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

时间:2024.5.4

陈奂生上城

教学目的:

一、 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 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 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 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二、 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 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

有什么追求?

2、 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 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 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 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讨论,明确:

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

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 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5、 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 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 作业:

写作文,题目:谈“精神贫血”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第二篇:《陈奂生上城》课文赏析与教学设计


镜子中折射的灵魂

——《陈奂生上城》课文赏析与教学设计

【课文赏析】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小说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境况、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也不同程度地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陈奂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农民的遗传因子,又深深地烙着时代前进的印记。“认识了一个陈奂生,就认识了一个时代”——这充分揭示了陈奂生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

陈奂生是一个勤劳、憨实、质朴的农民,在《漏斗户主》中,他长期被饥饿所纠缠着,并不懒惰却无法摆脱困境,对现实失望却又并不放弃努力,到了《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这个形象获得了特殊的艺术生命。

这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了,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尤其精彩的是在招待所的一幕,他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来,第二天结帐时听了大吃一惊。对刚刚摆脱饥饿的他来说,五元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作者对陈奂生付出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作了细致的开掘。在通常只有一个层次的激发点上,作者发掘出了好几倍的心理内涵,充分的喜剧风格使陈奂生的形象达到了作者从未达到的高度。

每一个层次的挖掘,都体现了规定人物,规定情景中的规定心理,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的独特性,但同时都是以其独特性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心理倾向,即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

这篇文章重点扣住了人物心理进行挖掘,因而我将赏析的重点也放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一面奇妙的镜子,它折射出的既有时代的变化同时也有我们内心灵魂的跳动。这篇文章现实性的特点,我采用镜子式的赏析方式,利用赏读、品读、讨论,让学生站在《陈奂生上城》这个镜子面前看陈奂生、看社会、看自己。

在《陈奂生上城》这面小小的镜子中反映的也许只是几个场景式的短小“故事”,然而这些带有苦涩的幽默的“故事”,却活生生地写出了陈奂生“这一个”。以至时隔多年后,我们还难忘这个昔日“漏斗户主”“悠悠上城”的音容笑貌。之所以难忘,就在于它象一面透明的镜子折射出我们的灵魂世界,我们面对生活时,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做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

题和新的处境,也时常有着陈奂生式精神渴望。他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说、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这个痛纠结在时代成长中,也纠结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教学设计】

[切入及意图]

阅读小说一向从情节开始切入,但人物魅力的精彩之处往往体现在文字细微的心理描写之中,因此充分挖掘文章的细微之处并进行赏析、品读、讨论、联想是深入理解文章的肯綮所在,在教学《陈奂生上城》,我准备从人物心理﹑文字细节入手,和学生们共同探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比较并阅读文章找出陈奂生的愿望,进而发现中国当时社会现状。

2.通过对小说的自主诵读,充分把握小说细节,重点分析揣摩人物心理变化。并了解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3.讨论明确主人公性格特点,通过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了解作家对中国农民的认识,进而领悟小说的主题,在讨论中培养与文本、作者、教师对话的意识,形成平等探讨的研究氛围。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那么,读小说呢?培根并未说明,我认为读小说起码让人愉悦,让人体验一种从未有过但又似曾相识的情感,我们可以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也可以被跌宕的故事情节吸引得欲罢不能。在前面我们已经跟随华老栓、夏渝、玛蒂尔德在小说的精神世界里走了一遭,那么今天我们就在这些人物的带领下看看我国现当代农民的代表人物陈奂生的精神世界如何?

一﹑分层推进式朗读

A、 放声自由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诵读,加强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B、 品味式细读

(1) 请同学在文章中找出陈奂生产生梦想的生活现状?

(2) 这样现状中人物的心情如何?哪些字眼和手法表现出来?

生活现状: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

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

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

人物心情: (学生自由诵读总结)

悠悠、晃荡晃荡、一路如游春看风光(动作描写)

轻风微微的吹、太阳暖烘烘(景物描写)

无忧无虑、满意透了

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心理)

——表现人物高兴,悠闲、愉快、兴奋

C、 对比式朗读

(1) 人人都有梦想、都有愿望,在文中开端陈奂生的心情如此满足愉悦,那么他有愿望吗?

