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时间:2024.4.20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 学科、专业: 社会学

姓 名:赵婷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

上课学期:20xx年至20xx年秋

考核方式: 论文

成 绩:

任课教师评语:

学 号:1110020053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课内学时:40课时 考试时间:

任课教师(签章)

年 月 日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作者凯文?林奇,这本书写于19xx年,是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后完成的。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通过本学期对城市社会学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看到了很多种不同的视角的切入,为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不断的使这一分支学科更加完善。在这样的了理论学习之后,对于本学期的城市社会学的作业的书目的选读,做了认真的浏览。不仅考虑了个人的倾向,而且还考虑到了这本书具有的知名度,最后坚定的选了这本著作。所以,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是带着一种向往和兴趣的心理,认真的进行了拜读。下面将对本书进行比较全面报告并谈一些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领悟与见解:

本书讲述的内容是有关于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众多的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又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由此我们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第一部分 环境的意象

在没有阅读这样一部分内容之前,试想过作者会如何来介绍这一内容,但阅读之后发现,作者的阐述的角度很特别、内容很实在、表达的意图很清晰,使读者能收获很多,感悟很多。可以将更多具有意

义的事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读者有一种对现实城市中的建筑思考的欲望。对于这一部分中,了解什么是环境意象很必要。环境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得图像,是直接感觉和过去经验共同的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下面将对这部分进行一定的介绍和一些感受:

可读性:

首先必须强度每个城市中的可读性在城市布局当中作用重大。在我的理解下,认为城市的可读性将是形成“城市意象”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连这点都保证不了,那又如何谈起城市中的建筑以及每个元素会产生什么样的意象。

每段分别讲述了:组织并辨认环境是所有运动生命的重要本领;在探路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而直到行为;一个整体生动的物质环境能够形成清晰的意象同时充当一类社会角色,组成群体交往活动记忆的符号和基本材料;一处独特、刻度的环境不仅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程度。

可见,环境意象的可读性,对于城市人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至少对于城市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物体,城市人能看到它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感知。无论这种感知是如何的,但是都应该保证在城市人的视野里它是客观存在的。

营造意象: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了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缩减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尽管意义本身是在筛选对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但如此产生的意象仍局限于着重所见的事物。因此对一个特定现象的意象在不同的观察者会迥然不同。意象的聚合可以有几种方式。真是的物体很少是有序的或是显而易见的,但经过长期的接触熟悉之后,心中就会形成有个性和组织的意象。作为环境的操纵者,城市规划师首先感兴趣的是形成环境意象的外部动因,不同的环境能够阻碍或是促进这种形成过程。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大成功数的群体意象。而且,作者对于前面所说的“公众意象”进行了定义,认为它应该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营造意象的工作在这里可能更多的指向规划者,这种要营造的意象是要靠他们的的努力来赋予的。否则,很多物体难以在城市环境中发挥它应有的意象。就像要在举行一个活动,那整个活动的气氛是需要策划者去事先营造的,而且更需要现场观众的一定配合,才能共同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种意象需要过程,需要条件,需要一定的前提。这个条件可能又会指向那些有共同的经历的人。但是,对于“公众意象”其实存在了很多的困难,在现实中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解。不仅从

外观上带来的视觉就会因人而异,而且对不同的景观所产生的意象更是难以达成一致。例如广场上的一个高高的圆柱形建筑物,可能有人看它是一个简单的石碑,也可能有人看它是一个灯塔等,不仅如此,所产生的意象更是多种多样,可能会意象为一直威武的象征、传统的象征、通往成功的灯塔、显示出建筑的高超或许有人更认为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志物。

结构与个性:

环境意象经分析由三部分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下面将分别对其进行分析。首先,一个可加工的意象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使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分析方法在城市环境中的意义不可小视。

简单的理解就是,物体的存在既要有他的独特个性,又异于他物,使人能够对它产生好奇感或更愿意去记住它。而且它又要与周围的整个环境形成一个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存在与一个整体中的。这样就会轻松的突出它的存在,展现出它存在的意义。并且这种整体上的结构与个性将是“城市意象”形成的一个规范化要求。城市环境作为一个众多事物的整体的组合,所以结构的整合对于单个个体的个性与可连接性就有了一定的要求。

可意象性:

“可意象性”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征。这里不仅强调物体是被看见,而且是清晰、强烈地被感知。在这一种特殊的意义上,以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是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我们在此列出这个,可以说目的是为了引出作者所说的他的研究目的,是为探讨可感知的世界的个性和结构需求,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更好的的进行验证,并为新的规划提供依据。并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再次提出了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一个双向过程。这时除了对被观察物体的更好的规划,改造周围的环境加强意象之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强观察者的意象,如象征性的图案、重新训练观察者。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我们却很少的去考虑城市的存在对于我们方方面面的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对城市的元素感知又是如何?

