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时间:2024.5.8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孙娜

(林学与园林学院,07城市规划专业(1)班,07111032)

摘要:凯文.林奇通过对美国三座城市的研究,写出了《城市意象》,并通过此书向世界宣扬了他对城市设计的新主张,五个重要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成为此后城市设计的关键点,该书已由一本对意象概念提出分析研究的理论教材,转变为一本学生工具用书,而备受推崇。

关键词: 城市 环境意象 城市设计

凯文·林奇:

1.社会与专业背景: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上世纪初叶,美国的城市规划以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和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在这种理论中,强调城市不仅能而且应当进行设计,因为创造美好而有秩序的环境是人类健康和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一个美好的城市可反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它向市民逐渐灌输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道德和社会的意识。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重要意义。

2.赖特与芒福德的启示: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也同样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和发展的。林奇首先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看作他一生中给他以巨大影响的人。虽然他并不同意赖特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社会观点,然而他敬仰赖特在形式与设计方面的天才,他曾说过是赖特使他“第一次看见了世界”。其次,刘易斯·芒福德对林奇的城市设计思想也有着很明显的影响。林奇在评价芒福德时曾经说过:“在规划领域内,没有其他人对我有如此深远和持久的响”。 本书的主要内容: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

在笔者看来,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说明凯文.林奇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和城市设计。在其附录A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与纯粹的建筑学文献无关,重视的却是原始环境与原始部落的关系,广泛地涉及了古代或现代的文学作品,旅行或探险杂志,涉猎面非常之广。

现代的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城市中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人们创造的现代的复杂的 1

城市反而不是完全符合人类的心理特征的。凯文.林奇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意象用来研究人们对现代城市的意象。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5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以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重要意义。

第一章 环境的意象

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城市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者,而且还是参与者,是城市场景的组成部分。

虽然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象,但是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环境意象三个组成部分:个性、结构和意蕴。

个性: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结构: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意蕴:物体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第二章 三个城市

凯文.林奇以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为调查进行调查。对这三个城市的意象调查,林奇主要使用了两种主要方法:第一种是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环境的意象;第二种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在这些访谈非常细致的描述中,并没有有关数字采集和整理的论述,林奇更重视市民的意象。

三个不同的城市,人们却有些共同的意象特征: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社会的经济阶层不同的区域也会被人们谈论;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经常描述城市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以及相对的年代、清洁度或是地形的比较,元素及其特征正是在这种整体的环境中变得清晰明了。

得出的结论:人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第三章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林奇在这一章中解构了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他认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的作用。

2

1.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

2.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其作用有: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等。

3.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把道路还是区域放在主导地位。

4.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点,但事实上它可能是很大的广场,或是也可能呈稍微延伸的线条状。

5.标志物: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的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

第四章 城市形态

设计方法:

特异性:或称作图底分明,是指界线鲜明、封闭;表面、形状、密度、复杂性、体量、功能、空间位置的相互对比,相对比的可能是即时可见的环境,也可能是观察者的经验。这些都是鉴别一个元素,是元素显而易见、生动可识别的特征。

形态简单性:指可见形态在几何意义上的清晰性和简单性,各组成部分的局限性。 连续性:指边界或表面的连续;各部分的相邻;有节奏的间隔重复(;表面、形状或是功能的相似、类比或协调。

统治性:指某一部分在规模、密度或重要性上超出其它部分而占据统治地位,由此我们看到的整体将是一个基本特征,附带与之相关联的组群。这种特性与连续性一样,允许通过忽略或包容对意象进行必要的简化。

连接清晰:指连接点和衔接处的高度可见性、清楚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这些连接点是整个结构的战略点,应该具有高度可识别性。

方向性差异:是指参照物的不对称、渐变和放射状的特征,能够区别元素的两个端头,或是两个主要方向。这些特征在较大尺度上的结构组织上使用得非常频繁。

视觉范畴:指能够在事实上或是象征性地增大视线范围和渗透性的特征。其中包括透明度;重叠;还有街景、全景,它们可以增加景观的深度;表达清晰、能够形象说明空间的元素;凹曲的弧度能使远处物体显露出来;以及提示某个不可见元素的线索。所有这些相关的特性,通过提高景观的有效性,或者说是提高其渗透、分解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人们掌握巨大复杂的整体。

