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

时间:2024.5.4

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而热门的电影却从不打折?为什么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要很高的价钱,但咸花生米却可以随意索要?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台豪华汽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为什么冰箱在冷藏室设有灯泡,而冷冻室却不设?为什么鲸鱼濒临灭顶之灾,鸡却没有繁衍之忧?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去商场的折扣卖场,如果你正在为买游乐场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而犯愁,那么这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授在前言中提到自己志愿参加和平队到尼泊尔,出发前的尼泊尔语训练中,他的尼泊尔语老师用13周的时间采用模仿婴儿学说母语的方式教会他们讲尼泊尔语。这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式。讲师从常见语境中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他们反复朗读,然后稍加变化,再反复朗读。等到能在当前程度进行对话时,再教更深的内容。其目标是让他们能不家思索的作出回答。这种“教的少,学的多”的方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弗兰克教授,将此方法应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教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书本上大部头的经济学原理,更多的是教授一种思维模式。

书中,弗兰克教授从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易被忽视的生活现象着手,先提出一连串看似简单却又一时之间竟让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好奇与求知心理。然后,才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娓娓道来。这样做,既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小现象背后蕴藏的巨大智慧,也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加深了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

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这一章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这一句: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

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看了这一章,许多曾经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疑惑与不解得到了解答,这让我在高兴之余也不由得开始反思起来——为什么我自己也曾在生活中发现过这些可以深究与思考的现象和问题,而我却选择将它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呢?像冰箱的问题、方盒子牛奶的问题等等,我也都曾疑惑过,但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也懒于去找答案,久而久之,连这些曾经一闪而过的疑惑都消失了。看来,生活中,不只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还需要勤于思考的大脑。

小小的产品设计,其中的智慧也是精深无比的。产品设计所追求的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与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哲学中所说的辩证统一,也类似于当今社会所流行的和谐吧。这也上我体验到经济学中的趣味。

折扣门槛这一概念也是十分有趣与巧妙的。在逛商店时,几乎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价格虽然降低了,但是随之会带动销量的增长,商家正是以此获利。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挑战,是防止愿意按标价付款的买家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而这些门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愿意跳过这些门槛的人,要不是碰到大幅打折,本来一年里根本就不会购买买该产品,至少不会大量购买。那为什么其他人不跳过这些门槛呢?原因很简单:那些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往往觉得跳门槛太麻烦。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价格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实在是巧妙之极!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人生因此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心裁,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基础的经济学概念。

书中还讲了当心理学遇上经济学。这其实说的是行为经济学,即把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中。经济理论是客观的,自然是理性的,然而,运用经济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带有主观意识

的人类本身,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心理上的感性认识的影响。所以在做决定时,人们有时会依赖错误的信息,还有些时候,它们会从正确的信息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这里我们知道,人的固有认识,或者先入为主接收到得错误信息,都会造成结论和决定上的错误。这是需要我们克制和规避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心理亦如是。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要想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对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从理论上说,先进奖励胜过同等价值的其他奖品。可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这正是源于人类微妙的心理与动机。所以,只要细致分析,抓住了人类的真正心理和动机,就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周边的事物,没有对发生在身边事物的存在性进行思考,更没有对其合理性进行考量,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入地探究。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了,认为是理所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在我阅读这本书时,还在发挥着作用。直到看了此书后,才发现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浅,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有多大。当然,答案不是唯一的,换个角度,会有不同地见解。

所有的事物,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而你运用人们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说明,就会让人一目了然。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比如在统计工作交流中,如果单纯的给企业人员解释报表中指标含义,由于每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个人理解也有差异,很难让企业人员正确掌握。假如我们针对每个单位的特殊性做出解释,或是利用常见的情况举例,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增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第二篇:继牛奶可乐经济学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继《牛奶可乐经济学》后

