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4.4.13

将批判进行到底

-------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向中国主流经济学挑战》

一、一种批判精神

提到经济学这个词,很多人就会感觉神秘且遥不可及,在没有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我也是这样的。

初学《西方经济学》是大二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就是实用性,什么是经济学,在我的观念中就是对现实世界经济现象的一种解释,并对我们的生活以指导,虽然认识可能有点肤浅,但一直都没怀疑过他的这种现实性,《西方经济学》里面的种种理论也是奉为经典,很少甚至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也一直以这些理论作为思考现实中的种种现象的思想和工具,直到研究生阶段。

进入研究生阶段,可能首先学到的就是批判,对于我们来说,无论什么科学,都要有一种批判精神,首先考虑的不是这种批判的对与错,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研究态度而存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批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人类拥有了批判精神,就仿佛掌握了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生命之火。正是这把熊熊燃起的火,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何为批判精神呢?所谓批判,其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不幸的是,当前在我国,学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已属平常,社会批判和制度性批评更成了稀缺的声音。大学,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交汇处、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和精神的家园,是学问的象征和知识的化身大学的主体就是大学教师和我们这些大学生了,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我们大学生正是创新的主体,而这种重新正式基于对于各种不完善理论的一种批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呼吁:让批判无处不在。

当然,这里提到的批判并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无理取闹式的批判。这里的批判应该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有基本完整的理论支撑,在某些方面应该是站得住脚,必须“批之有故、否之有理”。这就是说,我们在批判和怀疑某个权威理论之前,必须对这一理论本身逻辑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了解这一理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在何处,错在何处,应该用何种科学的理论和事实去加以纠正。这才是值得倡导的科学的批判怀疑精神。

慢慢得,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曾经被奉为圣经的《西方经济学》,却遇到了很多的挑战,人们发现很多的经济现象用《西方经济学》里面的理论是很难解释的或者非常勉强。这样,就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

柳欣教授写的《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向中国主流经济挑战》这本书,就是对现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种批判,我们没必要去讨论书里面理论观点的对与错,单是这种批判精神就是值得我们的肯定,经济学的发展都是在批判中实现的,每一次的大的革命都是基于理论的彻底颠覆,不能说这本书的出版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些缺陷,也为我们广大的经济学初学者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主

流经济学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 主流经济学及其缺陷

1、主流经济学的内容及分析框架

如上面所说的,要对一种理论进行科学的批判,首先就要对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要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科学的批判,就要对主流经济学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与框架来个简单的回顾了。

主流经济学是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的基础是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相对价格理论。

我们所学的《西方经济学》分为两大部分,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其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的假设,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都是以自己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微观经济学主要由两大经济主体构成:消费者和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微观经济学可以被称为价格理论是由于以价格为中心,商品价格的产生是供给与需求决定的,消费者决定了需求,生产者决定供给,需求理论的基础是效用论,其中的边际分析更是整个微观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切入点。供给是由生产者决定的,要分析生产者选择的价格和产量,又必须分析生产者所处的环境,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不完全市场还是垄断市场,所处的市场不同,信息的完全程度是不同的,生产者所选择的产品价格和产量也完全不同,所以对不同的市场进行分析也成为了必要,也就有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

微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了。

对微观经济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就来分析下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被称为收入理论是由于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也就是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在分析之前,给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即GDP这个看似非常完美的概念,也给出了“完美”的核算方法,而核算方法也成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关键。

国民收入的决定在短期和在长期是不同的,在短期只有可变的生产要素或投入才能发生变动,在长期中,包括不变生产要素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或投入均可以发生变动。

国民收入的决定其实也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微观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供给与需求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在范围上不再是单个的,而是全社会的,其分析较单个的社会主体要复杂得多。总需求取决于三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作用,并加以分析即为宏观经济中极其重要的IS—LM分析,也被视为宏观经济学的最核心理论,根据IS—LM分析推导出总量需求曲线,又根据劳动市场的情况得出总量供给曲线,根据这两条曲线来对国民收入在短期中的变动加以分析。

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其讨论的核心问题都是资源的配置,所不同的是微观经济学在假设前提是整个社会的资源已经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分析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哪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前提为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分析如何将资配置点从生产可能线以内调节到生产可能线之上,使社会资源得

到充分利用。

2、主流经济学的主要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问题相继出现,而作为经济圣经的主流经济学,不仅不能作出很好的预测,甚至连提解决方法都不能提出来,反而使经济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处理,例如现在还在持续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危机出现以后,甚至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出来发表观点,偌大一个经济学界一下子就归于了沉寂,不能不令人失望。

主流经济学为什么这么失败呢?经济学界很早就开始了思考。经济学理论是由很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这些假设是否合理呢?