运动的意识:指观察者通过视觉和运动知觉,感受到自身真实或潜在的运动的特性。这些手段能够提高坡度、曲线和相互渗透的清晰性,获得运动视差和透视的体验,维持方向的 3

连续或改变方向,确定可见的距离间隔。

时间序列:指通过时间变迁感知的序列,不仅包括简单的项与项之间的连接,即某个元素与前后两个元素简单的交织,而且包括那些确实是及时建造而因此具有韵律性的序列。 名称和意蕴:指那些能够提高元素可意向性的无形特征。

第五章 新的尺度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其中设计者可以操作的尾部物质形式起着主要的作用。尽管大部分工作都局限于单个元素的个性和结构,以及它们在小复合体中的形态,但最后都集中到作为一个整体形态考虑的城市形式的远期合成,整个大都市地区清晰而且全面的意象是未来城市的基本要求。

今天,大尺度的可意象环境非常稀少,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空间组织、运动速度、新建项目的速度和尺度,都使得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建立这样的环境成为可能和必要。

一座城市或大都市的形态将不会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却又复杂易变。适应数以万计市民的感知习惯,它应该具备可塑性,对于功能和意义的改变不加限制,同时又能包容新形象的生成,它必须鼓励他的观众来探索这个世界。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设计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设计他们的理想和传统,设计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和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结语:

林奇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解构,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怎样创造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城市意象,怎样创造适合人生存的城市空间,怎样改善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好影响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健 戴志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xx年4月

2.顾朝林 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设计,20xx年第25卷 第3期

4


第二篇: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摘要:通过研读大师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从个人观点及本土化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意义。并逐一对五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本我国大城市实情对城市意象五要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作出小结及心得感想。

关键词: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五要素

前言: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便是他于19xx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大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正文: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此外,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规划及园林,建筑设计等均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及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并且应该是“可识别的”,并且有能够启发人们强有力“意象”的能力。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设计及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表现为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可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城市的可意象性,并不意味着固定、有限、具体、整体或是有秩序,也并不意味着清晰、显见、新奇或是平淡。它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如意蕴或是表现力、愉悦感情、韵律、兴奋点、可选择性等等。

环境意象经分析归纳由三部分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个性: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结构: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意蕴:物体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必须具有自身的个性,即与周围物体不同的地方。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情感上的意蕴。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通常同时出现。简而言之,如果一个物体能同时出现这三种意象,那么它就达到了可意象的效果。

下面就分别对城市意象五要素进行分析。

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关于道路的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意涵和古典文献中的解释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汉刘熙所著《释名》曰:“道,蹈也;路,露也,人所以践蹈而露见也”。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荀子·天论》、《国语·吴语》等文献中,都有关于“道”和“路”的记载。而“街”在象形文字的表意中,喻中间是土路,两边是行人。道路的“道”字,其中“首”字代表人的头,即代表人,意在说明“人在路上行走”。在文化解析的意义上,道路是一定目标的连结线,道路的一头一定是人为目标的设定。道路是人、物、信息移动的线性空间和人、物、住处展示的场所。城市中的道路是形成城市“意象”的最重要的客体之一,人是在路上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城市的,“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如合肥市的长江路(贯穿东西),徽州大道,金寨路,黄山路(贯穿东西,正对大蜀山的中轴线),环城路(沿环城公园),五里墩立交桥(位于长江西路,屯溪路,合作化路的汇合处,是我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成为合肥市一环路上的一大壮丽景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桥梁面积4万平方米,占地8.9公顷,最高一层的高架桥长1100多米,像凌空腾飞长虹,下层桥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似几条巨龙翻江倒海,盘绕纠结,给人以美的动感)。对合肥还不算太了解的人会对这几条路比较熟悉,通过这几条路形成了对合肥市的初步意象。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综上所述,道路具有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及可度量性。度量性是指使人们能够确定自己在整个行程中的位置,知道已走了多少路,还余多少要走,通常通过一系列著名的标志物或节

