女孩子自然会成长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子,所以不需要细分。当然也一些小的差异,比如说,男孩子可能更活泼好动一些,女孩子可能稍微安静一些,我们都共同尊重他们的天性就可以了。,不需要分那么细。有的人说尹老师,你写那本书,你的女儿是一个女孩子,能不能写一本男孩子怎么教育的书?后来我说,其实不是的,我那个书里边本身不是光写我女儿,我其实杂七杂八的写了四五十个孩子,有男孩子、女孩子,所以在写的时候,我就不认为有什么决然的性别上的区别,这是不需要的。

还有的书特别可笑,认为尹老师这本书写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应该是写给妈妈的,我是个爸爸,你能不能写一本《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我说那你这样分的话,爷爷和奶奶还要教育孩子,我还得写一本《好爷爷胜过好老师》、《好奶奶胜过好老师》,现在保姆参与儿童的教育也很多,那还得专业给保姆也得写一本书吗?我认为用不着。我们知道大学教育系,不可能分男老师教育学、女老师教育学,这跟医学一样,男医生和女医生学的教育原理都是一样的。我们作为父母亲,要学习的背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不可能说爸爸做一套,妈妈做一套。在家庭生活中恰恰要防备的就是父亲一套、母亲一套,父母亲、包括爷爷、奶奶,教育价值观必须统一,只有统一的东西才是美好的,最后才能形成儿童统一的价值观。要是两个人一人做一套的话,会把孩子搞乱的,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掉入一些概念的陷井,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特别喜欢对产品进行划分,对产品进行细分是商业时代的一种营销手段。比如说,杯子要分成咖啡杯、茶杯等,要进行产品细分。教育我觉得一定要做的简单一些,不要分得太细了,太细的话,反而可能会把自己搞得特别复杂,搞得特别乱了。一个碗在教育中,可以用来吃饭,也可以用来盛菜,也可以用来喝水,做得简单点,这样往往我们做家长的也轻松、孩子也会觉得很轻松、很简单。

经常别人会问我,能不能推荐两本家长们应该看的书,我想了一下,这有三本书,今天我推荐给大家。一个是卢梭的《爱弥儿》,这本书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看,有人评价说卢梭使世界发现了儿童,我觉得这个话评价的真的不过分,我们想要理解自由的价值,尤其要读一下《爱弥儿》。大家注意买书的时候不要

买缩写本、简写本和改编本,要买原著,我建议还是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比较好,或者是其他一些好的出版社的。

再一个就是陈鹤琴的《家庭教育》。陈鹤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家长,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到今天大部分仍然是不过时的,也是非常先进的。魏书生是当代的著名教师,也是一个教育家。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虽然原本是写给老师的,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对家长来说同样适用,因为很多教育基本的价值观是非常好的,这本书其实做家长的也可以看一看。但是我最推荐的还是我自己的那本书,我觉得我们那个书真的是用很多的心血写出来的,它能够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其实本身也证明了它确实是对家长非常有效的一本书。

我们说到第二个老师就是孩子,很多人就会对这一点感到奇怪,说第二个老师怎么是孩子呢?我举一个小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有一次我的朋友带他儿子出去旅游,走了一个星期,误了一个星期的课,他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回来以后,妈妈就赶紧去学校把这一星期误的家庭作业找来,想让孩子把这一个星期的作业补上,孩子急于想要把出去写的游记整理出来,把拍的照片一起放到博客上。小孩当时是小学四五年级,然后因为这个事情两人就发生冲突了,妈妈要让写作业,孩子要写博客。后来这个妈妈就给我打电话,我说这个事情太简单了,你听孩子就行了,我说以后凡是遇到这种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问题,你就听孩子的。她说不写卷子怎么办?后来我就说,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强行让孩子写作业,第一这些作业的内容进入不了孩子的知识系统;第二,你还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情绪。从长久的发展来看,对孩子学习是伤害,而不是成全,反而更坏。可是如果你让孩子写博客,无意中就让他练了笔了,等于写了几篇作文,这个对孩子多好,他有一个博客,他去操作博客,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生活中类似的细节很多,所以家长们在这些小细节上,要多听听孩子的,小到写作业,大到孩子选专业。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学文科,文科以后工作不好找,非得让孩子学理科,为此可能跟孩子发生很强烈的冲突。有的人来问我,学文科好还是学理科好?后来我说,只有你的孩子知道学文科好还是学理科好。条条大路通罗马,上帝创造了一个人就一定会为你准备一份事业,为你准备一个好的人生。我觉得只要没有破坏,那么你的孩子,不论怎么样去生活,他都会生活的很

