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时间:2024.3.31

20xx年3月12日 《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 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xx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国外的,国内的,社会的,自然的,各种快而简短的息讯,使我们无暇思考,便要接受下一条,新的一条。所以在火车上和邻座的人聊天,往往谈一段时间,谈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层面的东西就停止了,共同语言不是太多。现代社会大量的信息中我们感兴趣的只占二三,因人而异,所以如果遇到有共同爱好者,那种畅谈的快感不亚于读一本好的著作。古时则不同,人们的信息极为有限,虽然谈论的只是一些家长里短,彼此熟知的东西,但是经过仔细的思考后,也能出现许多奇迹的火花。因此我觉得科技的发展也使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也验证了那句话:有一得必有一失。

林先生认为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来谈论,人类历史中的杰出新发明,能直接有力地有助于人们的享受空间、友谊、社交和谈天者,莫过于吸烟、饮酒、喝茶的发明。我喜欢喝茶是因为听大家都说饮茶对身体好,于是便慢慢尝试,渐渐的发现了茶的香、茶的韵、茶的美。但也非到达蔡襄年那种视茶如命的地步,只是爱那种感受,爱那种味道。现在对茶的了解也比较浅显,我想爱饮即饮,何必在意那些形式的繁文缛节,各有各的乐趣,各有各的需求。往往喝的不是茶而是一种氛围,一种感受。酒亦如此,我想现在的人们都曲解了酒的用途,本是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到了现在却越来越多的被用做交易的筹码,早已经少了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怀。不过,之所以酒能够在商场上经久不衰,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在敬酒和对饮的过程中,杯酒下肚的一瞬间,享受到的精神的和身体上的双重刺激,会使当事者兴奋不已。茶讲求一个静字,酒讲求一个豪字,这也是一动一静的艺术。也并非有爱茶之人必爱酒之说,但我想茶酒兼爱之人,必是懂得生活之人,可谓内外兼修。对于抽烟,我是不赞成的,虽然可以列出一些抽烟的好处,比如减压、找灵感等,但我想再有千百个好处也抵不过危害自己、危害他人的罪过大。

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使我们一天比一天感到无暇去顾及烹调和滋养方面的事情,一个人如只是为了工作而进食,而不是为了须进食而工作,实在可说是不合情理的。中国人对于食物,向来抱有一种较为广泛的见解,对于食品和药品并不加以很明显的区别。凡是有益于身体的都是药物,也都是食物,于是越来越多的食疗诞生。对于中国人的药食不分,应该感到庆贺,因为这个观念使药物减少了药性,而使食物增加其可食性。

生活的艺术在于尝试和体会,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体会各式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哲学,它涵盖于一个人的一生,它无处不在。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要学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的艺术。

20xx年3月30日


第二篇: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

内容简介

精彩章节:生活的艺术

序言:做一些无用的事(白岩松)

插图

代后记:生活之道——于丹与泽道法师对谈

作者于丹简介

目录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20xx年10月10日

价格: 29.80↘卓越亚22.30

[内容简介]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精彩章节]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历史上,中国人是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人的几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让我想起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

生活的艺术

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我们与这个目标正背道而

1 / 12

驰,幸福在当今社会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我们缺少了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乏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话题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为什么自己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

上上个世纪末,也就是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不再信仰基督教了。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之视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绝对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藉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他将宗教看作是阻挡给予世界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研究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大量优秀作品。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曾发明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伟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选择;现代人的头脑,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却丧失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

如果你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你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是心里的;思恋的“恋”,也是心里的;焦虑、顾虑的“虑”,还是心里的;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在心之上,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憎恨、惭愧、忏悔、恼怒、惶恐、惬意、憧憬、懒惰、懈怠……“心”在旁边站着,说明一切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是心理导致的。这些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2 / 12