通过对这一部分比较详细的阅读和分析之后,可以说对这本书的兴趣更是加大,会不经意的去关注身边的建筑或是回想以前去过的一些城市,看这些分析的观点是否正确或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乃至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部分 三个城市

虽然 “公众意象” 很难形成,但是确实存在群体意象。基于这些对视觉现实形成的群体意象的对比,以及随后的推测思考,来分析城市的可意象性和元素的类型。作者在书中将引入三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进而发展和验证之前提出的可意象的观点,将之与视觉现

象的意象相对比,从而发现什么样的形态能够产生强烈地意象,进而提出城市设计的原则。

首先,对波士顿这个城市的调查和分析:

对于城市居民形成的印象大致可以概括为古老的、历史悠久的老城,道路迷惑,区域功能混乱,存在一些生动鲜明的要素。对城市布局的介绍、全景的描述、街道的布局,这些城市特点波士顿大多数都清晰的知道,但是有一些交汇啊、荒地对于一些被访者的意象地图都是空白的。探讨这些空白形成的原因,找出了汇集城市意象图中存在的难点,即混乱、节点的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和个性等。

可以说在波士顿,给人带来的相对较大的困难就是,道路的过多带来的这种混乱感,难以区分的的反感。这样的状况往往都是存在于一些大城市中由于人口的数量、城市发展需要不得不产生的一种迷惑的感觉。而且这里面强调的空白的形成,更是可以进行验证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即使是生活时间很久的城市,所形成的意象中,也会有很多空白的地图。这种空白形成的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群体意象的空白,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和重新规划。

其次,对泽西城进行的调查和分析:

在群体意象中大概是不协调、混乱的道路系统加重了空间的无序和结构的不均匀,城市单调、垃圾和臭味是最初给人的强烈印象。然而这是初到这里的表面看法,了解那些可能在城市生活很多年的人们的感觉可能会有很有意思。但是,确实存在可识别因素少,缺乏特征

的城市,缺乏普遍认同的标志和节点。居住很长时间的人们对这里也不是完全了解,他们的意象是片段的或是空白的。他们表示对环境的不满,没有方向感、无法描述或是难以辨别局部,他们的意象也反映这里可意象性较低的事实。

通过对泽西城的意象的分析,可以说对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城市可以找到一些相类似的状况。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而产生,则需要规划者对其在允许的条件下重新的规划,对于城市内的卫生问题,会给城市带来的影响也应该改加以注意。而且在这里,有一点更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在泽西城的被访者的答案中“没什么特别的”重负出现。所以产生的最让人同情的事就是,如果有远方的朋友来这里,真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对他说“你应该来这看看,这的景色是在太美了”。这种情况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存在一些例子,本科生活四年的包头,它作为一个钢铁城市,真的很难说出它的特别景色。每次有朋友来这里看我,真的会产生想前面所介绍的那种感觉,去哪里比较好?去哪里会给他们带来视觉的感受或留些美好的意义?这些疑惑的存在在今天看来,其实应该归结为这种城市中确实存在可识别因素少,缺乏特征的城市,缺乏普遍认同的标志和节点。因此应该得到规划者的思考,减少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人困扰,给外来者第一印象的形成进行改善。

最后,对洛杉矶进行的调查和分析:

洛杉矶的中心区是充满意蕴和功能性活动的,到处都是大型的而且独特的建筑,并且拥有规则的道路网。但大量的因素没有形成明确

的意象。而且当被访者描述整体是,大多都是伸展、开敞、无形、无中心,因此,很难从整体上想象或概念化。而且这里的事物很多都是崭新的或是变化的。

所以对于向洛杉矶一样的城市,即使道路网规整,也有独特的建筑,但是它为什么还会形成一种意象是可识别性、稳定性和令人愉悦的感受呢?这样的疑惑可能经常存在于一种大城市当中,道路带来的交通问题、城市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城市中心的多样性、建筑的象征性,很难使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形成一种愉悦感或觉得它美丽。

