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读后感

时间:2024.3.15

《健全的社会》读后感

读完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后,我很想按“社会的缺陷”、“健全的社会”到“健全之道”这条线来写,毕竟这样可以展现文章的精华和脉络。可惜的是我才疏学浅,这本书我有很多看不懂,所以我只能写一些我认为我懂的感受。

一、仁慈,充满人性的弗洛姆

弗洛姆一生著述颇多,这些著作表明,他将大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文化、社会的分析、批判之上,特别关心个人同社会、同人的需要以及人类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关系。他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加以综合,提出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健全的社会》一书代表着他试图用这种理论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在作出诊断的同时提出了治疗社会疾病的办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弗洛姆的思想发端于弗洛伊德,但却与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有着根本的区别。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基本感情是根植于本能需要的,弗洛伊德认为人与动物共有的需要——饮食、睡觉、性满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人的精神就不会健全,并且人的一生都被本能所左右——里比多决定了人的各个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是典型的人性本恶论者,他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而弗洛姆他不否认本能的作用,但是他看到了人的社会性,也更强调人的社会性,他说:“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根植于本能需要,而是产生于人类生存的特殊条件。”他没有像有些学者所做的那样,为了表明自己是不同与弗洛伊德的,自己是高尚的,就一味地否定弗洛伊德,他说:“不过,即使全部满足了这些生理需要,也不足以使人的精神健全、健康。”我觉得弗洛伊德眼里的人类是好比动物世界,一切都是为了最基本的需要——吃喝、性等的满足,在自然界中狂奔、掠夺、弱肉强食??而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会使我想起《聊斋志异》中那些狐仙,她们一方面是动物,另一方面具有人性,甚至有时候有比人更光辉的心灵。倘若弗洛伊德和弗洛姆一起看《聊斋志异》,弗洛伊德大概是口口声声说:“又是一只狐狸”,而弗洛姆一定会说:“又是一个玲珑的美人”。 弗洛姆的仁慈更主要地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上。在《健全的社会》这本书里,弗洛姆对前人提出的改造社会的各种设想进行了评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最有意义、最富理想和道德的运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 1

“对了解统治社会的规律所作出的最持久、最重要的贡献”。他反对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但与此同时,他却表示不赞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必须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才能改造社会的思想和“剥夺剥夺者的权利”的主张,认为马克思过高估计了政权和暴力的作用。我是仅仅根据弗洛姆反对暴力就认为他是仁慈的吗?不,实际上,我是把他和某些马克思的崇拜者相比较而言的。以苏联为模式的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们把马克思本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想曲解成了某种唯经济主义,社会主义的这个概念内涵越来越集中于如何更加合理,更大程度地发展生产力,于是更多的是关注怎样打倒剥削阶级,分割他们的财产。这也就难怪西方世界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是建立在“对物质利益的兴趣是推动人的最积极的力量”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政治家毕竟是政治家,不仅不仁慈,而且不厚道,利用了马克思主义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就自称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反倒批评弗洛姆不能正确理解集权与分权、民主与集中的辨证关系和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设想,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是一个在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本身已经不再具有以往的社会都具有的那些现象,即人们将同心协力地决定自己的存在,因而是一种不再有恐惧的存在;劳动将不再是衡量财富和价值的尺度;人将不再在被迫劳动的状况下消耗生命,等等。弗洛姆作为一名仁慈、充满人性的学者看到的马克思主义是这样的:人类发展的目标应是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和谐,一种使人与其同胞的相关性同人的最重要的需要协调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是“一种联合,在这种联合中,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全体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成了社会的主要原则”。政治家从经济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我没有权利也无能力评说其是非,但是我很喜欢弗洛姆给了我一个全新的、从人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机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在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家是剥削阶级 ??”,读了《健全的社会》才知道马克思更关注的是人的自由发展。林清玄说:“白鹭立雪,愚者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对于马克思主义,我认为我就是那愚者恐怕只能“见鹭”、那些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大约也只是“聪者见雪”,而只有弗洛姆是“智者见白”。

