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观后感-影评

时间:2024.4.13

《春风化雨》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本部电影名叫做《春风化雨》,又名《死亡诗社》。其中的主角就是教诗歌的基顶老师,他告诉了学生们有关“死亡诗社”的秘密,然后,以尼尔为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诗社活动。基顶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极为传统、封建的中学,这里的学生过着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的灰色生活。新老师基顶的到来,改善了这个局面,让学生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勇敢地去追求。他如同“春风”,给学生们带来了希望的“春雨”。即使“春风”已逝,但是经过“春雨”滋润的种子,已经开始苏醒。

基顶老师的许多教学方式,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在上课的第一天,他让学生们打开教材的第一页,简单解释了教材前言的大致意思,并结合实际,给予深刻的讽刺,说明了前言的呆板性。自己首先把前言撕去,然后要求学生们也把前言给撕去。我认为,在这个学校的传统教学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大胆的行为。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极为大胆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地锻炼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在现实中,看某一本书的前言,往往会限制住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些前言都是某个人的阅读视角。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了他的前言,在阅读时,书中的主要思路我们是不会缺失的,但是,我们在其中忽视了许多精彩的插曲和细节。基顶老师带领同学们撕去前言的同时,也就是撕去了在阅读探索之路的枷锁。

在基顶老师的另一节课上,他让全班的学生在院子里走路。学生们刚开始很新鲜,各有不同的步伐,但很快他们会与前一个人的步伐趋于一致。基顶老师发现了之后,指出了学生们的“从众”心理,并鼓励学生们走一条自己的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基顶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很快地接受了,最后各自走的都不一样。基顶老师抓住“走路”这样一个极其平常而又简单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了“从众”效应的危害,提醒学生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要高度警惕自己的“从众”心理,保持自己的独创性。[1]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外人授予的,但是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的自由是我们的权利,同时也是我们的义务。做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的思想是不会,也不能被他人野蛮干涉的。

威尔顿贵族学校和尼尔父亲封建落后的教育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他们制造出了这样一个“恶果”——尼尔的英年早逝。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回顾着学校的辉煌,为学校一百年来始终坚持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并因此成为美国最好大学预备学校而骄傲。[2]但是,与尼尔的死做对比,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言论。而尼尔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最好的中学,花费了自己巨额的金钱和大量的时间,坚定地认为孩子唯有读书才有出路,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兴趣。学校一方立足于集体教学,强调集体性和统一性,教学纯粹是知识的灌输,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师身上。而尼尔的父亲认识狭隘,仅仅把孩子的希望寄托于常规的升学,而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兴趣。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顶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3]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4]

一部《春风化雨》同时也体现了“死”和“生”的关系,尼尔年轻的生命因传统封建的教育而逝,基顶老师因学校推卸责任而被开除学校,这些的“离去”,有力地撞击了学生们麻痹的神经,使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个撞击是一场“春雨”般的洗礼,这一场春雨所带来的,更是一场“新生”。“革命”的路上充满了“牺牲”,但是,“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学生们的明天是光明的,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


第二篇:《春风化雨》影评——尼尔之死的呼唤


《春风化雨》影评——尼尔之死的呼唤

尼尔的自杀是基丁老师的错吗?不对,任何人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那为什么最后却是基丁老师背负了这个罪名呢?

电影的开头,新学期的开学典礼,我们得知这所学校的四大支柱是:传统,纪律,荣耀,名誉。而电影的一开始有一个特写镜头,也就是尼尔举着写着“tradition”“传统”的旗帜,这就预示结局,也说明了,尼尔在传统的压迫之下生存着。这所学校拥有着严格的教学纪律,简直就犹如地狱。给学生以坐牢般的生活,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学习小组的学习。枯燥,乏味,呆滞的教学方式压的学生们没有喘息的空间。就连一个个可爱的小学生都哭着不想到这个魔鬼式地方来读书。但是,一位可爱,带着自由气息的基丁老师来到了尼尔他们身边。他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的思想自由,解放,不在被传统束缚,。并且我们也了看到这种新方式所带来的成果:一个不会作诗,讨厌诗,对诗从未有感觉的安德森在他的课堂中闭上眼睛咆哮出的诗句却让对文学有着天赋得尼尔也为之惊诧。因此,他们觉得这位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随之,死亡诗社在他们之中重生。