性情是从心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是什么字呢?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人生活的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感性描述。这看似天真的说法,却代表了中国人的情趣。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的,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讲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依然生活在悠闲自得之中。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建功立业的伟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生活的焦虑和困扰。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个人成长的代价。但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许多人会说,社会现实如此,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有时间去悠闲?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轻重缓急,我们必须拿捏得住。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3 / 12

序言 做一些无用的事

白岩松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一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名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而哪一张又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今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这里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4 / 12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的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齐威王算是一位明君,听出了淳于髡的弦外之音,从此喝酒变得有节制了。

5 / 12

如同淳于髡所言,人的酒量是不定的。心头烦闷之时,借酒浇愁,一两杯下去,人就已经烂醉如泥了。因为此时此刻需要借酒将自己放下来,酒后吐真言,嬉笑怒骂皆因酒。

也见过千杯不醉的,那一定是酒量吗?更准确地说,其中也有心量。心情欢畅,人气爽朗,容量自然就大。

酒,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载体,从其中能读出世事人心。小到个人悲欢,大到国家兴亡,都在一杯之中。

[插图

生活的艺术

]

生活的艺术

6 / 12

7 / 12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

后记

代后记 生活之道——与泽道法师对谈

泽道法师,法名慧华,号圆定,沩仰宗第十世传人,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现为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平市佛教协会会长。著有《禅释武夷山》《诗心与佛性》等作品,佛学造诣深厚。

于丹: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值此佳节,有幸能与泽道法师进行一场特别的对话。我要特别感谢泽道师父,在您闭关期间有所打搅,实在是不恭敬。又让您舟车劳顿,更是愧疚。但是师父表示,其他事都可以放下,这次对话一定要来。在这个时刻对谈,听月观心,是与明月结缘。

泽道法师: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我平时就喜欢赏月,又是天心寺住持,所以一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于丹:今天想来与您聊一聊,有一个缘起。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直觉得师父是有大智慧之人,大家建议我与您对谈一次。

在这本书中,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茶,关于中国人烹水饮茶的历史,引用了《茶经》上的一些典故,以及民间一些关于茶的传说。二是关于古琴,探讨琴在古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人在琴中寻觅知音的缘由;分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历史由来,以及君子“制琴有术”的道理。通过琴与人的故事,挖掘古琴背后的义理。

8 / 12

生活的艺术

三是关于酒。此外,书中还写了山水。茶、酒、琴大多是室内小空间活动,人只有多亲山近水,才能有胸襟和眼界。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人是有动物性的。记得您以前讲过,《西游记》其实是讲人从兽性走向佛性的过程。唐僧不如任何一个徒弟有本事,但目标专一,所以修成了佛。在我看来,红尘是一道法门,法门之中,人心也希望向善,人生也希望美好,但是需要找到载体和路径。生活在一个热闹的时代里,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

此前讲《论语》《庄子》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我写这本书,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

可是,我对于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完整,也没有太多的把握,内心忐忑,希望能与您交流,求证于您。

泽道法师:于老师这么说,让我诚惶诚恐。

于丹:谈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我们就从这个“快”字开始吧!

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叫“中国速度”。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整个中国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大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大家都在提速、加速、超速,效率成为最令人嘉许的指标之一。

这样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而问题恰好就出现在“速度”上。今年发生的严重的“动车事故”,就是因为这种无止境的“快”造成的。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反省与检查,将车速降了下来。儒家所谓“欲速则不达”,道家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都是一个印证。“动车事故”绝非偶发事件,而是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也许在我们个人生活中,也到了该扪心自问的时候:速度就是一切吗?