(1)“自私人”假设的批判

西方经济学以自私人假设为基本的假设,也就是说只有自私人假设成立才可以谈西方经济学的成立。但是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第一,现实中并非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为公忘私的人,许多见义勇为,为了他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难道他们是自私的吗?可以用自私人假设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吗?西方经济学是戴着有色眼睛在看人,自己自私,就声称其他人都是自私的。更有说服力的是许多宗教都是提倡无私的,而且完全不追求回报,即使不承认存在天生无私的人,那么这其中必然有人达到无私的境界的。一些小孩天生有善良的心。第二,即使人自私,有时也会体现他的无私的一面,可能他的某些行为是无私的。第三,自私人假设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现实中人的行为往往不一定是理性的,即使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但是可能他一时的行为会丧失理智,为情感所驱使。第四,人的行为还遵从道德、习惯、惯例、风俗、前人的实践,不一定是完全从自私的角度考虑的,还有许多因素,包括性格、心理状态、偶然性因素和大脑偶然的判断决定,在制约着人的行为,人在冲动时往往产生不理智的行为,这可能导致行为本身与自私角度考虑的背道而驰。第五,达到理性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在这里提出一个自私人怪圈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要理性判断决策是需要成本的,获取信息是要代价的,进行判断是有代价的,一个自私的人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如果不考虑这些代价那么他就是不理性的,因此他应当考虑这个因素,因此作出理性的判断要求达到某一理性(概率上的一种理性程度)判断的成本小于达到某一理性带来的利益增量,但是同样对这一大小比较的判断是需要成本的,因此他要继续进行这一大小比较的判断的代价是否小于相应的利益增量,如此下去,他陷于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因此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判断,实际的判断中由于智商、大脑处理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不完全了解都会对理性判断决策打折扣。自私人假设是片面的,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而是和各种因素一起作用来导致个人产生行为。

(2)效用论的批判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主流经济学中的效用论主要是指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可以说是在认识到基数效用论的缺陷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进,可以说是主流经济学的一种进步,但是,还是没有脱离效用的范畴,从基础效用论到序数效应论,只能是一种改良,并没有根除问题之所在。

那么改良之后的序数效用论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第一,效用论是在偏好理论的基础上的建立起来的,那么偏好理论的完美与否,就直接关系到效用理论的完美程度。偏好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决定其中一个消费束的确比另外一个要好,或者两个消费束对他来说是无差异的,消费者偏好有三条公理:完备性公理、反身性公理和传递性公理, 简单得理解,完备性就是任何两个消费束都是可以比较的,反身性就是任何消费束至少与本身是一样的,传递性就是假设某人喜欢X消费束胜过Y消费束,喜欢Y消费束胜过Z消费束,就可以认为他喜欢X消费束胜过Z消费束,看到这三个公理,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从逻辑上看这些公理好像是正

确的,第一个公理,在商品束中只有少量的商品种类时可能成立,但是一旦商品种类很多,消费者就很难或者不可能对各种商品组合的偏好加以判断和比较;第三个公理的成立应该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即三组消费束有可以用来共同衡量的东西,X消费束在a方面比Y消费束好,Y消费束又在b方面比Z消费束好,如果消费者在消费时只是对a方面敏感,则消费者对X消费束的偏好不一定胜过Y消费束。也就是说,偏好理论不是完美的,是又一定的缺陷的,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效用理论也就有着同样的缺陷了。

第二,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也有着缺陷。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同样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消费者总是可以通过两商品之间的替代来维持一定的满足程度,但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具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欲望要从不同类别的商品中才能得到满足。对于一个饿肚子而且爱音乐的人来说,几张音乐会的门票也许抵不上一顿晚餐。所以,社会上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相互替代是很难成立的,无差异曲线也就有问题,同样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分析也就不是那么完美了。

(3)对GDP的思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个概念看似非常完美,但其运用和计算方法都存在着缺陷。

主流经济学中的GDP并没有考虑社会负效应,对GDP等进行了狭隘和绝对化的定义,导致经济理论成为一种非常片面的学问。在理解这个概念是应该要扣除GDP对于社会负效应,有些像环境污染、超负荷劳动等“副产品”和“产品”是在某种程度上违背大众需求的,应当作为一种负需求,根据其负效应扣除相应的GDP值。同时环境保护和治理则应当计入GDP。目前提出的绿色GDP的概念就更为科学。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对名义作出反应,而不是对实物做出反应,如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工资与实物工资等,这与显示生活中是实际情况是符合的,例如,我们一般想询问工资情况都是指以货币代表的数值,而不是问能够买多少的面包;在考虑GDP增长时,人们也很少把名义GDP中的物价变化剔除。主流经济学中侧重关注实物GDP,而忽略了对名义GDP的关注,并不符合社会经济生活。

