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时间:2024.4.20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xx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xx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 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

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 “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是凭空猜想臆造的,这些学说都是经过对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革命实践证明的,不管如何的被歪曲都不能抹杀这些学说的科学性,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经验之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这正是列宁在第二部分讲述的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 产 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个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一个组织!实际事情变化进程迫使革命提出破坏和消灭国家机器的任务而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列宁曾说马克思在解决用什么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时,他是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以1848-1851年的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为基础,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列宁在本文对马克思

主义国家学说的考察也不是根据逻辑推论,而是根据实际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而做出的结论,这正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的内容则是阐述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的分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公社的经验做过分析,从其中的摘录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上一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即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马克思写到“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而应该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变化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努力从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关于“消灭国家政权——寄生虫”的观点却被机会主义者同蒲鲁东的联邦制混为一谈,列宁继续引用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进行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歪曲的批判。坚信的认为公社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第四章是恩格斯的补充说明。恩格斯不止一次的谈到公社经验的问题,说明马克思的分析与结论,所以列宁在这里单独列了一章特别来谈谈这些说明。首先提到“住宅问题”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的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完全扭曲,从而值得提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无政府主义者的一次论战。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里批判了格达纲领草案,并特别谈到国家问题,发现了一个重要论断:“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虽然倍倍尔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们的目的》这本小册子中有一些关于国家的完全不正确的议论,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仍顽固地重复国家问题的机会主义议论,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时代》上发表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会主义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这一章节的最后提到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是民主的消亡。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其产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的消亡也必定存在其经济基础,那么问题是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列宁在第五章就开始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先对比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写过的两封信,引出了两者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对于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继而谈到马克思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和未来共产主

义的未来发展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冷静的考察分析,把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的共产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由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机会主义回避躲闪的态度,结果就产生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列宁在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来说的。

总结上述分析,《国家与革命》既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先后顺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历史先后顺序的考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革命家如何通过分析历史革命经验来形成、发展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包含对歪曲、抹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是列宁在新的历史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二、 笔者对本著作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读完《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的认识到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众多伟大革命家、思想家们对待革命问题、历史问题的严谨的态度,他们不会天马行空幻想或是仅仅通过逻辑推理来提出某个学说或作出某种决策,而是根据实际的社会发展、历史革命实践,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该学习和践行这种态度和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实际 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我国的伟大革命事业提供了借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依据这个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列宁在书中严厉的对那些歪曲马克思学说的流派进行了批判,非常坚定自己的立场。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我们不怕批判质疑,但前提条件是要有依据有科学,对于无厘头的站不住立场的质疑,我们应该坚定立场,不能动摇。


第二篇: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

列 宁

一、历史背景

《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xx年8—9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者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个“特别重大的意义”说明,《国家与革命》一书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概括地说,就是三个需要。

第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第1-2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这既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进一步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19xx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反映。

这场战争教育了人民,促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反战要求和革命激情空前高涨;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战争引起了革命。革命高潮的到来,必然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提到日程上来。怎样对待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如何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因此,列宁在“序言”中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意义了。”

第二.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需要。(第3段)

由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在无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问题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因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围绕“国家与革命”这一根本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主张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上,针对帝国主义性质的反动战争,提出了两个口号:“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从而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结合起来,为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了迎合资产阶级的需要,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他们主张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鼓吹“议会道路”、“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反对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公开背叛马克思主义,用“保卫祖国”的口号煽动本国无产阶级参加残杀别国工人兄弟的战争,引诱人民群众离开革命道路,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口头上是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沙文主义”。(P3),这种把马克思主义歪曲得面目全非的行径,不仅使无产阶级队伍内部产生思想混乱,更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列宁认为:“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P6)“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的需要(第4段)

当时,沙皇俄国既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又是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19xx年3月(俄历2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工兵苏维埃,取得了俄国第二次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胜利。这就是俄国历史上的“二月革命”。但新生的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组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战争,对内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该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出实行革命转变的路线、纲领和方针。同年7月3日发生“七月流血事件”,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动用军队镇压彼得格勒和平示威的群众,死伤400多人。接着,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又下令逮捕列宁,封闭“真理报”,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指出,新的形势向无产阶级提 1