共同主题

比较这三个城市,如果说我们能够从这么小的取样研究中发现什么的话,那就是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环境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研究发现空间的景观广度的重要性、开敞的景观给人带来愉悦、未经加工的无形的空间比较不会带来愉悦、城市的植被或会面会给人带来愉悦等,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城市意象的特征和结构的认识,为城市的规划提供参考。在此,研究的重点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的意义,而是它的存在给人带来的意向如何,是否会产生愉悦感,更加重视的是生活在城市中人的感受。可见,作者的出发点对城市本身的规划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更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的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似乎任何一城市,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公共意象,其中每一部分都反映相当一部分人的

意象。本书中将城市意象物质形态的研究内容归结为五种元素——道路、区域、节点、标志物、边界。在这五个元素中,主要对道路和标志物进行一定讨论。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的通道,他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沿线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一定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对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一次与之密切相关。城市中的特色不仅会增强道路的额重要性,道路此时还能起到边界的作用,而且有时道路的重要性主要归结为其结构原因。道路的可识别性还要求它有一定的连续性,不经如此,还应该具有方向性。然而道路的存在中也有一些难点,如道路的起点和终点的、道路的转向、道路的交叉点。所以,对于道路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静态是,可是把它当做是一个城市中的网络线路图;动态是,可以将在上面运动的主体正在感受着它的变化,并且在观察道路旁边的景色。下面将谈谈在现实中,我对道路这一元素所产生的城市意象。

首先,对于道路的这一元素存在的重要性在现实中的运用进行一定举例。可以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的生存生活都离不开道路的存在,每个人不肯能是永远静止不动的。而且,作为一个城市人,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我们目的地的到达、我们具体位置的表达很多时候都是靠这个元素进行指导的。比如,我们去一个饭店吃饭,往往一个城市中会存在着很多连锁店,那么到底怎样表达我们要到达的位置呢,这时候道路的知道作用就可以发挥了,因为往往每个分店都会叫

做什么道路的底店,这样就可以通过道路的名称确定我们的目的地或位置。

其次,对于道路的结构图在我意象中所形成的城市意象图,起到的作用是一半一半的。因为,作为一名学生来说,我平时走出校门都会选择公交车作为交通工具,那么在公交线路图中,走过的道路将能更好的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可连接的城市部分的地图。这样的话,重复的线路图的形成,会给我们对这个城市的意向图产生一个了解和印象。当我们回想这个城市的意向图的时候,往往首先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的。可以将一些不是直接连接的地点进行更好的衔接,形成一个结构图。如果想作者所说的那样,将头脑中的意向图用地图的方式画出来,道路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通过简单的举例,道路作为城市意象中的一个首要元素师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是,如何更好的把握这一元素,例如我们如何让清晰的记住这些道路的名称或怎样连接都是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和投入一定的注意力的。

边界的分隔作用,边界与道路重合,限定区域。比如海岸、铁路线的分割、围墙灯灯,节点虽说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点,但是很有可能是一个广场或是中心,火车站。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对观察者的采访表明,区域是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区域也是由一些道路或边界围绕而形成的。可以说节点和区域都是有内向和外向之分的。有的可能与外部是有密切联系的,而有些则是很少的与外部进行联系。对于这三个元素

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下面将具体谈一下标志物这一元素在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性。

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越是熟悉城市的人越要依赖于标志物作为向导,人们欣赏独特性和特殊性,是从一大堆元素中挑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性是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或是在某个环境中令人难忘。确定大方向,象征性。如果标志物清晰的话,要么与背景形成对比,要么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它就更会容易被识别,被当做是最重要事物。可以概括地说,标志物所产生的城市意象大多都不仅是引人注目的而且是令人愉快的。有些标志物是独立存在的,它不需要别的事物衬托,同样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自觉得就会印在脑中,形成深刻的意象;另外一些标志物的存在,必须是以其他周围的环境作为衬托的。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还是曾经去过的旅游的城市来说,都会对这个城市有一些清晰的记忆和一些模糊的印象,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些清晰的记忆,大多数都对某个城市的标志物的印象。如去过北京的人所形成的城市意象中,天安门广场就可以作为一个最清晰的记忆,哪怕是没有去过北京的人,每当一提起北京时,都会对这个标志物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它同时也是北京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再例如,去过或没去过西安的人来说,对西安有什么样的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景点是哪,我像很多人都会说是西安兵马俑。这就是标志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是标志物作为形成城市印象中比较有效的元素。所以,这一元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的规划中应该认真的思考,以求更好地塑造城