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②

《成语经济学》

书 名:成语经济学

书 号:978-7-300-09468-7

著 译 者:[日] 梶井厚志 著 吴麒 译

开 本:16开

页 数:219页

出版时间:2008.07

定 价:39.80

◆ 本书卖点 ◆

? 继《牛奶可乐经济学》后又一本通俗经济学读物

◆ 作者简介 ◆

梶井厚志

经济学家,京都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19xx年6月4日出生于日本广岛,19xx年毕业与一桥大学经济学院。19xx年从一桥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所退学。19xx年于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筑波大学社会工学系副教授以及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教授。专攻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金融市场理论及博奕理。

20xx年获得第三届日本学术振兴会奖。

主要著作有:

《成语经济学》2006

《英雄经济学》 2004

《策略性头脑:实践中的四个策略及其运用法》 2003

《策略性思考的技术:实践博弈论》 2002

◆ 内容简介 ◆

继牛奶可乐经济学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愚公移山 无法做到持续性努力的原因

他山之石 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效果

鸡鸣狗盗 如何考虑风险中的收益

完璧归赵 经济学中的数据

画蛇添足 考虑追加收益

朝三暮四 框架效应

这样阅读成语经济学

继牛奶可乐经济学后

深奥晦涩的经济学理论:

沉没成本、规避风险、追加收益、外部效果、框架效应??

妙趣横生的成语小故事:

覆水难收、杞人忧天、画蛇添足、旁若无人、朝三暮四??

中国五千年历史总结出来的成语故事不仅仅是经验和教训,更是包含着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的经济学的精髓。而这正是一本优秀的经济学入门书所必备的。

成语的形成,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它教人如何去为人处世;经济学的形成,是近现代人对这个社会不断探索的结果,它能让人更好地去理解这个社会,从而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成语故事的智慧与经济学中的科学理论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何让曲高和寡的经济学与言简意赅的成语联系起来并让普通人更好地去认识它、理解它就是本书最大的目的。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小到个人的日常活动,大到国家的各项政策,所有的一切都即蕴含着古老成语的智慧,也闪烁着现代经济学的光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对书中的成语进行了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深度挖掘,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一浅层次。而且,章节间的联系性和逻辑性也很强。书中所涉及的经济学关键词、理论以及其缜密、理性的逻辑思考方法,将会使读者终身受益。虽然这是一本简单的经济学入门书,也不可否认作者在成语故事的叙述上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有些差异,但书中的重点是在经济学上,其错落有致的讲述足以让很多阅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并会由此喜欢上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 编辑推荐 ◆

《成语经济学》的“YES”&“NO”

你眼前的这本《成语经济学》,是继《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系列的第二本经济学入门书。看到这个书名,你一定产生了不少推断,或许下面的这些“YES”&“NO”能为你答疑解惑。

NO! 又是成语?这可不算是新鲜花样了。

YES!这只不过是博弈论专家梶井厚志为你、为我、为每一个经济学“粉丝”,找到一个“熟悉”的切入口而已。你既然早已厌烦教材中的照本宣科以及大部头中的晦涩理论,那么这本书,无疑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经济学阅读体验。

NO! 作者是日本人却要卖弄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精深了解。

YES!书中对成语故事的描述朴实无华,成语背后对经济学原理的论述却精彩纷呈。学术研究无国界。再说,经济学有国界吗?你可以追捧德鲁克、汉迪1的“字母书”,那有什么理由错过梶井厚志的“片假名”?

NO! 这本书仅仅是简单地借成语故事套经济原理。

YES!梶井厚志的辐射性思维会带给你不一样的启发。“渔翁得利”涉及到博弈论中的预测、策略性环境这样的经济学理论,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如果“利害与动机”、“决斗博弈”、“示弱于人的战略”不在你的回答范围内,这本书你还是必读不可。 NO! 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就没有新意了。

YES!不同的经济学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解释就会不同,不同的事例会给一个概念不同的注脚。如果说《牛奶可乐经济学》用的是欧美轻松风格的诠释方法,那么《成语经济学》走的就是中国睿智风格的讲述路线。孰优孰劣,读过之后才能判断。