点来获得度量。

边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城市边界让人产生新的感觉,城市边界表现着文化的分野。当人们进入某一城市时,其边界的“零公里”符号创造了人们对一个新领地的期待,边界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新的环境空间。林奇认为,城市入口就是一种边界。

边界可以通过线型的中断、延长、增高、连接、区隔、节点感、“接缝”来构成新的城市环境意象。同时,边界也是城市人格个性文化的界标。在中国,因为城乡二元结构关系还十分明显,城市边界更为显性化。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是可以细分的,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半岛、沼泽地等,也有人工物化界线,如公园、桥梁、铁路线、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遗弃工厂、界线标志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如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便是以黄浦江为界。

有些城市界线很好地体现了地标的作用。林奇在分析波士顿半岛时描述道:“在波士顿和泽西城,边界较为明显,在洛杉矶则相对较弱。在那些强大的边界上,不但在视觉上占有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波士顿的查尔斯河是最好的实例,它具有上述的全部特征。”一个新的边界会带来新的感受、新的意象。

综上,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其作用有: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等。

区域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在一定意义上,大多数人都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道路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城市有关。人们对合肥市最熟悉的区域可能就是市府广场周围四牌楼至三孝口这一段的区域。这一段算是合肥的市中心,也是合肥的商业休闲中心,汇集了很高的人气。其周围的逍遥津(原是肥水的一个渡口,曾为三国时古战场。《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张

辽威震逍遥津的记述渲染,更使这一景观蜚声宇内,名闻遐迩。园内景点密集,移步换景。西边丛林深处有百草园,园中园,盆景园,独秀峰等藏幽胜景,争奇斗艳,游人入园,曲径通幽,如入仙境)是著名的休闲去处,每到周末游人如枳。

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把道路还是区域放在主导地位。

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有: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纹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居民、维护程度、地形等等;2.社会意义对构造区域也十分重要。区域的边界有一些严格、明确而具体,另一些边界可能模糊不确定,还有一些区域根本没有边界。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它们无法构成区域。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围的元素联结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还有的区域单独孤立存在。

节点

优秀的城市节点可以视为城市意象的结晶表现,甚至一个美丽的城市节点可以寻找到城市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城市的节点能够表现城市“一种共同的东西,即时代的本质”。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阿道夫·卢斯(AdolfLoos)曾说:“即使一个绝种的民族除了一颗纽扣之外没有留下任何别的东西,我也能从这颗纽扣的形状上推断出这个民族的人们是如何穿戴,如何建房,如何生活,以及他们有什么样的宗教、艺术和精神状态。”城市节点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凝聚形式,也是人们城市意象的最重要的感知之一。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

广场作为街道的一个有机组成,在组织良好的城市空间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节点的优化设计,可以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变的有序的城市空间体,可以使人们不断感受到收与放、明与暗、动与静、主与次、刚与柔的空间对比。在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节点的解释也多集中在对城市广场的举例方面。某些集中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被称为核心。节点同样也与区域的概念相关,因为典型的核心是区域的集中点和集结的中心。无论如何,在每个意象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些节点,他们有时甚至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特征,如合肥市的市府广场,明珠广场,三孝口等。

标志物

在人们心中,城市往往被符号化,被某种符号所替代。如埃菲尔铁塔就是巴黎,自由女神就是纽约,东方明珠就是上海??一个标志性建筑就是城市的代表,是城市历史进程的界标。在现实中,城市已被异化为一种符号和最简捷的感知。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某些建筑物或景观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物,往往有如下的多方面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有强烈而明确的表意功能并与政治、经济、文化事件相关联。标志物本身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或历史等某一方面的内涵。标志物是城市人主体或城市精英的思想结晶,标志物具有鲜明的建筑者的主观的意象。或者可以说很多标志性建筑之所以具有城市标志性功能,是因为建造者在建造之时在主观上就想让其成为城市标志。此类城市标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往往与城市、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重大事件相联系。与历史上重大事件相联系的标志物,能够与观察者产生“对话”或共鸣,这既是知识的对话,也是文化的对话,亦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同时重大历史事件本身就是社会广为传播的知识。因此,城市中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内涵的标志,同时也是城市人政治、经济活动的“文化道场”。