出了最迫切的任务。这就是:再一次进行革命,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在7—8月间秘密召开党的六大,确定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方针。为了使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来武装革命人民成了一项特别迫切的任务。所以,列宁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因为这个问题向群众说明,为了使自己从资本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他们在最近的将来应当做些什么”(P4)。

为了恢复和捍卫马、恩的国家学说,肃清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解决时代所提出的这些迫切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指导当时的革命斗争,列宁在侨居瑞士期间,阅读了马、恩有关国家问题的大量著作,翻阅了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书籍,在19xx年1—2月间写下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同年8—9月,列宁在俄国和芬兰边界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子里,利用在瑞士的研究成果,写下了《国家与革命》这部著作。

二、内容提要

《国家与革命》共有两篇序言、六章正文和一个初版跋。

初版序言主要说明写作这本书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第二版序言说明这本书再版时的增补情况,其中第二章的第三节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补写的。

初版跋主要说明《国家与革命》一书第七章只写了一个标题,为何没有完成的原因。列宁说:“对于这种妨碍,只有高兴”,“因为做出‘革命的经验’总比论述‘革命的经验’更愉快、更有益。”(P109)。

正文共有6章:

第一章是概论。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和消亡等方面来阐明国家的本质和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

第二、三、四章考察和总结了马、恩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并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五章,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同国家消亡之间的联系。

第六章,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

列宁在写作过程中,既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又遵循了马、恩研究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并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安排全书的结构和各章的内容,使历史的发展和认识的发展一致起来,从而使读者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全部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第一章 阶级社会和国家

中心思想:

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和消亡等基本原理,批判了各种超阶级的国家观,特别是考茨基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这一章共有四节。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第一节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一节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机会主义的超阶级国家观。(9段)

第一、恢复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任务。(第1-2段)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第3-5段)

2

第三、批判“超阶级”的国家观。(第6-9段)

第二节 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这一节根据恩格斯对国家主要成分和基本特征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国家的本质,指出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组织,军队和警察是国家权力的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暴力随着阶级斗争尖锐化而不断强化的规律,批判了一切否认和歪曲国家是暴力统治机关的论调。(16段)

第一、特殊的武装队伍是国家的主要成分。(第1-8段)

第二、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第9-11段)

第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断加强。(第12-16段)

第三节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作用的论述,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15段)

第一、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第1-5段)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更可靠的政治形式。(第6-12段)

第三、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第13-15段)

第四节 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阐明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基本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是“国家消亡”的政治前提,强调指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18段)

第一、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原理以及机会主义者对这一原理的歪曲。(第1-4段) 第二、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是不可分割的。(第5-16段)

第三、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第16-18段)

第一章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首先,列宁从分析国家的起源着手,说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时候,才产生了专门维护剥削阶级利益,镇压被剥削者的暴力机构。这种暴力机构就是国家。所以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P175)。国家表面上是站在社会之上,对待社会上的各个阶级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它是统治阶级专门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暴力机构。另方面,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国家的出现和存在有助于缓和敌对阶级之间的冲突,使互相敌对的阶级不至于在无休止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掉。这里所谓的缓和冲突,就是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秩序”的范围之内,就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使冲突的范围和程度受到控制或抑制。

这里,列宁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表现”和“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抹杀国家的阶级性,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的谬论。同时,列宁用“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脱离’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P177)的结论,批判了考茨基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和必须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错误观点。

其次,列宁分析了国家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国家主要是指特殊的武装队伍等暴力工具。这里,列宁援引了恩格斯对国家与氏族基本特征的一个比较分析:

第一,氏族组织是按血缘来区分它的居民,国家则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第二,氏族组织有自己的自动武装组织,但没有军队、警察、监狱等专门从事统治和压迫的工具,而国家则不同。