也许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论证我所说的这些“YES”&“NO”了。最后再补充一小点:一本优秀的经济学入门书既不是标准教科书或者教学课程表,也不是枯燥的讲义或者课堂中离题的小笑话。它不需要去构建宏大的体系,也不需要覆盖经济学理论的方方面面。它不过是带领我们更有效率、更有趣味、更加生活化地学习经济学的一种工具而已。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但我们可以像经济学家一样生活。希望这本书可以带给你如此体验。

◆ 简要目录 ◆ 1 德鲁克和汉迪系列书籍已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1 覆水难收 沉没成本

2 画蛇添足 考虑追加收益

3 自相矛盾 冲突与权衡

4 他山之石 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效果

5 洛阳纸贵 价格原理

6 请先自隗始 凯恩斯和乘数效应

7 青出于蓝 人的动机

8 鸡鸣狗盗 如何考虑风险中的收益

9 渔翁得利 策略性环境中的预测

10 伯牙绝弦 承诺的可信性

11 画龙不点睛 套牢问题

12 卧薪尝胆 信号的意义

13 杞人忧天 规避风险

14 朝三暮四 框架效应

15 完璧归赵 经济学中的数据

16 刎颈之交 第三方效果

1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转换成本与市场圈定

18 奇货可居 充分利用稀有之物

19 旁若无人 外部效果

20 国士无双 能力和努力

21 愚公移山 无法做到持续性努力的原因

22 拔苗助长 多此一举的原因

23 败军之将不言兵 结果论为什么行不通

24 四面楚歌 人为制造信息

25 苦肉计 活用虚假信息

26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信息的连锁效果

27 三顾茅庐 长期的关系和人的动机

28 挥泪斩马谡 怀疑为什么就应该断罪

作者后记 漱石枕流

译者后记 流连忘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 样章试读 ◆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本意是将贵重的东西毫发无损地带回来。

璧,一般指的是一种扁平的圆形玉石。这个成语当中所提到的“璧”名叫“和氏璧”,是一件非常特殊、少见的宝贝,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的典故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和氏璧的典故则是出自于《韩非子·和氏篇》。

完璧归赵的由来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石头,他认为是一块可雕琢的宝石,于是便将这块石头献给楚厉王,说这块石头经过雕琢后就能变成宝石。厉王听后就命令玉匠进行鉴定,玉匠说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勃然大怒,命令部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因为不满意上次的鉴定结果,再次捧着这块石头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匠进行鉴定,玉匠仍然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失去双脚的卞和无比绝望,便跑回了山中,天天大哭。

之后,武王又去世,文王即位。文王听说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因欺君之罪砍去双脚之后天天痛哭不已,便派人询问说:“天下受刑罚而被砍去脚的人多的是,为何只有你一个人这样不停地哭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石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却受刑辱。”文王听后,立即命人打磨这块石头,最后发现这真的是一块宝石,而且是一件稀世之宝。为表彰卞和的功绩,文王将便这块宝石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从楚国易手,落到了赵惠文王手中。而当时的大国是秦国,势力极为强盛。秦昭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想占为己有,便提出以15座城进行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惟命是从,所以就派足智多谋的文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达秦国后,双手捧璧,献给昭王。昭王欣喜地接过璧后,仔细欣赏,可过了良久却依然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看出来昭王根本就没有拿15座城换和氏璧的打算,非常愤怒,便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石是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赶忙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后,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然后说:“大王想要和氏璧,就必须遵守约定,用15座城来交换,否则我就和这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璧一同撞碎在这根柱子上。”秦王听后,惟恐蔺相如真的去撞碎和氏璧,无奈,只好先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史记》中将蔺相如头发竖起来的样子称之为“怒发冲冠”,表示非常愤怒的样子。

