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

时间:2024.4.20

一曲爱情赞歌

——读元曲《西厢记》后感

现如今大家好像都很浮躁,看新闻只看标题,读书都看杂志或精读版,学习只求写完作业然后马上干其他事去了??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很少了,读名著的就更少了,特别是语言晦涩的古文。但是,人活着,终归还是需要文化的滋养,读名著修养身心,未免不是一个让自己心神宁静,陶冶情操的好方法。

不久前读的《西厢记》,这里可不是央视的电视剧,而是原版的王实甫的元曲《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有些难懂,还是咬牙看完了,很精彩,语言和内容。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不提,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说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书生张珙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最后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是没什么新鲜的,一对小恋人反抗家庭压力而结合的故事,现今多了去了,肥皂剧到处都是!但是要知道这部戏什么时候出来的?元朝啊,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典型的反抗风建设会包办婚姻和家长制,追求自由与爱情,这是需要多大的创新与勇气啊!赵景深先生把《西厢记》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之一,那一壁即《红楼梦》 。能与《红楼梦》 并驾齐驱,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俄国柯尔施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就说到: “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这样完美的剧本。”这些并不是对《西厢》的推崇和炒作,这是一种信服。

就我自己来说,剧中的张生就是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偶像青年啊!爱情本就不是需要金钱来做垫脚石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张生为了自己的爱情突破种种困难,终成正果,乃吾辈之楷模啊!现如今情侣到处都是,但是有多少是为了消除寂寞?有多少人是两情相悦?又有多少人毕业即分手?这是赤裸裸的讽刺啊! 爱情不是用来消遣的,是需要我们用力的呵护,全力的争取!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因为追求真挚的感情而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同时,我想说一下红娘,这是这部剧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她算是整出戏的精神领袖。她扮演着在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传信员,在崔莺莺母亲与莺莺之间的协调员。她据理力争,为张崔两人的美好爱情做了不少努力与牺牲。她活泼热情,思想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是一个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固有僵化制度的精彩人物。

文章里的语言真的很经典。 很多用到元曲中的曲牌什么的,我不懂,但不影响我对它语言的欣赏。张生一出,便有[点绛唇]一篇,篇上云:“游艺中原,脚跟无 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小桃红]上言道:“夜深香蔼散空庭,帘幕东风静。 拜罢也斜将曲栏凭, 长吁了两三声。 剔团鸾明月如悬镜, 又不是轻云薄雾, 都则是香烟人气, 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又一篇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 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西厢》中句,巧夺天宫,且篇幅不长,若一气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览遍,只此书并无读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厢》中词句,好似天造地设一般,可反复品读

又 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以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

北雁南归?作品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声写到眼中之归雁,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是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转变过来的,改写得自然恰贴,不见斧痕。 又如:〔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再如:〔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境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则从李清照词中脱出。

《长亭送别》中[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听后则会眼前浮现莺莺在离别时心伤和担忧之情。

还有很多不详说了,我也不会专业的赏析,只会模模糊糊的去静静体会词曲的魅力,感受作者所感受,就像“feel what you feel ,listen what you listen??”我觉得这样就很好了,《西厢记》很晦涩,专业的人来说估计要说一天。我不怎么懂,就看语言,看剧情,呵呵。读书,读自己的心而已。


第二篇:诗经读后感


芦苇边的千古绝响

——诗经《秦风-蒹葭》读后感

说起诗经《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可能也不尽为人知;不过提起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由邓丽君演唱的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却久久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在大陆与海峡两岸。歌曲的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则是取自诗经《秦风-蒹葭》稍作调整而成。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秦风-蒹葭》又有着怎么样的内涵呢?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收录了305首诗。取材于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周初历史的生活画卷。其中“国风”部分占一百六十首,是《诗经》中最美的篇章,也是其精华所在。“国风”主要讲述平民的生活,其中大部分为爱情诗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真诚、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来是人们的追求。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全诗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处的地点和时间。这也是这是《诗经》中常用到的比兴用法,中国人含蓄内敛,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爱情是委婉,所以先从身边的场景、动植物说起。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伊人真的是在那里吗?读完全诗才发现,其实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读完全诗,就写作意境和艺术特色我总结起来有四点:

1、独特的风格

这样的一首诗,在《秦风》中无疑是独特的。诗经大部分诗作集中在春秋时期,当时秦人地处边缘,被中原地区视作蛮夷,他们素以好战爽直著称,《诗经·秦风》中的作品内容大都为征战猎伐,充满粗犷豪迈之气,表情达意直白而率真,这也印证了秦人豪爽的性情,而像《蒹葭》这样充满哀婉柔美的情致,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的诗歌在《秦风》中实属另类。