2

二、从缺陷走向健全之道

大一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暨南大学旁听,这是暨南大学的全校选修课,相互之间基本上都是不认识的。下课的时候我和周围的同学聊天,她问我是哪个系的,我让她猜,她居然说:“你不是暨大的,你像是华师的。”我惊讶极了,她却笑着说:“你没有听说吗?哪个学校出来的,看一看,再听一听,就知道了。”后来我经常让周围的暨大同学猜我是哪个系的,他们十之八九都能猜出我是华师的。在广州读书四年多了,到现在我也能一下分辩出谁是华师的,谁是华工的,谁又是暨大的,是他们的脸上写着“XX大学”吗?当然不是啦,靠的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氛围会对人产生相似的影响。我们华师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排队买饭,很少有人插队,有一次有个新生插队,就有人大声地说:“你还是不是华师人?”,显然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言行是有规范作用的。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长辈聊天,这位长辈开玩笑似地说:“师范院校的学生谦虚温和有余,但胆识太小。”我才真正意识到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带给每个学生的有好也有坏。

校园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城市也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一个社会也有它自己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通过个体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要反过来改变文化是很难的,因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人共同营造的,所以只能“入乡随俗”。弗洛姆认为内在的主要感情和动力是人的全部存在的产物,这些情感和动力是明确的、可知的,一部分是有益于健康和幸福的,另一些则易于造成疾病和哀愁。任何一种社会秩序都不会创造这些基本感情和动力,但却决定着哪几种潜在的感情可以表现出来或者占据优势地位,当人出现在任何一种既定的文化中时,他总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不过,这种表现的形式却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所决定的,并且是这个社会的特定产物。

为什么会产生特定的社会秩序或者说文化呢?为什么特定的社会秩序可以影响甚至规范人们呢?弗洛姆认为是在于人们观念中的“共同确认”——大多数人都有某种思想或情感,这种思想情感就必定是正当的。弗洛姆批判这种想法实在十分幼稚的,再也没有比这更错误的了。我们可以说“两个人发了疯”,一样也就可以说“上百万人发了疯”。千千万万的人都有同样的恶习,这并不能把恶习变成美德;千千万万的人都犯有同样的错误,并不能把错误变成真理;千千万万的人都有同类的精神病态,并不能使这些人变成健全的人。在难非有一 3

个原始部落,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仍然有千千万万的妇女被惨无人道地实施割礼——对女性生殖器的摧残,在这个部落每个人都认为是必须的,是神圣的,是每一个纯洁的女人所必须接受的,男人这样认为倒也罢了,作为受害者的女人也是这个恶习的拥护者。割礼是个恶习,但因为千千万万的人的拥护使得它变成了社会秩序,一种文化,但它仍然是恶习啊。在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年轻人的血液在沸腾,理直气壮地亲手绑起自己往日亲爱的老师,批斗、游行??在当时又有几个人认为这是错的呢?那可是千千万万的人所拥护的啊,是千千万万的人做出来的啊?错误不会因此而变成真理,就连当年的红卫兵在回忆往事时都会满脸内疚地说:“那是一场错误啊!”