回到住处的蔺相如左思右想,认为无论怎么跟秦王谈判,他也不会遵守约定,便让身边的人揣着和氏璧,悄悄回赵国,而自己则做好了等死的准备。但是当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经被带回赵国后,不但没有杀蔺相如,还佩服他是一个不怕死的贤者,按九宾之礼隆重地招待了他,然后客气地送他回赵国。这样,和氏璧就得到了保全。

和氏璧的经济学解释

和氏璧诞生的这一部分用经济学来解释,有几点值得玩味。首先,我们可以从投资与收益的观点出发考虑一下,对于这块未经加工的石头,楚王会怎样去想。也就是说,楚王是在不知这块石头是不是宝石的前提下,来决定是否对这块石头进行雕琢。如果雕琢并成功了,这个雕琢的过程就算是一种投资。

从收益的角度来考虑,假设打磨雕琢之后,发现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投资就算失败。当然,我们也不能去否定雕琢的过程,因为投资也不一定总能获得成功,重要的是要看期望收益,即成功投资与失败投资的平均数。也就是说,要明白雕琢一块石头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失败,即磨成后发现石头只是一块没有用处的普通石头;另外一种就是成功,即石头变成了宝石。将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平均数,这就是期望收益,通过这个期望收益,就能看出自己从投资中究竟能获得多大满足感。

接下来,投资成本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投资的成本可以是打磨、雕琢石头所花费的成本,当然也应该包括劳力与打磨工具。但这些成本在当时究竟是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反过来想,如果打磨的成本足够低的话,那么秦王就不需要对石头进行鉴定,直接打磨所有的石头就行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如果首先需要对这些石头进行鉴定,才决定打不打磨,就说明对石头鉴定的精确度是非常高的,或者是说明石头数量巨大,但能打磨成宝石的数量却非常少,所以才需要通过鉴定的方式来进行筛选。

卞和献上的石头经过两次鉴定都出现错误,可能是因为当时不具备科学的鉴定方法,鉴定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鉴定的结果也不够准确。我们还可以这样考虑,如果古代帝王追求美玉宝石的欲望要比现代人对品牌所持有的信仰高得多,那么即使是雕琢成宝石的概率相当低,这些帝王也会对这些石头进行打磨。既然帝王们没有这样去做,而是通过鉴定来筛选石头,那就说明当时打磨的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

打磨的成本很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打磨宝石的工具器材非常昂贵。但是作为帝王,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般不会在乎金钱。况且,只要想做,即使不给工匠们支付费用,强制性地让他们打磨也是可能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石头的数量很多,而相比较之下技艺高超的工匠却很少,所以也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的石头进行打磨。总之,在当时,打磨石头的效率很低,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标准对石头进行鉴定,筛选出合格的,最后才进行打磨、雕琢。

如需要鉴定,就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献上来的石头被鉴定为普通的石头时,这些献石头的人就要受到处罚;二是,鉴定通过,但是打磨之后却不是宝石,这时鉴定专家们肯定难辞其咎。只要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会有人被剁脚。听起来虽然很惨无人道,但我想,在当时被楚王剁去脚的人应该是很多的。

经济学中的数据统计

以上所讲的都是从投资的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进行解释。现在我们可以从宝石鉴定专家的策略性决策方面来进行考虑,会更有一番趣味。

对于某一个鉴定专家来讲,可能会发生两类鉴定失误。第一类失误是,原本是一块珍贵的宝石,但该专家鉴定过程中没有看出来而将其误判为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在统计学中称之为“第一种过失”;第二类失误是,鉴定专家误将普通的石头鉴定成宝石,称之为“第二种过失”。

鉴定专家要想避免第一种过失,只要把所有的石头都判定为宝石即可;同理,将所有的石头都判定为普通的石头就可以消除第二种过失。很明显,这两种消极不负责任的鉴定方法,不利于发现真正的宝石。对于想得到宝石的帝王来讲,鉴定专家的任何一种过失都会引发龙颜大怒。但是,只要鉴定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就不可能消除这两种失误。所以,对鉴定专家来讲,问题就是如何去平衡这两种过失,使自己获罪最轻。