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着缺陷。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笑话《吃狗屎的国民生产总值》,说的是两位学生拜访经济学教授,路上,学生甲看到地上一坨狗屎就对学生乙说:“你如果将这堆狗屎吃了,我就给你50万。”学生乙感觉划算,于是马上吃了狗屎,拿到50万。两人继续前行,学生乙看到地上又有一坨狗屎,就对甲说:“你如果吃了这堆狗屎,我也给你50万。”学生甲也吃了狗屎,拿回来50万。两人到经济学教授家中,将路上吃狗屎之事说了,教授闻之高兴的说:“同学们,你们为国家增加了100万的国民生产总值啊!”在笑笑之余,也让我们反思主流经济学里的GDP计算方法的荒谬,两个学生没有生产任何实物,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却为国家增加了那么多的GDP,真的是太不合理了。

当然,有的人会说,GDP虽然存在着缺陷,但是我们并不能够提出更好的工具来,但我要说的是,这并不能代表我们不能对其进行批判,只有在对其批判,才能促使我们去发明更加好的工具来对其进行完善。

在这里,只对主流经济学中的几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批判,当然,在这个理论庞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缺陷是非常多的,本文之所以提出这三个批判,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做到一个“破”字,关键的还是之后的“立”,要真正的彻底改变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不只是细微的改良就可以的,是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提出更加完美的经济体系,当然这个经济体系的提出不是那么简单的,在下面,就主要介绍下柳欣教授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三、 柳欣教授的经济学理论

1、理论阐述部分

初看柳欣教授的《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向中国主流经济学挑战》这本书,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通篇看下来就是一头雾水,感觉书中很多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把握不了本书的关键,除此之外,还觉得本书结构非常松散,章节之间没有什么很大的关联,一会儿讲GDP,一会儿又讲到了有效需求,中间再加个亚当.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学,让像我这样的读者有点不知说云,可能看得比较认真的也就是零散地记得书中反复提到的几个概念,例如有效需求、社会关系等等了。

面对这种现状,令我开始意识到,应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方法,而不是像开始的从开头一口气看到最后一页,然后就万事大吉了,应该站在书外好好看看这本书。对于一本比较成功的著作来说,其结构必然是非常严谨的,这也是做学问的一种基本态度,然而,为什么一遍看下来会觉得结构松散呢?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本书应该也不会例外,这让我又想到了中学学语文课文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仔细地阅读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老师总是反复强调,这些资料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调有很大的帮助,经济学也是一样,每一个学派的兴起,都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例如: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有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1929—19xx年世界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存在着大量限制资源,失业问题严重,而工厂则具有很多的多余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历史背景对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有着很大的作用。 理解了这点,使我有点兴奋,这可能就是理解这本书的一个关键了,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找资料,看资料,分析资料。

柳欣教授从19xx年开始在南开大学学习经济学,由于时代背景,主要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也奠定了他在这本书中提出有效需求这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基础。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他最感兴趣的是剑桥资本争论,理解剑桥资本争论就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想这也应该是作者在这本书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述剑桥资本争论的原因之所在了。在此后的几乎20年间,柳欣教授更是深入地研究了剑桥资本争论,并先后完成了博士论文《资本理论----价值、分配与增长理论》,和该书的下卷《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书虽成,但其中的关键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奋斗了这么多年,最终还是没有进展,不免使人气馁,但事情总是这样,当你感觉到绝望时,总是会峰回路转,往往是一个很不经意的闪光,我们称之为灵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大师不是在灵感产生时工作的,他们是在工作时产生灵感的”。也许正是由于柳欣教授对剑桥资本争论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在19xx年的一天,突然发现“GDP是假的”这一命题,也就有了本书的第一章“实际GDP是假的”了,这一突然的发现也揭开了柳欣教授这一系列理论的序幕,使得教授能对众多的理论争论进行重新的思考,更得出了一个惊奇的结论: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所有由货币量值表示的统计变量完全是由社会关系或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决定的,与新古典理论中生产函数的技术分析完全无关。主流经济学的错误就在于把表示社会关系的国民收入统计变量应用到技术关系的分析中,更进一步讲,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技术关系或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社会关系。