在一个特定的非健全的社会秩序或是文化里,正常个体所展现的人性,必然包含有益于健康和幸福的感情和动力,同时也包含一些易于造成疾病与哀愁的感情和动力。可以说一个非健全社会的文化是有益于健康与幸福和一些易于造成疾病与哀愁的感情和动力的综合,是一个有着缺陷的文化。弗洛姆区别了缺陷和神经症。缺陷是文化带来的,是客观存在的不足或是消极的感情或是动力。普通的个体很难发现这些缺陷,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也不敢去发现,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或是文化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是“神圣”的,即使他们发现了,他们也不敢说出来,为什么呢?他们不想和大多数人不同,按照弗洛姆的话说就是:“自卑感来源于不同,这不同是好还是坏,却无人去问。”;大多数人也不允许他们不同,否则就给他们戴上个“神经症”的帽子,他们情愿“带着缺陷又不会患病的生活”。然而所幸的是一个社会总有小部分人能够看到这些缺陷并为此呐喊,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那样指出大多数人都避讳的事实,然而这种努力往往是蚂蚁撼大树,心有余而力不足,像楚国的屈原、清朝的刘庸、波兰的哥白尼??他们无力“对抗潮流”而健康地活着,但却很容易被大多数人贴上“神经症”的标签。当时光飞跃,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人们站在今天遥望昨天时,就能够站在高处审视过去的社会、过去的文化,就能够稍稍客观的指出这些过去的社会及其文化的缺陷。难怪古人常说:“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神经症是这个社会对人的诊断,这种诊断或许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缺陷;但也有可能是大多数人给少数不同于他们的人所贴的标签。

早在19xx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后又指出:人体健康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一是良好的个性; 4

二是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自控力强,能适应社会;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我们要求健康的人去适应社会,可是是不是也应该像弗洛姆那样来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呢?毕竟没有人可以狂妄地说:“我们是处在一个健全的社会”。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健全的呢?怎样通向健全之道呢?在网上搜索时输入“健全的社会”,马上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写着“健全社会的法制”、“健全社会的监督系统”、“健全社会的福利制度”、“健全社会的保险制度”等等有关健全社会的措施。这些内容虽然和我要写的弗洛姆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社会是企图通过一些外部手段或是制度来改善并健全社会的,并且坚信这是有效的。让我们看看弗洛姆吧!他主张:要使社会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就必须同自然、同自己建立一种新的相关关系,不是从求同的过程中,而是在主动、负责的参与行动中,获得自我身份感;人必须以创造而不是毁灭,来超越自然;人必须顺从理性的权威,即伦理、道德和良心,发展自己的创造倾向,消除囤积和接纳倾向。我想弗洛姆所认为的健全社会应该就是指消除他所说的异化,人人都回归到真实的“自我”的社会。我很认同他的看法,我希望社会能摆脱权力与金钱的奴役,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竞争、怨恨与虚伪以及一切施虐和受虐的权力关系,以此唤醒心中的良心和道德,心灵深处的真实色彩??让自己的良心与道德替代法律,让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而不是被自己以外的事物或力量所左右。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期望。例如一位画家谈到自己艺术时这样说:“在那完全属于自己主宰的空间中,让激情的想象尽情蔓延,用色彩、明暗、线条去表现那份真实的心跳的感觉,因而我反复地描绘被分割的田野、花卉、遥远的星空和若干年来的记忆??摹仿外形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一种旨在提示某种生命的真实与观念已经成为我当下乃至今后若干年追求的方向。”说得简单一点,弗洛姆是希望人能用“心”去活,能够潇洒地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或是活在“千丝万缕的制度中”,人能够主宰自己,能够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是为了发展和创造自我而活。我觉得弗洛姆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人人都能自由发展,且不会妨碍他人自由的无政府社会。很多人批判弗洛姆的无政府主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错。但我不认为像弗洛姆所说的建立一个共享经验、共享工作、共同管理的工作公社就能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通向健全的社会,我觉得很难,因为健全的社会是能够就人类生存问题作出满意的回答的,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准则。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怎样才能让社会秩序适应我们每一个人呢?但我觉得既 5

然要充分发挥自我,就要给人自由,至少要营造一个能接纳所有精神状态的社会秩序,这样人就不用担心不被接纳,人才能按照自我的想法去生活。

6


第二篇:《春酒》读后感


家乡的味道

——读《春酒》有感

为什么我们留恋家乡?正是因为那从小就埋藏在我们心中、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家乡的味道。这种味道很难察觉,但要知道,这是一种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难以磨灭的温情与爱。

一杯醇香浓郁的春酒,蕴含着家乡与家人的温暖。

新年已至,最令“我”期待的便是这浓香的春酒。酒香和着药香,将新年的祝福与憧憬全部灌下肚。这味道着实是让“我”喜欢,以至于几次三番地偷酒喝。更有趣的是那喝酒会。不仅有甘醇芳香的春酒,还有令人眼馋嘴更馋的十二碟,越发令人喜爱。这年复一年的盛事,便是“我”最难忘的——家乡的味道。

湖州的味道,是怎样的?