其实大家已开始意识到速度的问题,20xx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放低GDP增长的速度,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口号。但对于许多个人来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泽道法师:我经常对人讲,一定要相信科学,但不要太相信实验室。许多科学数据都是由实验室提供的,大部分科学都建立在这些数据上。我们要知道,实验室也是有制约的。科学也不能“迷信”,客观问题要客观分析,要实事求是。比如两部汽车,一部是奔驰,另一部是桑塔纳,一起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桑塔纳根本无法与奔驰比。奔驰加到两百迈依然很稳当,桑塔纳超过一百二十迈就开始摇摇晃晃了。我们不是不追求速度,不要快,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车能开什么样的速度。

于丹:我也常常想,一个短跑运动员,一次又一次挑战世界纪录,已经到达自己的极限了,如果还要求他创造新的纪录,唯一的办法,就是服用兴奋剂了。人毕竟要受身体机能的制约。不服兴奋剂,怎么可能超越极限呢?机器虽然不需要服兴奋剂,但是不

9 / 12

断超速也会同比增加风险,终究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动车事故”就是一个例证。每个人,就像您刚才所比喻的,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桑塔纳,毕竟是一辆车,超速行驶,也会出现追尾,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人的欲念不降下来,速度也就降不下来。你不加速,别人就会在后面催促你、超越你。大家都在抱怨不够快,抱怨时间都耗在路上了。

在这本书里,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路上是有风景的。如果在你人生的轨道上,放慢一点速度,就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所以,我特别选择从“速度”谈起,想听一听,以您的智慧来看今天,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把生命的速度降下来呢?

泽道法师:人们惯常的看法认为,人之所以有烦恼,是由于欲望的饥渴。其实,每个人都有欲望,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欲望用什么来满足。你可能需要一部车子来装满它,可能要有一栋别墅来填充它,需要某种社会地位来衬托它。这些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必然都是有限的,但你的欲望是无穷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穷的欲望,这个沟壑永远无法填满。所谓“欲壑难平”,就是这个意思。

反之,用无穷的欲望攫取有限的资源,人永远都在失望之中,所以大多数人就缺乏幸福感。幸福是一种感觉,但这个感觉是有基础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需要先解决生存的问题,满足动物性的基本需求。人关于生活、生命、生死层面上的问题是无底的。幸福指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平衡。也许你有100万会觉得很快乐,他有500万却十分焦虑,因为彼此对幸福的认知不同。

打个比方,第一个目标是赚到10万,一两年就达到了,高兴了三天,很快幸福感就消失了;第二个目标是赚100万,三年又达到了;第三个目标是赚1000万,再过三年也达到了……就这样指标一直往上涨,越往上,速度越快,目标越高。就像爬山,越往上爬,看得越远,就越想往上爬。我们都称这是在不断超越,但是却超越了幸福,将许多人生快乐丢在脑后。

目标不断被超越,每超越一次都会感到幸福,但随后又消失了。那么是否有真正持久的幸福呢?有!就是你的能力能够配合你的欲望,满足你的欲望。一旦不配位,力不从心,烦恼就会跟随而来。这时,即便有一亿资产也不会幸福,因为心中的欲望是两亿。得到了两亿,同样也不会幸福,因为欲望变成了五亿。可是越往上越艰难,赚到五亿的几率越来越小,而且你的能力、智慧和福报都无法给你支持了。就像刚才所说的车,桑塔纳有极限,奔驰也是有极限的,极限到了,速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如果硬要提速,就会以生命做代价了。

想上上不去,想退又退不出,上上下下,几经折腾,屡战屡败,信心受挫,内心充满烦恼和苦闷,出现了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人到了不惑之年应该能懂得自省,到了知天命之时应该懂得倾听内心。宁静才能致远。宁静也是资源,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各种福德因缘,重新定位自己。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将超速的念头和多余的欲望控制住。

企业和人一样,有迷惑之时,也有老化之时,需要修行,需要调整。放眼观世界,收眼了自身,做到统筹兼顾,平衡发展,让自己的欲望与个人能力相平衡,这就是佛家

10 / 12

提倡的知足。知足就是欲望与能力的均衡。

[编辑推荐]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说生活方式,说说中国人悠闲的情趣?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闲置,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让我们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20xx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媒体推荐]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白岩松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xx年7月参加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曾获19xx年、19xx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专题片及《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等栏目撰稿人。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xx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还要接着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

