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梁《合欢树》教学实录评点

时间:2024.4.27

陈钟樑《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

2012-01-18 21:26:05| 分类: 名师课堂实录 |字号 订阅

《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陈钟樑

地点: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时间:20xx年5月6日下午2:30-3:15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熟悉吗?读过他的文章吗?

生:读过。

师:哦,读过的。我们看一下史铁生的介绍。(屏幕显示史铁生简介)史铁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现任北京作协副主席。大家看一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生默读)他多次获得大奖,特别是华语文化传媒的大奖。

师:这篇课文《合欢树》,大家看过吗?

生:看过。

师:都看过了,很好。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合欢树》这篇文章,它要赞颂的主题是什么?那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

生:母爱。

师:下面我们看一看,史铁生对于母爱,是怎么认识的。下面这段文字,取于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读过的——

生:《我与地坛》。

师:对,《我与地坛》。我们先仔细看一遍,再齐声读一遍。

生:“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评点:这是第一次“横联”。横联是什么?在《合欢树》的教学中横向联系《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话语。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有四:直接表现史铁生对于母爱的看法,省去了许多需要解释的语言;增加课文教学内容的厚度;巧妙引出“光阴流转”,引出下一步讨论的话题;表现教师的一种手法,一种开放的思维,一种知识面的开阔。

师:好,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合欢树》,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默默翻书)

师:哪些同学看出来了?你看,对母爱的认识,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吗?这里特别讲到“虽时光流转”,——随着时光的流转,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这篇文章,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 生:时间。

师:我们把有关的时间词语圈点一下。比如第一自然段的“十岁那年”“二十岁”,到下面的“三十岁”“母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写到合欢树的时候又出现了哪些时间词?“有一年”,

接下来呢?

生:“第二年“。

师:嗯,“第二年“,”又过一年“,下面还有呢?

生:“再过一年”。

师:对。这篇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多。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评点:这里顺势切入。顺着“光阴流转”切入到“时间”。扣住“时间”的顺序进行教学,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既是“切入”,又是“抓手”。于是教学的过程顺理成章。

师:来,我们先看看整篇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2个。

师: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起笔到底写了些什么。我想这样,我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好不好?

(师生共读《合欢树》第一自然段)

师:好,我们看史铁生的起笔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生:就是写他十岁那年,一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他和他母亲之间的一个生活片段。 师:生活片段这是一方面,还有吗?

生:描写他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生:活泼。

师:还有呢?

生:开明。

师:活泼、开明,还有呢?你看啊,和儿子争论起来了,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 生:好强。

师:对,很好强。还不够,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注意到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讲,是什么?

生:爱美。

师:哎,是个很爱美的女性。你看,第一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当年的阳光,她好强的脾气,而且在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很追求美的女人。同学们,我们想想看,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丰富吗?

生:丰富。

评点:从第一段讲起,手法老道。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非常值得品味。如果将第一段轻轻带过,如果忽略了第一段在全文中“张本”的作用,很可能是没有读好这篇课文。

师:这样丰富的内容,全在史铁生笔下的叙述表现出来。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腿残废了”,在这个自然段里母亲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变老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变老了呢?

生: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师:对,可是一个女人的变老,不在头上增添了几丝白发,或是脸上增添了几分皱纹,而在

于什么?史铁生在这里的细节是抓得很准的,表现在哪里?

生:(思考)

师:这个同学们可能太小了,感觉不到。一个女人的变老,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呢?——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

生:(笑)

师:“怎么会烫伤了呢,怎么会烫伤了呢?”——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生:(大笑)

师:史铁生在这里抓得很准。到了“我”三十岁,我的小说发表了,我得奖了,可是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文章的一开始,看来很平淡,但是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的。我们看作家王安忆是怎么评论史铁生的散文的。我们齐声把第一句话朗读一遍。 生:“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师:对,“原初面目的的情感”,写母爱。

评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讲第一段的重要性。详于“二十岁”,略于“三十岁”。品词论句,体味深刻。以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对母爱的理解。注意第一次引用的王安忆的一句话:“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的情感。”教学内容在这里巧妙地升华到了理性,教学的视野顿然开阔。所谓走进文本和跳出文本,这里就是经典的细节。

师:那么怎么在后面,用了很多的笔墨,写的却是什么呢?

生:合欢树。

师:而在写合欢树之前,又写了一群什么?

生:老人。

师:对,一群院子里的老人。有人问,这算不算是闲笔呢?写母亲是文章的主题需要,怎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一群老人呢?