发现了新古典理论中的加总和对总量性质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实际GDP是假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变量与技术或生产函数是完全无关的之后,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西方经济学是冒充的市场经济理论,很自然的就必然呼吁另外一种避免这种错误理论体系的真正的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也许是因为大学期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历,柳欣教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意识到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学对于重新建立经济分析体系至关重要,应该重新解释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学。初看这本书时,一直不理解作者为什么安排一章来叙述这些本以为是比较陈旧的经济理论,在理解上面所讲的之后,这点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和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之完全对立,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界的一种损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统计变量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和其运行规律。既然技术分析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那就不妨运用分析社会关系的马克思经济学来解决看,所幸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令人失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由价值表示的社会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或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货币,这种货币并不联系到任何实物和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是联系到竞争和对人的支配,货币并不是用来购买商品进行消费的,而是购买劳动而获得一种权利,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关系或游戏规则。这样就很好得解决了剑桥资本争论的加总问题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统计变量完全不依赖于实物生产函数。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和本质就是货币的权利竞争,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概念和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正是适合于目前以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与经济波动的分析,它完全不同于以技术关系为基础的新古典价值分配理论。

下面柳欣教授就引出了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效需求。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下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就是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 。1820 年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xx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有效需求问题可以这样表述:假设资本家不消费,则消费品部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工 资总量,资本品部门的价值要等于资本家的投资或储蓄。由于资本主义为利润而生产的性质所导致的资本积累,使资本存量大幅度提高,而同时使国民收入中工资的份额下降,而资本家的利润份额增加转化为投资和资本将使产品的成本提高,使全部工人的工资小于消费品部门产品的价值,由此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企业亏损。

有效需求问题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有效需求与收入分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构成了市场经济货币竞争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主流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无法理解,不仅不能对经济危机进行预测,而且在经济衰退后也不能够提出很好的政策建议,经济学界也因此遭到了多方的指责,许多的经济学家也开始进行反思:是否应该重新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柳欣教授通过研究凯恩斯的“基本方程式”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采用收入法重新表述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即w+d+r+π=c+I(其中,w 为工资,d为固定资产的折旧,r为利息,π是利润)。当把表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成本收益计算和利润加入到收入——支出模型中,重要的是考察企业是否能够赢利或亏损。

本书的理论阐述部分大体结束。

2、中国实证研究部分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向中国主流经济挑战》这本书成于20xx年,书中分析的中国经济问题到今天还是很重要的问题,甚至问题更加严重,如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和产业结构问题等,就向柳欣教授所说的,面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国家总是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总是不能很好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状呢?这就是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出现的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那么,运用主流经济学理论分析是否行得通呢?人均比较是很多经济学家研究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也就是把我国人均GDP、

人均产量和人均资源与国外进行比较,这种人均比较的背后就是资源约束,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受资源约束的,但是,日本其国土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原油储备,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工业,经济也在几十年里,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资源的约束并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那么技术进步又如何呢?技术进步可以解释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却也不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评价还是比较乐观的,中国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使基本消费品的生产技术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在很多的高科技极少数方面也与国外水平相差不大,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在超市里的产品、包括汽车和很多高科技产品,可以说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但中国的农民根本买不起这些产品,城市里的下岗工人也买不起,面对现在如此高的房地产价格,不要说农民和下岗工人,就是工薪阶层里的高收入者,也是不能够承受的,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一点,有效需求问题才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那么面对这些经济问题,运用有效需求理论,又怎么来分析呢?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产值过高和收入分配中工资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遵循这种思路,正确的宏观政策是通过降低资产值来提高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通过企业破产来降低资产值,自19xx年政府采用扩展性政策以来,过高的资产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提高,如从19xx年以来房地产价格和股票的大幅度攀升,并使收入分配严重向富人倾斜,如房地产和股票的收益成为富人的资产收入,从而使“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恶化。

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基本消费品部门严重萎缩。另一方面,由富人消费带动的房地产和高科技却快速增长,由此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即房地产和高科技快速增长带来的收人流人富人的口袋,富人收入的增加又进一步提高这些部门的需求,形成这些部门的利润,而商业银行则又根据利润原则向这些部门贷款,形成其更高的收入,由此造成近年来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由于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所导致的需求结构,高增长和高通涨会进一步增加富人的收入,而富人收入的增加则会使房地产价格和基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从而使企业的成本全面上升,使穷人更买不起基本消费品而造成企业倒闭和失业增加,最简单的例子是在目前的城市住房价格飞涨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越发困难。