在剧中,有一个声音的特写,那句是基丁老师要求学生们撕掉那本普什么博士编的那本书的前言部分。撕书的声音很响亮,像是反抗的声音。也许这就象征着呼唤自由的声音,要求冲破传统束缚,打破守旧陈规的声音。因而,那声音令人亢奋,愉悦。而在撕书的过程中又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第一个敢于撕书的是谁?是查理?多尔顿,当然,他有这个条件。那迟疑的又是谁,在课堂上只知道死板的做笔记,老师板书什么就抄什么,说什么是错的就是错的,做练习的时候只知道套用公式的是谁?是卡梅伦。而这也就与他最后背板他们死亡诗社做了伏笔和提示:卡梅伦,他就是一个胆小鬼,就和袁世凯一样的角色。

尼尔在演完自己喜欢的戏剧后,跟随父亲回家,他本可以向他父亲大声宣告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但是在顶嘴后,遭遇了父亲严厉的反击。他在这次被彻底的击垮,即使他再怎么让

自己做的完美,即使每科都拿A,他都没有自由可言,他彻底的绝望了。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的晚上,他拿起父亲的枪结束了自己生命。就这样,他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反抗父亲,反抗传统,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传统的可怕。可是,这也许就会有人要问了,尼尔他大可不必要拿自己的生命来反抗嘛,他可以和父亲顶嘴,即使是父子决裂。但是,尼尔他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勇敢。他的顾虑和犹豫,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看得到。例如,在开学的时候,尼尔他父亲取消了他在学校里的一切他喜欢的活动,他刚开始还顶了一小下,但是他父亲一说到他母亲时,他就没有对父亲反抗,他选择了顺从。(当然这也给我们留下一个印象,尼尔的母亲很特别,可是,特别到什么地方呢?在后面有讲到。)在印第安山洞的一次聚会中,查理说他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在校报上刊登了一篇要求学校接收女生的文章时,尼尔就有点害怕了。这就说明他的顾虑,还是不够勇敢,他只能在黑暗的庇护下才能展现自己的勇敢,在阳光下,他不能,也不敢。因而,在父亲强制他取消去演出时,虽然他很想去争取,他努力学习,想只要自己的每科都是优秀,父亲应该就会同意他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了吧,可是他并没有当面去跟他父亲说,这也说明了他也是一个胆小鬼。他还没有勇气去抗争。不过这之中也参杂着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尼尔之所以没有坚定的决心和十足的勇气去反抗是因为家庭因素。他跟基丁老师谈心的时候就说过,他们家不富裕,不像查理。所以,查理有这个勇气去抗争,因为他有金钱的后盾。有钱有势,在什么时间什么时代都是一个很有利的。而且,尼尔他父亲也对尼尔说:“我送你来这所学校读书是付出了很多牺牲的。”这说明,他父亲不想让人看不起,他想努力的让自己的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而他想让尼尔上哈弗,当医生。当然,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医生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即使是付出一切代价,尼尔父亲都会让自己儿子当医生的。在电影的前部分中,他出现次数不多,但是每次都会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他是那么一个严肃,不苟言笑,很古板的一个人,不用说说话的时候用命令的语气,就连走路就是一板一

眼的,规规矩矩。他之所以是这样的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在剧尾的时候,他睡觉之前的动作都是那么的公式化,脱下的衣物放的整整齐齐,脱下的鞋也放的整整齐齐。不难看出他以前肯定是个军人。军人就是这样,习惯命令下属,习惯听从上级的命令。因而,他也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和他一样的人,想送他去军校,想让儿子变得更顺从自己。而且还要他做的比他更好。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尼尔能够做的那么的优秀,我也很佩服他了。因为作为一个独子,家庭压力是很大的。不仅是尼尔的压力大,就连他母亲也是,在剧中还有个镜头,是特写他母亲的。她在抽烟,但她却时时刻刻的观察着窗外的情况,当一看到尼尔和他父亲回来时,她就把烟头熄掉了。并且,在父亲责骂尼尔时,她并没有为尼尔辩护一句。这也说明,他母亲在这个家里面同样被传统古板的父亲统治着。