3

这里,列宁着重探讨了第二个基本特征,即被恩格斯称之为国家的那个“力量”的概念,它“主要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P177)这种特殊的武装队伍,就是那个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因而,作为特殊武装队伍的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P178)列宁以此为出发点,批判斯宾塞、米海洛夫斯基那种把社会生活复杂化、职能分化作为需要常备军和警察的错误观点。

列宁还指出,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扩张步伐的加快,特殊的武装队伍会愈益得到扩大和加强。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就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的。 再者,列宁分析了国家的作用,指出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任何剥削阶级的国家,都是通过官吏来实现和维护它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所以,官吏也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在于它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因此,官吏就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所以,由特殊的武装队伍和官吏所构成的国家机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用来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任何剥削阶级的国家都是如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不例外。

列宁认为,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最好的政治外壳,是剥削阶级国家发展的最高形式。它主要依靠直接收买官吏和政府与交易所结成联盟这两种办法来进行间接统治。

第一,能更有效地控制国家和更可靠地运用它的权力。直接收买官吏可以更好地为资本增殖服务。政府与交易所结成联盟,便于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控制政府。所以,列宁讲,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P181)。

第二,通过民主途径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的利益关系。

第三,可以通过普选制来掩盖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把政府和议会渲染为是代表“民意”的机关。

第四,可以通过操纵选举挑选自己满意的掌权者,也可以通过更换的办法来转移人民群众的不满,同时又不危及资产阶级政权本身。所以,普选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怎样对待普选制实际上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这是因为,普选制不可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

列宁从上述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后,引用恩格斯的总结性论述,说明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而产生,也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的对立和差别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亡。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当然,国家消亡必然要先经过广泛而又深刻的革命。

二、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关系。

首先,列宁针对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阐明资产阶级国家必然要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自行消亡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不同国家的正确态度。

列宁指出,恩格斯主张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并且把生产资料变成国家财产,消灭“作为国家的国家”,即资产阶级国家,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铲除资产阶级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为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创造政治前提和经济条件。无产阶级国家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以后,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会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动停止下来,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从而使国家消亡。因此,列宁强调指出,

第一,资产阶级国家必须由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

第二,自行消亡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

第三,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既是反对机会主义的,又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但首先是反对机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者认为资产阶级国家也可以“自行消亡”,“无疑是 4

抹杀革命,甚至是否认革命”。(P184)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仅仅有利于资产阶级”。(P184)

其次,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列宁指出,如果不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就谈不上国家自行消亡。这是因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依靠暴力来维持的。当无产阶级对他们的统治构成威胁时,他们总是首先使用暴力,对无产阶级进行镇压。因此,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资产阶级国家的消灭,“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正是这样,列宁在当时特别强调,“必须不断地教育群众这样来认识而且正是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难点:

一、“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象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P175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恩格斯批判了两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一种是“暴力论”;另一种是黑格尔的所谓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和“理性的形象和现实”。这两种观点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用唯心主义,即离开社会,离开阶级的存在来解释国家产生的原因。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的解释,“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二、“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P175

这句话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概括地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从社会中产生”,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而是社会内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自居于社会之上”,是说国家表面上似乎是整个社会的代表,实际上只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组织。“日益同社会脱离”,反映了国家产生的过程,表明了国家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三、特殊的武装队伍。P177

特殊的武装队伍,是同氏族社会居民的自动武装组织相比较而言的。在原始的氏族社会里,也有武装组织,但那是居民的“自动武装组织”,只是为了防御其他氏族部落的侵袭和野兽的伤害。这种武装组织没有脱离社会,没有脱离人民,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但作为国家力量的特殊武装队伍,已经同社会、同人民、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了,成为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四、“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 P182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普选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当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时候,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为唯一可能的秩序,因而在政治上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左翼力量,在选举中不得不选举资产阶级的代表。当无产阶级成熟到能够组织自己的独立政党的时候,它在选举中就选举自己的代表参加议会,而不再选举资产阶级的代表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选制只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它不可能而且也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