2、朦胧的爱情

其实初读本诗,我还没搞清楚诗人究竟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在看了译文和相关评论后才发现全诗主题是爱情。我多次品读后不禁感叹,本诗虽写爱情,但却只字未提“爱”,不过却又字字总关乎情。写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诗先写时间,从白露“为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写水的状态不断变化,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而让人想象道路之艰,追逐之痛苦。这样的时空变化,其实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寻、等待伊人过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距离产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让这边的男子苦苦徘徊却怎么也抵达不到她的身边。男主人公高贵的精神和坚贞的爱情操守也越来越感动人。

3、虚幻的象征

另一方面,本诗中只字未提爱情,所指向的意义给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诗经之后至今的几千年历史中,对本诗内容的诠释也多种多样。比如“伊人”可以理解为关乎爱情的意中人,也可以是关于理想的追求,甚至还可以认为,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的象征,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种境界。见仁见智。

4、无尽的追求

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全诗通过对时间场景的变换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苦苦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焦虑。古人常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能引起当世人和后世人的共鸣,而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和最终求之不得的惆怅与失落,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全诗中没有一个思字、愁字,却让我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寻到心中的美人,

不管现实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但我们也需要像这个男子一样在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以致朦胧的未来时,有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火热激情,大胆拥抱理想并乐观地活着,这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存姿态吧!

附:全诗及译文

蒹葭苍苍, 河边芦苇青苍苍,

白露为霜。 秋深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 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一方。 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阻且长。 道路险阻又太长。

溯游从之, 顺着流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央。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凄凄, 河边芦苇密又繁,

白露未唏。 清晨露水未曾干。

所谓伊人, 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之湄。 就在河岸那一边。

溯洄从之,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阻且跻。 道路险阻攀登难。

溯游从之, 顺着流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坻。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 河边芦苇密稠稠,

白露未已。 早晨露水未全收。

所谓伊人, 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之涘。 就在水边那一头。

溯洄从之,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阻且右。 道路险阻曲难求。

溯游从之, 顺着流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沚。仿佛就在水中洲。

更多相关推荐:
读《西厢记》有感

读西厢记有感总有一卷执手沧海的誓言停在心里多少才子佳人的爱情深深浅浅摹画在心脏里噗嗤噗嗤一直鲜活着总有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恋在历史的沉沦里煜煜生辉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总有一树光彩照人的奇葩绽放在剧坛里缕缕清香涤...

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

3s西廂記讀後感裘錦秋中學屯門陳家榮中六甲班參號對人物之感想讀完西廂記總更一種時代感很接近的感覺曲中崔鶯鶯張珙紅娘等角色一點兒都不像古代人這些人物的開放程度甚至比現代人更過之而無不及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元代之所以出...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也许就是在那个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张生遇见了莺莺然后一见钟情最终谱写成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传诵千古的爱情颂歌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这是张生对莺莺...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书报告据我了解西厢记的剧情是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经删减是让剧中人物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观后感从京剧角度看西厢记国家京剧院走进厦门理工学院专场演出活动在我校的艺术会堂举行本次活动为大家呈现的是京剧西厢记我有幸拿到一张门票从而有机会领略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大杰作完整的看完演出之后我触动很大我...

《西厢记》 读书笔记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读西厢想红楼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篇一西厢记gt读后感看完gt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稹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提起元稹的莺莺传可能许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厢记一提到红娘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其实西厢记就是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成的只不过西厢记是歌颂自由恋爱的喜剧而莺莺传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如果说西厢记是根据...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指挥二队赵晨惠20xx40240005人们谈起文学中的经典爱情就不得不说梁祝罗密欧与茱莉亚牡丹亭和西厢记了而西厢记作为反封建礼教的代表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谈起古人的爱情观今人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古板门当...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泰州二附中陈芝暑假一日闲来无事拿来本书西厢记随意翻看起初只是想着打发时间却不想几页翻来后被书中人物深深吸引于是欲罢不能的把全书看完细细品味书中余香现在想来还是很感动于是迫不及待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晓来谁染霜林醉 读西厢记有感

王蕾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读西厢记有感西厢记是一部杰出的喜剧是中古十大古典喜剧之一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在元代成为一部思想界震动最大的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曹雪芹曾让...

西厢记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