市意象。

元素的相互关系

而且在不同的观察环境中,某个特定的客观的事物意象类型偶尔也会发改变。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元素也不会孤立存在。在这样一个整体中,道路展现了并造就了区域,同时连接了而不同的节点,节点连接并划分了不同的道路,边界围和了区域,标志物指明了区域的核心。

上述这些元素仅仅是城市尺度中城市意象的素材,他们只有共同形成图形是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形式。不同的元素可以相互影响,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相互矛盾,相互破坏。调查的初阶段是专注于局部的,经过对各部分进行成功的分析后,我们才能转向对整个系统的思考。

在此,还需要看到一些城市意象中需要主义的一些现象。其中包括:(1)变化的意象,可以说整个环境并不是一个简单综合的意象,而是或多或少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2)意象的差异,各元素的独立存在,大致方向,松散的联系,紧密的联系。我们一直试图组织我们周围的环境,理清他们的结构,识别他们的特性,各种各样的环境也或多或少的受这种加工的影响。在重建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赋予城市一种适宜的形态,使其有助于城市意象的整合。

更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城市意象的形成不是对于一个城市按比例的缩小,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的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为我们如何形成一

个城市意象图了解的更系统、更深入,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为我们以后形成对一个城市的评价有了一定的依据,而且对于规划者来说,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城市形象能给市民形成近乎完美的城市意象和产生愉悦感。

第四部分 城市形态

必须说明,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容易识别。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新建的城市构造成一种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而且有条理,这同时也需要城市居民能够持一种全新的的态度,对用地进行物质形态改造,在时间课空间上将它们在层次上组织在一起,使它引人入目,成为生活的标志。这一方面上,前面的研究和这部分研究都提供了一些线索和依据。

城市形态必须具备它应该表达的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城市的形态应该并不十分明确,针对居民的愿望和理解力应该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并且被感知的环境需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就可塑性这一点,谈谈我自身的观点。对于前面的分析,城市意象本身是强调“公众意象”的产生,即使很难,但还是希望至少在大多数中形成一定的“公众意象”。因为毕竟每个城市为单独的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建造的,而是为了众多的人所创造的。但是。这种“公众意象”的塑造又不能完全依靠规划者硬性的死板的设计,使城市建筑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象征。这样的话一个城市会很快的失去魅力,并且不会人们产生愉悦感。反而,会不自然的产生一种距离感和厌恶感,而丧失了其存在应该本来具有的意义。所以,对于城市形态的塑造来说,必须具有被感知的

可塑性,即人们对于它的存在运用发散式的思维,转化为自身对它的一种深刻的意象,或是一种能够给自身带来愉悦的倾向。这样的话即使,所形成的意象是独特的,但是更能够达到城市形态应该给人带来的那种效果。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城市给人最精彩的感觉应该是“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主动的调整环境,区分和组织感官所感到的事物,是人类亘古以来的习惯,生存和通知都需要基于这种感受上的适应性。但是,我们还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在我们通常的生活领域内,使环境与人类的感知形态和抽象过程相互适应,所以我认为以下几点都应该作为城市形态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在城市元素这样一个整体中,道路展现了并造就了区域,同时连接了而不同的节点,节点连接并划分了不同的道路,边界围和了区域,标志物指明了区域的核心。所以,城市形态的处理应该具有连续性,但它也需要单独的个体的特征对比和个性提供给人们很多的享受。一个好的视觉环境,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的出行需求,或是承担已经拥有的意韵和感情,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探索中充当导向和促进作用。

其次,城市不是某一个人而建造的,而是服务于众多背景、性格、职业、阶层各不相同的人。分析显示,不同的人组成城市的方法、所以来的元素以及最喜爱的形态特性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设计者应该使用多种形态特征,尽可能丰富地拥有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不同的观察者都会发现与自己的眼光

相适宜的感性材料。

最后,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过程 ,通常大多数设计者都会面临如何去创造新的意象。大城市形态的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建造立体空间的运用,城市中是否可以有足够长的河可以利用,中心区域是否有足够的占地面积等感知,都是设计者需要进行思考的。一个成功的设计或改造,都应该照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对于城市形态的建造既要尊重自然资源,又要考虑到人们的使用。

总而言之,一个城市的规划的最终目标不是其物质形态,而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意象的特征。使环境与人类的感知形态和抽象过程相互适应,上述的几点更多的是对设计者的要求,而对于观察者来说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训练观察者,教他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城市,观察其复杂多样的形式和相互之间的组织,也能起到加深意象的作用。提高观察者的注意力,丰富他的经验,是创造形态最起码具有的价值。为提高可意象性而对城市进行的改造,需要人们具备这样一种主动的对其感知的能力。这样的一个完整配合,才会使城市形态在城市意象中的作用得到发挥。