五、“在民主共和国内,‘财富是间接地但也是更可靠地运用它的权力的’,它所采取的第一个方法是‘直接收买官吏’(美国),第二个方法是‘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法国和美国)。”P181

这里所说的“财富”,是指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运用它的权力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直接收买官吏。资本家把剥削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和在殖民地所攫取的超额利润,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国家官吏。这就使官吏按照资本家阶级的旨意办事,为资产阶级服务。 5

第二种是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是资本家阶级把整个政府机构用来为实现他们的权力服务。

这两种方法表明,资本家既没有直接当官,也没有直接参加政府,所以说他们是间接地运用国家权力。这是实现阶级剥削最可靠的方法。

六、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P181

这种统治形式对资产阶级有很多好处。

第一,资产阶级可以通过宣传普选制来掩盖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把资产阶级议会和政府渲染为代表“民意”的机关。

第二,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操纵选举,挑选自己满意的代表人物。

第三,资产阶级可以运用更换的办法转移劳动群众对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不满,而不危及政权本身。

第四,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民主制来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七、半国家。

半国家是指无产阶级的国家。

第一,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都是少数剥削者镇压多数被剥削者的特殊机器,这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无产阶级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之后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的工具。所以,无产阶级国家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称无产阶级国家为“半国家”。

第二,无产阶级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国家,它在对剥削者实行专政的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愈广泛,也就为国家消亡创造了条件。“半国家”也包含这个意思。

第二章 国家与革命 1848-1851年的经验

中心思想:

探讨了马、恩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1848年前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马克思对欧洲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即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歪曲。

第一节 革命的前夜

论述了马、恩在1848年革命前夜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任务和党的领导,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19段)

第一,马、恩在1848年革命前夜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第1-7段)

第二,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歪曲和背叛。(第8-13段) 第三,无产阶级在历史上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第14-19段)

第二节 革命的总结

阐明了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得出的结论,即运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并进一步论述了这一结论的重要意义。(22段)

第一,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科学结论。(第1-9段)

第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首先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官吏和常备军。(第10-14段) 第三,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原理的重要意义。(第15-22段)

第三节 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这一节是后来补写的)

根据马克思在1852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批驳了考茨基的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6段)

第一,马克思在1852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论述。(第1-3段)

第二,承认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第4段)

6

第三,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5-6段)

这一章讲三个问题: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

列宁指出,马、恩在《共 产 党宣言》中“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句话,是对无产阶级国家所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深刻地说明了无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列宁认为,这个理论同马、恩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作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既不能发挥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也无法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凭借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这里的“独掌政权”是指国家政权的性质,而不是指国家政权的成分。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一是“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二是“领导广大民众,即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来‘调整’社会主义经济”。(P192)这两项任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四.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共 产 党进行领导。

二、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分析了法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总结了1848-1851年革命的经验,指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演变的趋势和实质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这就迫使无产阶级革命“提出破坏和消灭国家机器的任务”。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这个结论比《宣言》向前迈了一大步。“在这里,问题已经提得具体了,还提出了非常确切、肯定、实际而具体的结论;过去一切革命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但是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P194)不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就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所以,“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

列宁对马克思关于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结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首先必须消灭旧官吏和常备军。

第二,小资产阶级被吸收加入资产阶级政府,决不会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第三,马克思关于打碎的结论在帝国主义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对待无产阶级专政的态度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中强调指出:阶级斗争学说是由资产阶级在他之前创立的,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新贡献是三点:

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思想和反对机会主义斗争的经验,提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P199)。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态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私有制条件下的剥削阶级国家形态,它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这个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真正领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

7

第三章 国家与革命 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

马克思的分析

中心思想:

列宁根据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进一步阐明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及用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权代替它的思想,并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歪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第一节 公社社员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列宁根据马克思总结的巴黎公社经验,进一步论述了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革命”的思想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21段)

第一,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革命群众运动的态度。(第1-2段)

第二,巴黎公社的实践表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正确的。(第3-13段) 第三,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第14-15段)