除非鉴定专家忠心耿耿,一心只为帝王着想,那么从求宝心切的帝王的立场出发,鉴定专家都会去想尽办法减少第一种过失。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漏掉那些真正的宝石。但是,人一般都是首先会为自己着想,鉴定专家也不例外。鉴定专家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假使他犯了第二种过失,误将一块普通的石头鉴定成宝石,耗费大量成本打磨之后却发现不是,那么这个鉴定专家就有可能面临剁足之灾。相反,假使鉴定专家犯了第一种过失,没有鉴定出这是一块宝石,相对于犯第二种过失来讲,他几乎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因为石头被判断成普通的石头,那么它也就丧失了被打磨的机会,最后也就无法判断这块石头究竟是不是宝石。也就是说,鉴定专家的失误得到屏蔽,很可能永远无法暴露出来。那么他也就能免去剁足之灾,保全自身。当然,被剁脚的人就是那个献石头的人。所以,鉴定专家有一个动机,他会跟帝王说假话,将所有的石头都判定为普通的石头,从而达到减少第二种失误的目的,进而就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看不见的失误

当一个人在对事物的本质无法完全把握的情况下,就会通过策略性行为来屏蔽自己的失误,这样做的结果,客观上会埋没事物的真正价值。

人力资源部招聘员工就是其中的一例。在面试中,本来以为招聘的这个人能派上用场,结果进来之后发现招来的人对公司完全没有作用。这样就暴露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失误,管理者的这种失误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将来。特别是在终身雇佣制度下,解雇员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这种失误就严重了。相反,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一个原本可以在公司发挥作用的人员不进行采用,那么也就无法验证这个人究竟是不是很有才能。即使这个人以后在其他的企业里取得很大成就,也很难去简单地判断这是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失误,因为毕竟存在行业、企业环境的差异。所以在终身雇佣制度下,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某个人把握不准,那么他放弃录用此人的动机就会增强。

同样的道理,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者除了不进行录用之外,他还可以通过相反的操作达到屏蔽失误的目的,即,他可以多录用一些人。比如在专业体育比赛当中,按比赛规则,每场比赛实际出场的选手数量都是固定的,但是实际上,参与每个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数量远远超过出场参守赛选手的数量。只要人数多,并且让这部分多出的选手不上场,就屏蔽了教练在选拔运动员时可能发生的失误。假设该队教练在选拔运动员看走眼了,没有选中某个运动员,而这个运动员在却对手的队伍里表现非常活跃,那么很明显,教练在当初的选拔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失误。但即使这样,也只会促使该队去雇佣更优秀的选手,无论队伍是不是需要增加人手。举例说明,在职业棒球领域,即使从对手球队中挖过来的击球手在我方表现一般,但至少起到了削弱对方攻击力的直接效果,这样,就很难说明教练在选拔运动员时是不是产生了失误。

在人力资源部招聘的例子当中,如果每个员工的录用都关乎到一个大企业内部业绩评估的问题时,情况就更复杂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者分别对分配在各岗位的人员进行评估。如果某个人在某个岗位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好的业绩,人力资源部门就会考虑将其调配到其他部门,或许还有可能发挥作用。这种对在原来岗位上无法取得业绩的人进行岗位调换的做法,从经济学上来讲是合理的。用棒球来打比方,在内场无论如何也发挥不了作用的选手,在被球队抛弃之前,最好是让他试试守外场。