第五章 新的尺度

依据前面所述,意象是观察者与被观察事物双向作用的结果,其中设计者可以操作的外部物质形态起着主要的作用。

一座大城市能够具有给人美感的形式,而且大城市形态大都不会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却又复杂易变。以此来适应数以万计市民的感知习惯,它应该具有可塑

性,对于功能和意义的改变不加限制,同时又能包容新形象的生成,它必须鼓励它的观众来探索这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总结,可以说是对前面几部分的一个分析结果的展示,而且也可以作为充分证明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更好的形成城市意象的新尺度。

在意象的发展过程中,观察方式的教育方式和重塑环境都非常重要。二者在一起将构成一个循环的或者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能更好的使城市设计的目的让居民更容易理解,城市意象不再是抽象难以理解的,而是让城市成为无数居民欢乐的场所。这样的一个方式,可以说在市民形成城市意象的过程中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避免了以前那种单向式的一项形成模式,责任完全压在了城市设计者的肩上,而不对产生城市意象的这一重要主体进行一定的完善。简单来说,就是以往的形成模式是单一的、被动的,而这样的一个新方式,则是双向的、协调的,从而共同的对城市形态形成城市意象。这样的话,主体的充分主观能动性,才会对城市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产生情感,形成心中或头脑中的意义。

在这个报告即将完成的时候,附上书中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摘自《城市意象》的最后一章。觉得作者这段话总结的很清晰,也算是对整本书的一个结论性概括。“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

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后记

人们在城市的环境中,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指引。这时,城市中的道路、标志物等都将充当着一定的指导者。并且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都会努力的在城市中寻找能够使人印象深刻的物质符号,既可能组织他们对城市的意象,又可能保证他们的日常活动。

在整本书阅读之后,可以说对于在阅读之前所产生的好奇和疑惑都得到了满足。根据自身的感受,认识到个体对于城市意象的形成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时间不够,那么可以说对于这种城市意象的形成是不全面的,由此也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情绪,更加会形成对一个城市认同的阻碍。与此同时,也认识到高度发达的城市设计艺术将与有品位的、敏感的观众的创作相关联,如果艺术与观众一同成长,那么我们的城市必将成为无数居民换了的场所。这样的结论更加论证了,本书中一直强调的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使得生活在其中的我们能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更加向往其它城市会给我们带来何种的愉悦。

总而言之,林奇的这本《城市意象》是有价值的。不论是对城市规划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建议,而且更加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些我们在其他的地方感受不到的知识。让我们对身边的城市环境有了更多的关注,对于城市的思考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角度,对

于如何更深的形成个人对于城市的城市意象有了一定的思路。我们在这本书的引导下,通过我们对我们自身形成的城市意象来考察和发现这些城市的优缺点。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尽可能的注意城市中的环境,并运用城市意象知道我的行动,充分享受城市给我们的魅力和快乐。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报告范文

悦读会书报告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失灵的探讨政法xxxxxxxxxxxxxxx1悦读会书报告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讨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GaryJMiller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

读书报告(标准版)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1作品介绍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季羡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

读书报告模板

读书报告模板《XXXXX》读书报告姓名、学号一、著作基本信息作者、著作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年份、著作来源。二、著作简介(300字左右)可包括著作背景、作者研究特色、著作基本主题及核心观点、基本方法等。三…

怎样写读书报告

什么是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是大学各种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修课学生就教师所指定的读物进行研读经过充分理解吸收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行综合组织钩玄提要予以申述评论如此才能将学问化为己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拓展知识领域厚植一生学术...

读书报告

教育技术04级读书报告目录读书报告读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1ltlt教学论稿读书笔记11读王策三教授教学论稿学会教学读书报告25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41合作学习读书报告54读书报告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河北教...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内容结构读书报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用体裁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复习学过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读书报告的写法如下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2种类如小...

读书报告

我这次读的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陆俭明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论文和演讲集合起来的著作书中内容有重复表达的地方作者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本体研究应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根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书报告11303041付彬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想化理论化的其理论也一直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国情在我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读后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毛泽东...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我想应该每个人都看过对里面的故事都能如数家珍了我特意去借了本原著来看又有一番别的体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

论自由 读书报告

论自由的尺度文章摘要论自由一书是约翰密尔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此书体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是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两者错综复杂的联...

读书报告(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