第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第16-21段)

第二节 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根据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公社用人民的武装取代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警察,用人民的勤务员取代资产阶级的官吏等措施的实质和意义;阐明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论证了无产阶级民主的重大意义。(17段)

第一,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第1-10段)

第二,巴黎公社所采取的革命措施的实质和意义。(第11-17段)

第三节 议会制的消灭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形式不应当是资产阶级议会式的清谈馆,而应当是巴黎公社式的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20段)

第一,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和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议会制的态度。(第1-5段)

第二,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代替资产阶级议会制。(第6-11段)

第三,无产阶级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关代替被打碎的官僚机构。(第12-20段)

第四节 组织民族的统一

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结构和组织原则,提出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共和国来代替资产阶级官僚集中制的国家。(15段)

第一,无产阶级国家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第1-3段) 第二,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歪曲。(第4-11段)

第三,民主集中制同联邦制、资产阶级官僚集中制有根本的区别。(第12-15段)

第五节 消灭寄生虫——国家

这一节是第三章的总结。列宁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提出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的思想,并简要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14段)

第一,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治形式。(第1-8段)

第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9-14段)

这一章着重讨论四个问题:

一.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和人民革命的思想。

1871年3月18日,当巴黎工人被迫进行决战,起义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马克思立即给予支持,并大力帮助这次革命。他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高度重视,集中表现在对公社经验的总结,并根据这个原理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

8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巴黎公社基本经验时,提出了“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论断,进一步肯定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已经被公社的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而机会主义者把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歪曲为不是主张夺取政权,而是缓慢地进行发展。对此,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第一,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马克思曾经把官僚军事制度还没有获得充分发展的英国和美国,设想为是“有可能”例外的国家。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美两国也“已经完全滚到用官僚军事机构来支配一切、镇压一切的一般欧洲式的污浊血腥的泥潭中去了。”(P203)所以,必须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这一结论,当时无论在英国或美国,都不再有例外了。

第二,破坏官僚军事机器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人民革命就是大多数人都站起来,给整个革命的进程打上自己的烙印,提出自己的要求,自己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用它来代替正在被破坏的旧社会。而且,只有把无产阶级和农民都包括进来的革命,才是人民的革命。工农联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工农联盟,“民主就不稳固,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可能”。(P204)

二、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机器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马克思在《宣言》中只是提出以“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和“争取民主”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可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说,巴黎公社是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种形式。巴黎公社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常备军和警察,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代替官吏,对公职人员实行选举制、监督制、撤换制,公职人员领取同普通工人一样的工资等等。这说明,巴黎公社是建立在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的新型民主国家。这种新型民主国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列宁认为,废除常备军,对公职人员实行选举制,监督制和撤换制,并把他们的薪水降低到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一系列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巴黎公社由资产阶级民主变成了无产阶级民主,由少数剥削者压迫大多数人民的政权变成了人民群众镇压自己敌人的政权。

第二,巴黎公社由于取消了常备军和官吏这两大开支,进而实现了农民所渴望的廉价政府。 马克思指出,“国家必须限制自己的开支,即精简政府机构,缩小其规模,尽可能减少管理范围,尽可能少用官吏,尽可能少干预公民社会方面的事务。”

列宁在强调了这些措施的意义后指出:这些民主措施“完全可以把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同时也就会成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但是,这些措施只有“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的措施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P208)

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管理机构。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不仅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内是这样,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国内也是这样。”(P209)。然而,“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当然不在于废除代议机构和选举制,而在于把代议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机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构’。”(P210)

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要有自己的管理机构,没有管理机构是不行的。列宁在这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应当以全社会的名义雇佣“技术人员、监工和会计”,废除“长官职能”,只不过无产阶级所需要的管理机构,是不允许公职人员享有任何的特权。

第一,这种新的管理机构应该以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来组织大生产,建立起严格的铁的纪律。

9

第二,国家公职人员不仅要对人民负责,领取相当于普通工人的工资,而且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不合格的可以随时撤换。