传统,是这个电影的一个中心。从一开始就在传统的束缚中发展,一直到死亡诗社的出现,才开始有了小小的抗争。这个只能在黑暗中反抗的团体,他们不敢光明正大的来反抗,就只有查理一人敢。而为什么他敢,我在前面就说过,他有后盾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其他的人就不行了,在死亡诗社被查出的时候,他们在卡梅伦的引导下犹豫了,他们和尼尔一样,在家庭和学校的压迫下,只能选择保护自己,把所有的罪名都让基丁老师来背负。不过,有一个人,我们印象也挺深刻的,虽然他最初是个唯唯诺诺的胆小鬼,但最后却是第一个勇敢站起来的人来反抗的,虽然他在签字的时候只是犹豫了一下,但最后他大声的喊出了,“我们是被强迫”。他就是安德森,一个也是让来自家庭压力变得胆小懦弱的,但当他在基丁老师走出教室的那一刻站了起来却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感动。在那一刻,安德森,不再是胆小鬼,他变得伟大。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成功的推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但我们能从这一小部分人站起来的勇气来看,他们会慢慢的冲破传统的牢笼的。我相信。因为尼尔的死,让他们看透很多。不过,改革创新不能只是一小部分人来搞,要改变由来已久的传统模式很难也需

要很多时间,所以光靠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是不够的。也许,尼尔的死就犹如谭嗣同的死一样,改革的事业需要流血的牺牲,而尼尔就是做出牺牲的一个。因为,如果没有尼尔的死,传统和自由的矛盾永远只能在黑暗中出现,它要见光日的时间可能就会往后推迟,这样只能误人子弟一代又一代。虽然尼尔死了,但是千千万万个自由的尼尔得到了解救。他的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也许在教育改革史上,他死的很伟大,很勇敢,也许这就是他这一生中做的最为勇敢的事了。赞美他!感谢他!

更多相关推荐:
《春风化雨》观后感

孤独的舞者春风化雨观后感初教081吴珊08131124这是一条被迷雾吞噬的道路铜墙铁壁的势力让道路狭窄到难以容身踏上这条路注定要背负寂寞与孤独然而基廷却踽踽独行他用从容的步调谱写出他梦想中最美的歌一首唤醒沉睡于...

电影《春风化雨》观后感

电影春风化雨观后感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电影春风化雨中基廷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会自我思考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希望传授与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往往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也许在我们的内心...

春风化雨观后感

春风化细雨细雨见真情春风化细雨细雨见真情看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听到那一句句撞击心灵的话语我的眼眶湿润了看完春风化雨后我无语的呆望着远方脑海里呈现一幅美丽山村的景色夕阳下的油菜花是那么美丽但是和影片中的主人公...

春风化雨读后感

春风化雨观后感春风化雨是一部奥斯卡教育大片影片包含着教育的真谛看完之后感触颇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的一点点感受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9xx年秋一群新生来到美国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开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语课上教师基丁独...

春风化雨观后感

春风化雨观后感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9xx年秋年秋年秋年秋一群新生来到美国弗蒙特州韦尔一群新生来到美国弗蒙特州韦尔一群新生来到美国弗蒙特州韦尔一群新生来到美国...

春风化雨观后感

春风化雨观后感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当大浪淘尽千古往事的时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我们在活着的时...

《春风化雨》观后感

春风化雨观后感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名字死亡诗社当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个恐怖片后来听说这是一部很棒的关于教育自由与梦想的影片带着一丝期待我认真地观看了这部电影然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尾故事的...

春风化雨读后感

哦船长我的船长春风化雨观后感死亡诗社或者说春风化雨在观赏完毕后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句话了哦船长我的船长这是MrKeating在离开校园所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印在所有学生心里的那声忠诚对自己忠诚对自己的一生忠诚在...

《春风化雨》读后感

春风化雨读后感六2班张素娥通过春风化雨这本书让我对留守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对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春风化雨蕴涵着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无私最真切的关怀与爱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看上去也只是师生关系但他们就像...

《春风化雨》观后感

桀骜不驯的生命观春风化雨有感张家港市城西小学缪海华当培训班老师要求我们观看春风化雨的时候我对名字来源一无所知再看他的另一个名字死亡诗社以为影片该在讲述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会热中于阴冷刺骨的文字喜欢和...

春风化雨 雁过无痕 (王崧舟课观后感)

春风化雨雁过无痕观摩王崧舟执教孔子游春有感3月28日上午我们来到沈空俱乐部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游春整堂课听起来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流连忘返王老师把语言的感悟跟积累应用整合使语言的积累化成了在语用视野下的一种无...

观电影《春风化雨》有感

观电影春风化雨有感镇江市桃花坞小学翁红梅看完电影春风化雨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流下了眼泪为基丁老师的离开而掉泪为尼尔学生的自杀而惋惜为最后同学们的觉醒和大胆的抗争而感动片中的基丁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他循循善诱追...

春风化雨观后感(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