这是一种说不出的鲜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湖州位于南太湖,地理位置优越,淡水鱼类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味道鲜美,百鱼宴更是中国菜肴一绝。这太湖三百自然就成为了湖州本地的特产与特色。春雨无声落下,打在苍翠的绿竹上,打在鲜嫩的笋尖上。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毛竹的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这一美名可是当之无愧。每当一场春雨过后,湖州人最期待的便是埋藏在春泥里的鲜嫩。笋可谓是在湖州春季的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安吉百笋宴已成为吴越美食文化中绽开的一朵奇葩。近代安吉籍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诗唱也叹吟出“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的诗句。日常生活中,熏豆茶也是湖州民众必不可少的一种鲜香美味。将青豆、芝麻、陈皮等原料用水泡制而成。清香可口,咸淡适宜,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味道,不仅是食的鲜美,更是家人的爱。正是因为这份亲情,将我们的牵挂留在了这里。家乡的人与事,无一不是我们牵挂的理由。我们爱家乡的味道,因为——这就是爱的味道。

更多相关推荐: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书报告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书报告120xx08003李慧敏摘要本文概括了丹内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对后工业社会的提出背景特征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通过联系中国实际从解读当前政策指向和预测未来社会变化...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内蒙古大学学期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在我们的社会中该摆在哪个位置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拿起了这本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没能说看完之后立马对科学技术社会...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近一月内我读了由默顿写的一篇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这篇论文是默顿早期写的对科学界和社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阅读原文和上网查资料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对默顿...

《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读后感

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读后感河南工业大学20xx级MBA学号9273姓名赵振党20xx年九月听完可口可乐叶老师的商业伦理课程又看完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感触很多这本书主要包括了三...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政治作业

内蒙古大学学期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号31456005姓名黎明敏自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开始兴起在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之后科学开始崛起经世界工业革命之后科学运...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

内蒙古大学学期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读后感读书笔记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姓名赵海龙31309023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本书作为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要想深入了解书中所讲述的主旨...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读后感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读后感本书主要分为原始法律与秩序和原始犯罪及其惩罚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寻找法律和法律强制力探索原始社会中人类是基于怎样的约束力才会受某些规则的调配第二个部分则是在明确原始规则制度并不完善...

《社会理论的结构》读后感

社会理论的结构读后感看了社会理论的结构这本书我对社会学理论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社会学理论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概述同时我也了解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最初目的在于通过对理论的形式化让更多追随科学的人学生甚至普通人能够更容易地...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

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书评哈罗德伊尼斯是加拿大的传播学家是媒介决定论的先驱早年他还是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因此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学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他用幽广宏深的笔触铺叙了人类传播的...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作者施拉姆010610110文化产业管理赵恒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xx年10月1日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各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一与新闻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我对传播的主要...

街角社会读后感

一点一点地进步不求贪多街角社会读后感刚开始选择街角社会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的因为我喜欢看的书的类型比较偏向故事性的有趣的而理论性的东西对于我而言比较缺乏吸引力因此我决定选择这本书街角社会这本书主要是对闲荡于...

街角社会读后感

坚持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街角社会读后感刚开始选择街角社会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的因为我喜欢看的书的类型比较偏向故事性的有趣的而理论性的东西对于我而言比较缺乏吸引力因此我决定选择这本书街角社会这本书主要是对闲荡于街...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