柳欣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高速增长方案,即把名义GDP的增长率提到20%左右,到20xx年完成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这个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而且,当前我国的货币金融体系也是与这种高增长相适应的,即目前高于30%的储蓄率只能与20%左右的增长率相适应。同时,提高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由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的条件下,出口的增长率在25%左右,使出口在GDP中的比值持续提高,这不仅导致了严重的贸易条件恶化,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对此,经济学家只是注意到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不仅不利于国际竞争,而且会严重扰乱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按照“货币经济”的思路,汇率所表示的并不是“购买力平价”,而是各个国家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这样,名义GDP的增长率与汇率是可以替代的,比如,当我国GDP的增长率达到25%,出口在GDP中的比值将保持稳定。目前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当名义GDP的增长率提高时,工资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而房地产、金融、高科技及公务员的工资却大幅度增长,从而使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恶化。但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二元经济中存在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容易解决这些矛盾,在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结构矛盾。

至此,《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向中国主流经济挑战》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束,总的来说,这本束结构比较完整,给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先不评论这种经济理论的对错,但是这种视角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四、 对本书的批判

上一部分介绍柳欣教授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面对这种新颖的经济分析视角,可以把它作为一家之言,同样的也应坚持一种批判,用怀疑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在这里也有必要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批判,当然,也不一定准确,但我坚信“坚持自己经过思考的哪怕是错误的观点比随便附庸别人的哪怕是正确的观点要好的多”,至少面对问题时经过了思考,思维的锻炼才更为重要。

三农问题与城市化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由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农业,从而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农民收入,要使农民收入提高,必须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收入的增长完全取决于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应加速发展大城市和形成城市群,柳欣教授分析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基础建设将雇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政府可以把土地开发的收入用来开发廉价的商品房安置农村劳动力。柳欣教授还提到,发展城市化战略必然需要对原有土地管理制度和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适当的改革,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必须保证或进一步加强土地的国有权和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特别是要防止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升值收益的流失,政府只有能够获得土地的收益才能规范好城市的发展。

在这里,柳欣教授提到,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收益的管理,防止土地升值收益的流失,政府在得到土地收益之后开发廉价商品房安置农村劳动力进城。这个观点从理论上看,似乎非常完美,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其现实可操作性。

在此分析中,把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理性人”是至关重要的,主流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是此非常适合。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它是整个社会利益、政治利益和自己部门利益的代表。从根本上讲,政府无论是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还是代表自身的利益,它的一切政策都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的。作为—个特殊且十分强势的利益集团,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土地收益流失固然严重,乡镇企业可能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其性质类似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处于强势地位的政府在此过程中所得的私利,这种损失还是比较小的,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政府不仅得到了土地的收益,而且坐看土地价格的上涨、各地土地标王记录不断刷新,而面对土地价格的虚高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由于土地成本占很大一部分的房地产成本,本来由开发商所承担的土地成本不断转移到房地产价格之中,致使房地产价格不段走高,普通人根本无法承担这种价格。回过头来,政府在得到数目相当可观的土地收益之后,如柳欣教授所讲,应该大量的开发廉价商品房,以安置进程的农村劳动力,但好像政府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这几年虽然政府稍微加大了住房保障的力度,保障性住房虽然多了,但是最终到真正需要的家庭手中的却很难说清,政策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在此过程中是十分强大的利益集团,根本就没有完善制度的激励,维持自身的利益才符合理性人假设,很多地方的政府行为也证明了这点,政府办公楼不断翻新,其装修程度令人咋舌,部分政府官员工资福利更是无法理解。

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得到土地收益却没有规范好城市的发展,应引入监督与激励机制,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政府对土地收益的控制。改变政府对土地收益独享,这加入适当的监督机制,可以引入代表民众利益的民间组织,而不是一味的政府自己监督自己,同时在加强监督

的过程中,运用激励原理,保持政府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相一致。

上面是对书中的一个观点的批判,在书中也肯定有很多观点值得探讨,如柳欣教授提到的一个高速增长方案,就值得深究,日本和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以后的经济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种高速增长在中国是否适合?中国是否能够承受这种高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如通货膨胀呢?我想,这些都应该好好研究、仔细论证。

当然对书中观点的批判肯定不是很完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些都仅代表我自己的观点,至于对错,只有待以后慢慢考证了,但是最后还是要呼吁:“将批判进行到底”!

专业:产业经济学

姓名:李欢

学号:081611053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文_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读书笔记范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关于阅读一个人不读书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读书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更要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对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路人皆知培养孩子...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