不无产阶级需要管理机构,只不过管理机构的性质完全变了,是代表人民利益并完全按照人民旨意办事的机构,摆脱了旧机构的官僚性。正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指出的那样:“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就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驾驭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P214)

四、无产阶级国家是民主集中制的统一的共和国。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国家,但不消灭民族的统一,不消灭集中制。相反,无产阶级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之后,要实行真正的民族统一,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全国统一的共和国。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集中制同蒲鲁东的联邦制具有本质的区别。蒲鲁东联邦制的特点:强调各村社的独立自由,不要任何权威和法律,不要集中统一的中央政权。而马克思所主张的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分自由地组织在公社内,把所有公社的行动统一起来打击资本,粉碎资本家的反抗,把铁路、工厂、土地以及其他私有财产交给整个民族、整个社会。”(P216)。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彻底的集中制。

难点:

一、盎格鲁撒克逊“自由制”。(P203)

这里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自由制”,是指英、美两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还没有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度。

二、带有革命民主精神的原始基督教。(P207)

原始基督教最初是一种被压迫者的宗教,教徒主要来自于社会最底层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那时候,教徒不分种族、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体现了一种原始的民主精神。早期基督教的教义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对罗马统治者、贵族和富人的鄙视和谴责。在公元2世纪到3世纪,加入基督教的有钱人越来越多,这就使早期基督教的成分逐渐发生了变化。公元4世纪把它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完全变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基督教徒便把带有革命民主精神的早期原始基督教看成是“幼稚的东西”。

三、原始的民主制度。(P207)

这是指氏族社会的民主制度。那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大家处于平等的地位。成年人(不管男女)都有权参加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酋长或军事首领是社会的公仆,没有任何特殊权利。他们的威望主要来自办事公道、勇敢和自己的聪明才干。氏族内部的纪律、劳动规则等主要依靠传统习惯和道义力量来维持。这就是原始的民主制度。

四、无政府工团主义。(P209)

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法、意、西班牙、瑞士和拉美等一些国家。

第一,认为工人阶级不必有自己的政党,工会(即工团)是团结和领导工人的唯一组织形式,把生产资料转入工会手中是工人运动的最终目标;

第二,否认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张为争取经济利益的罢工斗争是消灭资本主义的万能手段;

第三,认为工会高于一切和管理一切,以各地工会的联合组织代替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10

第五章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中心思想:

列宁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析,科学地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某些经济和政治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

论述了马克思研究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根据和科学方法。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和国家消亡问题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第1-4段) 第二,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问题是有科学依据的。(第5-7段)

第三,批判机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国家观。(第8-13段)

第二节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论述了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第一,过渡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第1-4段)

第二,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说明从资产阶级民主向共产主义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第5-18段)

第三,从国家镇压职能的阶级性质变化,说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19-22段)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着重从经济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特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它在各个方面都带有旧社会的痕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还不具备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因此,社会主义还需要国家。

第一,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第1-5段)

第二,社会主义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平等,不能立即消灭“按劳分配”的不平等。(第6-13段)

第三,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资产阶级权利,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因而国家还有保卫按劳分配的职能。(第14-20段)

第四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根据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基本特征的分析,着重阐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分析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指出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一,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第1-12段)

第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差别。(第13-18段)

第三,民主在向共产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第19-30段)

第五章着重谈三个问题:

一、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指出,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这个结论对他的国家学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这以前,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解放,应当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革命专政。“现在,问题的提法已有些不同了:从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非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不可,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P245)

列宁根据《共 产 党宣言》把“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和“争得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的思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第一,从民主的发展,说明向共产主义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除了使民主第一次成为供穷人享受,而不是供富人享受之外,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采取一系列剥夺其自由的措施,保证广大劳动群众能够真正享用争得来的民主。这就是不 11

同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无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和阶级差别已经不存在,人们逐渐“习惯于”遵循公共生活的准则,因而不再需要暴力强制性手段,国家也就成为不需要的多余东西而自行消亡,这时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随之而消亡。

