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

时间:2024.5.15

《资治通鉴读后感》

昆一中 高一(14)班 刘健敏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

我看完了三十六卷,感慨万分,王莽真是英雄啊,居然可以慢慢的把皇帝的宝座夺到了自己的手里,从入座,出声,喧宾,最后夺主,步步紧逼,稳扎稳打,在最后“出声”之前,他始终保持着“恭顺谦让”的伪装,让皇太后被他彻底迷惑。等到最后“出声”,不满足摄政,要当真皇帝,直接向皇太后要玉玺时,皇太后已毫无反击之力,一切都晚了。我想,这段历史的借鉴意义在于,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商,我们都要小心身边过分“恭顺谦让”的小人,因为不知道他哪天会喧宾夺主。

王莽在历史上开了两个坏头,一个是在政治上开了个“篡位”的头,虽然他被士大夫称赞为礼贤下士,孝顺仁义,但这都是表面文章,他以此来邀得名誉。第二个是从文化上来讲,他是个俗儒,不懂得以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出发点施政。他妄图用《周礼》来治理国家,从而坏了天下。因为理想中的儒家世界并不能实际存在。

恒温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曾经两次北伐,他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感叹时光流逝太快,自己以前栽种的杨柳树如今已经枯萎摇落了。树犹且如此,人又何以堪呢!他感叹人世沧桑,转眼已间,他已是个老人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可能还有,但是精力和身体已不如从前了。另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句意思很明显,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呢?应当做一番事业,以不枉来世一遭。 “不惜遗臭万年”是他的愿望,而现实中却又是顾虑重重,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尺度,到染病快要死之前,考虑更多的还是家族将来的利益,而非自己当皇帝的事,不像历史上一些真正的不惜遗臭万年的人那样。

再说刘邦,书上写五人分得项羽的尸身,共同向刘邦请功,五人被封为列侯。当然最后刘邦在鲁国“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亲为发哀,泣之而去”。而凯撒在击败自己的对手庞培后,庞培逃到埃及。埃及人为了讨好恺撒,杀死庞培并

把他的首级和戒指献给了恺撒。恺撒面对昔日对手的头颅,流下了感伤的泪,下令杀死了刺杀庞培的凶手,并为他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两位历史人物的情怀是一样的,我相信史书上没记载的那一幕刘邦见到昔日令他震颤的项羽被分尸五块也会不禁怆然涕下。但两人对待凶手的方式截然不同,这也是固有因素的。刘邦在与项羽的争夺中始终是不自信的,他的胜利其谋臣起了很大作用,于他自己可能还心有余悸,所以项羽之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恺撒却不同,他时刻带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他是靠自己的优秀才能战胜的庞培。如果说刘邦对死去的项羽还存有畏惧,那恺撒则不然,他只是为失去一位虽是对手的故人而惋惜。

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


第二篇: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性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涩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中国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更多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读后感

史家经典的永恒光辉读资治通鉴有感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历史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

自撰情景再现司马光北宋字君实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从幼时以砸缸救人闻名四方到20岁中进士不到30岁便任谏议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光禄勋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梁陈亦置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后来因反对变法...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公元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姓名翟茜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号21411002学号1120xx2975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记载的历史达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在成书后不到两年就积劳成疾而逝他用他毕生的心血凝聚而成的这样一部浩大而精致的作品王国的兴替人生的盛衰风起云涌的政治惊心动魄的战争奋勇争先的勇士运筹帷幄的智者精彩...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时期历来的帝王用人一般都是讲出身看门弟任人唯亲的但是也有个别皇帝选用人材时不是这样而是一反过去的那种做法不问出身门弟不管年龄高低唯才是用破格提拔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西汉时期的...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

读 《资治通鉴》 有感孙少清

读读资资治治通通鉴鉴有有感感说秦西屯中学孙少清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起各自称霸一方在这些雄踞一方的群雄中就有著名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后来这些国家都被秦国灭掉当时秦国国力强盛又有李斯蒙田等人的辅佐使秦国在其他国...

速读《资治通鉴》有感

速读资治通鉴有感资治通鉴一本让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爱不释手的著作毛泽东读之入迷共批阅了17次之多虽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到底资治通鉴有何魅力让毛泽东如此痴迷呢不仅仅是毛泽东它更是中国历朝历代帝王的必读之书在阅读完资...

刘邦&项羽 《资治通鉴》有感

lt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gt这篇文章围绕刘邦和项羽展开主要叙述了刘邦项羽一起夺取关中项羽称霸刘邦退居巴蜀资治通鉴里所描写的项羽虽然已经算得上史论里较为客观的了但总觉得还是莫名的就被带上了一些作者的个人感情亦或...

资治通鉴读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