第二,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属性。城市标志物往往具有唯一性,这个唯一性又多与标志物的高度、体量有关,而“最高”的意义也往往是城市标志最普遍的唯一性特征,这类城市标志物以突显的“显性化”文化符号功能,成为城市一定范围的视觉焦点。其主要特征是建筑物所体现的“之最”的概念,如最大、最高、最奇特、最具有纪念意义和最能激发人的情感等。

第三,具有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和共同心理认知属性。这一类城市标志性建筑往往是以知名度、地域性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显性化标志”。这类标志虽然不在高、大、精、深系列之内,但往往是大家都熟悉的“老地方”、“老槐树”、“老墙根”、“老房子”、“老庙堂”??等等。

第四,占有重要区位并具有地标作用。标志物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其地点选择具有整体社会优势,城市标志物往往是建在城市的最重要的地段、节点上。城市标志物具有“区位”与“地位”的优势,正因为这样,城市标志性建筑可以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定向、定位,一看到这些标志物就大体意识到自己目前处在城市中的什么部位。

第五,具有城市空间结构“对话”与差异性文化意义。毋庸讳言,某些建筑之所以成为城市的标志,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它是具有某种环境与背景的“分离”性质的,如埃菲尔铁塔无论在地点、结构、样式和高度上,都显著地与周边“分离”出来,而分离恰是一种显示和显现。我们既可把这种分离称为“鹤立鸡群”,也可以说是“标新立异”,还可说是创造差异等。标志性建筑与背景呼应,就构成了一种城市形象要素的结构关系。一般说来,标志性建筑由于其经过思考的设计,在占居重要位置的同时,还有造型方面的特殊性,“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重要的事物”。如上海金茂大厦与周围建筑形成典型的背景关系,构成一幅标志性景观群。

第六,标志性建筑是建造主体的优秀思想结晶。城市标志是城市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积淀,是一个城市市民的心理文化符号,当一个人回首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时候,城市标志是其心中永远抹不掉的印痕。

通过对五要素的分析,总体说来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结语:《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

在我看来,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说明凯文?林奇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和城市设计。在其附录A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与纯粹的建筑学文献无关,重视的却是原始环境与原始部落的关系,广泛地涉及了古代或现代的文学作品,旅行或探险杂志,涉猎面非常之广。

现代的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城市中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人们创造的现代的复杂的城市反而不是完全符合人类的心理特征的。凯文?林奇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意象用来研究人们对现代城市的意象。

林奇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解构,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怎样创造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城市意象,怎样创造适合人生存的城市空间,怎样改善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好影响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健 戴志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xx年4月

2.顾朝林 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设计,20xx年第25卷第3期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报告范文

悦读会书报告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失灵的探讨政法xxxxxxxxxxxxxxx1悦读会书报告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讨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GaryJMiller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

读书报告(标准版)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1作品介绍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季羡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

读书报告模板

读书报告模板《XXXXX》读书报告姓名、学号一、著作基本信息作者、著作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年份、著作来源。二、著作简介(300字左右)可包括著作背景、作者研究特色、著作基本主题及核心观点、基本方法等。三…

怎样写读书报告

什么是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是大学各种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修课学生就教师所指定的读物进行研读经过充分理解吸收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行综合组织钩玄提要予以申述评论如此才能将学问化为己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拓展知识领域厚植一生学术...

读书报告

教育技术04级读书报告目录读书报告读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1ltlt教学论稿读书笔记11读王策三教授教学论稿学会教学读书报告25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41合作学习读书报告54读书报告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河北教...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内容结构读书报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用体裁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复习学过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读书报告的写法如下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2种类如小...

读书报告

我这次读的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陆俭明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论文和演讲集合起来的著作书中内容有重复表达的地方作者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本体研究应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根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11303041付彬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想化理论化的其理论也一直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国情在我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后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毛泽东...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我想应该每个人都看过对里面的故事都能如数家珍了我特意去借了本原著来看又有一番别的体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

论自由 读书报告

论自由的尺度文章摘要论自由一书是约翰密尔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此书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是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两者错综复杂的联...

读书报告(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