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有感——吕不韦篇

时间:2024.5.8

说起秦始皇,大家肯定都知道,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建立秦王朝,中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说起吕不韦,可能会有人不知道,但此人才是秦王朝的奠基人、也就是中国统一的奠基人。

从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时期说起,先讲这么两个事情。一、秦昭襄王的孙子嬴异人,当时正在赵国当人质,秦数次攻打赵国,所以嬴异人很不受待见,生活窘困,郁郁不得志。二、当时的太子,也就是秦昭襄王的儿子,将来要当国君的,他宠爱的女人叫华阳夫人,但她不能生育。

吕不韦就是利用这两件事达成其称霸中国的目的,之所以选择秦国,应该是当时秦国最强大且最具野心的原因吧,有称霸天下的趋势,再加上当时的秦王年纪比较大。

简单的讲。首先,吕不韦找到嬴异人,说我可以让你将来当秦国的王。然后找到华阳夫人说,我给你找个儿子,将来他继承了王,你的后半辈子才有依靠。于是嬴异人成为了太子的继承人。吕不韦又找了赵国最美的女人,和她同居,让她怀上孩子。然后让嬴异人见到,嬴异人娶了这个女人,生了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后来,秦昭襄王去世,太子登位(秦孝文王),三天后暴毙。异人登位,是为秦庄襄王,让吕不韦当相国,三年后秦庄襄王去世,于是嬴政登位,以吕为相父。秦王年幼,国家实际在吕的手中,于是吕不韦的目的最终达到了。 本人觉得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的死以及死的时间都是吕不韦安排好的,这么一想,不由得不寒而栗,这个人真是太可怕了。虽说前者的死由他来安排难度可能比较大,不过对于吕不韦这种奸雄来说,有什

么是不可能的呢。时间就是生命,吕不韦等不到这两人寿终正寝,于是让前者上来意思意思,做做铺垫,然后让异人上场,他自己才能登台亮相,然后三年后自己羽翼益丰,该自己做主宰了,但夺位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需要夺了,夺也是夺自己儿子的,秦国已经是自己的了,剩下的就是培养儿子,为儿子统一六国做铺垫了,把天下拿到手,这才是终极目标。

总结:一、吕不韦是旷世奇才、绝世奸雄。能够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并利用其做文章的人,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奇才。但并不止于此,这是一个连环计,吕的目的并不是让异人当王来夺取天下,而是自己夺取天下。自始至终他是为自己谋划的,其他人都是手段、配角,自己才是目的、主角。目光短浅的人,可能从中当官发财也就目的达到了,所以说他是一个奸雄。吕不韦可怕就可怕在他既是一个商人,又是一个政客,他经商非常成功,擅长贱买贵卖。以其商人本性(重利薄情、一切都可用来交易)、经商手段,再加上颇具政治头脑,确实是个可怕的角色。

二、书写中国历史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吕不韦,而不是秦始皇嬴政。这一点不论证,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而且讨论这个事情不如讨论这件事情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更有意义。

三、吕不韦不得善终,最终死在自己儿子手里。可以作为因果论、报应论的一个例子,警示大家要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四、红颜祸水。借腹生子的另一种妙用。不要小瞧作为弱者的女人和孩子,用好了,威力无比。推广开来,一切事物运用得当,都是好棋。

五、智慧才是性格之王。计谋啊计谋。当别人在算计你,利用你,你可能至死都不知道,还以为对方是在帮助你,你还感恩戴德呢。不过话说回来,异人在这件事中也是受益者,就自身利益来讲,确实要感谢吕不韦。但对秦国来说却并非好事,异人充当了吕篡取秦国的工具的角色。不过要把智慧和计谋用在正地方。别向吕不韦学习,尽管他本人功过参半。

六、历史在不断重演。也是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也是在战国时期,春申君故意把自己已经怀孕的妾献给楚王(还战国四公子呢)。

七、成为吕不韦要有成为吕不韦的条件。比如:资金、机遇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敢想敢干、不怕报应(果然遭报应了吧)。

八、读史明智,好处多多。上面摆着呢。


第二篇:《资治通鉴》读后感


史家经典的永恒光辉

———读《资治通鉴》有感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之下都显得微如蝼蚁,渺小异常。司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与万世的荣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

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叙来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四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回千年,烽火硝烟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争鸣,能人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古往今来被人们一次次成功演绎的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更何况为君者?寡人、孤家,就是在说无有心腹相交之人啊。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

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雄踞雍州的大秦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赵括者,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无经验者也,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还有已责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变法手段之残酷前无古人,以致积怨太深,商鞅在渭水边处决囚犯,鲜血染红了整个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能得到太子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立刻被车裂而死,诛灭满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尽管商鞅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但他并没能认清这一现实。而今,中国推行各种改革,也必然参考这一现实,以人为本,徐图缓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这里说说齐威王,书中这里有一段记载着实值得仔细玩味,令我似有所悟! 文章大意是这样的,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以后,我就天天听到人家讲你的坏话。可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却看见那里是"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情况良好。为什么会这样?是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求他们给你讲好话。于是,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