目 录

序——做一些无用的事(白岩松著)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我』到哪儿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山水入怀,生命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 山水四时,人生四境 嚼一嚼菜根的香

16 19 24 27

4 9 11 14

发现『不亦快哉』的瞬间 30 你的现在在哪里 34

11 / 12

茶之味(上) 茶圣与《茶经》 一杯清茗,十年尘梦 烹茶煮茗辨世情

41 45 49

酒隐阮籍116 醉侯刘伶120 酒圣陶潜121 酒仙李白125 杜甫:且尽生前有限杯 129 醉吟先生』白居易 『把玩空盏』苏东坡 《汉书》下酒苏舜钦 癫张狂素,不醉不书 酒中之礼,酒中之禁 131 132 134 136 138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52 且尽卢仝七碗茶 56

茶之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常喝不倦 64 欢愉之茶:平淡中的幸福 65 忧伤之茶:千回百转,冷暖自知68 气节之茶:面对世界的名片 69 力量之茶:临大难而不惧

71

柔韧之茶:外化而内不化 75 绿茶:形美,色翠,香郁,味醇77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81 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83 吃茶去

85

酒之品(上)

人生之酒092 兴亡之酒094 人心之酒097 清醒之酒098 从容之酒101 智慧之酒102 豪情之酒104 勇武之酒109 酒之品(下)

琴之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145 孔子琴中识文王 148 伯牙学琴,以无为师 151 命若琴弦 154 蔡邕听音辨意

155 蔡文姬的胡笳悲歌

158 琴之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163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167 治世之音,养修之物 170 抚琴七忌,人生七戒

172

琴声即心声 174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178 代后记 生活之道

12 / 12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20xx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后附附件5活动日志。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关于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内容请参考…

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20xx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后附附件5活动日志。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2、“走百县·访千企”也要写社…

写读书笔记的好处

初三数学复习策略近几中考试题都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就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第一…

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3000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2、“走百县·访千企”也要写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志中,与自己学习有关的原始资料,比如我们读一本课外书,…

关于假期教师读书笔记的总结

红根小学假期教师读书活动总结假期生活已经结束,老师们除了完成假期的学习任务外,都在积极参加教育局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并且都根据学校要求,完成了关于《做最好的老师》和《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

读书笔记的记录规范指导

活动目标:学会正确地记录读书笔记,为以后的人生奠基活动重点:记录的规范活动难点:针对每一个同学活动课时:两课时活动准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及学生读书笔记本的准备活动流程:第一课时读书笔记有繁有简,有难有易,有各种形…

《伙伴的力量》读书笔记

伙伴的力量读书笔记伙伴的力量这本书是以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小勋的口气通过奇怪的转校生突发事件油然而起的热心拉近距离微妙的改变沉默背后的苦衷伙伴的力量从心出发等六个小故事讲述了班里来了新同学后新同学及我的心理变化书中...

读书笔记范例

某某同学学习改变命运今天看了一本书是李晓鹏写的学习改变命运虽然没有看完只看了第二章动力篇学习改变命运但却感受非浅看了前言今日含泪播种明天欢呼收获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的不太理想尤其是数学那就是每次遇到不懂...

读书笔记格式范例(三色笔记)

读书笔记格式范例(三色笔记),内容附图。

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

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包容则昌这里卧虎藏龙既有振臂一呼响应云集的呼保义宋江又有能掐会算运筹帷幄的智多星吴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花和尚鲁智深又有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急先锋索超既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入云龙公孙胜又有不须...

20xx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20xx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小学生读书笔记简爱读书笔记五年级书名简爱作者英夏洛特勃朗特创作时间1847年主要人物简爱罗契斯特圣约翰爱里弗斯里德太太故事梗概简爱是孤女父母相继去世简住在舅父家里舅父去世后舅母把...

读书笔记的(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