但是注意,如果这个人被调到其他岗位后业绩得到提升,那么就存在两种情况:第一,可能是原来的岗位不合适;第二,原来的岗位可能也合适,但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人对该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工的业绩做出正确的评估。像棒球这类职业,选手表现好不好,用眼睛就能直接观测出来,所以第二种情况出现的几率不大。但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业绩评估时,第二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话虽如此,如果通过岗位调换后该员工业绩得到提高,公司可能就会反省现存的员工评估机制是否存在问题,也可能就会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评估机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就会认为自己不合格,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就会产生一个动机,他会将公司的职员都调换到一个很难判断其业绩的闲职当中去,或者是把他们放到一个岗位上,让他们一直干到老死为止。他会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以屏蔽自己在人力资源分配方面的失误。 在涉及到经济的、策略性的利害关系时,对事物的评价工作会产生一个策略性效果。用尺子去测量物体虽然有误差,但这种误差是很偶然、很客观的误差。但如果要去测量、评估某个人的话,就非常的复杂,因为这种评估包含着人因感情所产生的偏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也就无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价事物,评价结果也就不够客观。

不良债权问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不良债权问题一直被视为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不良债权产生是因为银行有大量的债权无法收回,从而导致了债权的呆滞、不良化。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银行过度救助了那些根本无法还债的企业,从而导致了解决不良债权这一问题成了持久战。

这一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的另一原因是银行对已经抛出去的沉没成本念念不忘。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观点,在评价企业能力时,要将策略性偏差考虑在内。

美国的储蓄信贷协会(S&L),是一个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专门从事储蓄业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美国的金融巨头之一。然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蓄信贷协会陷入了重重危机,欠下了累累债务,这部分债务就变成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各种不良债权,致使美国各大信贷保险基金和其他银行金融机构遭到清算,纷纷破产。最后无奈之下,美国总统老布什亲自宣布了处理美国储蓄信贷协会危机的紧急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政府希望通过投入巨额资金的办法,来彻底还清储蓄信贷协会所带来的巨额债务。后来克林顿执政时,美国经济得到快速恢复,这一危机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也有人提出建议一举解决不良债权的问题。但是,如果仿照美国对企业进行清算,就会给日本造成失业等巨大代价。因此,当时就有人反对效仿美国式的这种只顾经济而不顾人情的处理方法。他们认为,在日本这样一个重视长期关系的社会,效仿美国的做法没有任何作用。的确,对于那些资金运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业能多给些时间,企业还是有可能恢复过来的。这样也就用不着伤害人情关系,同时跟企业有关联的人也就不至于对企业的清算而感到手足无措。

实际上,对那些原本有希望恢复的企业进行清算,并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对该救助的企业进行救助,对该清算的企业进行清算,这才是合理的经济行为。因此,必须结合各企业的具体环境进行考察,然后再决定如何进行处理,不能仅凭简单的一句话就肯定或是否定某个企业。所以,清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无法立刻去判断日本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究竟是错还是对。

结合前面鉴定宝石的例子可以得出,银行处理债权问题会产生两种过失。第一种过失就是,对那些原本可以保留下来的企业做出了误判,对企业做了清算处理;第二种过失就是对本该清算的企业不但没有做出清算,反而还给予了帮助。对执行收回债权的银行来讲,应该考虑的是,究竟应该去避免哪一种过失才是最好的。

对于被银行强制性收回债款的企业一方来讲,遭到清算当然心里不痛快,对银行也肯定是满怀怨恨。所以,银行如果犯了第一种过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错误判断,同时也会立即招致被清算方的怨恨。那么犯了第二种过失会怎样呢?以前的债款不仅没能收回,银行还额外地给了本该回收债权的企业大量的资金援助,银行很有可能受害更深。但是,银行方面却很可能没注意到这一点。

综合以上因素,银行在把握不准的时候,对企业一律进行救助的策略,是符合当时相关人员的利益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处理不良债权的过程中,本该被清算的企业反而有很多得到救助的原因。