第二,从国家镇压职能的变化,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候,镇压还是必要的,实行镇压的特殊机器“国家”还是必需的。但由于国家镇压职能的阶级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镇压的范围缩小了,民主的范围扩大了。正因为劳动群众镇压剥削者所需要的特殊机器,总比剥削者镇压劳动群众的特殊机器简单的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自行消亡的整个过程就从这里开始。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不成熟的共产主义,还需要国家。

列宁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析,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一,消灭了剥削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二,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经济上按劳分配的平等,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同时,列宁又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虽然体现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但这仍然是一种“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劳动给予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权利’。”(P252)所以,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仍然包含着不平等的因素,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就是资产阶级权利。这里所讲的资产阶级权利,显然不同于资产阶级制度下的资产阶级权利,也不是指按劳分配原则本身,而仅仅是指按劳分配中通行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和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列宁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它必然会受到经济和精神条件的限制,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的“缺点”。这个“缺点”,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消失。

正因为还有资产阶级权利的存在,所以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还需要国家,国家还不能消亡。他说,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人们还不能立即学会“不需要任何权利规范而为社会劳动”,社会主义也“不能立即为这种变更创造经济前提”,因此,“还需要国家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要使国家完全消亡,就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P252)。

三、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指出“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那么,怎样才算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呢?这就要看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否已经具备。这些条件是:

第一,旧的分工已经消失;

第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已经消失;

第三,劳动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第四,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已经非常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社会才能实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列宁认为,到共产主义高度发展时,具有强制性作用的国家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完全消亡必然的。但是,列宁又指出,生产力将怎样迅速发展,怎样发展到打破社会分工,消灭脑体劳动差别,使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由于没有条件提供这方面的实际材料,因而还不能确切知道。现在能够认识到的,只是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和消亡过程的长期性。

列宁在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展后,又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作了一个比较。他指出,马克思分析了可以表现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两个阶段。马克思之所以把社会主义称作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经济上还不是成熟的,还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 12

痕迹,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在消费品分配方面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所以,还需要国家。只有到了成熟的共产主义,国家才会完全消亡。

列宁指出,国家消亡还有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发展,使劳动群众越来越多地参加国家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列宁在第四章第五节中曾经高度评价了民主的作用。“彻底发展民主,找出这种发展的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都是为社会革命进行斗争的任务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民主永远不会是‘单独存在’,而总是‘相互依存’的,它也会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改造,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这是活生生的历史的辩证法。”P238

从经济上看:列宁说:“民主意味着平等。”(P256)无产阶级所理解的平等就是消灭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使每个人都获得生产资料关系方面的平等、劳动的平等和分配的平等。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还必须过渡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从政治上看: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无产阶级的国家承认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当所有的人都享受了民主权利,都学会了管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到了那个时候,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就消亡了,国家也消亡了,共产主义就实现了。当然,作为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机构是不会消亡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仍会存在。

难点:

一、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P251)

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一切权利都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法律的范畴。权利的性质和范围,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是同社会的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们在社会消费品分配方面所享有的权利也是这样。

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实现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权利,实际上仍是一种资产阶级权利。要达到完全的公平合理,只有实行“按需要”分配消费品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所以讲,“按劳动”分配消费品的原则,还没有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范围,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并同这个社会的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二、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权利”。(P252)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按劳分配制度下,每个人付出与别人同等的社会劳动,就能领取同等的社会产品(报酬),也就是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但是,每个人事实上是不同等的:由于劳动能力不同,不同的人为了领取等量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实际上是用了不等量的劳动领取了等量的产品。因此,在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这一平等权利中,仍然包含着实际上的不平等,它仍反映着“资产阶级权利”。

三、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P256)

“在一定时期内”,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是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仍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的意义上指的无产阶级国家。

在社会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但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那就需要有一个象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带有强制性的机构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保卫容许在事实上存在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但社 13

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所以说它是“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14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文_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读书笔记范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关于阅读一个人不读书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读书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更要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对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路人皆知培养孩子...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