生:(思索)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故乡》读过吗?《故乡》写农村的破产,主要是通过谁来表现的? 生:闰土。

师:但是文章还写了谁呀?杨二嫂,对吧?如果说写闰土,是确保了这篇文章主题的深刻,它的深度;那么写杨二嫂呢,就是文章的厚度。这里写母亲,是确保文章的深度;那么写院子里的一群老人,就是文章主题的厚度,也是母爱的一种折射。大家看,写这群老太太,主要写了她们的什么?

评点:这是第二次“横联”。横联是什么?在《合欢树》的教学之中横向联系小说《故乡》中写人物与表现人物的手法。其作用,其效果,其深度,都值得我们品味。关于文章“深度”与“厚度”的点拨,可以说是文章阅读中点示给学生极富理性色彩的妙语。教学的内容,在这里由“一课”走向了“一类”,教学内容的视野同样顿然开阔。

生:(默读)

师:同学们,课文内容反映出来的,写了老太太的什么呢?第一,“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看到吧?“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说明这一群老太太,这一群善良、忠厚、慈爱的老太太,她们是非功利的。没有什么功利心,讲究的是实在。“我”是不是得奖了,得了什么奖啦,她们毫不在意,她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腿。

师:对了,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工作。好像更重要的有个内容——她们和史铁生在一起

聊聊天、喝喝茶,从来不提起母亲。为什么?

生:怕他伤心。

师:对了,怕史铁生伤心,这是二。但是,她们最怕的是什么呢?既不提起,又怕什么? 生:我觉得最怕的是史铁生忘了他的母亲。

师:对,所以“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请大家圈下一个词——“终于”。下面要请同学们想想看,你认为“终于”这个词包含着哪几层意思?两两讨论一下,然后起来回答。 生:我觉得“终于”包含了两个角度,一个是作者本身,就是他和老太太聊天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讲到他的母亲,他可能心里也会觉得她们为什么不讲呢,终于等到这一年,她们终于讲了,其实作者心里可能一直很希望老太太她们讲到他的母亲。这是一个角度,就是作者的角度。另一个角度是老太太,她们之前一直没有提起是因为怕史铁生伤心,但是她们又真的很害怕他会忘了他的母亲,所以她们忍了一年又一年,还是讲了。

师:还有补充的吗???如果今天大家回去,翻一翻《汉语大词典》,我们对刚才女同学的发言,既有热情的肯定,也可以作一点补充。“终于”,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时间的等待。“终于”总是有一段时间的,不能由刚才马上到现在,这个不能用“终于”。第二,刚才女同学讲到,头脑的酝酿。想了好多次,但一直没有实行。第三,行动的努力。时间的等待、头脑的酝酿、行动的努力,所以“终于”这个词和另外一个词语“最终”截然不同,这两个词语不能随意调换。请一位同学把“终于”包含的三层意思再复述一遍好不好?

生:“终于”包含着三层意思,一层是时间的等待,一层是头脑的酝酿,以及行动的努力。 师:对,所以“终于”又提到了母亲。提到母亲以后,就带出了合欢树。所以刚才我说的,写这几个老人,不仅使整个主题更有厚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生:引出合欢树

师:对,几位老太太在文中还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文章合欢树的出现显得非常自然。听了老太太的话——“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感觉怎么样? 生:“一阵抖”。

师:“我心里一阵抖”,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王安忆的这段话里,“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从心里的震动开始,逐步“趋向理性”。(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的第二句王安忆语“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所以老太太的出现还起了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作用。

评点:讲析描写“老太太们”的作用,眼光锐利。这里就是文学欣赏的教学,真正地在“作用”“效果”上做文章。读懂了这一点,就读出了文章的情味,读出了文章的用笔技巧。品词论句,角度精致。第二次引用王安忆的一句话“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同样是理性的阅读指导。这与前面的第一次引用形成照应,教师的教学手法渐显规律。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合欢树。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后来竟变成了一棵合欢树。第一个问题,母亲为什么要把路边的合欢树搬回家?她没有搬其他的草其他的花,搬的是合欢树,搬的是含羞草。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首先我们从第一自然段知道母亲是个爱美的女性,所以她搬了合欢树是情理之中的——她本身喜欢花。另外,母亲把含羞草搬回家,可能是想让“我”,也就是她的儿子看到花,心情会好一点。

师:你有一点讲得非常好。母亲是一个很爱美的女人,和第一个自然段相照应。另外,她也想让家里增添一些欢乐的气氛。那为什么要她不找其他的花,而找含羞草呢?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我觉得呢,就是母亲那时候去帮他找工作,而且作者的脚已经残废了,遇到很多困难。就像含羞草一样,每次去碰它它就合拢然后战胜自己的困难,再重新开放。母亲就想通过这

盆草告诉他的儿子,让他看到它会有另外的想法,让他坚强地活下去。

师:在你讲话的里面,其实已经有一个闪光点——“和含羞草一样”——什么和含羞草一样?你从母亲这个人的一生,她从文章里的出现,她和含羞草一样的是什么?含羞草是怎样的一种草?