但是当银行自身的能力不足,而企业又不争气时,银行想要达到救活这家企业,并收回债款的目的就不太现实了。这时,银行的反向动机就会增强,最后就会对该企业做清算处理。如果此时犯了第二种过失,企业没有被救活,自己就会被严重地追究责任,这比犯下第一种过失而遭怨恨要惨多了。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不良债权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各金融机构又实施严格的贷款措施,企业贷款难上加难。再加上金融机构强制性回款,使得企业的倒闭数量不断增加。对这些企业是否进行清算,金融机构可能也做出了合理性判断,但是同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清算的动机确实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任何行动必有其理由,经济数据的背后自然也有其意义。既然无法从实验室中得出的完美的数据,就必须利用经济理论来剖析。

专栏——谈判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新书快递11号 对于秦昭王不守约的行为,蔺相如气得怒发冲冠。蔺相如的“怒发冲冠”这一策略,是值得玩味的。对于蔺相如来讲,和氏璧就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砸碎这块璧,就是鸡飞蛋打、一无所得。冷静地考虑这层利害关系,就不难发现,蔺相如不会真将和氏璧砸碎,他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而已。秦昭王若能看透这点,那么就不会受到蔺相如的威胁。但是,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得秦昭王看不透这一层呢?方法就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失控的状态中,使对方误以为自己情绪激动,无法冷静思考。对方就会以为你什么都干得出来,根本不会去考虑利害关系。蔺相如的怒发冲冠,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使得秦王认为他已经失控,随时可能会砸了和氏璧。蔺相如的这种胆识和交涉的策略的确值得称赞。

在谈判交涉中,适当使用一些不讲道理的行为,也能产生一种策略性效果,可以将谈判导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像卖乖、撒娇之类的,这些策略不仅仅是小孩常用的手法,对成人来讲,也能起到效果。当然,这些做法要适可而止,如果做得比较过分,对方就会以为你真是个幼稚不讲理的人,谈判就有可能面临失败,这一点要务必注意。

◆ 读者定位 ◆

商业人士、学生、教师

◆ 建议上架 ◆

经济/管理/生活

更多相关推荐: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专业国际商务学号2120xx19xx姓名王艳经老师推荐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读完后真有种牛奶可乐的感觉似乎书中充溢了一种淡淡的轻快的味道有一种特别的轻松愉悦整本书以新奇的方式勾起读者的好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经济学真是一门范围广而又有趣的学问我以前以为它很复杂什么经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都是很复杂的名词所以我自然地已为经济学就是专家们一起讨论股票的一门学问没想到它尽然可以这么贴近生活罗伯特弗兰克的牛...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牛奶可乐经济学当你看到这三个名词我想你怎么也不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超市里的牛奶25元一盒可乐3元一瓶它们的经济价值就这么多想要跟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无非就是研究它们的生产原料流程工艺产品包装和人...

《牛奶可乐经济学》笔记、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为了加深对于经济学基础的理解和学习,我选择了由美国罗伯特·弗兰克著作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我认为《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们走进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一本很好的启蒙书籍。这本书是由美国…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因此我片面的认为经济学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准备读这本书时也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到此书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再看到封面上一系...

牛奶可乐经济学 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堂堂爆满每年会吸引6000多名学生他给学生布置过这样的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名字很温暖它的内容也很有趣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书本枯燥无味的格调让经济学充满妙趣横生的味道它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人深究的现象把这...

牛奶可乐经济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的经济学课堂美罗伯特弗兰克著闾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湛庐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炼就天下第一剑湛庐剑吴越春秋记载引子为什么高速公路边取款机的小键盘上有点字盲文呢光顾他们的多是司机...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就已经很吸引我了怎么会把牛奶可乐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于是带着这份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这本书俨然就是一本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的经济学通俗读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笔记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在不了解经济时我们通常都认为经济学时枯燥无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告诉我们经济学也可以很有趣经济学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我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经济学会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会使我们...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这个学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说实话我没舍得缺过一节课一方面原因是第一节课就感觉冯老师讲得很好而且感觉老师授课很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这门课很有吸引力觉得这门课不管是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还是对自己...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授之以渔的经济学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经济学并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披着恐怖外衣的铺天盖地的令人费解的公式和概念在这本书中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经济学平日里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的经济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