引导学生比较朗读《项链》和《陈奂生上城》中主人公的梦想。(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读)

玛蒂尔德:三、四两段的七个梦想组成的排比句(女生朗读)

陈奂生:物质愿望——打算买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男生朗读第五段)

精神愿望——想碰见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

就好了,就神气了 (男生朗读第九段)

老师总结;正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生活,人们才有特定的梦想,当人们物质生活有了提高,人们就产生了对生活的要求,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折射出一个女子对生活的要求,而本文在文章开端,表面上帽子是陈奂生上城的目的。而实质上帽子下隐藏的是他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2) 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

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

A﹑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B﹑ 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找出前后对比明显的句子,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请学生模拟朗读)

C﹑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

二﹑话题讨论式品读

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针对课文人物细节自由选择讨论下列话题

① 前面重点品析了陈奂生的三个心理状态,请选择文章中其它心理细节,加以品析。

② 文章主题的深入除了靠主要人物精神世界的展现外,也需要其它人物的

丰富,请谈谈围绕在陈奂生周围的人物。

③ 围绕小说标题“陈奂生上城”给陈奂生加一个定语,即( )陈奂生上城。所加一词必须能体现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并需要陈述理由, ④ 陈奂生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比较人物差异?

(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时间为5分钟)

三﹑.拓展迁移式阅读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请学生比较阅读《哦!香雪》中香雪的追求,摹写自己生活中的心理变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最终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上课我借鉴参考资料,以陈奂生如何向老婆交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讨陈奂生交账的过程中体会陈奂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设计上课容易切入,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在表演中评价人物性格是否符合小说的发展。但如果依此设计,整个课堂将流于庸俗,缺乏深度。

第二次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①探讨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②探讨如何评价陈奂生这个人;③探讨小说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④反思陈奂生式的人生对策。这样似乎面面俱到,但可能蜻蜒点水,不能深入。

最后在赏析文章时,我明确到陈奂生是新时期的农民的代表,他“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 产 党。”他的身上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陈奂生的精神,典型的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作者对陈奂生既抱有同情,又对他的精神重荷予以善意的嘲讽,发出沉重的慨叹,这种对农民性格心理的辨证态度,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正如作者写《陈奂生上城》说到的“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

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

因此,我感觉到在学习《陈奂生上城》时,首先应从文学反映生活的高度去把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的意义。其次,应当从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整体把握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即借助行为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手段来衬托人物心理。

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思路,重新设计。抓住文章中主人公出现的几个特殊时间和场景,让学生自主的抓住人物的背景、语言、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重点引导学生以读的方式走进课文,着重理解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这种在生活中受到损失、欺侮或遭到不幸、失败而无力反抗、无法寻得现实的补偿,只好以精神上的虚幻的满足来补偿自己的心态。只有抓住了这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的重点,从而真正将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老师在这中间只是一个引导的指挥棒,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有目的的延伸。

更多相关推荐: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

读.《陈奂生上城》有感

读陈奂生上城有感陈奂生的形象像大多数的农民一样辛苦诚实患得患失我很佩服高晓声驾驭农村题材的能力在其中我仿佛看到许多朴实的又有些畏缩的农人们其次是无论剧作家还是小说家总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文章读来有趣令人掩卷...

上帝之城观后感-绵延在黑暗中的狂燥

绵延在黑暗中的狂躁轻快而富有节奏的音乐欢乐而充满激情的画面当你以为这是一部温暖的喜剧的时候枪支出现了虽然一群人追杀的只是一只鸡但隐隐的你是不是也感觉到了血腥的到来好贫民窟里的男孩火箭为我们引出这一段血雨腥风少年...

《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读后感

可怕的是对生活失去勇气读和志刚先生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读了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后我的心里感慨万分从他身上学到了应该怎么去面对生活和志刚从小就以聪明好动勇敢而在村里出了名11岁时不幸被高压电击失去了双臂但他不得不面对...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合适不过了看过钱先生的生平其父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锐气避其锋芒但是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

初中作文 读《写在人生边上》有感

评人生读写在人生边上有感在外公家木书柜上我找到了这样一本书面泛黄书本很薄标题用繁体字书写的旧书封面上的六个行书字写在人生边上何为人生边上初读标题自是很难理解作者的用意而看过作者自序之后便很清晰了假使人生是一部大...

走到人生边上

我一度是崇拜杨绛先生的不止是因为她为钱钟书先生的无私的爱更倾慕她的文字那平淡的朴实的文字总有巨大的吸引力总能让浮躁的人心平静下来让飞快的节奏慢下来让因为走太快的剥离自己的灵魂能够追上自己最近有空再次浅读了杨绛先...

如何教学生写读后感

如何教学生写读后感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

小学生读后感

今天我是升旗手读后感六八班杨雅羡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还有人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书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黄蓓佳阿姨的倾情...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一个还字了得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宿安中心小学陶永华刚刚读完郑立平老师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我发现了一个还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郑立平老师很明智抓好该抓的放手该放的在抓与放之间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我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假期抽了时间看了余华的活着已好久写一些读后感也是必须的不仅自己的心放不下那遭遇悲惨的富贵就是行动上也受到一些削磨毕竟活着是一种幸福谁都不想在思考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搀上死去于是总觉得没能很好的整理清自...

乔勇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农科院小学乔勇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2篇)