生:含羞草是你一碰到它它虽然会叶子合拢低下去,但是你一走开它又会和以前一样。 师:生命力很顽强。还有别的同学发言吗?你看,含“羞”草,和母亲有相似的吗? 生:朴素。

师:母亲这么爱含羞草,因为含羞草和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们说对不对呀?是那样的温柔而不张扬,美丽而不耀眼。这就是史铁生他注意到了母亲的性格——一个温柔而又坚强的女人。同学们,在这个地方我们看书一定要把它挑出来。你挑过以后,就会越来越觉得史铁生的文章是那么有味道。

师:但是最后这个含羞草呢,却是一棵合欢树。这里有两个副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是想不到的。第一个副词——

生:“竟”。

师:“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个副词是哪一个?

生:“但”。

师:哦,不是,比“但”重得多了。

生:“却”。

师:对。第一个,“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个,“却”长出了叶子。一个“竟”一个“却”,这个给史铁生一种深深的震撼。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情感经过历练,逐步地趋向了理性。

评点:这里品味的是“树”。欣赏的是“表现手法”。品词论句,视点独到。同样引用王安忆的一句话:“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这样让我们知道,这一块的教学实际上分成了两个层次:人和树。以上解决课文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合欢树》中的人和树。

师:同学们,接下来文章写到:“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短短这个自然段,有几个句子啊?

生:三个句子。

师:我们是否应该注意这两个叠词——一个人进入沉思的时候,前边一个“慢慢”,后面一个“静静”,于是进入了一种静寂。啪!一个句号,造成了一个断裂,引起了下面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我们齐声读一遍。

生:悲伤也成享受。

师:这个“也”字不能少。现在值得我们思考而不是讨论:悲伤,怎么会也成了一种享受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述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大家熟悉这个名字吗?

生:熟悉。

师:有篇文章大家学过吗?《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写的,读过吗?

生:(摇头)

师:高三肯定会读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说,有一个小孩他一不留神走进了森林,结果在森林深处遇到了他心里十分害怕,就奔啊跑啊逃啊,一股劲的终于走出了困境。第二天,他给朋友给老人讲述他昨天的经历,这个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一种喜悦、骄傲的神情,再也不是森林里的恐惧,死亡前感到的威胁。什么道理呢?因为中间已经有了一个时间的距离。按照美学最基本的原理,美,必须有什么?

生:距离。

评点:这是第三次“横联”。横向联系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巧妙地解决了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距离与美。至此的横联内容,让我们叹为观止。几次的横联,看似信手拈来,实是精心的教学构思,非一般人所能为。

师:对,距离产生美。史铁生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所以他才会体验到:悲伤也成享受。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要注意三句话,每一个句号要有相当的停顿。第二,要把“慢慢”“静静”读好。最后,“悲伤也成享受”,这种体验性的句子要读好。 生:(朗读文章11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重复再读一遍——“悲伤也成享受”。

生:悲伤也成享受。

评点:这里竟然还有朗读指导。恰到好处,选点准确。又见陈老师功底。这样的朗读,出现在这里,其作用是调整教学节奏,改变到此时为止的讲析式的推进,让文章的教学显得灵动起来。可谓妙笔。

师:好。那么这篇短短的散文最难懂的,在这里:为什么文章要多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要多次提到那个小孩儿——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而结尾又落在那个小孩儿上——“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为什么多次的提到那个小孩儿,为什么多次的提到那个树影儿?大家可以两两的议一下,到底为什么。 生:(讨论)

师:同学们非常好,说“知道一点,但也不算太懂。”对吧,那么你来讲,好不好?

生:我觉得他是从那个小孩身上,折射出了他自己,想到了那一些童年的事。那个树影,应该是他和他母亲当初一起经历过的那些事情,也是母亲和他一起走过的那一段回忆。 师:我非常欣赏你用的一个词:折射。还有同学希望发言吗?