好,都会找到他应有的位置。这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的一句话,他虽然可能是在谈论经济,但是我觉得运用到教育中是同样适用的,我们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孩子自己所做出的判断会比你做出的判断要好得多。

所以说,做父母的似乎看起来真是比较难,但是我们知道,现在家长都很用心,我们做家长这件事完全可以坦然一些。没有人天生会作父母,只要我们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经常反思一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会成为好的父母。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要就是这四个方面,举了很多的例子,其实大家想一下,我们提炼一下今天的内容其实是很少的,应该也就是前面这四个词:尊重、自由、阅读、表率。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做到了这几个方面,其实教育真的就做得又简单又美好了。

最后我加了一个运动的词汇,我今天虽然没有谈运动,但是我通过研究越来越觉得,运动对一个儿童非常重要,我们在培养孩子智力和情感方面,一定不要忘记了他的运动方面的培养。运动的培养,不仅是在于身体体能方面,也在于情感和智力方面,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个好家长其实是很简单的,最美的教育也是最简单的教育。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做到了这五个方面,记住了这五个词,我们就做到了美好的教育,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家长。

好,今天跟大家就交流这些,就到这吧。

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推荐: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假期拜读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如沐春风可谓是万千家长和孩子的福音对于从教的我们来说也是大有裨益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拙见爱要深情且无条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话一点不假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文家街道马店小学庞作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曾经听别人说起不喜欢一个人有一千个理由喜欢一个人理由很简单喜欢一个人往往喜欢他的一切无论缺点或优点每一个喜爱文字...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ltlt最美的教育最简单gtgt读后感陈晓燕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一本尹建莉的书ltlt最美的教育最简单gtgt对于即将成为人母的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看待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认...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假期里我读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同样给自己以强有力的启示让我对教育这个词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要想将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教育好并不是靠威严就能将他们征服的更多的还是尊重现作以下总结一用尊重的态度...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读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后收获不少书中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就在我们的身边原来一直认为的复杂的教育其实可以用做简单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从这本书中我们真真切切的感触到美好的教育其实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更...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最美的教育最简单gt读后感一最近买了一本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销量超过600多万册堪称家庭教育方面里程碑式的书籍这两本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二十中王波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尹建莉的第二本书20xx年8月第一次印刷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联合推荐的20xx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位列前10名中的第10名买她的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

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

ltlt最美的教育最简单gtgt读后感胡小吉通过读完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篇文章以后启发我们有这深刻的感想其中有一些现在还不是家庭但将来他们肯定会成为家长的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家长很多家长在跟谈到他们在带...

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 读后感

每一天我们都面临着各种下决定的时刻从中午吃什么该购买哪件商品到如何解决与一个同事的纠纷更大的问题包括我该如何激励我的团队我该如何工作更有效率我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梦想仔细想想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有时候...

《做简单的教育》读后感_赵淑芳

做简单的教育读后感莘县十八里铺镇宁堂小学赵淑芳有幸读了孙石山著做简单的教育这本书该书共分为五部分教育漫谈教育思考教育故事教育实践教育借鉴看了教育漫谈中的及时清除烂苹果感触很多文章从酒与污水定律入题举例说明了三种...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第六小学解艳茹最近买了一本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销量超过600多万册堪称家庭教育方面里程碑式的书籍这两本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可操作读来令人...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读了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销量超过600多万册堪称家庭教育方面里程碑式的书籍这两本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可操作读来令人信服如沐春风当真是万千...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