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做了阿的地方官,我就天天听到夸奖你的好话。我派人去视察,看见的却是"田野不辟,人民贫馁"。赵国攻打鄄,你不救;卫国占据薛陵,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是你用重金贿赂我的左右,求得他们的赞誉。当日就将阿大夫和左右讲假话的人都用"烹"刑处死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即墨和阿都在山东。齐威王作为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君主,其治国有自己的方针。从这一故事中,似乎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一、提倡讲真话,反对讲假话,严惩弄虚作假、贪赃枉法之辈。阿大夫原本无能,却重金贿赂齐威王手下的人,"钱权交易",买来 "保护伞",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好话,妄图钓名沽誉,捞取更大的官位更多的钱财。对于这种人,齐威王毫不客气,弄清情况后就"烹"了。连那收取贿赂替人涂脂抹粉的家伙也给"烹"了。

——当今社会,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又岂是鲜见?但是却为什么甚嚣沉上,屡禁屡行呢?我想还是各级领导把关机构缺少齐威王这样的人吧!上行下效,唯有在源头上根除弊病,才能有良好的官场风气!此外,我觉得现在对讲真话的人一是保护乏力,二是激励无策,对弄虚作假者惩处失法,难以服众。长此以往,讲真话的不愿讲真话,讲假话的得寸进尺,这同样是领导者所应该注意的。

二、注重政绩,注重调查,不让老实人吃亏。即墨大夫干得很好,却天天有人在齐威王面前讲他的坏话。反之,阿大夫无能,却有人给他吹嘘。齐威王不轻信,而是派人去即墨、阿作实际的调查。并且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决定奖惩。即墨大夫是老实人,只知努力做好即墨的事情,不知还须做好齐威王手下人的工作,没有送金银财宝给这帮能够决定下边人命运的官员们,惹恼了这帮贪赃枉法之徒,所以便遭到他们的颠倒是非的毁谤。若是齐威王不加调查,轻信他们的胡说,即墨大夫这样的老实人便要倒霉了。——这同时也反映出几个问题,首先,联系当前我们的政绩观,确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统计数据(GDP等),而且这些东西也极容易为某些当权者创造欺上的机会,而应该切切实实以群众的利益状况为标准,能为群众谋求、创造利益的就应该鼓励,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声音,老百姓才是那挑江山的秤砣。其次,在管理中,各个行政级别都需要一定的监督机构履行监察工作并且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这对于组织的有效开展工作甚为重要!最后,作为政治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些非正常手段的,试想一下,倘若领导者忽视了对实际的调查了解,难道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干部就这样被埋没了吗?有能力的人,应该掌握权力,而掌握权力又必须有领导者看得见的"政绩",必须让领导者知道你的存在,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只是为了更好的做事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已!手段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目的!(我还没有看过《君主论》,但据我了解好像也是说真正的领导者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可取的)

三、强调地方官员要突出抓好兴农、富民、守土几件大事。在战国后期,在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这几件事确属各诸侯国图强称霸的当务之急。——三农问题,作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其合理妥善解决任重而道远。我认为,三农问题要有各级政府的高度切实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开拓思维,广开渠道!我们知道,农业出成绩难,这也许就是很多决策者不愿在农

业上多下功夫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敦促激励机制,同时也应该切实引入政绩评定!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缺乏推力和动力,没有推力和动力,领导者很难充分调动自己的!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智而且极具远见的皇帝,他就主张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而不是瞻前顾后,更要适可而止、先知先觉,人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辛,就不知珍视粮食,就会忘记劳动人民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亦难饱也;只知骑马、加鞭快进而不知食马,必不能久乘之,欲速则不达呀??

“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掌权者不知爱护百姓,领导人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矣。这也就更加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要三思而行!

小至一人一家,大至一邦一国,《资治通鉴》都给我们提供了事事比较、学习与思考的典型。好书是值得一读的,一部《资治通鉴》,既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从书中学到很多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吧??

更多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读后感

自撰情景再现司马光北宋字君实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从幼时以砸缸救人闻名四方到20岁中进士不到30岁便任谏议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光禄勋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梁陈亦置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后来因反对变法...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公元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姓名翟茜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号21411002学号1120xx2975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记载的历史达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在成书后不到两年就积劳成疾而逝他用他毕生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这样一部浩大而精致的作品王国的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惊心动魄的战争奋勇争先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精彩...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七十六郝慕伦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

资治通鉴读书报告

资治通鉴臣光曰选段分析报告一选文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起阏逢摄提格甲寅尽强圉大荒落丁巳凡四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八三四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

资治通鉴读书摘录(片段)

资治通鉴读书札记01战国时代什么是礼教礼教就是纲纪什么是官位官位就是君主臣民什么是名分名分就是官爵在政府中的关系地位天子的责任莫过于遵守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官位不变礼教的精义在于分辨贵贱分辨亲疏和用以判断是非处...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商学院李杰20xx20xx65资治通鉴中不乏有很多经典战役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马陵之战等司马光本人对于战争的认识非常深刻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资治通鉴中他对许多战役都阐述了自己的深刻见解纵观这...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从-《谏逐客书》论秦国之强大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从谏逐客书论秦国之强大我们先从陶渊明的咏荆轲谈起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秦纪一一前250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

资治通鉴读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