生:我的观点跟她不太一样。我把合欢树看作天下所有母亲的母爱,那个影子就是他的母亲对他的爱,只是那合欢树其中之一,把小孩子比作他自己和母亲所经历的一些回忆。 师:好的。在这里只要发表意见就是很好的。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的循环,母爱的延续。

师:“生命的循环”,好。刚才有位同学讲的“折射”,我很欣赏。你说的“生命的循环”,我也有同感。

师:刚才我们已经出示了两个句子:“在叙述中流露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理性,”看第三句:“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屏幕显示王安忆评价的第三句)在这里,史铁生的散文总给我们多一点感受。什么感受呢?一种神秘感。是不是因为母爱,搬来的原本是含羞草,却成了合欢树;因为母爱的感召,终于让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不是因为合欢树的感召,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儿,整天望着树影儿,不吵也不闹?史铁生的散文,他成功的地方很大程度就在于总给我们多一点的思考,多一点的感受。不管他的《合欢树》还是《我与地坛》都给人以神秘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结尾,特别出现了一个词语,叫“意蕴”(板书:意蕴)。将来你们会读到戈尔的文章和论断。他说什么叫“意蕴”呢?用言语很难表达出来的,比言语所能够表达出的更深刻更令人回味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属于史铁生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结尾出现了“意蕴”两个字,我觉得,用在《合欢树》的结尾,也是再妥当不过的。

评点:这里解决的是课文教学的最大的一个难点:文章为什么要多次提到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和那个小孩儿?陈老师点到即止。这里我们要欣赏陈老师的大段讲述,它太美了,它表现出来的是深度;它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思索的浪花。其实陈老师在对《合欢树》的欣赏文字中还有一次精彩的讲述:

文章结尾写到:“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一连有三个“会想起”,但是一转,“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原因就在于孩子还没有受过像史铁生那样经历过生活的苦难的经历和考验。 第三次引用王安忆的话:“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陈老师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结尾用了“意蕴”两个字,我觉得,用在《合欢树》的结尾也是再妥当不过的。这应当是第四次横联,并且与课文的开讲形成照应。全课的横联式、引用名言式的教学思路与手法至此完整诗意地呈现了出来。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间。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文章好好地默读一遍。 生:(默读)

师:然后,把作家王安忆的三句话抄写到自己的本子上。

生:(抄写)

师:好,我们把这三句话齐声朗读一遍下课。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整理:深圳市学府中学 屠谖)

评点:陈老师说:安忆有这样一个认识:不可不读史铁生。有三句话:史铁生的散文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我认为,我们在中学教史铁生的文章,基本上应该顺着这个路。这是陈老师设计本课教学中最值得品味与欣赏的地方。

我们甚至可以就此再写一篇欣赏陈老师教学思维的文章。

总评之一:

陈老师《合欢树》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材研讨的深,教学设计的巧,教学内容的精,教学手法的活。

陈老师《合欢树》的教学给我们的警示是:

品词论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文学欣赏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个人教学素养的重中之重。 总评之二:

陈老师使用教学手法,可以称之为“旁证”手法。

我也用这种手法来证明陈老师的教材处理是精致的、别出心裁的。

20xx年的高考语文北京卷就以《合欢树》为阅读材料,对考生进行了阅读能力的考查。其中有三道阅读题是:

1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20.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陈老师《合欢树》的教学,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就暗合了这三道题的阅读欣赏角度。 这再一次让我们赞叹!

更多相关推荐:
《合欢树》一课的教学反思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合欢树一课的教学反思王荣生教授有这样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注重的是这堂课学的怎么样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基于对文章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如下的设计先用感人的导...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三十五中宗颖我喜欢作家史铁生是他对不屈服命运不屈感染了我我更喜欢他的作品合欢树是它对母爱的特殊解读让我明白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我一定找一个最恰当的时间来解读这篇文章因为...

合欢树的教学设计、反思、学案(孟志新)

合欢树教学设计武陟职教中心孟志新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合欢树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学设计15号教案设计思想以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立足文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情分析学习主体是财经专业一年级学生班级共62人大多数学生阅读...

合欢树 教学设计

课题合欢树学校安庆市白泽湖中学执教周泉安庆二中碧桂园分校班级高二1班时间20xx年10月21日教学设想合欢树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合欢树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史铁生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再现了母亲的苦...

教学设计《合欢树》

合欢树教案执教年级高一课时1教学目标1把握母亲的形象2把握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3探究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含义4体验并感受文中体现的母子深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教学重点把握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

合欢树教学设计

当悲伤也成享受合欢树教学设计平湖职业中专孟范娜设计思路合欢树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看似平淡的文本诠释了真挚的母爱而作者的经历又注定了这份母爱的不平凡对于这种言淡情深的散文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定了...

合欢树 微课教学设计

合欢树微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象征2分析语言体味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教学重难点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法点拨启示法指导法讲解法学法感悟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明德小学彭素艳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头都栽两头都不栽一头栽一头不栽等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

合欢树教学反思(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